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荆州情况
离开新野之后,李易便没有再做耽搁,带着人马直接回到了襄阳。
这一次李易先是助战徐州,借着兖州内乱的机会击败曹操,使曹操不得已退出徐州,然后马不停蹄,继续南下剿灭袁术,一举拿下扬州,虽然耗时稍多,但无论是名还是利,李易的收获都是非同一般,让他一跃成为可以与袁绍比肩的天下最强诸侯之一。
既然在外面如此风光,李易的回归自然不可能低调,李易入城当日,钟鼓齐鸣,数万荆州百姓在城外相迎,襄阳城中大小官员数百悉数出迎,除南阳之外,江夏、南郡、长沙等荆州各郡主官,也纷纷来到襄阳,共贺李易凯旋。
在李易的授意下,欢迎他的场面搞得极为恢弘,宛若盛事,不过,李易在入城前,却是当众潸然泪下,于护城河边上祭奠了阵亡将士,并命人刻碑立篆,纪念阵亡将士。
李易此举,虽然与欢庆的气氛有些不符,但效果却是分外显著,那些官员也就罢了,普通百姓无不连连叩拜,大户李易仁义,称颂之声,数里可闻。
入城之后,李易就没有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当日中午,直接大摆宴席,与众多文武叙旧,亲近一二,同时李易也是要看看手下人的精神面貌,粗略判断一下,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是否有某些人的心态变了。
结果李易还是比较满意的,最初他入主襄阳,那些官员对他就颇为畏惧,现在隔了许久再度见面,众人对他的敬畏不减反增,最明显的就是,当初还有人敢对他起哄劝酒,而现在嘛,真的就只是敬酒了,基本没人敢与他乱开玩笑。
其实这也是李易自己疏忽了,早在扬州的时候,他麾下人对他的态度便开始有所转变,只是彼此天天见到,李易感觉并不明显,直到重新回到荆州,这才真正注意到这一变化。
李易很享受这种感觉,至于说高处不胜寒什么的,这种想法偶尔文青病发作的时候可能会有,但更多的时间李易还是很享受的,即便真的感觉内心空虚了……他可是有老婆的人。
酒宴结束之后,众多官员告退,或是回各家,或是在城中驿馆休息,但没有人离开,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两天里肯定会有李易的单独召见。
于是,留在李易身边的,就剩下了一个郭嘉。
这么长时间没见,荆州许多人身上多少都有些变化,特别是徐盛、霍峻这些年轻官员,但郭嘉却是改变最大的一个。
郭嘉这人虽然谋略很厉害,但性格上有点轻浮,被人揪过不少次的小辫子,甚至俸禄都给扣没了,李易也说过郭嘉几次,让他注意点,但这家伙就像是个浪子,哪怕家里孩子都有了也按不住他那荡漾的心。
不过事实证明,郭嘉之所以敢浪,其实就是压力太小,闲得!
当李易将坐镇荆州的重担放到了郭嘉的身上后,郭嘉为了不辜负李易的托付,只能放弃各种业余爱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是一年时间,郭嘉已然有了几分中年大叔的沉稳,虽然这个沉稳在看到李易之后就似乎有些动摇。
而且,李易还意外的发现,郭嘉虽然忙碌辛苦,但气色却是比过去要好了不少,没了那种病恹恹的模样,显然酒色伤身这话不是假的。
先是说了一些闲话,然后李易就开始问询荆州的近来情况,毕竟往日里书信传递的内容终究不够详尽。
于李易的提问,郭嘉显然是早有准备。
首先,是荆州的经济方面。
这一年里,李易虽然在外征战,而且是连续两次动兵,转战徐州,扬州两地,加起来调动兵马超十万人次,是不折不扣的大战,但是对于荆州来说,这次战争造成的经济负担并不算大。
出兵徐州的时候,粮草全都是陶谦提供的,就连刀枪、箭矢、甲胄陶谦也给了不少,但是李易并没有直接与曹操大战,而是长时间的与夏侯渊对峙,只是在最后来了个偷袭与反偷袭,以及其轻微的代价换取了全胜。
徐州战事结束,陶谦给李易提供的许多东西李易都还封在库房没动,夏侯渊所部留下的种种物资,以及他们早先在徐州劫掠的财物,也全都落在了李易的手里,李易算是同时吃了两家,盘点下来,徐州一战李易不但没花钱,反而还大赚了一比。
后来征战扬州,这次是实打实的硬仗,花费着实不少,但因为下邳笮融的事情,还有以糜竺,陈登等一部分徐州世家的支持,李易本部那一路兵马的消耗终究还是转嫁在了徐州的身上,依然没有对荆州造成影响。
整个战事中,也只有从江夏出兵的张辽那一路兵马的供应是由荆州承受的,但那只是最初,在张辽夺下豫章之后,军粮消耗大减,荆州只要负担很少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所以,刚刚结束的这场战事对于荆州来说,并没有成为荆州发展的负担,相反,因为李易的强势与荆州的安定,让荆州成为了百姓向往的地方,那段时间里荆州有许多流民涌入,使得荆州的人口不减反增。
开荒屯田的工作李易还是南阳太守的时候就在做,成为州牧后,更是在所有郡县推行,甚至将屯田工作成为了官员的考核标准。
许多没有土地的荆州百姓,还有那些逃到荆州躲避战祸的人,为求生计,几乎都成了为李易屯田的人,使得荆州的耕地面子大大增加,再加上这一年荆州风调雨顺,最终这一年荆州产出的粮食比往年多了将近两成!
