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140节
宋时道:“大人说得正是。山中越高处气温越低,花开得晚,平原则要早得多。而这平原自南到北、自西而东,温度皆会因地势之变而寒暖不均。即便在这南郑县小小县城中,同是元宵节后这几天,不同年景,亦有时天热、有时天寒,单看节气下种倒不如算着日照、气温下种。”
他抬手指向那一版最下方:“府里阴阳生每天算气温,日均温达到多少度、适合做什么农事,都会在下头写出来。下头百姓们或自买报纸看,或在公告亭看贴出来的报,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农事了。”
金提学诧异道:“难不成你这里乡间百姓也都识字了?方才好像听几个妇人也说学了识字,难道连妇人都能人人识字?”
那不一定。今年扫盲班开的不多,只有各工厂、商铺强制扫盲,乡里管得不那么严。不过一家至少有个识字的,家里人也可自教自学,或与朋友、乡里互帮互教……到明年冬天扫盲班再开了。
说起来妇女扫盲也是难题,只有经济园、城内纺织厂、绣厂、养济院等地做工的劳动妇女才能组织起正式学习。至于那些养在深闺的小姐、给人家做奴婢的小姑娘,若家长不许她们读书,政府也没什么强制手段。
暂时只能靠引导全社会向学风气,宣扬读书的好处了。等他下任确定留在汉中,再考虑建女子学校的问题。
宋时有些烦恼地揉了揉太阳穴,耳边似乎听着杨大人在说什么,却没听清字眼儿,一时有些愣怔。
桓凌在他身边,便自然地接过了杨巡抚问的那句“何谓扫盲”,替他答道:“这是说人不识字,观书而不识,有目如盲,是为文盲。宋知府在汉中办冬日蒙学班教百姓识字,便是扫灭文盲,地方上便都是知书识礼之人了。”
宋时在旁轻轻点头,表面上装出淡然自若的模样,暗地里给小师兄点了一排赞。
金提学是不会“点赞”这么个先进技术的,他直接夸道:“宋知府此举大善。难怪入城以来每见百姓温良恭俭、言语、行止彬彬有礼,皆是你府里教化之功。”
他年少时好学做名士,爱读《世说》,当时读到何晏一句“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以为正是他们做官该追求的盛世景况。如今看着汉中府这些百姓衣食丰足,还有余暇读书识字,竟与这诗中所述的上古之世一般,不由得轻吟此句,赠与宋时。
“汉中府汉下便有如此诗,今年宋知府的考核,本官心中已有打算了。”
他这个提学官要与本地官员避嫌,连接风宴都没吃,便孤身住进学庙临建的衙门,出题考查童生和在校生员。
这些生员果然不负他最初见着的、在文庙中一心扑在经义上的印象,通晓经义,文笔堪夸。一等二等的考生限于定员不能多取,但乘下的几乎全是三等,四等考生极少,五等的几乎便取不出来了!
这一科的考生,竟没有要几个要发到蒙学教书的,更全没有黜落生员身份的!
金学政惊喜之余,爱才之心大盛,提前写下了给宋时的考语。
“奇才天挺、德器少成,纲纪作四方表率……”
他在学庙内作下如此考语,学庙外的杨巡府心中也已给宋时定下了评语。他自不必像金提学一般隔离内外,以防舞弊之嫌,进了城便搬到知府衙门暂居——宋时那院子从主院到客院都是空的,白天办公时用用,到晚上基本不去的,正好请巡抚大人安住。
杨大人先看了他用玻璃瓶做的汽油弹,又看了煤油灯,心中早已倾倒向了这种精炼过的石油,一口答应:“延安、榆林等地都有油井,军中取用也方便。我且带这小炼油罐往边关一试,倘若可用,也是你们二人有保国抗虏之功!”
桓凌应声笑道:“下官却不敢居功。下官这一身学识皆是自宋知府而来,只能算是他的学生。来日这精炼出的汽油等物倘能于战阵中尽些许微功,都是宋知府苦心研究而得来的。”
他牢牢记着两人的目标是让宋时在这汉中府变得不可缺少,不能调走,自然要把他师弟说得最重要。宋时却不舍得贪他的功劳,跟杨大人解释道:“此事我亦是在周王殿下与桓佥宪支持下做成的。桓佥宪精通实务,若无他在背后替我计算许多东西,又与我在实验室中共研这石油精炼法,也不能有今日之成果。”
还有那些学生们,做实验、算数据、开头脑风暴会……弄的好好儿的风雅书生,如今都拿经义文章当解压的小说看了。
杨巡抚目光落在桌上那瓶汽油上,神色温柔,语气轻得像怕惊破了玻璃瓶,嘉勉道:“宋知府理庶政之余,还为国家战争大事用心,此事本官定会记在你的考核单上……”
宋时心中一阵激动,满面春风地谢他。
杨大人摇了摇头,笑着说:“这是你做出的成绩,本官只是据实以记,据实以荐,看不得贤士之才不能施展。本官身为陕西巡抚兼兵部右侍,在朝中还能说几句话,定会推荐你回朝,在兵部、不,在中枢得一足展长才之职!”
