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想,等到过一阵儿,风声不那么紧了,再托人送到徐州去吧。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朝局的确有变化,但却说不上好,而是桓翌果真上表要求北伐,收复祖宗失地,他要求豫州和徐州方向的兵都配合他北伐,并且他还要调动中央的军队。
  小皇帝当然是答应了,桓翌说什么就是什么。
  于是在四月里,桓翌带着自己的两万多荆州精兵,又调动了中央的五万多军队,加起来差不多八万大军,去征伐燕国。
  其长子桓朗和四子桓密都随军,而次子桓溪果然留在建康,代理朝政。
  六月里,桓翌大军和燕**队战于黄墟,燕军败北。
  不过燕**队初败之后,燕国皇帝拿出了虎牢以西的土地请求秦国帮忙击退景国大军。秦国皇帝符藩答应了,派出了三万援军救援燕国。在这个当口,桓翌率领的景国大军由水路运来的粮草又出了问题,石门水道被堵塞,大军的粮草跟不上。
  九月里,燕国的大军开始反击,先是彻底断了桓翌大军的粮道,接着又设伏,令桓翌派来驰援石门的军队被伏击,一下子就损失了一万多兵士。接着秦国的援军也到了,趁着桓翌大军失败追击景**队。桓翌被燕国的军队和秦国的援军夹击,大败,又损失了四万多兵士,而且这一战中,桓翌被流箭所伤,不得已,他只能带领残兵退守山阳。
  在山阳城,桓翌一病不起,缠.绵病榻之际,他仍旧不忘向皇帝请求加九锡。只是这样的奏章到了朝廷里,却被谢安和王涛等人一会儿以格式不对,一会儿以措辞不符合规矩为由给拖着。
  因为桓翌大军意外败北,让朝廷里替代他处理朝政的桓家二公子桓溪处于被动,无法威逼王涛和谢安,小皇帝曹桂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桓翌妄图在死前加九锡的愿望就落空了。
  进入十一月,桓翌竟然病逝于山阳。
  桓翌一死,驻守山阳的那部分剩下的三万多残兵自然就由其同行出征的长子桓朗领导。
  临死之前,桓翌交代儿子,让他必须要照顾好他的母亲以及兄弟们,还有族人,并要他把在建康的桓家族人全部接到荆州去。
  桓朗答应了。等到桓翌病逝后,他就跟其弟一起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桓密建议,先要求朝廷让桓朗承袭王爵,接着回荆州去,将荆州那十几万的士兵的统兵权接收到手里。接着以为其父治丧的理由,让在建康的桓家族人到荆州来,这样一来,无论是皇室曹家还算是王家,谢家等家族都无法拿桓家族人来要挟他们了。
  要是桓家族人都到了荆州的话,他们再下一步就绸缪如何制造混乱,拿下建康,彻底将皇帝赶下台,然后桓朗登位。
  两人商量好了,桓朗就果然向皇帝上表要求承袭楚王爵,并让朝廷护送桓家人去荆州为其父送葬服丧。
  谢安等人考虑到荆州那边还有桓氏家族控制的十来万兵士,要是不答应桓朗所求,怕那边先就会乱起来。毕竟景国这一次北伐失败,死了不少士兵,要是动乱再起,怕秦国和燕国勾结南下,对建康不利,所以答应了桓朗所求,让桓朗承了楚王的王爵,同时也同意了以南康大长公主为首的桓家人回荆州去。
  桓朗便以楚王的身份带领残兵回荆州,顺利的接管了荆州那十几万兵士的统兵权。
