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亲力资格
十月中旬,一行人抵达临安,住进回易处。
此行有三个目的,一是确定行期,二是调拨随船太医和舞娘歌姬,三是领取军资武器。
按照惯例,杨丛义找到内侍黄琦,告诉他船队已经做好出海准备,而后请他协调这三件事。
这次黄琦没有再像之前一样,一手包办了,出海日期他会协调,至于去太医局调拨太医和领取军资武器,则直接回抛给杨丛义。
黄琦告诉他,如今回易处已经是常设机构,他作为回易处正使,有职责也有资格亲自协调这些事情,他不能再越俎代庖。
就这简简单单几句话,瞬间让杨丛义内心深处深受震动!
是啊,十年了,他终于有资格了!
回易处作为朝廷设置的特殊机构,以前都是临时的,现在是常设机构,除了他,还有两位副使,他是主持回易处的正官,自然就应该担起协调回易处与朝廷各部关系的责任,这是责任,同时也是权力。之前这个权力在黄琦手中,如今真正回到了回易处。
二人就回易督造之事细聊了小半个时辰,黄琦便匆匆离去。
在回易处门口,看着黄琦离开的背影,杨丛义一声叹息,转眼十年了,任谁也抵不过流逝的光阴,眼角的皱纹,头上清晰可见的白发,他老了。
这十年,他能从一个武学生走到现在,黄琦对他的帮助非常大,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杨丛义,这份恩情,这一辈子怕是报不上了,何况他深居皇宫之中,更不会有机会。
黄琦一走,调拨太医,领取军资武器,这两件事就落到回易处,杨丛义必须亲自去做了。
杨丛义身着整洁的官衣,先来到太医局。
太医局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本以为里面都是太医,进来之后才知道太医局其实跟太学差不多,主要职责不是治病开药,而是培养医官。
太医局里的学生进来之前都是身怀医术的,不然他们也不可能通过入学选拔考试,通过选拔考试,也不一定能成为太医局的学生,他们至少还得旁听一年,等待空缺,因为每科都名额限制,只有缺员了才能补入,成为太医局正式学员。
而后,开始为期三年的学习,学期满在毕业考试中获得优秀的学员,可以直接选送到翰林医官院,授予翰林医学的官职,之后就有机会一步步升为翰林医官,为朝中重臣看病,甚至是入宫为皇帝、妃子诊治。而没有被选送到翰林医官院的毕业学员,则要另谋生路,或是继续留在太医局学习,等待下一次考试。
太医局,春季招生,冬季毕业,杨丛义来的正是时候。
太医局主官原本是太医令,只是上一任太医令卸任之后,朝廷就没有再任命太医令,而是以“判太医令”主管太医局事务。
从官职来说,判太医令比回易使低了一级,但杨丛义见对方年逾六十,又是登门拜访,有事相求,故而特别客气,以后辈下官自居。
“杨大人看着面生啊,是最近才调来京城吗?”判太医令一边品茶,一边询问。
杨丛义笑道:“周大人见笑了,我来十年了,只是多数时间在外面奔波,在临安停留的时间不是很多。”
“原来如此。杨大人现今在何处供职?”判太医令周大人继续品茶,似乎没把对面坐着的同样是青色官衣的年轻人放在眼中。
“下官如今在朝廷新设机构回易处任职,担任回易使。”杨丛义微笑回应。
“回易处?远洋回易是你做的?”判太医令周大人一惊,嘴边的茶都忘了品,十分惊疑的看着杨丛义。
“不错,正是下官在负责。周大人也知道远洋回易?”
“听说过,你们弄回来的东西不便宜啊,都价比黄金了!想见识一下,都买不起。”
“没办法,船队出海很耗时间,风险又大,运气不好,不光货回不来,连人都有可能回不来。价钱高,也是商贾们抬起来的,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呵呵,说的也是,不论是商贾还是回易,都是为了逐利。”
“朝廷把回易这个差事给了下官,下官不得不担,不过商贾逐利和回易逐利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商贾的钱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回易赚来的钱则进了国库,一个为私,一个为公,有本质上的不同。”
“我也不懂回易,就不说这事儿了。不知杨大人这次来太医局所为何事啊?”
“周大人,是这样,朝廷命回易处今年冬天继续出海,船队在泉州都准备好了,等朝廷选定吉日,船队就要出发。回易船队每次出海南下,都要在海外耽搁两年时间,很多时间在海上飘荡,海上湿热,不适应海上气候的人很容易生病,所以船队每次出海,都要请一些医术精湛的郎中同行,帮船队驱除病痛。前两次回易成功,随行太医功不可没。这次下官来太医局,是想请大人调拨五名医术进精湛的太医给回易处,让他们随船队,及时给患病的船员诊治。”
“杨大人,这有点难办,前几天翰林医官院还在问太医局要人,让太医局今年多给他们送些人过去,翰林医官院都发话了,太医局的人得留给他们,很难调拨人手随船出海了!”
