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张昭在徐州?
“呼——”
紧绷心神骤然一松,刘辟下意识的吐出一口气,然后发现自己这明显的动作被其他几人注意到之后,又赶忙闭上嘴巴。
刘辟脸有些热,感觉很不好意思,不过,心中却已经没有刚刚那种压的他仿佛喘不上气一般的沉重。
李易不是说了么,对他有许多话要讲,这已经说明,李易并不是无视,看不起他,甚至,李易还要与他同坐一席,这待遇可是连典韦都没有的!
当然,刘辟也没傻乎乎的认为自己真就能和典韦比了,反正,李易的这个表态,让刘辟在安心之余,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李易微笑着看了刘辟一眼,对刘辟的反应他很满意,不过,李易最满意的还是他自己的套路。
刘辟虽然也在三国中留下了一些名号,不过论“戏份”的话,绝对是龙套打酱油的那种,但李易却不会轻视他。
毕竟是管着几千兵马,还有上万百姓的人,就整个三国来看是个渣渣,但就实用程度来说,却也是个人才。
而且,刘辟本身的身份,对李易来说还有这一种非才能之外的重要意义。
李易如果能够将刘辟这一支黄巾残余妥善收编,除了直接增强自身实力之外,他还准备将刘辟这些人打造成一个活广告,让各州各郡的那些黄巾残余,以及其他种种非官方势力看到刘辟在南阳受到的厚待,那么他们将来有意摆脱“贼人”身份的时候,与其投靠那些将他们当做“余孽”的诸侯,为何不选择李易这个前途远大,名声好,而且完全不会因为他们过往而轻视他们的人呢?
而且,像刘辟这种经历的人,还有他们的麾下的那些百姓,需要的不光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安稳生活的地方,还有身份上的认可,让他们摆脱黄巾余孽的身份。
李易如果能处理得当,将来这些黄巾出身的人,很可能就会成为最为拥护他的那批人之一。
正是因为干系太大,李易才会在之前故意冷落了一下刘辟,让他体会到自身与旁人的差距之后,李易才告诉他,我其实是很看好你的哦……
这样的效果,绝对比李易上来就表示出重视要好的多,毕竟轻易到手的,人们往往不知道珍惜。
其实,李易在对待徐盛的时候其实也用了类似的套路,只是具体方式略有不同,但效果也是同样的好。
典韦跟随李易的久,自然知道李易习惯,早就在正厅设下酒席,菜肴样式也都是按照李易喜欢的来,让李易很是满意。
为了表示亲近,这场饮宴并不是太过正式的,李易让刘辟挨着自己坐下,然后一边是凌操,典韦,另一边则是徐盛,庞季,足见李易对这些新人的重视。
入席后除了吃喝之外,最先谈到的就是典韦的徐州之行了,凌操自认为是外人,觉得旁听这些事情不太好,有意告退,但被李易一句“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给留下了。
然后就是典韦的单方面讲述,庞季不时补充,李易一边喝酒,一边点头,因为典韦这一程除了遇到豫州黄巾,还有见到徐盛那次,其他并没有什么大的曲折。
其他主要内容就是糜家之事,亲事是成了,如果李易没意见,糜家会在三月初将糜贞送到南阳,届时糜竺很可能会亲自走一趟,李易对此没什么意见,自然是答应,而且他也很想见见这个孤注一掷,将全部身家压在刘备身上的人物。
还有就是在徐州购粮的事情,既然两家结亲,之前那些摩擦也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虽然李易的意思是以正常价格购粮,但糜竺把妹妹都嫁出去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岂会傻乎乎的和李易“明算账”?