  建康城里桓溪见此情况知道大势已去,他在朝廷里哪里能再继续替其亡父主持朝政,不得已,他只能后退一步,将手中权力交给谢安和王涛。好在,桓溪手上依然有两万多荆州的精兵,而控制禁军的是他亡父的下属袁嵘,所以桓家暂时安全。只不过,因为桓溪跟其大哥桓朗不对付,桓朗又承继了王位,他自然是不能去荆州。思来想去,他决定向谢家和王家示弱,并且投靠了曹焕。
  就在南康大长公主等人要去荆州时,桓溪却选择留在了建康。他不并不相信其兄长会善待他,因为缁衣巷那一次冲击谢家的事件,他已经彻底和其兄长闹翻。他本来想取代其兄长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哪里想到其父北伐却意外失败,并且桓朗因为随其父北伐,还顺势接管了剩下的兵力,最后还承袭了王爵。
  荆州他是不能去的,只能留在建康。而桓家先前的所为,可是把建康城里的高门士族们得罪了不少,最明显的就是王谢两家。很显然,他要投靠王谢两家,他们是不会相信他的。而且王谢两家也分别掌握着扬州和豫州,他们不会稀罕他手上的这几万士兵。
  可是相比王家和谢家,原先的武陵睿王曹焕就不一样了。此时的武陵睿王身份非常尴尬,他是武帝的子孙,是现在这个小皇帝曹桂的堂兄,而且是年纪最长,颇有能力的堂兄,但他此刻却是庶民。先前的废帝曹安被迁去了荆州,前太子被废为庶人的会稽威王曹练在这一次被圈禁的一年中,身体是彻底垮了,现如今也只是拖日子了,他的健康状况完全无法出山收拾残局,再加上他也没有什么能力,桓溪便将他给排除了。接下来的武陵睿王曹焕,桓溪看好他,认为他能经受磋磨,心性坚强,值得投靠。当然武帝的儿子里面最小的东海贤王曹冲,他也不看好。
  至于当今小皇帝那几个兄长,年纪依然是太小,他同样不考虑。
  桓溪认为自己带着几万精兵投靠曹焕是最合适的,而且这个时候的曹焕也需要他的支持,他认为曹焕如果聪明的话,就一定会接受他的投靠。
  果然,在桓翌病死,桓家失势后。桓溪亲自去把那被圈禁在建康城北的民居里的曹焕等人给放了出来,然后他找上曹焕,对他表达了愿意带着手下的几万兵马投靠曹焕的愿望。
  这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曹焕经过这一年再次遭难,那可是深刻明白了手上有兵的重要性。现在的他,刚从被圈禁的地方出来,还没有恢复王爵,身份尴尬,而且丝毫没有势力。
  且不管将来如何,现在如果有人愿意投靠他,并且是带着几万精兵投靠的,他完全没有办法拒绝。毕竟有了这几万精兵在手,建康城里不管是谁,都没有办法随便动他,他的人身安全是得到了保证。而且,更进一步,他有了这几万精兵在手,就能东山再起,甚至进一步把持朝局。
  于是,他接受了桓溪的投诚,并且保证要把桓溪当兄弟相待,若是有一日他得势,定然跟桓溪共富贵。为了拉拢桓溪,曹焕甚至跟桓溪结拜为异性兄弟,两人兄弟相称。
  朝廷很快就恢复了曹焕的王爵,他又住回了王府,只不过,这一次他因为有了桓溪和袁嵘等人带兵投靠,他这个王爷在朝廷里是真正有了分量。原先有些大臣想攻击桓溪的,但这会儿见到他已经成为了睿王的人,便也只有隐忍不发了。况且,当初正是桓翌扶持当今的小皇帝登的位,这会儿小皇帝还在皇位上,他们又岂能指责桓家不对,甚至指责桓溪的错处?