按照郭嘉统计出来的数字,仅仅只是荆北三郡的官库存粮,就已经足够李易十万大军北伐两年!
这个数字让李易欢喜非常,甚至,他都有了一种提前挥师北上的冲动,不过,很快李易就冷静了下来,因为北伐牵动实在太大,弄不好还可能被天下人围攻,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而且,这些粮食看起来很充足,可那只是理论上,真正的战争中意外很多,他必须将最坏的情况考虑在内,而且战后的恢复生产也是一个消耗粮食的大工程,李易几乎可以肯定,他如果现在北上,即便战事方面顺利,但后续麻烦肯定非常大,如今扬州都没能完全消化容纳,还不是他大踏步的时候。
除了粮食外,其他与经济相关的方面也是稳步发展,单单就各郡账面上的数字来看,基本是由北向南递减,南阳最为繁荣,南郡、江夏次之,最后是荆南各郡。
这倒不是南边的官员水平不行,实在是荆州的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北部,这一点直接卡死了荆南的上限,整个荆南四郡,也就蔡瑁所在的长沙,因为占据水路要害的缘故,可以联通东南,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发展,才能勉强与荆北比较一二。
不过,在整体的平稳中,有一支独秀却是格外显眼,那就是李易的造纸工坊。
李易离开荆州时造纸工坊里面只有几十人,但如今造纸工坊的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单单是其中做工的人就已经过千,这规模即便是放在后世也算是个大厂了。
规模扩大,纸张的产量自然也就上去了,最初的时候,纸张只能是李易的官方专用,但现在,纸张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只是价格有些偏贵。
具体来说,一尺见方的普通纸张与同样大小的上等竹简价格几乎等同,被人转手倒卖之后,甚至还要更贵,寻常百姓依然用不起,但即便如此,工坊每每出货,直接就被早已等待的世家,或者商人将之抢购,这还是在限购的前提下。
而且,想要购买纸张的,不仅仅是荆州本地人,还有荆州以外的地方。
在李易与朝廷还处在蜜月期的时候,每次给朝廷进贡,李易都会叫人送上一些“精品特供”,朝堂上那些大佬们都是文人,虽然他们不喜欢李易,对李易弄出来的蒙学经典也是有褒有贬,可是,李易送去的纸张却是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于是,纸张很快就在长安流行了起来,莫说达官贵人们喜欢,据说小皇帝还用纸张发过一道圣旨,一分钱没收给李易打了打广告。
但是,进贡的纸张再多也是有限的,小皇帝自己用还可以,却不够朝堂大佬们分的,于是,后来长安就有人联系李易这边,希望购买,郭嘉在李易的授意下答应,短时间内卖出去许多,然而,等借着朝堂大佬们将纸张彻底炒热,炒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之后,郭嘉的策略变了,荆州依然贩卖纸张,不过不收钱财,必须要拿粮食来换!
李易刚到南阳的时候,买粮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自从徐州与兖州陆续战乱,中原之地粮食已经开始紧销,粮价一涨再涨,超出了李易的承受范围,甚至还有人从中作梗,干脆就不卖给李易。
于是,李易干脆就让郭嘉用纸张换粮食。
纸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暂时没多少用处,可对那些世家大族来说,纸张不仅仅是必需品,更是脸面问题,不然旁人写字用薄薄的纸张,他们还是抱着竹简,这直接就差了一个档次,作为文人,这能忍?