在最初的商讨中,糜竺数次主动要求降价,但李易给典韦他们有明令,粮价绝对上不占糜家的便宜,说什么都不答应,糜竺见落不下这个人情,只能转变策略,将接济豫州黄巾百姓的事给接下了。
糜竺坚决表示,之后的每个月都会以李易的名义往黄巾送粮,庞季推辞不过,再加上这方面李易也没有明确要求,便答应了下来。
糜竺的主动超出了李易的预计,按照李易的最初想法,这点便宜他是不想占的,不过站在糜竺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如果把两家分的太清楚了,糜竺恐怕会不安心,也会多想。
不过,不要以为李易是转性成了烂好人,他现在不占糜家便宜,不要糜家的人情,是为了在糜竺眼中抬高他的形象,增加将来糜竺押宝在他身上的概率。
假如李易从现在就开始占糜家的便宜,承糜家的人情,将来糜竺很可能会觉得,他对李易这边的投入很大,已经足够,只要继续下去就好了,很难会像对待刘备那样对待李易。
当然,李易虽然惦记上了糜家的家当,但他也不是那种拿了好处就翻脸的人,对真正的自己人,李易还是很厚道的,只要糜家肯付出,他将来肯定会以另外的方式加倍回报。
差不多将正事说完,典韦见李易对他们的表现还算满意,便仗着李易对他的亲近,吐槽道:“主公,那徐州陶谦太不给面子了,当时竟然要让人去拿文向家眷,不得已让糜先生将文向等人连夜送走,某当时好生气愤,偏偏又不能拿他们怎样,直到今日想起还是分外憋屈,主公,你看我们是不是要将这个面子找回来?”
徐盛在一旁听的都冒汗了,当初典韦就说过要帮他找回面子,徐盛挺感动的,不过他知道陶谦身份,所以并没有真的往心里去,慢慢的也就忘了这茬。
哪想到刚刚见到李易,典韦就将这事说了出来,虽然典韦的这种耿直让徐盛的确很感激,徐盛心里也是欲哭无泪啊。
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喜欢带着麻烦上门的下属。
而且,徐盛觉得李易暂时也无法拿捏陶谦,提出这个要求,只能让李易难看罢了。
徐盛赶忙离席,向李易行礼道:“当日之事不过些许摩擦,算不得仇怨,而且,襄侯还要在徐州购粮,若是追究那件事,恐怕会让购粮之事生出波折,还请襄侯三思!”
说完,徐盛还苦笑着向典拱拱手,意思是我承这个人情,但事情真不能这么干。
典韦揉揉鼻子,也没在意,他只是想什么说什么,至于怎么办,他全听李易的。
李易没有着急回答,只有眉头微皱,疑惑道:“我之前虽未见过陶谦其人,但以他的身份地位,不应该是如此气量之人啊。”
李易是真的纳闷,因为陶谦的表现,有点像是小人了。
而陶谦这个人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则是“保护”曹操家人,以及三让徐州于皇叔。
前者虽然好心办了坏事,但陶谦本意还是蛮厚道的。
至于第二件,抛开种种阴谋论不说,李易前世时一直觉得陶谦送徐州给刘备,主要是为了让刘备来保全徐州百姓,可见这人做事大气,心有当有大善。
等到穿越后,李易的关注重点一直都在荆州这一块,没有刻意了解陶谦,而这年代的人,只要没深仇大恨,轻易也不会说旁人坏话,因此,李易对陶谦的印象,主要还是来自前世,不过,现在听了典韦他们的讲述,陶谦貌似跟他想的不太一样。
典韦答道:“主公,某是粗人,虽然不喜那陶谦,也不敢说他是好是坏,不过,典韦敢保证,他肯定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
李易见典韦语气肯定,不由好奇道:“哦,此话怎讲?”
典韦嘿嘿一笑,道:“在徐州听糜先生说的,年前陶谦要请人出仕,人家不答应,他便直接将人家给问罪关了起来,哼哼,这点气量,连典某都比他强。”
李易是真的惊讶了,这年头高人隐士拒绝仕官是常有的事,庞德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也没见刘表拿他怎么着,可……陶谦是要干嘛?
李易轻轻摇头,提醒自己将来应对那些名人的时候,可不能全凭借前世那一知半解的信息对其性格进行预判,不然遇到陶谦这种的,怕是要大吃亏。
一边想着,李易随口又问:“被陶谦下狱那人是谁?”