不不不,我就愿意在地方挥洒青春,为大郑国力强盛做贡献,不要回中央!
宋时连婉拒都不顾婉,一个“不”字直接吐了出去,拔起上半身压向他,满面决定地说:“下官并非那等贪恋权位之人,下官所求不过是在这汉中多做些实务,为本地百姓与边军尽一分绵薄之力罢了。”
万望大人帮我递个话,让我留在汉中这片热土继续鞠躬尽粹。
这是为何?京里自是比地方前程更好,升迁更快,你又何必如此抗拒?就是要研究石脂水,也不一定在边关,京里也储有石脂、也有经济园,两位皇子正都想招揽你主持此事,也自会全力支持你做这些的。
杨大人不知为何,下意识先看向桓凌,桓佥宪便默默低头啜着自己杯中微凉的茶水。他再看宋时,宋知府那一派正直激扬的脸上也稍稍透出几分羞惭,轻咳一声,小声说道:“下官实是为了做这富民强军的事业,不忍半途而废,与桓大人并无干系。”
“……嗯,”杨大人半晌才叹了一声,轻轻颔首,看着宋时和桓凌,包容地说:“本官明白宋知府的心意了。”
他要是没看过市面上的《宋三元义结双鸳侣》,没听说宋知府腾出院子之后,晚上要去佥都御史衙门过夜,他就信了。
作者有话要说: 奇才天挺、德器少成,纲纪作四方表率
摘自《福惠全书》黄六鸿
第225章
道试三场,府城与诸州县的教授、教谕都要到考场里判卷, 知府虽然不必监场, 也要在外头盯着处理考场中突发事务。
宋时分身乏术, 桓凌便向周王请命,替他带杨巡抚试用汽油制品。
周王自己也有心想看看, 便带了一队侍卫随他们出城,过了汉江,直走到一处荒僻的山坳处才停下。这里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土石, 并无树木花草, 地面一片片焦黑灼痕, 看着便是曾多次经大火烧过,连石头都要烧出痕迹的模样。
不须桓凌介绍, 杨巡抚与周王便都猜到这是他曾试过掷瓶的地方。
桓凌果然承认了他跟宋时之前在此试掷过汽油瓶的事实:“试过几次才知道瓶子形状、汽油用量、外头做引信的布如何缠、浸什么引燃。”
他熟练地从马车中搬下一个圆筒, 几个圆肚长颈的淡绿色厚玻璃瓶, 拧开铁筒顶上突出的旋盖, 叫人往玻璃瓶里倒了半瓶油,瓶口裹布, 长长地拖出一条。
他一面做一面解释其材质、用处, 而后叫人在远处山石前设下铁皮靶子, 亲手引燃油瓶扔向靶子。
轰地一声, 烈火爆燃, 黑烟腾腾而上。空中像隔了一层雾帘般,将那一片山石映得模糊摇荡。靶子铁皮打的,下方只有光秃秃的土石, 那火焰竟不须借依草木而燃,兀自在一片山石间猎猎燃烧,风吹不灭。
这把火还未熄,另一道爆炸声便连着而起。火光黑云之间,只见桓凌挽着右袖,利落而精准地接过点燃烧瓶扔向远方,身上窄袖棉袍厚重的衣摆都被热风吹得向后飞扬。
原来地面一片片焦黑,竟不是原有的草地被烧,而是石头直接被烧焦的痕迹。
远在桓凌身后的周王与杨巡抚等人都被这场爆炸与大火吸引住,久久不能回神。直到桓凌重新回到他们身边,周王才从这场爆炸中惊醒,喃喃叹道:“这就是石脂水中炼出来的油……这岂不是能把一座石头山也烧了?”