于是,原本李易需要废好多功夫才能买来的粮食,现在却是被那些大户主动送到了门口。
根据郭嘉的汇总,最近三个月,只是纸张贸易就给荆州带来了二十多万石的粮食入账,这还是因为纸张的产量跟不上,供不应求,不然收到了粮食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李易对此非常满意,并再一次打定主意,在他一统天下之下,纸张的价格绝对不会下降,他要好好的从那些世家大族身上咬一口,至于教育普及什么的,那是他的大目标完成之后才会考虑的事情。
纸张给李易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李易带来了一些麻烦。
长安那边就有人借朝廷名义,来荆州求取造纸之法,被郭嘉拒绝了,其他地方势力或者世家门阀,也有人想要求取造纸之法,或者是寻求一些合作,但基本都被郭嘉婉拒。
明着来不成,就有人忍不住动了一些歪门邪道的手段,为此郭嘉杀了不少人,甚至襄阳还有一个小世家为此被郭嘉下狱,请示李易之后,灭了满门。
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孔融,他就说这是造福天下之道,让李易不要因为贪图眼前一时私利,而耽误天下百姓的教化大事。
可惜,孔融在李易的黑名单上,他的这个要求都没送到李易的面前,郭嘉直接就给丢一边去了。
不过,郭嘉回报的时候,却是提到了益州的刘璋,因为李易的纸张贩卖是用粮食作为交易的,而益州路远,往荆州卖粮食成本太大,所以,刘璋的人便表示希望可以用钱财来购买,只是用粮食交易是李易定的规矩,郭嘉不敢更改,郭嘉只能婉拒了刘璋的要求。
但李易却是颇为伤心,他将这件事情记了下来,决定之后找刘璋接触一下。
除经济方面之外,军事的发展就比较显著了,因为李易带兵打仗,一直都是无往不利,而且他说话算话,当兵的军士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还有军饷,因此,无论是荆南还是荆北,想要投身行伍的年轻人是数不胜数,只要李易点头,随时都能再组建一支十万人的大军。
郭嘉知道,李易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战事,因此随便各地战意很高,但兵马数目一支维持在李易离开时的水平上,不过,郭嘉也不是任由百姓的意气白白消耗,他让各地官府训练乡勇的名义征召青壮,供给饭食与少量钱财,然后训练他们一堆按时间,然后送还乡里,这一批离开之后,再训练下一批。
如此虽然只能训练出来劣兵,但胜在人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李易的预备兵员,一旦将来需要,随时可以征召,而有了之前训练的底子在,想让他们成为精锐也不是太过困难的事情。
这一次李易先是助战徐州,借着兖州内乱的机会击败曹操,使曹操不得已退出徐州,然后马不停蹄,继续南下剿灭袁术,一举拿下扬州,虽然耗时稍多,但无论是名还是利,李易的收获都是非同一般,让他一跃成为可以与袁绍比肩的天下最强诸侯之一。
既然在外面如此风光,李易的回归自然不可能低调,李易入城当日,钟鼓齐鸣,数万荆州百姓在城外相迎,襄阳城中大小官员数百悉数出迎,除南阳之外,江夏、南郡、长沙等荆州各郡主官,也纷纷来到襄阳,共贺李易凯旋。
在李易的授意下,欢迎他的场面搞得极为恢弘,宛若盛事,不过,李易在入城前,却是当众潸然泪下,于护城河边上祭奠了阵亡将士,并命人刻碑立篆,纪念阵亡将士。
李易此举,虽然与欢庆的气氛有些不符,但效果却是分外显著,那些官员也就罢了,普通百姓无不连连叩拜,大户李易仁义,称颂之声,数里可闻。
入城之后,李易就没有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当日中午,直接大摆宴席,与众多文武叙旧,亲近一二,同时李易也是要看看手下人的精神面貌,粗略判断一下,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是否有某些人的心态变了。
结果李易还是比较满意的,最初他入主襄阳,那些官员对他就颇为畏惧,现在隔了许久再度见面,众人对他的敬畏不减反增,最明显的就是,当初还有人敢对他起哄劝酒,而现在嘛,真的就只是敬酒了,基本没人敢与他乱开玩笑。
其实这也是李易自己疏忽了,早在扬州的时候,他麾下人对他的态度便开始有所转变,只是彼此天天见到,李易感觉并不明显,直到重新回到荆州,这才真正注意到这一变化。
李易很享受这种感觉,至于说高处不胜寒什么的,这种想法偶尔文青病发作的时候可能会有,但更多的时间李易还是很享受的,即便真的感觉内心空虚了……他可是有老婆的人。
酒宴结束之后,众多官员告退,或是回各家,或是在城中驿馆休息,但没有人离开,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两天里肯定会有李易的单独召见。
于是,留在李易身边的,就剩下了一个郭嘉。
这么长时间没见,荆州许多人身上多少都有些变化,特别是徐盛、霍峻这些年轻官员,但郭嘉却是改变最大的一个。
郭嘉这人虽然谋略很厉害,但性格上有点轻浮,被人揪过不少次的小辫子,甚至俸禄都给扣没了,李易也说过郭嘉几次,让他注意点,但这家伙就像是个浪子,哪怕家里孩子都有了也按不住他那荡漾的心。
不过事实证明,郭嘉之所以敢浪,其实就是压力太小,闲得!
