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远水解不了近渴
秦阳带着人四处转悠,打井是暂时不用打井了,他已是完成了一千口深水井的任务,所以他现在就是到处看看耕种情况。
新一区已是趋于完善,不过秦阳还是在转了一圈后,给予了一些修改的指点。
新一区的外围,设立了关卡,随着郡城外围的新区全部建立之后,就会进行更系统的外围规划。原本秦阳是打算在外城之外建立城墙的。但因为整个区域被他彻底拓宽了,建城墙保护,已是渐渐不可能了。因为范围太大了,若是建立城墙,不仅要耗费极多的人力物力,而且耗费的时间也会相当漫长。
与其将人力物力跟时间浪费在这件事上,不如在周围建立一些堡垒跟关卡。
设立巡逻点跟驻军点。
只要保证这几点都能被完善,郡城外城不设城墙,也会十分坚固。
在秦阳收到来自长安的旨意前,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忙碌这些事。
而看在那些人眼里,就成了秦阳对今年的旱情更关心了。于是,就导致了秦阳打井的事随着北方可能大旱的消息,传得更远。
长安处
一些人正在茶馆里喝茶,都是三十来岁的客商,他们低声说着在路上的见闻,就说到了关于北方可能会有旱情这件事。
其中一人就说道:“这件事倒是十分正常,毕竟北方隔几年就会闹一次旱情,又不是大家才知道,不是?怎么就议论纷纷了?”
这件事让他有点想不通了。
他的一个同伴就说:“往年的确有旱情,但往年可有人能一口气点一千口水井,还没有任何的错误?没有吧?”
“的确是没有,但这事也未必就是真。若是真的,那自然是了不得,但若是传闻,也就是与其他传说一样,没什么太大参考性。”这是有人不信秦阳能有这样的本事。
要知道,民间总会流传一些过于夸大其词的故事。
无论是最近已是流传开来的两个门神的故事,或是魏征斩龙的故事。
还是关于幽州王的各种神奇故事,让一些理智的人光是听说,就直接笑而摇头,觉得这种事怎么可能是真的!说不得只是幽州王点了一两口水井,然后以讹传讹,就传成了一千口水井!
这几个客商,有一半人是这样的想法,但也有几个人,是坚信幽州王的神异。
这几个坚信幽州王神异的人,都是曾经去过幽州的人。
其中一人就说道:“怎么就未必是真了?幽州王神异,我曾亲眼看到他直接驱散了大雨将至的乌云,这是千万人同时看到的,就算我是眼花了,难道其他人也眼花了?连驱散乌云都能做到,说明他必是与雷公电母有些交情,说不得跟龙宫里的龙王也认识!这种情况下,能够点水井,又有什么稀奇的?”
但之前说话的人,却坚信这一切都是以讹传讹。
原本这些人关系不错,虽不是一起行商的,但过去也偶尔会聚个餐,结果因为这个传闻,竟争执起来,脸红脖子粗的。
不远处的角落里,坐着两个文人,看到这一幕,听到他们的讨论,就更无语了。
这两个人,都不太信幽州王能有这样的本事,他们是从外地来的,今年开春才到,所以从不曾见过没离开长安时的幽州王,自然也就不信幽州王过去的种种神异。
在他们看来,幽州王若真神异,就不该投胎到一个商贾之家。商人卑贱,若真是神人,为何要投胎到商人的家里?
这世上,既有世家,也有寒门出身的书香门第家庭,更有着开国元勋,甚至是直接成了皇室的李家。
幽州王若真是神人,当初投胎到这些人家里,无论是哪一个的家里,不比投胎到商人家里更尊贵吗?
至于从普通一个商贾,直接崛起,无非就是仗着这些骗人的勾当罢了。
“哎,真是一群愚人!”其中一人低声摇头道。
另一人就说:“是啊,只可恨我们之前不曾来到长安,否则,倒是要看看那一位是如何骗人的!”