是啊,汽油水浇不灭,所以他才带亲王和巡抚大人们到这既无人迹亦无草木的荒山。若是有草木的地方……他莫名想起了他师弟亲自题词、刻印,每到清明就派人大力宣传的防火标语。
他回头看自己制造出的火海,沉重地点了点头:“这里都是石头,汽油烧尽,火也就灭了。若是有草木之处,周围枝叶不久就能被火烤干,便成了天然柴薪,少不得勾一场大火。”
周王想起那景况,亦是心有戚戚焉:“难怪宋先生严抓在山上点火的,一到清明烧纸时便到遣地方上里长、甲首们到处巡察,遇有点火不熄的还要抓了罚纸呢。”
汉中府从前的收入大半儿来自打架、偷窍、通奸的罚银,如今风气好了,旧日犯罪的都在官方厂坊里劳动改造,罚纸罚银倒多半儿从烧纸、放炮这些易出危险、却又因传统民俗之故不能改的地方来了。
这一场火却是见仁见智,周王看见的是该注重消防安全,杨大人看的却是在战事中如何运用此物。
这汽油瓶见火即燃,火势又大,的确可用。不过要小心风势,也不可离得太近。杨大人脑中已勾勒出了如何在实战中运用此瓶,当即拊掌道:“此物甚是实用,或者配合弩箭、投石器而用,或者索性提前布在虏寇进犯的路上,以火箭引发……”
他当下便拉着桓凌研究起此物用法,回到汉中府城,又要看他们的炼油塔,亲自看产黑乎乎的石脂如何变成清透的汽油。
炼油其实也不难,炉子早造好了,顶上装了双金属测温计,只要注意温度,入料出料注意安全便是。
三场考试间隙,宋知府也能抽出工夫来陪巡府大人考察分馏塔,推销杜仲胶制的骨折夹板、水管弯头、接头等物,顺便向他介绍更适合缺水地区的,用杜仲胶接头接合竹管做水管用的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法。
汉中府虽临着汉水,但北边山区也有缺水的地方,雨水少时就有绝收之虞。宋大人一个到现在还在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无神论者,自然不会去祈雨,宁可花银子补贴干旱地区农户铺设水管。
他在汉中摸索出的经验,搁在陕北干旱少雨之地也是能用的。
“节水”二字就深深打动了杨大人的心,越发让他对建石油工坊,精炼出各色燃油、提取杜仲胶一事有了兴趣。
此物既可用于民事,更可用于军屯!陕北诸府十年九旱,榆林镇外更是接着沙漠,少有水浇地,种不出多少粮食。军人吃的多有商户从陕南、四川一带送来的,本地连军屯都建不起,不能自种自吃,总叫人不够安心。
有这种既能节水又能供庄稼生长的法子,至少军中就能供上麦子、粗粮了了。
杨巡抚心头发热,对那小小的炼油塔也越看越爱,恨不能立刻带着塔、带几个会炼油的学生回去建起炼油厂。
宋校长正盼着他能帮自己扩大石油生产,岂有拒绝的道理?不仅肯给他学生,还要给他最好的——他们二人特地办了场考试,先笔试、后实验、再面试,层层筛选出职校班里理论、实践水平最扎实的学子,推荐给巡抚大人做幕僚。
巡抚身边的官员与知府身边的官员,闭着眼也知道谁高谁低。
这场考试大半个学院的学生都来报名,连研究生班都有不想科举,只愿在这学校镀个金就去捐官的学生来参加考试。金提学在学庙里考,杨巡抚在学庙外考,两场考试的目的都为从千百学子里层层筛选出人才,考场纪律皆极严肃,只考卷上的内容一文一理,也算得相映成趣。
汉中府上下,都被一片墨香、油墨香浸染得清华绝俗了起来。在这片气氛感染下,不管是哪个学院的学子,又或是上过扫盲班的普通百姓,仿佛都多了几分好学的精神。
金提学终于取得了绝俗的才子,杨巡抚也选中了最务实的幕僚。
考试结束,两边考场都收拾利落了,金提学便来向宋桓二人道别,又拿出一封考语交给杨巡抚,解释道:“下官一去,便要从南往北转上一圈,不考完全府学子不会再回汉中。宋知府考评就在四月初,下官怕到那时再由驿马来回传信,耽误了他的考评,便写得考语在此,望大人收下。”
杨大人并未推托,收下了纸条,感叹道:“本官也想着要回榆林,处置炼油事宜,不能久留在汉中了。今得贤弟提醒,本官也该提前看看他的考语如何写了。”
杨大人行事雷厉风行,从宋时在知府任上的政绩、操守、才识查起,细细列其事迹。到四月初,宋时俸满三十六月时,又令长安府查了他在任三十六个月内可有钱粮积欠等事,都考察得清楚了,便将一封奏章飞马送至吏部。