“周大人,出海回易是朝廷大事,事关国库是否能丰盈,能否通融,不说调拨五人,只调三人行不行?”
“杨大人,不是我不愿意帮忙,今年人手确实很紧张,调拨不开啊!”
“周大人,再想想办法吧,回易船队没有太医跟着,实在不能让人放心。”杨丛义说着将一张千两面额的银钞悄悄推给判太医令周大人。
周大人扫了一眼银钞,连忙伸手接过来,塞进衣袖中,而后笑道:“远洋回易确实对朝廷很重要,太医局能帮上忙的,我们尽量帮。杨大人要的五名太医,我跟翰林医官院商量商量,现在人手紧张,少给他们送几个,还是先就回易处吧!”
“多谢周大人通融,等下官从海外回来,再登门道谢!”
“哈哈哈,好说好说,海外要是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杨大人不妨帮忙留意留意,等回来我出钱买!”
“大人说笑了,海外蛮荒,若真有大人看的上的东西,下官一定亲自送到大人的府邸。”
“好好好,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三天之内,太医局挑五名医术精湛的太医,到时候直接过来领走就是。”
“多谢周大人,三天之后下官再来。”
“杨大人不多坐一会儿?”
“下官还有其他事要忙,分身乏术啊,告辞!”
杨丛义起身离开太医局。
一千两白银对清贫的官员来说很多了,但显然太医局的周大人不像是清贫官员,看他收钱的样子十分娴熟,应该是一次次练出来的。
贪就贪吧,只要能把他要的五名太医给他就行。
而后,杨丛义又去了一趟枢密院。
即使精武军现在已经划归回易处管理,船队出海,精武军就要护卫随行,调离驻训之地,就得有枢密院的命令,否则追究起来,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杀头入刑,不得不慎重。
在枢密院,没有人为难杨丛义,不就是一纸调令吗,不给调令,船队就不出海了?显然不可能。
于是他轻轻松松的就拿到了精武军调离流求县驻地,护卫回易船队出海的命令。
随后带着这一纸调兵命令,他又来到军器所领取作战军需。
军器所管事是一名内侍,回易处的大名,他早就听说过。
当杨丛义告诉他,他曾经在西作坊任职过三个月副使之后,那内侍对他更加热情,直言不管回易处要什么军需,都可以调取。
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杨丛义早就列好了名目,直接就将军需单据递上去。
军器所内侍接过单据,随便看了几眼,问了几句,便在军需单据上签了名,盖了印,告诉他直接拿着单据去左武备库领取。
杨丛义谢过之后,悄悄送上五百两银钞,迅速离开军器所。
军需、太医都有了着落,剩下的就是舞娘和歌姬了,本来这些人,官园也是有的,但杨丛义并不想从里面调取,麻烦估计多的很,缺不了各种手续。
最简单的办法,其实是直接去“勾栏”招募,在临安,有很多舞娘、歌姬是自由身,她们从各地赶来临安就是为了求财,只要给足钱,让她们做什么她们都会愿意。
杨丛义虽然没去过“勾栏”之地,但他之前在船上听那些舞娘、歌姬说过一些,故而有些了解,能去那种地方的都是有钱人,一晚花费百贯、千贯都很正常,但真正能挣大钱的舞娘、歌姬还是少数,绝大多数没有名气的,挣不了几个钱,甚至有些人只能混个温饱。
要招募舞娘、歌姬,当然不需要杨丛义亲自去“勾栏”之地,同样的,他派人去分发了招募告示。
此行有三个目的,一是确定行期,二是调拨随船太医和舞娘歌姬,三是领取军资武器。
按照惯例,杨丛义找到内侍黄琦,告诉他船队已经做好出海准备,而后请他协调这三件事。
这次黄琦没有再像之前一样,一手包办了,出海日期他会协调,至于去太医局调拨太医和领取军资武器,则直接回抛给杨丛义。
黄琦告诉他,如今回易处已经是常设机构,他作为回易处正使,有职责也有资格亲自协调这些事情,他不能再越俎代庖。
就这简简单单几句话,瞬间让杨丛义内心深处深受震动!
是啊,十年了,他终于有资格了!
