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再回淮西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久之后,杨丛义一行人乘船从流求出发,顺风北上明州,而后转走陆路,经临安去往淮西。
  在经过临安时,杨丛义回了一趟回易处,汤鷽负责的货物采购已在进行中,陆陆续续有些商贾进出回易处。
  据汤鷽所说,上次回易失败,导致这次采购货物的难度增加不少,很多商贾要求回易处偿付之前的欠款,他们才会考虑继续后续合作,但这种要求,她自然不能同意,朝廷只给了五百万贯,而回易处这个烂摊子,欠下的账款就有八百多万贯,以目前资金,只能先把这次回易做成,回易处才能起死回生,欠下的账款才能还清。
  虽然有难度,汤鷽带领的采购团队还是签定了价值四百多万贯的货物采购契约,随着时间推移,远处的商贾近几个月也会陆续赶来,总体来说,预计不会比第一次差太多。
  杨丛义对汤鷽是放心的,她说行,那就一定没问题。退一步说,即使这次采购不到一百船货,只要出海经营得当,应该也能赚回来足够的利润。
  在临安停留了两天,见了黄琦一面,杨丛义便带着四名准备将和一队精武军赶往淮西。
  一个月后,一行人到达淮西境内,杨丛义与四名准备将随即分赴安丰、蕲州、黄州、无为、安庆五地招募人手,员额不限,越多越好。
  应募之人,年龄要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之间,具体要求,参考募兵标准,一旦应募,马上支付两贯安家钱。
  杨丛义这次随身带的钱足够多,每名准备将都领取了一大笔钱,包括公使钱、安家钱、粮饷及物资采买。
  在赶往淮西的路上,他们已经做了许多准备,每到一地他们先知会当地官府,附送回易处一封协助书信,而后在官府协助下,即刻开始张贴、发放招募告示。
  杨丛义回到了熟悉的怀宁县,而与他相见的官员,他却一个都不认识了,细问之下,才知几乎全都调任他地,或是待官在家。
  即使没了熟人,怀宁的官员,包括知军大人,对杨丛义还是十分热情,毕竟他是从怀宁县衙走出去的人,如今刚刚三十出头便独领回易处,肩负朝廷重任,前途不可限量,这次回来,也算是衣锦还乡。
  对于杨丛义提出的协助要求,知军大人全力支持,很快传令辖下各县,命令各县将招募告示传达到每一个村镇,每一个山村。
  有安庆军衙如此大力度的支持,杨丛义的招募压力减轻了很多,他们只要等招募消息传到各地,而后立起招募大旗就行。
  在怀宁待了几天,跟怀宁一众官员吃了几次宴,杨丛义便往西去了太湖县。
  太湖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当年他为了修整河道之事,几乎跑遍了全县大小村镇,太湖差不多算是他的故乡,而这里也有他为数不多的熟人,这次来太湖就是为他而来。
  杨丛义悄无声息的出现在郭家门前,匆忙赶来的郭青见到他十分高兴,慌忙将他请进家中。
  当晚一场家宴,杨丛义是毫无争议的贵宾。
  因为杨丛义与郭青不同寻常的关系,郭青作为次子,在家里的地位也骤然提升,宴席上他的座位更是紧挨杨丛义,而另一边坐的是郭父。
  宴席上,杨丛义毫不掩饰的将朝廷再次组建回易之事说与众人听,告诉他们如果想跟回易处做生意,可以直接去临安回易处找汤副使谈,一旦谈成生意,绝对可以赚大钱。
  郭青帮回易处做过事,前两次回易他都参与了,两次下来赚了不少钱,去年原本想等船队回来,他采购一批海外货物运到淮西来卖,谁知船队却出了问题,带回来的货物不多,没有过硬的关系,根本买不到。
  郭家是世代做丝绸布匹生意的,在淮西也有一定的势力,朝廷前两次组织回易,他们不是没有听说,只是觉得不靠谱,把丝绸布匹从太湖运到泉州路途太远,一旦路上出了问题,就血本无归。
  对有一定势力的商贾来说,冒大险赚五成利,远不如安安稳稳的赚两成利舒坦,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安全,只要不出大差错,即使不赚钱,家里的资产也够支撑百年,一旦遇上好机会,几年之内回复元气也很简单。
  郭家的丝绸布匹生意近些年就是这般不死不活,说不上赚钱,但也不至于亏钱,进出基本持平,若冒险一搏,成功了自然好说,要是运气不好失败了,那郭家的生意瞬间完蛋。