  ☆、第168章 16.8
  曹焕被桓溪从圈禁的民居里放出来后,谢家人才知道了长房的女郎谢英娥在年初就病逝了的消息。这也难怪,曹焕失势,被圈禁,谢家人也不能去探望,再加上曹焕当时被废为庶人,谢英娥病死了也就当个庶人之妻处理,没有人会当回事。特别当时是桓家得势掌权,这件事情就更不可能通知谢家了。
  所以,这会儿谢家知道了谢英娥差不多一年前就病亡的消息后,长房吴氏不知道多伤心。因为吴氏这辈子只生有一儿一女,谢英娥作为她的宝贝的小女儿,她十分疼爱,并对她寄以厚望。谁想到当初对武陵睿王十分看好,甚至认为他有可能登位的,最后却弄得自己的女儿跟着他倒霉,连续两次折腾后,连命也没了。
  吴氏这会儿是后悔得要命,当初不该把女儿许给曹焕,若是让她嫁一个平凡一点儿的男子,此时她的女儿也就会跟其她女人一样,做个贤妻良母,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有一句俗话不是说“悔教夫婿觅封侯”吗?
  此时的吴氏也是悔让女儿嫁王侯。
  只不过现在后悔已经没有用了,女儿已经死了,吴氏哭了好几天,病了一场,等到再在众人跟前出现,大家发现她明显的老了。
  曹焕让人将谢英娥的尸骨从那城外的埋葬庶民之地给挖出来,重新迁葬到皇族曹家的坟地里,朝廷又给她恢复了王妃的封号,到底她这一次迁葬搞得隆重,让谢家人脸面上好看些。
  可是因为桓溪投靠了曹焕,让以吴氏为首的谢家人对曹焕不满起来。因为桓溪可是桓翌的儿子,当初要不是桓翌弄出个废立之事,再打击曹氏皇族,削去武陵睿王的王位,把曹焕一家人给圈禁起来,那么谢英娥就不会遭受如此打击病亡。故而,这个账还是要算到桓家人头上。而曹焕却接受了桓溪的投诚,难道他忘掉了自己的妻子是因为桓家人才死的吗?
  更加过分的是,曹焕恢复了王爵后,竟然袒护桓溪等人,在朝堂上为他们说话,抵挡大臣们的言语上的攻击。可见,曹焕是不重夫妻之情的,他更重的是权势。
  曹焕并不理会谢家人的这种指责,可能别的谢家人对他也就是属于心里不舒坦,但嘴.巴里不会说出来,但是谢英娥的兄长谢修忍不住去把曹焕给骂了一顿。说他有负他的妹妹,竟然容留桓溪,难道他不知道正是桓家人害死了他的妹妹吗?指责他不但不为妹妹谢英娥报仇,而且还跟仇人的儿子搅合在一起,这真是让人可耻。
  听了谢修这些指责的话,曹焕当然脸色不好看,他让人把谢修给赶了出去。随后,作为对谢修这番话的回应,他续娶了琅琊王氏的一位庶女作为继室,很快这位庶女也被册封为王妃。这么一来,曹焕相当于是跟琅琊王氏联姻了,琅琊王氏当然也会大力支持他在朝堂上立住脚。
  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在一两个月之内。随着桓家势力退出朝堂,朝堂上形成了三股势力,一是王家,一是谢家,一是恢复了王爵的武陵睿王曹焕。
  朝局变得对谢家有利了,当然也就是对萧家有利,至少现在没有人再会去要想着报复萧伦和萧弘两兄弟,他们两个也可以回家了。于是在离过年还有四五天的时候,萧伦和萧弘回到了建康。
  两人先回家见父母亲人,接着萧弘便带着许多礼品去了谢家,借着拜见谢庄夫妻还有姜氏的借口,想要见一眼谢妙容。如今他们是定了亲的人,本来按照规矩是不能在婚前相见的。只不过,因为萧弘避祸去了徐州差不多一年,他心里十分思念谢妙容,尽管两人这一年来也通了几封信,可是不见谢妙容一面,他就觉得自己放不下心。
  故而从徐州回来后,当日就来谢府了。
  谢府嘉玉堂内,姜氏坐在中间的榻上,谢庄夫妻坐在左手边的椅子上,三人都笑眯眯地望着萧弘,问他这一年的近况。
  萧弘道:“这一年在祖父军中,也曾经在桓翌北伐中,作为策应,跟胡人打了几仗。”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是谢庄等人也知道这上战场可不是好玩的,尽管在桓翌的北伐中,萧弘祖父率领的徐州兵马只是作为策应,但依然是跟燕国和秦国的军队交手了。因为要不是徐州的兵马最后关头救援了桓翌的大军,那极有可能桓翌连那三万多人马都剩不下,全军覆没也是可能。亏得带领徐州兵马的萧裕没有以个人恩怨为主,关键的时刻还是考虑了大局,否则桓翌可能连退守山阳落个病死的下场也捞不着。要是桓翌全军覆没,结局会如何呢?
