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困难重重
既然已经选定了打井的位置,曹达仁的钻机自然再度派上了用场。
他带着陈新分给他的工人去了临市的第七中学,准备进行回水井的钻井工作,而陈新这边则要继续和剩下的工人一起完成供热枢纽的安装调试。
因为两组人马要分开作业,曹达仁的那组人需要在第七中学那边重新建立一个据点来安置他们的帐篷。
这也使得他们前往第七中学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雪地上先挖个坑。
而原本火车站这边的雪洞里,曹达仁和他那组工人离开之后所留下的空间也没有浪费,张教授带着地质勘探组的成员住了进来,并且还帮着对雪洞进行了一些改进,让它住起来更舒服了。
对于这些常年在野外搞地质勘探的人来说,住帐篷的时间远比他们住在房子里的时间要久。
常年的跋山涉水早已让这些搞地质的学者们褪去了书卷气,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积累了大量的野外生存经验,每一个人都能称得上是野外生存大师。
在张教授他们看来,雪洞帐篷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比他们当年在野外的时候差多少,很多方面甚至还要好不少。
“这比起我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可好太多了!那个时候我才二十几岁,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跟着地质队的人一起去武陵源搞测绘,那个时候没有帐篷,我们就是用树枝和树叶搭了个窝棚,在野外风餐露宿的呆了整整一个月!”午饭时间,张教授端着一个一看就非常有年头的铝制饭盒,一边吃着午饭一边向陈新讲着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哪像现在啊,帐篷、睡袋、雨披,装备太齐全了!我们那个时候能有一件橡胶雨衣已经很了不起了。”
听着张教授讲的故事,陈新颇有几分触动。
以张教授的年纪,在他还是个二十几岁小伙子的时候,那正是炎国最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依旧能够忍受艰苦的条件搞地质研究,而不是去搞运动,这在当年来说可是非常难得的。
“那教授你怎么一直用这个旧饭盒啊?现在天气这么恶劣,这种老式的金属饭盒很快就会冷了,用起来很不方便的,我还是给教授你拿个新饭盒吧!”陈新注意到张教授手里的那个饭盒,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么老旧的饭盒,但陈新还是想要给他拿个至少能够保温的饭盒。
然而张教授摇了摇头,笑着拒绝了陈新的好意:“不用了,这个饭盒跟了我一辈子了,没必要临老了把这老伙计给换了,而且这个饭盒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张教授的话让陈新挑了挑眉,却没有再对此多说什么。
“教授,临市这边的干热岩资源分布情况如何?”陈新将话题转到了工作上,问起了他此时最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比起利用水热资源的供热枢纽,陈新真正想要的当然是可以开采深层地热资源的能量塔,毕竟无论是功率还是效率,一座能量塔都要比一座供热枢纽来的强大。
但能量塔所需要的是将钻孔深入地下几千米的深层地层,而不是仅仅只打到几百米深。
二者无论施工总量还是技术难度,都是截然不同的。
“临市地区的地形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势南高北低,虽然整座城市呈东西走向,但从整体的地势来看,它依旧是一个南北向的地质断裂,湘省主要的地热资源都分布于这条断裂带上。”一边吃着饭,张教授一边向陈新解说着临市的地形地貌与地热资源的分布状况:“在这条断裂带上,分布着湘省主要的干热岩资源储备。
因为地质断裂的形成原因,这一带浅、中层地热的开采相对比较容易,很多甚至干脆形成了温泉,喷涌出了地表,但同样因为地质断裂的产生,导致了这一带地质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如果想要开采深层地热资源的话,钻井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听到张教授这么说,陈新的心不免有些往下沉。
张教授的言下之意很简单,让陈新先专心开发浅、中层地热资源,而深层地下资源则三思而后行。
对于张教授的这番建议陈新自然是听进去了的,只是对于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而是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
“就算是挑战,现在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它了。”陈新的语气有些沉重,但却同样十分的坚定,他向张教授问道:“教授,如果想要在临市开采深层地热资源,我们需要面对哪些难题?”