  郭父犹豫不决,郭青则很快接下了回易船队后勤供给的生意,这门生意虽然劳心劳力,但回易处出手大方,只要他精打细算,就稳赚不赔,还能赚大钱。
  杨丛义知道汤鷽采购货物的压力很大,所以他来到淮西也是想顺便帮她拉一些有实力的商贾,只要商贾愿意冒些风险,把货物从长江运往泉州还是比较方便的。
  在郭青家里住了几天,郭父应杨丛义提议,亲自出面邀请了一些在太湖县有势力的商贾来家里议事,在杨丛义几番解释与劝说下,最终有五个商贾愿意与郭家一起做回易处的生意,而他们六家能提供的货物价值五十余万贯,也不算是小数目。
  杨丛义当场跟他们议定了草案,并给了他们一封书信,要他们每家派一个代表去一趟临安,签订最终的采购契约,至于是要求付现款,还是先赊欠,两年之后回易处支付双倍货款,他们考虑清楚,可以自行决定。
  谈成生意,杨丛义便没在太湖过多停留,很快返回怀宁,开始准备招募之事。
  当然在此期间,他也请官府出面召集过一批颇有势力的商贾,将朝廷再次回易之事相告,劝他们积极参与,然而,从他们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此事并不敢兴趣,因为跟金国做生意不比把货物卖给回易处差,还不用承担太多风险。
  其实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怀宁距离宋金边境并不算远,这些年马匹贸易较以往兴盛不少,交通运输颇为便利。
  多年前,杨丛义与汤鷽一起护送完颜亮返回淮北时去过安丰军,当时那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不知八年过去,如今边境是何模样,是否有所恢复?
  心中一动,便想去边境看看。
  招募还未开始,杨丛义心意一动,便即刻起身,催动快马朝庐州、安丰而去。
  一路上,官道两旁尽是绿油油的庄稼,荒地早已复垦,随处可见田里低头忙碌的农民,安详和睦,欣欣向荣,几乎感受不到边境紧张的气氛,与八年前相比,庐州、安丰更适合百姓生活,休养生息,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但若他们知道五年后金人必定提刀南下,不知他们是现在就离开,是等金人到来,还是另有方法应对。
  金人会不会继续南下,按理说应该很容易猜到,但显然朝廷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因为一路上他只看到百姓,几乎没有看到多少军人,就连驻守城池的军队也没有多少,也看不出来他们是精锐,更像是混日子,凑数的。
  穿过庐州、安丰,杨丛义很快达到宋金边境,寿春县城。
  当年他跟汤鷽就是从寿春县境内,将完颜亮送回淮河以北的,那时急着回临安武学,只留宿了一夜,便匆匆离开。
  如今再来寿春,在街上走了一圈,他便感受到了与在庐州时完全不同的氛围,这里的人们明显要比其他地方焦虑,对靠近的陌生人也更加警惕,就是交谈说话,也不会靠的太近。
  与金国一河之隔,这里才是真正的边境!
  可即便如此,寿春驻守的军队也并不多,据说不足两千人,还是外紧内松。
  若朝廷知道完颜亮五年后要催马南下,他们还会如此部署吗?
  杨丛义不在朝廷,不在枢密院,即使知道些什么,以他目前的身份,也无能为力。
  在寿春住了两天,四处走了走,看了看,唯一的意外收获,便是发现八年前当掉汤鷽随身佩剑的那家当铺还在,当年的当票早已丢失,但他还是想试试能不能替汤鷽赎回那把剑。
  当他向掌柜说明缘由,告诉对方是要赎回八年前当掉的一把剑,那掌柜说去找找,以他们的规矩,当期超过五年,即视为原主放弃赎回,当铺就可以随意处理。
  两盏茶后,掌柜将一柄剑放在杨丛义面前,剑鞘已经有些腐朽,剑柄也已发霉,剑身也满是锈迹,看样子是属于保管不善所致。
  杨丛义并没有多找麻烦,当即原价赎回,此剑当年是汤鷽的随身之物,若把它带回去,她应该会很高兴。
  返回怀宁途中,他顺路去看了看安丰和庐州人员招募情况,结果令他很是满意,两队人马已经各自招募了数百人,而各县还陆续有人赶来应募。
  等他返回怀宁,前来应募者已不下百人,官府已经代为安置。
  招募大旗随即立起,一一为应募者登记造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