竟将满朝文武跟龙椅上的皇帝给骗了过去!也不知道是用了什么诡计!
反正他们是半点都不信长安百姓说的那些神异故事,只觉得荒唐!
不过,关于幽州王的事,他们是不信,但关于旱情的事,这两人却都有些担忧。
“不说那人的事,只说这雨水,从我们出家门到来到长安,路上一个多月,的确是滴雨未下,这在往年可是正常的?”
另一人摇头,道:“自是不正常!你是第一次来长安,所以不知道。我几年前曾来过长安,这春日时,正是万物复苏之时,哪怕不下大雨,但小雨也该下几场,这才能滋润土地,让万物能快速生长。如今已是快到五月,却一点雨都不下,我怀疑,旱情或许是真的,不仅是北方闹旱情,长安这里,怕也要闹旱情了。”
幸好他们听闻,其余南方倒是雨水丰润,并不缺水。
若是南边与北边都同时不下雨,那才是最糟糕的事!
连这一家小小的茶馆,都有这么多人议论着幽州王与旱情的事。
其他地方,自然也是少不了各种议论。
这些事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就更是让他心情烦躁了。
不安的情绪已是在长安城内弥漫开来,几个老臣陆续进宫求见李世民,提醒了这件事。别看这件事看着不是小事,但凡是脑子好使的老臣,就不会看出,这件事若是继续下去,恐怕要酿成大麻烦。
“无忌,你怎么看这件事?”这天,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在偏殿下棋,李世民慢悠悠地捏着棋子,同时问道。
他们一直在说的,就是关于长安城现在暗流涌动,躁动不安的事。
长孙无忌叹道:“皇上,此事的确不好办啊,只要一时不下雨,这种不安恐慌,就无法消除。臣觉得,还是尽快让幽州王入京为好。”
李世民当然知道,让幽州王尽快入京是最好的办法。可问题是,从幽州到长安,哪怕是走水路,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不是几天之内就能火速抵达。
“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还是要先稳住百姓才好。”
新一区已是趋于完善,不过秦阳还是在转了一圈后,给予了一些修改的指点。
新一区的外围,设立了关卡,随着郡城外围的新区全部建立之后,就会进行更系统的外围规划。原本秦阳是打算在外城之外建立城墙的。但因为整个区域被他彻底拓宽了,建城墙保护,已是渐渐不可能了。因为范围太大了,若是建立城墙,不仅要耗费极多的人力物力,而且耗费的时间也会相当漫长。
与其将人力物力跟时间浪费在这件事上,不如在周围建立一些堡垒跟关卡。
设立巡逻点跟驻军点。
只要保证这几点都能被完善,郡城外城不设城墙,也会十分坚固。
在秦阳收到来自长安的旨意前,他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忙碌这些事。
而看在那些人眼里,就成了秦阳对今年的旱情更关心了。于是,就导致了秦阳打井的事随着北方可能大旱的消息,传得更远。
长安处
一些人正在茶馆里喝茶,都是三十来岁的客商,他们低声说着在路上的见闻,就说到了关于北方可能会有旱情这件事。
其中一人就说道:“这件事倒是十分正常,毕竟北方隔几年就会闹一次旱情,又不是大家才知道,不是?怎么就议论纷纷了?”
这件事让他有点想不通了。
他的一个同伴就说:“往年的确有旱情,但往年可有人能一口气点一千口水井,还没有任何的错误?没有吧?”
“的确是没有,但这事也未必就是真。若是真的,那自然是了不得,但若是传闻,也就是与其他传说一样,没什么太大参考性。”这是有人不信秦阳能有这样的本事。
要知道,民间总会流传一些过于夸大其词的故事。
无论是最近已是流传开来的两个门神的故事,或是魏征斩龙的故事。
还是关于幽州王的各种神奇故事,让一些理智的人光是听说,就直接笑而摇头,觉得这种事怎么可能是真的!说不得只是幽州王点了一两口水井,然后以讹传讹,就传成了一千口水井!