祀神、养济院、粮税、田地、驿马……一条条举得出丰富实绩的考核表摊在吏部尚书张阁老面前,看得他心花怒放,恨不能立刻出去向人炫耀自家弟子。
然而夸完之后,这弟子就不能跟桓御史一般留在汉中了。
张大人咬紧牙关,捻断了几茎清须,终于拿起那份写着大大的“称职”的考核单,递给下头员外郎,淡淡说了声:“汉中知府宋时可留任原职,将这考语拿去存档。”
第226章
每年官员考满,必定要将任内事迹功业集结成文册, 呈送各部核查, 然后才会递入内阁, 呈御前裁断。张阁老吩咐考功司将那份事迹册存档时,六部上下都已经传遍了宋时考满庶绩:
依考核外官的《责任条例》, 须考察祀神有几、养济院孤老若干人、官军田地与官粮民粮……至民人犯法被诛者几人、警迹人几人等共计三十一条。
责其最重者,就是田野、户口、赋役、学校、讼狱、盗贼六项。
但立国百年以来,因着隐田隐户、灾异、边患种种缘故, 朝廷钱粮越发吃紧, 六政之中渐“以催科为殿最”。而宋时这“催科”一项, 简直足以让陕西清吏司员外郎及以下诸官给他家送牌匾去:
陕西地处边远寒旱之地,灾异频发, 近年又有达虏侵边之事, 粮税年年都是难题。各府输进户部的赋税仅够八分, 将将到了考满资格, 运往边关的军粮更因路上运转不便、押送途中消耗而年年不能足额给到。此外更有因输粮不足税额八分而被黜的,有报灾报荒, 求朝廷免钱粮税赋的……
而宋时上任后第一年便献了嘉禾瑞麦, 第二年又将种嘉谷之法传遍府治。三年考满之际, 不仅他们汉中府缴清了三年足额的钱粮, 更连周遭诸府、陕西镇、榆林镇等军镇都受惠于其肥料, 解抵京中的税银依时足额,给户部缓解了多少难题。
至于收容流民,增户口, 开田野之功,一年胜过一年,户部旧档中记得历历分明。又因他善行德化之教,百姓听其训诫,民间也改了溺婴、弃婴的陋习,三年间新生人口比往年多了一二成。再过十几年,这些人又能成亲生子,为朝廷再添丁口。
这是什么循良能吏!
陕西省各地任上若都是这般贤能,他们还愁国库空虚,上司催逼责骂么!
户部诸官恨不能直接把他的考绩评作“上上”,工部就更不必说了。地方官任内该修的水利、桥梁、官道、窑治、各色矿场,汉中府比起原额翻了何止数倍。
汉江上建堤坝拦水,以减夏秋两汛之灾;引江水开鱼场,又有鱼税之利;沿河修翻车、筒车,旱地又修井水车,解旱灾之难。两府治内外连修数条可容四匹马车共行的柏油石子路,小路、桥梁亦多铺上了水泥路,道边修暗沟,下雨时雨水只在地下流走,不似原来那样污水污物四溢。
至于窑治、矿厂——自有汉中经济园以来,日夜吞吐矿料,所需极大。光那经济园自身便建起数座日烧造数千斤的大窑,地方原有的几座炭窑、灰窑也都为其加大规模、昼夜赶工。地方矿场也是如此,石灰矿、煤矿等日夜赶工之作,又新开了南郑、略阳两处磷矿、南郑一处无名异矿、西乡一处黄铁矿,更有南郑天台山的白云石矿与石英矿……
其中石料矿几乎不收税,但凭那一座黄铁矿所出,一年榷税竟也有两千八百两银。
除了户工两部,刑部对汉中府讼狱、盗贼两项的评价也颇高。
汉中府内外户口都被梳理过几回,地方上监管得极其严密,一批批清扫盗贼、窃盗、拐子之流。罪重的连杀了几批,便将府治内外震得安安稳稳。府中其他州县虽未受过宋知府亲自镇压,但各县也应和着府尊之意,严抓了一阵犯罪,抓得地方清平。
唯其中有些罪轻的强盗、窃贼,虽已开释,却怕他们重操旧业,祸害良善,所以常令街坊、乡里监视这等人,有行迹及时上报——这等人便称作警迹人。
原先警迹人也只是乡里、衙差们警迹,一时看不住又难免有重操旧业的。而汉中府则给那些家里无地,或是乡邻们检举不安心务农的都安排了活计,一天早晚在工坊做工,有几百上千人牢牢盯着,哪里还有重操旧业的机会?
他们汉中听说管这办法叫“劳改”,强令这些曾犯过罪的人做工养活己身,叫他们改掉奸恶之性,倒是个一举两得的法子。反正做工也给工银,这些人不愿种田,就在工坊干上几十年,到老来做不得恶,又有银钱养身,也算得个善终。
这也是安民教化的功业啊。
刑部对他的评价,也正是礼部对他的评价。
开国时定下的官员“本等六事”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学校,学校背后更是教化劝学的重任。然而考当今能吏,难得十之二三,而这些以贤能出名的,几乎也都是重农事、重刑狱、修造水利,重学校的有几个?