“张昭。”
典韦说罢,等了一会却不见李易回应,转头一看,却见李易脸上竟然满是不可思议之色。
其余人也注意到了李易的反常,庞季拱手问道:“主公,难道是那张昭有何不妥?”
李易吸了口气,没有回答。
三国中,张昭这个名字可是很响亮的,孙策托孤,将张昭与周瑜并列,让他们一起辅佐孙权,而张昭后来也确实成为了孙权臂膀一般的存在。
虽然张昭在某些事情的表现上不如人意,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了张昭的内正才能。
李易目露思索之色,他潜意识里觉得张昭应该是扬州这边人,怀疑徐州的那个只是重名重姓罢了。
于是,李易问道:“那张昭名声如何,才学又如何?”
这问题自然应该庞季来回答,但庞季却是尴尬了,一脸歉然的俯身道:“当时糜先生说张昭是‘智谋之士,素有名气’,但我等未曾详细打探,所以,也不敢肯定……还请主公见谅。”
好吧,这答案其实跟不知道没多少区别,李易微微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庞季他们没事不可能去关注张昭。
李易想了想,先是打算托糜竺试试能不能将那个张昭弄到南阳来,但马上又考虑到,张昭能拒绝陶谦,自然也可以拒绝他李易啊,万一花大工夫弄了个犟驴过来,甚至还是重名重姓的,那就亏大了。
最后,李易权衡了一番,对庞季吩咐道:“你稍后代我向糜家去信一封,就说我仰慕张昭才华,奈何无法与之相见,又闻其入狱,很是心焦,所以请糜家对张昭及其家眷,尽量照顾一二。”
如果徐州的张昭真是那个很厉害的张昭的话,肯定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且糜家的人情他想不接受都不行,等到他恢复自由身的时候,李易带着恩义请他出仕,他如果再拒绝就不是淡泊名利,而是薄情寡义,是要污了名声的!
新来的几个人听得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李易为何忽然对那个张昭感兴趣,但典韦与庞季都是精神一震,作为接触李易时间久的人,全都知道李易有“识人之能”,但凡被李易看重的,必然才华不凡,那么,这个张昭肯定非同一般。
庞季当即应道:“还请主公放心,季稍后就去信,想来数日内就会又消息传回。”
李易点点头,张昭这个意外之喜,让他心情大好,将话题又转回之前,对徐盛笑道:“我夜观星象,发觉徐州一两年内必有大变,届时陶谦若是向我求援,文向就做个步军先锋吧!”
徐盛一愣,他虽然有听典韦给他吹过,说李易一算一个准,但这种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完全相信,所以徐盛有些懵,直到庞季轻咳一声提醒,这才匆忙拜谢领命。
在场可能只有典韦是百分百信了李易的话,但李易却不在意,因为他估摸着曹操他老爹快到出事的时候了,即便是考虑到蝴蝶效应,没有那档子事,李易认为曹操想要发展,肯定也会找其他接口向徐州动手。
再退一步,就算没有曹操,还有吕布和袁绍呢,有这么多能折腾的人,李易完全不担心自己的“铁口直断”会砸了招牌,等到将来,不管是哪一方在徐州闹出了动静,知道他今日言论之人,肯定会对他越发的敬畏。
李易让徐盛重新坐回去之后,徐州的事情也算是了了,然后李易看向沉默寡言的凌操,想了想,只是重新向众人介绍了一下凌操的身份,其他就没有再多说,毕竟凌操现在这个状态,在说明孙坚的事情之前实在是不好攻略,与其围着他转,还不如让他好好冷静冷静。
于是,示意其他人继续吃喝,李易自己给刘辟倒了杯酒,等刘辟双手接过饮尽,轻声问道:“你那边有多少百姓,今冬有多少人挨饿?”