  萧家尽管报复了桓翌,但是秦国和燕国的联军恐怕会长驱直入,一路南下,攻下建康,灭掉景国。要是如此,天下必定大乱,萧家占据徐州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实在是很难说。更关键的一点儿是,如果秦国和燕国的联军南下攻灭了建康,那么恐怕会有百万生民遭难,不知道多少人会成为流民。这种巨大的灾难恐怕是萧裕为首的萧家不想看到的。一句话,大局为重,萧裕显然也是顾大局的人,这才有了后面桓翌带着三万多残兵退守山阳,结果桓翌到底病死了,桓家也失了势,朝局再次安稳了下来,而曹姓皇族依然坐在帝位上。
  其实对于现在这位皇帝位上的小皇帝,谢庄和王涛都觉得太不合适了。明明有年长而且嫡出的皇兄,可曹桂却坐在皇帝位上,而且他还是桓翌立的。桓翌一死,桓家在朝廷里再也掌握不了朝局,这位小皇帝是不是该退了?前面的废帝曹安被迁往荆州,被桓家控制起来了,要迎接他回来做皇帝基本不可能。但是殷皇后和武帝曹盛还有一个嫡出的皇子曹瑗,他今年十七岁了,让他做皇帝也比曹桂好啊。但是,这会儿,谢庄和王涛都不敢说废立之事。毕竟这种事情,谁要是做了,就会被很多人当成跟桓翌一样的权臣和奸臣。还有,频繁的废立皇帝会造成朝局不稳,一旦因此造成混乱,谁也负不起责。
  景国因为桓翌的北伐失败,各方面都遭受到了损失。在这种关头,维持时局的平稳被当成第一要务。谢庄和王涛就算对小皇帝不满意,但也不敢提出废立皇帝。而重新恢复王爵的武陵王曹焕也不愿意提废立之事,在他看来,如今曹桂当皇帝挺好的。因为皇帝年纪小,而且毫无母族可以倚靠,他能够信任和倚靠的人,在朝堂上似乎只有他这个王兄。他可不想让前废帝曹安的亲弟弟鄱阳王曹瑗来做皇帝。鄱阳王曹瑗一则已经成年,他要做了皇帝当然就会有自己的主意,不一定会听他这个王兄的话。二则曹瑗是武帝和殷皇后的嫡子,他身后可是有强大的母族可以倚靠,就更不会听自己的话了。他想要在朝堂上有话语权,当然是继续由曹桂当皇帝最好。
  故而,尽管曹瑗最合适替代现在的小皇帝曹桂,但却无人敢提出来,明知道曹瑗做皇帝,对景国有好处,可却没有人支持曹瑗。景国的朝局诡异地继续维持着表面的平衡。
  姜氏这会儿听说了萧弘上战场,不忘叮嘱他几句不要忘了可是定了亲的人了,做什么事情要小心等语。
  萧弘道:“不碍事,我们也没有跟胡人正面的大军相碰,遇见的都是小股军队,另外我也十分小心。”
  刘氏接着问他:“这回来了就不走了吧?对了,你阿父和阿母是怎么说的?”