多管是官学生能敷衍得提学考核,每年能考出十几个举子就够了。似宋知府这样肯自己办学校、教学生,自办的学校里竟还能教出三名进士、同进士的能吏,在地方官里跟他进上的祥瑞一样稀罕。
他抬手指向那一版最下方:“府里阴阳生每天算气温,日均温达到多少度、适合做什么农事,都会在下头写出来。下头百姓们或自买报纸看,或在公告亭看贴出来的报,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农事了。”
金提学诧异道:“难不成你这里乡间百姓也都识字了?方才好像听几个妇人也说学了识字,难道连妇人都能人人识字?”
那不一定。今年扫盲班开的不多,只有各工厂、商铺强制扫盲,乡里管得不那么严。不过一家至少有个识字的,家里人也可自教自学,或与朋友、乡里互帮互教……到明年冬天扫盲班再开了。
说起来妇女扫盲也是难题,只有经济园、城内纺织厂、绣厂、养济院等地做工的劳动妇女才能组织起正式学习。至于那些养在深闺的小姐、给人家做奴婢的小姑娘,若家长不许她们读书,政府也没什么强制手段。
暂时只能靠引导全社会向学风气,宣扬读书的好处了。等他下任确定留在汉中,再考虑建女子学校的问题。
宋时有些烦恼地揉了揉太阳穴,耳边似乎听着杨大人在说什么,却没听清字眼儿,一时有些愣怔。
桓凌在他身边,便自然地接过了杨巡抚问的那句“何谓扫盲”,替他答道:“这是说人不识字,观书而不识,有目如盲,是为文盲。宋知府在汉中办冬日蒙学班教百姓识字,便是扫灭文盲,地方上便都是知书识礼之人了。”
宋时在旁轻轻点头,表面上装出淡然自若的模样,暗地里给小师兄点了一排赞。
金提学是不会“点赞”这么个先进技术的,他直接夸道:“宋知府此举大善。难怪入城以来每见百姓温良恭俭、言语、行止彬彬有礼,皆是你府里教化之功。”
他年少时好学做名士,爱读《世说》,当时读到何晏一句“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以为正是他们做官该追求的盛世景况。如今看着汉中府这些百姓衣食丰足,还有余暇读书识字,竟与这诗中所述的上古之世一般,不由得轻吟此句,赠与宋时。
“汉中府汉下便有如此诗,今年宋知府的考核,本官心中已有打算了。”
他这个提学官要与本地官员避嫌,连接风宴都没吃,便孤身住进学庙临建的衙门,出题考查童生和在校生员。
这些生员果然不负他最初见着的、在文庙中一心扑在经义上的印象,通晓经义,文笔堪夸。一等二等的考生限于定员不能多取,但乘下的几乎全是三等,四等考生极少,五等的几乎便取不出来了!
这一科的考生,竟没有要几个要发到蒙学教书的,更全没有黜落生员身份的!
金学政惊喜之余,爱才之心大盛,提前写下了给宋时的考语。
“奇才天挺、德器少成,纲纪作四方表率……”
他在学庙内作下如此考语,学庙外的杨巡府心中也已给宋时定下了评语。他自不必像金提学一般隔离内外,以防舞弊之嫌,进了城便搬到知府衙门暂居——宋时那院子从主院到客院都是空的,白天办公时用用,到晚上基本不去的,正好请巡抚大人安住。
杨大人先看了他用玻璃瓶做的汽油弹,又看了煤油灯,心中早已倾倒向了这种精炼过的石油,一口答应:“延安、榆林等地都有油井,军中取用也方便。我且带这小炼油罐往边关一试,倘若可用,也是你们二人有保国抗虏之功!”
桓凌应声笑道:“下官却不敢居功。下官这一身学识皆是自宋知府而来,只能算是他的学生。来日这精炼出的汽油等物倘能于战阵中尽些许微功,都是宋知府苦心研究而得来的。”
他牢牢记着两人的目标是让宋时在这汉中府变得不可缺少,不能调走,自然要把他师弟说得最重要。宋时却不舍得贪他的功劳,跟杨大人解释道:“此事我亦是在周王殿下与桓佥宪支持下做成的。桓佥宪精通实务,若无他在背后替我计算许多东西,又与我在实验室中共研这石油精炼法,也不能有今日之成果。”
还有那些学生们,做实验、算数据、开头脑风暴会……弄的好好儿的风雅书生,如今都拿经义文章当解压的小说看了。
杨巡抚目光落在桌上那瓶汽油上,神色温柔,语气轻得像怕惊破了玻璃瓶,嘉勉道:“宋知府理庶政之余,还为国家战争大事用心,此事本官定会记在你的考核单上……”
宋时心中一阵激动,满面春风地谢他。
杨大人摇了摇头,笑着说:“这是你做出的成绩,本官只是据实以记,据实以荐,看不得贤士之才不能施展。本官身为陕西巡抚兼兵部右侍,在朝中还能说几句话,定会推荐你回朝,在兵部、不,在中枢得一足展长才之职!”