刘辟脸上的表情一滞,低着头道:“户口过万,家家挨饿。”
顿了顿,刘辟看了下李易的脸色,又小声补充道:“今年饿死不足百人,相比往年已经好了许多了。”
紧绷心神骤然一松,刘辟下意识的吐出一口气,然后发现自己这明显的动作被其他几人注意到之后,又赶忙闭上嘴巴。
刘辟脸有些热,感觉很不好意思,不过,心中却已经没有刚刚那种压的他仿佛喘不上气一般的沉重。
李易不是说了么,对他有许多话要讲,这已经说明,李易并不是无视,看不起他,甚至,李易还要与他同坐一席,这待遇可是连典韦都没有的!
当然,刘辟也没傻乎乎的认为自己真就能和典韦比了,反正,李易的这个表态,让刘辟在安心之余,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李易微笑着看了刘辟一眼,对刘辟的反应他很满意,不过,李易最满意的还是他自己的套路。
刘辟虽然也在三国中留下了一些名号,不过论“戏份”的话,绝对是龙套打酱油的那种,但李易却不会轻视他。
毕竟是管着几千兵马,还有上万百姓的人,就整个三国来看是个渣渣,但就实用程度来说,却也是个人才。
而且,刘辟本身的身份,对李易来说还有这一种非才能之外的重要意义。
李易如果能够将刘辟这一支黄巾残余妥善收编,除了直接增强自身实力之外,他还准备将刘辟这些人打造成一个活广告,让各州各郡的那些黄巾残余,以及其他种种非官方势力看到刘辟在南阳受到的厚待,那么他们将来有意摆脱“贼人”身份的时候,与其投靠那些将他们当做“余孽”的诸侯,为何不选择李易这个前途远大,名声好,而且完全不会因为他们过往而轻视他们的人呢?
而且,像刘辟这种经历的人,还有他们的麾下的那些百姓,需要的不光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安稳生活的地方,还有身份上的认可,让他们摆脱黄巾余孽的身份。
李易如果能处理得当,将来这些黄巾出身的人,很可能就会成为最为拥护他的那批人之一。
正是因为干系太大,李易才会在之前故意冷落了一下刘辟,让他体会到自身与旁人的差距之后,李易才告诉他,我其实是很看好你的哦……
这样的效果,绝对比李易上来就表示出重视要好的多,毕竟轻易到手的,人们往往不知道珍惜。
其实,李易在对待徐盛的时候其实也用了类似的套路,只是具体方式略有不同,但效果也是同样的好。
典韦跟随李易的久,自然知道李易习惯,早就在正厅设下酒席,菜肴样式也都是按照李易喜欢的来,让李易很是满意。
为了表示亲近,这场饮宴并不是太过正式的,李易让刘辟挨着自己坐下,然后一边是凌操,典韦,另一边则是徐盛,庞季,足见李易对这些新人的重视。
入席后除了吃喝之外,最先谈到的就是典韦的徐州之行了,凌操自认为是外人,觉得旁听这些事情不太好,有意告退,但被李易一句“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给留下了。
然后就是典韦的单方面讲述,庞季不时补充,李易一边喝酒,一边点头,因为典韦这一程除了遇到豫州黄巾,还有见到徐盛那次,其他并没有什么大的曲折。
其他主要内容就是糜家之事,亲事是成了,如果李易没意见,糜家会在三月初将糜贞送到南阳,届时糜竺很可能会亲自走一趟,李易对此没什么意见,自然是答应,而且他也很想见见这个孤注一掷,将全部身家压在刘备身上的人物。
还有就是在徐州购粮的事情,既然两家结亲,之前那些摩擦也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虽然李易的意思是以正常价格购粮,但糜竺把妹妹都嫁出去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岂会傻乎乎的和李易“明算账”?