“那可真是太多,首先第一个难题你就必须要去解决钻机的问题。”张教授放下了手中的饭勺,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眼下最大的困难:“想要开采深层地热资源必须要有专业的钻机才能做到,你朋友的钻机不仅钻探深度不够,而且钻孔的直径也很有限,像现在这样开发浅、中层地热资源还能凑活,但要想再继续往深了挖,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湘省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你这钻头打下去,打到什么都有可能,岩层还好说,慢慢钻就是了,但要是打到其他地质层,可是很麻烦的,如果经验不够丰富,怕是很难应对钻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钻机的事情您老不用担心,我会解决的。”张教授指出来的问题中,陈新最不担心的就是钻机的问题,这只需要他来一次升级就能够解决。
但张教授提到的地质复杂的问题,这就不是陈新所能够解决的了,毕竟他就算再怎么升级也无非是改进钻头,无法影响到地层本身。
除非说陈新能够搞出巨型激光钻机或者星球采矿器,直接切开地层采矿,否则钻机都要面对钻头与不同地层之间的较量。
至于说激光钻机和星球采矿器,这显然不是陈新现在应该去考虑的问题,有那个闲工夫他还不如搞一台世界引擎出来,直接改造地球环境。
他带着陈新分给他的工人去了临市的第七中学,准备进行回水井的钻井工作,而陈新这边则要继续和剩下的工人一起完成供热枢纽的安装调试。
因为两组人马要分开作业,曹达仁的那组人需要在第七中学那边重新建立一个据点来安置他们的帐篷。
这也使得他们前往第七中学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雪地上先挖个坑。
而原本火车站这边的雪洞里,曹达仁和他那组工人离开之后所留下的空间也没有浪费,张教授带着地质勘探组的成员住了进来,并且还帮着对雪洞进行了一些改进,让它住起来更舒服了。
对于这些常年在野外搞地质勘探的人来说,住帐篷的时间远比他们住在房子里的时间要久。
常年的跋山涉水早已让这些搞地质的学者们褪去了书卷气,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积累了大量的野外生存经验,每一个人都能称得上是野外生存大师。
在张教授他们看来,雪洞帐篷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比他们当年在野外的时候差多少,很多方面甚至还要好不少。
“这比起我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可好太多了!那个时候我才二十几岁,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跟着地质队的人一起去武陵源搞测绘,那个时候没有帐篷,我们就是用树枝和树叶搭了个窝棚,在野外风餐露宿的呆了整整一个月!”午饭时间,张教授端着一个一看就非常有年头的铝制饭盒,一边吃着午饭一边向陈新讲着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哪像现在啊,帐篷、睡袋、雨披,装备太齐全了!我们那个时候能有一件橡胶雨衣已经很了不起了。”
听着张教授讲的故事,陈新颇有几分触动。
以张教授的年纪,在他还是个二十几岁小伙子的时候,那正是炎国最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依旧能够忍受艰苦的条件搞地质研究,而不是去搞运动,这在当年来说可是非常难得的。
“那教授你怎么一直用这个旧饭盒啊?现在天气这么恶劣,这种老式的金属饭盒很快就会冷了,用起来很不方便的,我还是给教授你拿个新饭盒吧!”陈新注意到张教授手里的那个饭盒,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么老旧的饭盒,但陈新还是想要给他拿个至少能够保温的饭盒。
然而张教授摇了摇头,笑着拒绝了陈新的好意:“不用了,这个饭盒跟了我一辈子了,没必要临老了把这老伙计给换了,而且这个饭盒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张教授的话让陈新挑了挑眉,却没有再对此多说什么。
“教授,临市这边的干热岩资源分布情况如何?”陈新将话题转到了工作上,问起了他此时最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比起利用水热资源的供热枢纽,陈新真正想要的当然是可以开采深层地热资源的能量塔,毕竟无论是功率还是效率,一座能量塔都要比一座供热枢纽来的强大。
但能量塔所需要的是将钻孔深入地下几千米的深层地层,而不是仅仅只打到几百米深。
二者无论施工总量还是技术难度,都是截然不同的。
“临市地区的地形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势南高北低,虽然整座城市呈东西走向,但从整体的地势来看,它依旧是一个南北向的地质断裂,湘省主要的地热资源都分布于这条断裂带上。”一边吃着饭,张教授一边向陈新解说着临市的地形地貌与地热资源的分布状况:“在这条断裂带上,分布着湘省主要的干热岩资源储备。
因为地质断裂的形成原因,这一带浅、中层地热的开采相对比较容易,很多甚至干脆形成了温泉,喷涌出了地表,但同样因为地质断裂的产生,导致了这一带地质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如果想要开采深层地热资源的话,钻井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听到张教授这么说,陈新的心不免有些往下沉。
张教授的言下之意很简单,让陈新先专心开发浅、中层地热资源,而深层地下资源则三思而后行。
对于张教授的这番建议陈新自然是听进去了的,只是对于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而是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
“就算是挑战,现在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它了。”陈新的语气有些沉重,但却同样十分的坚定,他向张教授问道:“教授,如果想要在临市开采深层地热资源,我们需要面对哪些难题?”
“那可真是太多,首先第一个难题你就必须要去解决钻机的问题。”张教授放下了手中的饭勺,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眼下最大的困难:“想要开采深层地热资源必须要有专业的钻机才能做到,你朋友的钻机不仅钻探深度不够,而且钻孔的直径也很有限,像现在这样开发浅、中层地热资源还能凑活,但要想再继续往深了挖,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湘省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你这钻头打下去,打到什么都有可能,岩层还好说,慢慢钻就是了,但要是打到其他地质层,可是很麻烦的,如果经验不够丰富,怕是很难应对钻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钻机的事情您老不用担心,我会解决的。”张教授指出来的问题中,陈新最不担心的就是钻机的问题,这只需要他来一次升级就能够解决。
但张教授提到的地质复杂的问题,这就不是陈新所能够解决的了,毕竟他就算再怎么升级也无非是改进钻头,无法影响到地层本身。
除非说陈新能够搞出巨型激光钻机或者星球采矿器,直接切开地层采矿,否则钻机都要面对钻头与不同地层之间的较量。
至于说激光钻机和星球采矿器,这显然不是陈新现在应该去考虑的问题,有那个闲工夫他还不如搞一台世界引擎出来,直接改造地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