不不不,我就愿意在地方挥洒青春,为大郑国力强盛做贡献,不要回中央!
宋时连婉拒都不顾婉,一个“不”字直接吐了出去,拔起上半身压向他,满面决定地说:“下官并非那等贪恋权位之人,下官所求不过是在这汉中多做些实务,为本地百姓与边军尽一分绵薄之力罢了。”
万望大人帮我递个话,让我留在汉中这片热土继续鞠躬尽粹。
这是为何?京里自是比地方前程更好,升迁更快,你又何必如此抗拒?就是要研究石脂水,也不一定在边关,京里也储有石脂、也有经济园,两位皇子正都想招揽你主持此事,也自会全力支持你做这些的。
杨大人不知为何,下意识先看向桓凌,桓佥宪便默默低头啜着自己杯中微凉的茶水。他再看宋时,宋知府那一派正直激扬的脸上也稍稍透出几分羞惭,轻咳一声,小声说道:“下官实是为了做这富民强军的事业,不忍半途而废,与桓大人并无干系。”
“……嗯,”杨大人半晌才叹了一声,轻轻颔首,看着宋时和桓凌,包容地说:“本官明白宋知府的心意了。”
他要是没看过市面上的《宋三元义结双鸳侣》,没听说宋知府腾出院子之后,晚上要去佥都御史衙门过夜,他就信了。
作者有话要说: 奇才天挺、德器少成,纲纪作四方表率
摘自《福惠全书》黄六鸿
第225章
道试三场,府城与诸州县的教授、教谕都要到考场里判卷, 知府虽然不必监场, 也要在外头盯着处理考场中突发事务。
宋时分身乏术, 桓凌便向周王请命,替他带杨巡抚试用汽油制品。
周王自己也有心想看看, 便带了一队侍卫随他们出城,过了汉江,直走到一处荒僻的山坳处才停下。这里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土石, 并无树木花草, 地面一片片焦黑灼痕, 看着便是曾多次经大火烧过,连石头都要烧出痕迹的模样。
不须桓凌介绍, 杨巡抚与周王便都猜到这是他曾试过掷瓶的地方。
桓凌果然承认了他跟宋时之前在此试掷过汽油瓶的事实:“试过几次才知道瓶子形状、汽油用量、外头做引信的布如何缠、浸什么引燃。”
他熟练地从马车中搬下一个圆筒, 几个圆肚长颈的淡绿色厚玻璃瓶, 拧开铁筒顶上突出的旋盖, 叫人往玻璃瓶里倒了半瓶油,瓶口裹布, 长长地拖出一条。
他一面做一面解释其材质、用处, 而后叫人在远处山石前设下铁皮靶子, 亲手引燃油瓶扔向靶子。
轰地一声, 烈火爆燃, 黑烟腾腾而上。空中像隔了一层雾帘般,将那一片山石映得模糊摇荡。靶子铁皮打的,下方只有光秃秃的土石, 那火焰竟不须借依草木而燃,兀自在一片山石间猎猎燃烧,风吹不灭。
这把火还未熄,另一道爆炸声便连着而起。火光黑云之间,只见桓凌挽着右袖,利落而精准地接过点燃烧瓶扔向远方,身上窄袖棉袍厚重的衣摆都被热风吹得向后飞扬。
原来地面一片片焦黑,竟不是原有的草地被烧,而是石头直接被烧焦的痕迹。
远在桓凌身后的周王与杨巡抚等人都被这场爆炸与大火吸引住,久久不能回神。直到桓凌重新回到他们身边,周王才从这场爆炸中惊醒,喃喃叹道:“这就是石脂水中炼出来的油……这岂不是能把一座石头山也烧了?”