在最初的商讨中,糜竺数次主动要求降价,但李易给典韦他们有明令,粮价绝对上不占糜家的便宜,说什么都不答应,糜竺见落不下这个人情,只能转变策略,将接济豫州黄巾百姓的事给接下了。
糜竺坚决表示,之后的每个月都会以李易的名义往黄巾送粮,庞季推辞不过,再加上这方面李易也没有明确要求,便答应了下来。
糜竺的主动超出了李易的预计,按照李易的最初想法,这点便宜他是不想占的,不过站在糜竺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如果把两家分的太清楚了,糜竺恐怕会不安心,也会多想。
不过,不要以为李易是转性成了烂好人,他现在不占糜家便宜,不要糜家的人情,是为了在糜竺眼中抬高他的形象,增加将来糜竺押宝在他身上的概率。
假如李易从现在就开始占糜家的便宜,承糜家的人情,将来糜竺很可能会觉得,他对李易这边的投入很大,已经足够,只要继续下去就好了,很难会像对待刘备那样对待李易。
当然,李易虽然惦记上了糜家的家当,但他也不是那种拿了好处就翻脸的人,对真正的自己人,李易还是很厚道的,只要糜家肯付出,他将来肯定会以另外的方式加倍回报。
差不多将正事说完,典韦见李易对他们的表现还算满意,便仗着李易对他的亲近,吐槽道:“主公,那徐州陶谦太不给面子了,当时竟然要让人去拿文向家眷,不得已让糜先生将文向等人连夜送走,某当时好生气愤,偏偏又不能拿他们怎样,直到今日想起还是分外憋屈,主公,你看我们是不是要将这个面子找回来?”
徐盛在一旁听的都冒汗了,当初典韦就说过要帮他找回面子,徐盛挺感动的,不过他知道陶谦身份,所以并没有真的往心里去,慢慢的也就忘了这茬。
哪想到刚刚见到李易,典韦就将这事说了出来,虽然典韦的这种耿直让徐盛的确很感激,徐盛心里也是欲哭无泪啊。
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喜欢带着麻烦上门的下属。
而且,徐盛觉得李易暂时也无法拿捏陶谦,提出这个要求,只能让李易难看罢了。
徐盛赶忙离席,向李易行礼道:“当日之事不过些许摩擦,算不得仇怨,而且,襄侯还要在徐州购粮,若是追究那件事,恐怕会让购粮之事生出波折,还请襄侯三思!”
说完,徐盛还苦笑着向典拱拱手,意思是我承这个人情,但事情真不能这么干。
典韦揉揉鼻子,也没在意,他只是想什么说什么,至于怎么办,他全听李易的。
李易没有着急回答,只有眉头微皱,疑惑道:“我之前虽未见过陶谦其人,但以他的身份地位,不应该是如此气量之人啊。”
李易是真的纳闷,因为陶谦的表现,有点像是小人了。
而陶谦这个人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则是“保护”曹操家人,以及三让徐州于皇叔。
前者虽然好心办了坏事,但陶谦本意还是蛮厚道的。
至于第二件,抛开种种阴谋论不说,李易前世时一直觉得陶谦送徐州给刘备,主要是为了让刘备来保全徐州百姓,可见这人做事大气,心有当有大善。
等到穿越后,李易的关注重点一直都在荆州这一块,没有刻意了解陶谦,而这年代的人,只要没深仇大恨,轻易也不会说旁人坏话,因此,李易对陶谦的印象,主要还是来自前世,不过,现在听了典韦他们的讲述,陶谦貌似跟他想的不太一样。
典韦答道:“主公,某是粗人,虽然不喜那陶谦,也不敢说他是好是坏,不过,典韦敢保证,他肯定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
李易见典韦语气肯定,不由好奇道:“哦,此话怎讲?”
典韦嘿嘿一笑,道:“在徐州听糜先生说的,年前陶谦要请人出仕,人家不答应,他便直接将人家给问罪关了起来,哼哼,这点气量,连典某都比他强。”
李易是真的惊讶了,这年头高人隐士拒绝仕官是常有的事,庞德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也没见刘表拿他怎么着,可……陶谦是要干嘛?
李易轻轻摇头,提醒自己将来应对那些名人的时候,可不能全凭借前世那一知半解的信息对其性格进行预判,不然遇到陶谦这种的,怕是要大吃亏。
一边想着,李易随口又问:“被陶谦下狱那人是谁?”