当李易将坐镇荆州的重担放到了郭嘉的身上后,郭嘉为了不辜负李易的托付,只能放弃各种业余爱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是一年时间,郭嘉已然有了几分中年大叔的沉稳,虽然这个沉稳在看到李易之后就似乎有些动摇。
而且,李易还意外的发现,郭嘉虽然忙碌辛苦,但气色却是比过去要好了不少,没了那种病恹恹的模样,显然酒色伤身这话不是假的。
先是说了一些闲话,然后李易就开始问询荆州的近来情况,毕竟往日里书信传递的内容终究不够详尽。
于李易的提问,郭嘉显然是早有准备。
首先,是荆州的经济方面。
这一年里,李易虽然在外征战,而且是连续两次动兵,转战徐州,扬州两地,加起来调动兵马超十万人次,是不折不扣的大战,但是对于荆州来说,这次战争造成的经济负担并不算大。
出兵徐州的时候,粮草全都是陶谦提供的,就连刀枪、箭矢、甲胄陶谦也给了不少,但是李易并没有直接与曹操大战,而是长时间的与夏侯渊对峙,只是在最后来了个偷袭与反偷袭,以及其轻微的代价换取了全胜。
徐州战事结束,陶谦给李易提供的许多东西李易都还封在库房没动,夏侯渊所部留下的种种物资,以及他们早先在徐州劫掠的财物,也全都落在了李易的手里,李易算是同时吃了两家,盘点下来,徐州一战李易不但没花钱,反而还大赚了一比。
后来征战扬州,这次是实打实的硬仗,花费着实不少,但因为下邳笮融的事情,还有以糜竺,陈登等一部分徐州世家的支持,李易本部那一路兵马的消耗终究还是转嫁在了徐州的身上,依然没有对荆州造成影响。
整个战事中,也只有从江夏出兵的张辽那一路兵马的供应是由荆州承受的,但那只是最初,在张辽夺下豫章之后,军粮消耗大减,荆州只要负担很少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所以,刚刚结束的这场战事对于荆州来说,并没有成为荆州发展的负担,相反,因为李易的强势与荆州的安定,让荆州成为了百姓向往的地方,那段时间里荆州有许多流民涌入,使得荆州的人口不减反增。
开荒屯田的工作李易还是南阳太守的时候就在做,成为州牧后,更是在所有郡县推行,甚至将屯田工作成为了官员的考核标准。
许多没有土地的荆州百姓,还有那些逃到荆州躲避战祸的人,为求生计,几乎都成了为李易屯田的人,使得荆州的耕地面子大大增加,再加上这一年荆州风调雨顺,最终这一年荆州产出的粮食比往年多了将近两成!
按照郭嘉统计出来的数字,仅仅只是荆北三郡的官库存粮,就已经足够李易十万大军北伐两年!