  这话可是问得相当有艺术啊,翻了年,谢妙容就会及笄,满十五岁。这及笄以后,萧弘就要准备迎娶谢妙容了。两人在定亲后就分开了差不多一年,这一年只是通书信,两人都不在一个城里面,刘氏真是觉得担心,怕有什么事情,会影响两人的婚期。先前,萧弘避祸远走徐州,桓翌又掌权,刘氏可是愁了大半年,一想起小女儿的婚事就发愁。主要她怕这个桓家势力越来越大,萧弘不能在两家约定的婚期到了的时候,回到建康来迎娶谢妙容。如果是那样,谢家还得将谢妙容送到徐州去完婚。这个送到徐州去完婚,对于谢妙容来说当然不好,刘氏也不喜欢。不管是谢妙容也好,还是刘氏也好,都是希望举行婚礼时,受到家人的祝福,就在家人的眼皮底下风风光光的嫁了。谁喜欢一路奔波那么远去成亲啊。一路奔波那么远去成亲,好像挺恨嫁一样,女方似乎没什么面子,女儿家也显得不那么珍贵。
  所以,刘氏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让女儿去徐州完婚的。
  好在后面老天爷有眼,桓翌北伐竟然遭遇了意外的失败,还病死在山阳,桓家终于失势,至少是不会象只卧榻旁的猛虎一样,一个不小心就要伤人,这让谢家松了一大口气。
  朝局变得对谢家有利了,刘氏就想找萧弘的阿父和阿母说一说小女儿谢妙容和萧弘的婚事呢。没想到,萧弘却是早一步赶了回来,她还没上萧家去。这样也好,省得她跑路,当着萧弘本人她也就可以问一问萧家的意思了。而且,萧弘一回来就上谢家来,也让刘氏感觉倍儿有面子,她看得出来萧弘这小子是真心喜欢自己的小女儿,也看重她。不然,也不会等朝局稍微一平稳点儿,就着急忙慌地赶回来了。
  萧弘恭敬地回答准岳母的问话:“不走了。我阿父和阿母说,这翻了年,十五娘就要及笄了,咱们家得准备起来,好……迎娶十五娘过门儿。”
  他说到后面,也有点儿不好意思,看得出来,脸上迅速地浮上了些红色。
  “哈哈哈,好,好。”姜氏和谢庄一起发出开心的笑声,刘氏也笑得眯起了眼。
  谢庄又问他:“这回来了,可要去朝廷里谋个官职,为朝廷效力啊?”
  萧弘摇摇头:“暂时不想,我想……想等和十五娘成亲了,好好陪陪她。”
  其实,这一次在他回建康时,他祖父交代他,等到和谢妙容成了亲,就迁居到徐州去。而且,他祖父写给他阿父和阿母的信上也是这么说的,说等到萧弘一和谢妙容成了亲,萧家人就全部搬去徐州,他说,别看现在朝局平稳,但是危机还远远没有过去。他让萧家的人都别在朝廷里任职了,好在现在的皇帝小,没有像当初的武帝那样要他们这些带兵的家族将家人留在建康作为人质。既然桓家都能搬离建康,到时候等到萧弘一成亲,他不妨也装装病,让萧家的人全部去徐州侍疾。
  萧弘当着谢家人的面儿,当然不能说他祖父说给他听的话,而且他也怕自己这么说了,倒让谢家人伤感。因为谢妙容一嫁给他,就要离开建康,离开娘家人那么远,谢家人当然是不舍得的。
  他想,等到成了亲,再跟谢家人说吧,这会儿没有必要说这些扫兴的话。
  陪着姜氏等人说了会儿话,萧弘有些局促地说:“我从徐州带了些小玩意儿来想亲自送给十五娘,不知道……”
  年轻人的心思,姜氏等人也懂,毕竟他们也年轻过。此刻听萧弘这么说,姜氏笑着说:“好啊,我这就让人去把十五娘叫来,你有什么就当着我们的面儿交给她吧。”
  萧弘赶忙对姜氏道谢。
  其实他哪有什么多稀罕的小玩意儿送给谢妙容,不过是他让人做了一整套的珍珠的头面装在一个小妆匣里袖了来送给谢妙容。这些珍珠每一颗都是一样大小,是他自己精挑细选了一二百颗做的。他认为谢妙容气质爽利,这些珍珠的头面配她除了给她增加些温婉外,也雅致。