这几个客商,有一半人是这样的想法,但也有几个人,是坚信幽州王的神异。
这几个坚信幽州王神异的人,都是曾经去过幽州的人。
其中一人就说道:“怎么就未必是真了?幽州王神异,我曾亲眼看到他直接驱散了大雨将至的乌云,这是千万人同时看到的,就算我是眼花了,难道其他人也眼花了?连驱散乌云都能做到,说明他必是与雷公电母有些交情,说不得跟龙宫里的龙王也认识!这种情况下,能够点水井,又有什么稀奇的?”
但之前说话的人,却坚信这一切都是以讹传讹。
原本这些人关系不错,虽不是一起行商的,但过去也偶尔会聚个餐,结果因为这个传闻,竟争执起来,脸红脖子粗的。
不远处的角落里,坐着两个文人,看到这一幕,听到他们的讨论,就更无语了。
这两个人,都不太信幽州王能有这样的本事,他们是从外地来的,今年开春才到,所以从不曾见过没离开长安时的幽州王,自然也就不信幽州王过去的种种神异。
在他们看来,幽州王若真神异,就不该投胎到一个商贾之家。商人卑贱,若真是神人,为何要投胎到商人的家里?
这世上,既有世家,也有寒门出身的书香门第家庭,更有着开国元勋,甚至是直接成了皇室的李家。
幽州王若真是神人,当初投胎到这些人家里,无论是哪一个的家里,不比投胎到商人家里更尊贵吗?
至于从普通一个商贾,直接崛起,无非就是仗着这些骗人的勾当罢了。
“哎,真是一群愚人!”其中一人低声摇头道。
另一人就说:“是啊,只可恨我们之前不曾来到长安,否则,倒是要看看那一位是如何骗人的!”
竟将满朝文武跟龙椅上的皇帝给骗了过去!也不知道是用了什么诡计!
反正他们是半点都不信长安百姓说的那些神异故事,只觉得荒唐!
不过,关于幽州王的事,他们是不信,但关于旱情的事,这两人却都有些担忧。
“不说那人的事,只说这雨水,从我们出家门到来到长安,路上一个多月,的确是滴雨未下,这在往年可是正常的?”
另一人摇头,道:“自是不正常!你是第一次来长安,所以不知道。我几年前曾来过长安,这春日时,正是万物复苏之时,哪怕不下大雨,但小雨也该下几场,这才能滋润土地,让万物能快速生长。如今已是快到五月,却一点雨都不下,我怀疑,旱情或许是真的,不仅是北方闹旱情,长安这里,怕也要闹旱情了。”
幸好他们听闻,其余南方倒是雨水丰润,并不缺水。
若是南边与北边都同时不下雨,那才是最糟糕的事!
连这一家小小的茶馆,都有这么多人议论着幽州王与旱情的事。
其他地方,自然也是少不了各种议论。
这些事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就更是让他心情烦躁了。
不安的情绪已是在长安城内弥漫开来,几个老臣陆续进宫求见李世民,提醒了这件事。别看这件事看着不是小事,但凡是脑子好使的老臣,就不会看出,这件事若是继续下去,恐怕要酿成大麻烦。
“无忌,你怎么看这件事?”这天,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在偏殿下棋,李世民慢悠悠地捏着棋子,同时问道。
他们一直在说的,就是关于长安城现在暗流涌动,躁动不安的事。
长孙无忌叹道:“皇上,此事的确不好办啊,只要一时不下雨,这种不安恐慌,就无法消除。臣觉得,还是尽快让幽州王入京为好。”
李世民当然知道,让幽州王尽快入京是最好的办法。可问题是,从幽州到长安,哪怕是走水路,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不是几天之内就能火速抵达。
“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还是要先稳住百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