这个数字让李易欢喜非常,甚至,他都有了一种提前挥师北上的冲动,不过,很快李易就冷静了下来,因为北伐牵动实在太大,弄不好还可能被天下人围攻,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而且,这些粮食看起来很充足,可那只是理论上,真正的战争中意外很多,他必须将最坏的情况考虑在内,而且战后的恢复生产也是一个消耗粮食的大工程,李易几乎可以肯定,他如果现在北上,即便战事方面顺利,但后续麻烦肯定非常大,如今扬州都没能完全消化容纳,还不是他大踏步的时候。
除了粮食外,其他与经济相关的方面也是稳步发展,单单就各郡账面上的数字来看,基本是由北向南递减,南阳最为繁荣,南郡、江夏次之,最后是荆南各郡。
这倒不是南边的官员水平不行,实在是荆州的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北部,这一点直接卡死了荆南的上限,整个荆南四郡,也就蔡瑁所在的长沙,因为占据水路要害的缘故,可以联通东南,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发展,才能勉强与荆北比较一二。
不过,在整体的平稳中,有一支独秀却是格外显眼,那就是李易的造纸工坊。
李易离开荆州时造纸工坊里面只有几十人,但如今造纸工坊的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单单是其中做工的人就已经过千,这规模即便是放在后世也算是个大厂了。
规模扩大,纸张的产量自然也就上去了,最初的时候,纸张只能是李易的官方专用,但现在,纸张已经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只是价格有些偏贵。
具体来说,一尺见方的普通纸张与同样大小的上等竹简价格几乎等同,被人转手倒卖之后,甚至还要更贵,寻常百姓依然用不起,但即便如此,工坊每每出货,直接就被早已等待的世家,或者商人将之抢购,这还是在限购的前提下。
而且,想要购买纸张的,不仅仅是荆州本地人,还有荆州以外的地方。
在李易与朝廷还处在蜜月期的时候,每次给朝廷进贡,李易都会叫人送上一些“精品特供”,朝堂上那些大佬们都是文人,虽然他们不喜欢李易,对李易弄出来的蒙学经典也是有褒有贬,可是,李易送去的纸张却是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于是,纸张很快就在长安流行了起来,莫说达官贵人们喜欢,据说小皇帝还用纸张发过一道圣旨,一分钱没收给李易打了打广告。
但是,进贡的纸张再多也是有限的,小皇帝自己用还可以,却不够朝堂大佬们分的,于是,后来长安就有人联系李易这边,希望购买,郭嘉在李易的授意下答应,短时间内卖出去许多,然而,等借着朝堂大佬们将纸张彻底炒热,炒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之后,郭嘉的策略变了,荆州依然贩卖纸张,不过不收钱财,必须要拿粮食来换!
李易刚到南阳的时候,买粮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自从徐州与兖州陆续战乱,中原之地粮食已经开始紧销,粮价一涨再涨,超出了李易的承受范围,甚至还有人从中作梗,干脆就不卖给李易。
于是,李易干脆就让郭嘉用纸张换粮食。
纸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暂时没多少用处,可对那些世家大族来说,纸张不仅仅是必需品,更是脸面问题,不然旁人写字用薄薄的纸张,他们还是抱着竹简,这直接就差了一个档次,作为文人,这能忍?
于是,原本李易需要废好多功夫才能买来的粮食,现在却是被那些大户主动送到了门口。
根据郭嘉的汇总,最近三个月,只是纸张贸易就给荆州带来了二十多万石的粮食入账,这还是因为纸张的产量跟不上,供不应求,不然收到了粮食远远不止这个数目。
李易对此非常满意,并再一次打定主意,在他一统天下之下,纸张的价格绝对不会下降,他要好好的从那些世家大族身上咬一口,至于教育普及什么的,那是他的大目标完成之后才会考虑的事情。
纸张给李易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李易带来了一些麻烦。
长安那边就有人借朝廷名义,来荆州求取造纸之法,被郭嘉拒绝了,其他地方势力或者世家门阀,也有人想要求取造纸之法,或者是寻求一些合作,但基本都被郭嘉婉拒。
明着来不成,就有人忍不住动了一些歪门邪道的手段,为此郭嘉杀了不少人,甚至襄阳还有一个小世家为此被郭嘉下狱,请示李易之后,灭了满门。
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孔融,他就说这是造福天下之道,让李易不要因为贪图眼前一时私利,而耽误天下百姓的教化大事。
可惜,孔融在李易的黑名单上,他的这个要求都没送到李易的面前,郭嘉直接就给丢一边去了。
不过,郭嘉回报的时候,却是提到了益州的刘璋,因为李易的纸张贩卖是用粮食作为交易的,而益州路远,往荆州卖粮食成本太大,所以,刘璋的人便表示希望可以用钱财来购买,只是用粮食交易是李易定的规矩,郭嘉不敢更改,郭嘉只能婉拒了刘璋的要求。
但李易却是颇为伤心,他将这件事情记了下来,决定之后找刘璋接触一下。
除经济方面之外,军事的发展就比较显著了,因为李易带兵打仗,一直都是无往不利,而且他说话算话,当兵的军士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还有军饷,因此,无论是荆南还是荆北,想要投身行伍的年轻人是数不胜数,只要李易点头,随时都能再组建一支十万人的大军。
郭嘉知道,李易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战事,因此随便各地战意很高,但兵马数目一支维持在李易离开时的水平上,不过,郭嘉也不是任由百姓的意气白白消耗,他让各地官府训练乡勇的名义征召青壮,供给饭食与少量钱财,然后训练他们一堆按时间,然后送还乡里,这一批离开之后,再训练下一批。
如此虽然只能训练出来劣兵,但胜在人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李易的预备兵员,一旦将来需要,随时可以征召,而有了之前训练的底子在,想让他们成为精锐也不是太过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