  萧弘坐着眼巴巴地望着外面,手里攥着那个小妆匣子直冒汗。他还是头一回这么紧张,这真奇怪,他在战场上面对那些凶悍的胡人时,他手中握着锋利的长刀,从来也没有手心出汗过。有近一年没有见到谢妙容,他闲暇下来没事的时候,一人望着远方的山峰,会想在许多重远山之后,她的样子,她在做什么……
  当他确定自己在思念她时,也就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和情感。
  要不是因为距离远,他是否回体会到这一点儿呢,难说。
  有熟悉的脚步声从堂外而来,帘子一掀,他抬眼去看,如愿见到了心上的那个她。
  修眉俊眼,姿容娴雅,身段儿高挑,袅袅走了进来。她有他熟悉的那种充盈自信的气质,充满生气的面容。
  他的心跳得快了些。
  两人的眼神远远地隔空相碰,羞涩,却又难舍。
  他不自主地站了起来,视线牢牢地锁定在谢妙容身上。
  谢妙容收回视线,压抑着心跳,上前对祖母,还有父母施礼。
  姜氏叫起,看一看自从谢妙容出现后,一下子变得有些痴汉脸的萧弘,忍不住心里头乐呵。
  她忍着笑对谢妙容道:“十五娘,萧三郎从徐州回来了。他一回来啊,就来府里探望我还有你阿父和阿母。另外,他说,他给你带了点儿小玩意儿送你,还有,他想亲自送给你……”
  “唔……”谢妙容转脸去看站在一边的萧弘,见他脸上的表情很丰富,有笑意,有羞涩,还有欲言又止。
  萧弘见谢妙容正经看自己了,立马一挺腰,站得更直,微微抬起下巴……
  谢妙容向他道福,萧弘赶忙回礼。
  她想说,这家伙一年不见,真得高了不少,目测应该有一米八了,她自己这些年来锻炼得均匀,身段儿比同龄人稍高,这会儿不过一米六出头,往萧弘跟前一站,真得需要仰视他。
  皱皱眉,她似乎想起了自己三岁多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萧弘,那个好看的欧美范儿的小帅哥看着她时,就是俯视她的眼神。后面在楼云寺跟萧弘遇上,两个吵嘴,她朝他挠了一爪子,那个时候他也比她高,同样是俯视她。这会儿她快要十五岁了,估计以后也长不了多少了,萧弘呢,他是男子,恐怕还得长几年,到时候妥妥的会比她高上二十厘米没有问题。如此一来,她就会一辈子要仰视她了,萧弘呢,就要一辈子俯视她了。哎呀,这家伙,要是跟他一起了,他要是欺负她的话,可是容易得很。
  不过呢,想起他会成为自己的男人,如果他长得高高大大的,那又会让她感觉非常有安全感。这让她不自觉地唇角上翘。
  站在不远处的萧弘有点儿奇怪,为什么自己心心念念牵挂的人见了自己,会是先皱眉,后又想笑。她的表情还真丰富,到底她在想什么呢?女孩儿家真是复杂……
  总得说点儿什么,人家巴巴得到家里来,又送什么东西。
  “哦,那个,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说出口,谢妙容才觉得有点儿没话找话。
  萧弘老老实实地回答:“今儿一早到的,回了府,就来了。”
  “你……你坐下说话吧,别站着。”谢妙容自己找个座儿坐下,又招呼萧弘道。
  萧弘“哦”一声,笑眯眯地看了谢妙容一眼,然后坐了回去。
  姜氏和谢庄夫妻其实是不想看他们两个小儿女在眼皮子底下说话,递东西。只不过是碍着两人定了亲,要是跟前没长辈,怕人胡乱传话。
  萧弘坐回去后一时间气氛就有点儿凝胶一样,深吸口气,他把手里的那个小小的妆匣托在掌上,对谢妙容说:“这个是我想送你的小玩意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