是啊,汽油水浇不灭,所以他才带亲王和巡抚大人们到这既无人迹亦无草木的荒山。若是有草木的地方……他莫名想起了他师弟亲自题词、刻印,每到清明就派人大力宣传的防火标语。
他回头看自己制造出的火海,沉重地点了点头:“这里都是石头,汽油烧尽,火也就灭了。若是有草木之处,周围枝叶不久就能被火烤干,便成了天然柴薪,少不得勾一场大火。”
周王想起那景况,亦是心有戚戚焉:“难怪宋先生严抓在山上点火的,一到清明烧纸时便到遣地方上里长、甲首们到处巡察,遇有点火不熄的还要抓了罚纸呢。”
汉中府从前的收入大半儿来自打架、偷窍、通奸的罚银,如今风气好了,旧日犯罪的都在官方厂坊里劳动改造,罚纸罚银倒多半儿从烧纸、放炮这些易出危险、却又因传统民俗之故不能改的地方来了。
这一场火却是见仁见智,周王看见的是该注重消防安全,杨大人看的却是在战事中如何运用此物。
这汽油瓶见火即燃,火势又大,的确可用。不过要小心风势,也不可离得太近。杨大人脑中已勾勒出了如何在实战中运用此瓶,当即拊掌道:“此物甚是实用,或者配合弩箭、投石器而用,或者索性提前布在虏寇进犯的路上,以火箭引发……”
他当下便拉着桓凌研究起此物用法,回到汉中府城,又要看他们的炼油塔,亲自看产黑乎乎的石脂如何变成清透的汽油。
炼油其实也不难,炉子早造好了,顶上装了双金属测温计,只要注意温度,入料出料注意安全便是。
三场考试间隙,宋知府也能抽出工夫来陪巡府大人考察分馏塔,推销杜仲胶制的骨折夹板、水管弯头、接头等物,顺便向他介绍更适合缺水地区的,用杜仲胶接头接合竹管做水管用的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法。
汉中府虽临着汉水,但北边山区也有缺水的地方,雨水少时就有绝收之虞。宋大人一个到现在还在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无神论者,自然不会去祈雨,宁可花银子补贴干旱地区农户铺设水管。
他在汉中摸索出的经验,搁在陕北干旱少雨之地也是能用的。
“节水”二字就深深打动了杨大人的心,越发让他对建石油工坊,精炼出各色燃油、提取杜仲胶一事有了兴趣。
此物既可用于民事,更可用于军屯!陕北诸府十年九旱,榆林镇外更是接着沙漠,少有水浇地,种不出多少粮食。军人吃的多有商户从陕南、四川一带送来的,本地连军屯都建不起,不能自种自吃,总叫人不够安心。
有这种既能节水又能供庄稼生长的法子,至少军中就能供上麦子、粗粮了了。
杨巡抚心头发热,对那小小的炼油塔也越看越爱,恨不能立刻带着塔、带几个会炼油的学生回去建起炼油厂。
宋校长正盼着他能帮自己扩大石油生产,岂有拒绝的道理?不仅肯给他学生,还要给他最好的——他们二人特地办了场考试,先笔试、后实验、再面试,层层筛选出职校班里理论、实践水平最扎实的学子,推荐给巡抚大人做幕僚。
巡抚身边的官员与知府身边的官员,闭着眼也知道谁高谁低。
这场考试大半个学院的学生都来报名,连研究生班都有不想科举,只愿在这学校镀个金就去捐官的学生来参加考试。金提学在学庙里考,杨巡抚在学庙外考,两场考试的目的都为从千百学子里层层筛选出人才,考场纪律皆极严肃,只考卷上的内容一文一理,也算得相映成趣。
汉中府上下,都被一片墨香、油墨香浸染得清华绝俗了起来。在这片气氛感染下,不管是哪个学院的学子,又或是上过扫盲班的普通百姓,仿佛都多了几分好学的精神。
金提学终于取得了绝俗的才子,杨巡抚也选中了最务实的幕僚。
考试结束,两边考场都收拾利落了,金提学便来向宋桓二人道别,又拿出一封考语交给杨巡抚,解释道:“下官一去,便要从南往北转上一圈,不考完全府学子不会再回汉中。宋知府考评就在四月初,下官怕到那时再由驿马来回传信,耽误了他的考评,便写得考语在此,望大人收下。”
杨大人并未推托,收下了纸条,感叹道:“本官也想着要回榆林,处置炼油事宜,不能久留在汉中了。今得贤弟提醒,本官也该提前看看他的考语如何写了。”
杨大人行事雷厉风行,从宋时在知府任上的政绩、操守、才识查起,细细列其事迹。到四月初,宋时俸满三十六月时,又令长安府查了他在任三十六个月内可有钱粮积欠等事,都考察得清楚了,便将一封奏章飞马送至吏部。
祀神、养济院、粮税、田地、驿马……一条条举得出丰富实绩的考核表摊在吏部尚书张阁老面前,看得他心花怒放,恨不能立刻出去向人炫耀自家弟子。
然而夸完之后,这弟子就不能跟桓御史一般留在汉中了。