“张昭。”
典韦说罢,等了一会却不见李易回应,转头一看,却见李易脸上竟然满是不可思议之色。
其余人也注意到了李易的反常,庞季拱手问道:“主公,难道是那张昭有何不妥?”
李易吸了口气,没有回答。
三国中,张昭这个名字可是很响亮的,孙策托孤,将张昭与周瑜并列,让他们一起辅佐孙权,而张昭后来也确实成为了孙权臂膀一般的存在。
虽然张昭在某些事情的表现上不如人意,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了张昭的内正才能。
李易目露思索之色,他潜意识里觉得张昭应该是扬州这边人,怀疑徐州的那个只是重名重姓罢了。
于是,李易问道:“那张昭名声如何,才学又如何?”
这问题自然应该庞季来回答,但庞季却是尴尬了,一脸歉然的俯身道:“当时糜先生说张昭是‘智谋之士,素有名气’,但我等未曾详细打探,所以,也不敢肯定……还请主公见谅。”
好吧,这答案其实跟不知道没多少区别,李易微微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庞季他们没事不可能去关注张昭。
李易想了想,先是打算托糜竺试试能不能将那个张昭弄到南阳来,但马上又考虑到,张昭能拒绝陶谦,自然也可以拒绝他李易啊,万一花大工夫弄了个犟驴过来,甚至还是重名重姓的,那就亏大了。
最后,李易权衡了一番,对庞季吩咐道:“你稍后代我向糜家去信一封,就说我仰慕张昭才华,奈何无法与之相见,又闻其入狱,很是心焦,所以请糜家对张昭及其家眷,尽量照顾一二。”
如果徐州的张昭真是那个很厉害的张昭的话,肯定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且糜家的人情他想不接受都不行,等到他恢复自由身的时候,李易带着恩义请他出仕,他如果再拒绝就不是淡泊名利,而是薄情寡义,是要污了名声的!
新来的几个人听得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李易为何忽然对那个张昭感兴趣,但典韦与庞季都是精神一震,作为接触李易时间久的人,全都知道李易有“识人之能”,但凡被李易看重的,必然才华不凡,那么,这个张昭肯定非同一般。
庞季当即应道:“还请主公放心,季稍后就去信,想来数日内就会又消息传回。”
李易点点头,张昭这个意外之喜,让他心情大好,将话题又转回之前,对徐盛笑道:“我夜观星象,发觉徐州一两年内必有大变,届时陶谦若是向我求援,文向就做个步军先锋吧!”
徐盛一愣,他虽然有听典韦给他吹过,说李易一算一个准,但这种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完全相信,所以徐盛有些懵,直到庞季轻咳一声提醒,这才匆忙拜谢领命。
在场可能只有典韦是百分百信了李易的话,但李易却不在意,因为他估摸着曹操他老爹快到出事的时候了,即便是考虑到蝴蝶效应,没有那档子事,李易认为曹操想要发展,肯定也会找其他接口向徐州动手。
再退一步,就算没有曹操,还有吕布和袁绍呢,有这么多能折腾的人,李易完全不担心自己的“铁口直断”会砸了招牌,等到将来,不管是哪一方在徐州闹出了动静,知道他今日言论之人,肯定会对他越发的敬畏。
李易让徐盛重新坐回去之后,徐州的事情也算是了了,然后李易看向沉默寡言的凌操,想了想,只是重新向众人介绍了一下凌操的身份,其他就没有再多说,毕竟凌操现在这个状态,在说明孙坚的事情之前实在是不好攻略,与其围着他转,还不如让他好好冷静冷静。
于是,示意其他人继续吃喝,李易自己给刘辟倒了杯酒,等刘辟双手接过饮尽,轻声问道:“你那边有多少百姓,今冬有多少人挨饿?”
刘辟脸上的表情一滞,低着头道:“户口过万,家家挨饿。”
顿了顿,刘辟看了下李易的脸色,又小声补充道:“今年饿死不足百人,相比往年已经好了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