张大人咬紧牙关,捻断了几茎清须,终于拿起那份写着大大的“称职”的考核单,递给下头员外郎,淡淡说了声:“汉中知府宋时可留任原职,将这考语拿去存档。”
第226章
每年官员考满,必定要将任内事迹功业集结成文册, 呈送各部核查, 然后才会递入内阁, 呈御前裁断。张阁老吩咐考功司将那份事迹册存档时,六部上下都已经传遍了宋时考满庶绩:
依考核外官的《责任条例》, 须考察祀神有几、养济院孤老若干人、官军田地与官粮民粮……至民人犯法被诛者几人、警迹人几人等共计三十一条。
责其最重者,就是田野、户口、赋役、学校、讼狱、盗贼六项。
但立国百年以来,因着隐田隐户、灾异、边患种种缘故, 朝廷钱粮越发吃紧, 六政之中渐“以催科为殿最”。而宋时这“催科”一项, 简直足以让陕西清吏司员外郎及以下诸官给他家送牌匾去:
陕西地处边远寒旱之地,灾异频发, 近年又有达虏侵边之事, 粮税年年都是难题。各府输进户部的赋税仅够八分, 将将到了考满资格, 运往边关的军粮更因路上运转不便、押送途中消耗而年年不能足额给到。此外更有因输粮不足税额八分而被黜的,有报灾报荒, 求朝廷免钱粮税赋的……
而宋时上任后第一年便献了嘉禾瑞麦, 第二年又将种嘉谷之法传遍府治。三年考满之际, 不仅他们汉中府缴清了三年足额的钱粮, 更连周遭诸府、陕西镇、榆林镇等军镇都受惠于其肥料, 解抵京中的税银依时足额,给户部缓解了多少难题。
至于收容流民,增户口, 开田野之功,一年胜过一年,户部旧档中记得历历分明。又因他善行德化之教,百姓听其训诫,民间也改了溺婴、弃婴的陋习,三年间新生人口比往年多了一二成。再过十几年,这些人又能成亲生子,为朝廷再添丁口。
这是什么循良能吏!
陕西省各地任上若都是这般贤能,他们还愁国库空虚,上司催逼责骂么!
户部诸官恨不能直接把他的考绩评作“上上”,工部就更不必说了。地方官任内该修的水利、桥梁、官道、窑治、各色矿场,汉中府比起原额翻了何止数倍。
汉江上建堤坝拦水,以减夏秋两汛之灾;引江水开鱼场,又有鱼税之利;沿河修翻车、筒车,旱地又修井水车,解旱灾之难。两府治内外连修数条可容四匹马车共行的柏油石子路,小路、桥梁亦多铺上了水泥路,道边修暗沟,下雨时雨水只在地下流走,不似原来那样污水污物四溢。
至于窑治、矿厂——自有汉中经济园以来,日夜吞吐矿料,所需极大。光那经济园自身便建起数座日烧造数千斤的大窑,地方原有的几座炭窑、灰窑也都为其加大规模、昼夜赶工。地方矿场也是如此,石灰矿、煤矿等日夜赶工之作,又新开了南郑、略阳两处磷矿、南郑一处无名异矿、西乡一处黄铁矿,更有南郑天台山的白云石矿与石英矿……
其中石料矿几乎不收税,但凭那一座黄铁矿所出,一年榷税竟也有两千八百两银。
除了户工两部,刑部对汉中府讼狱、盗贼两项的评价也颇高。
汉中府内外户口都被梳理过几回,地方上监管得极其严密,一批批清扫盗贼、窃盗、拐子之流。罪重的连杀了几批,便将府治内外震得安安稳稳。府中其他州县虽未受过宋知府亲自镇压,但各县也应和着府尊之意,严抓了一阵犯罪,抓得地方清平。
唯其中有些罪轻的强盗、窃贼,虽已开释,却怕他们重操旧业,祸害良善,所以常令街坊、乡里监视这等人,有行迹及时上报——这等人便称作警迹人。
原先警迹人也只是乡里、衙差们警迹,一时看不住又难免有重操旧业的。而汉中府则给那些家里无地,或是乡邻们检举不安心务农的都安排了活计,一天早晚在工坊做工,有几百上千人牢牢盯着,哪里还有重操旧业的机会?
他们汉中听说管这办法叫“劳改”,强令这些曾犯过罪的人做工养活己身,叫他们改掉奸恶之性,倒是个一举两得的法子。反正做工也给工银,这些人不愿种田,就在工坊干上几十年,到老来做不得恶,又有银钱养身,也算得个善终。
这也是安民教化的功业啊。
刑部对他的评价,也正是礼部对他的评价。
开国时定下的官员“本等六事”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学校,学校背后更是教化劝学的重任。然而考当今能吏,难得十之二三,而这些以贤能出名的,几乎也都是重农事、重刑狱、修造水利,重学校的有几个?
多管是官学生能敷衍得提学考核,每年能考出十几个举子就够了。似宋知府这样肯自己办学校、教学生,自办的学校里竟还能教出三名进士、同进士的能吏,在地方官里跟他进上的祥瑞一样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