回易处作为朝廷设置的特殊机构,以前都是临时的,现在是常设机构,除了他,还有两位副使,他是主持回易处的正官,自然就应该担起协调回易处与朝廷各部关系的责任,这是责任,同时也是权力。之前这个权力在黄琦手中,如今真正回到了回易处。
二人就回易督造之事细聊了小半个时辰,黄琦便匆匆离去。
在回易处门口,看着黄琦离开的背影,杨丛义一声叹息,转眼十年了,任谁也抵不过流逝的光阴,眼角的皱纹,头上清晰可见的白发,他老了。
这十年,他能从一个武学生走到现在,黄琦对他的帮助非常大,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杨丛义,这份恩情,这一辈子怕是报不上了,何况他深居皇宫之中,更不会有机会。
黄琦一走,调拨太医,领取军资武器,这两件事就落到回易处,杨丛义必须亲自去做了。
杨丛义身着整洁的官衣,先来到太医局。
太医局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本以为里面都是太医,进来之后才知道太医局其实跟太学差不多,主要职责不是治病开药,而是培养医官。
太医局里的学生进来之前都是身怀医术的,不然他们也不可能通过入学选拔考试,通过选拔考试,也不一定能成为太医局的学生,他们至少还得旁听一年,等待空缺,因为每科都名额限制,只有缺员了才能补入,成为太医局正式学员。
而后,开始为期三年的学习,学期满在毕业考试中获得优秀的学员,可以直接选送到翰林医官院,授予翰林医学的官职,之后就有机会一步步升为翰林医官,为朝中重臣看病,甚至是入宫为皇帝、妃子诊治。而没有被选送到翰林医官院的毕业学员,则要另谋生路,或是继续留在太医局学习,等待下一次考试。
太医局,春季招生,冬季毕业,杨丛义来的正是时候。
太医局主官原本是太医令,只是上一任太医令卸任之后,朝廷就没有再任命太医令,而是以“判太医令”主管太医局事务。
从官职来说,判太医令比回易使低了一级,但杨丛义见对方年逾六十,又是登门拜访,有事相求,故而特别客气,以后辈下官自居。
“杨大人看着面生啊,是最近才调来京城吗?”判太医令一边品茶,一边询问。
杨丛义笑道:“周大人见笑了,我来十年了,只是多数时间在外面奔波,在临安停留的时间不是很多。”
“原来如此。杨大人现今在何处供职?”判太医令周大人继续品茶,似乎没把对面坐着的同样是青色官衣的年轻人放在眼中。
“下官如今在朝廷新设机构回易处任职,担任回易使。”杨丛义微笑回应。
“回易处?远洋回易是你做的?”判太医令周大人一惊,嘴边的茶都忘了品,十分惊疑的看着杨丛义。
“不错,正是下官在负责。周大人也知道远洋回易?”
“听说过,你们弄回来的东西不便宜啊,都价比黄金了!想见识一下,都买不起。”
“没办法,船队出海很耗时间,风险又大,运气不好,不光货回不来,连人都有可能回不来。价钱高,也是商贾们抬起来的,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呵呵,说的也是,不论是商贾还是回易,都是为了逐利。”
“朝廷把回易这个差事给了下官,下官不得不担,不过商贾逐利和回易逐利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商贾的钱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回易赚来的钱则进了国库,一个为私,一个为公,有本质上的不同。”
“我也不懂回易,就不说这事儿了。不知杨大人这次来太医局所为何事啊?”
“周大人,是这样,朝廷命回易处今年冬天继续出海,船队在泉州都准备好了,等朝廷选定吉日,船队就要出发。回易船队每次出海南下,都要在海外耽搁两年时间,很多时间在海上飘荡,海上湿热,不适应海上气候的人很容易生病,所以船队每次出海,都要请一些医术精湛的郎中同行,帮船队驱除病痛。前两次回易成功,随行太医功不可没。这次下官来太医局,是想请大人调拨五名医术进精湛的太医给回易处,让他们随船队,及时给患病的船员诊治。”
“杨大人,这有点难办,前几天翰林医官院还在问太医局要人,让太医局今年多给他们送些人过去,翰林医官院都发话了,太医局的人得留给他们,很难调拨人手随船出海了!”
“周大人,出海回易是朝廷大事,事关国库是否能丰盈,能否通融,不说调拨五人,只调三人行不行?”
“杨大人,不是我不愿意帮忙,今年人手确实很紧张,调拨不开啊!”
“周大人,再想想办法吧,回易船队没有太医跟着,实在不能让人放心。”杨丛义说着将一张千两面额的银钞悄悄推给判太医令周大人。
周大人扫了一眼银钞,连忙伸手接过来,塞进衣袖中,而后笑道:“远洋回易确实对朝廷很重要,太医局能帮上忙的,我们尽量帮。杨大人要的五名太医,我跟翰林医官院商量商量,现在人手紧张,少给他们送几个,还是先就回易处吧!”
“多谢周大人通融,等下官从海外回来,再登门道谢!”
“哈哈哈,好说好说,海外要是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杨大人不妨帮忙留意留意,等回来我出钱买!”
“大人说笑了,海外蛮荒,若真有大人看的上的东西,下官一定亲自送到大人的府邸。”
“好好好,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三天之内,太医局挑五名医术精湛的太医,到时候直接过来领走就是。”
“多谢周大人,三天之后下官再来。”
“杨大人不多坐一会儿?”
“下官还有其他事要忙,分身乏术啊,告辞!”
杨丛义起身离开太医局。
一千两白银对清贫的官员来说很多了,但显然太医局的周大人不像是清贫官员,看他收钱的样子十分娴熟,应该是一次次练出来的。
贪就贪吧,只要能把他要的五名太医给他就行。
而后,杨丛义又去了一趟枢密院。
即使精武军现在已经划归回易处管理,船队出海,精武军就要护卫随行,调离驻训之地,就得有枢密院的命令,否则追究起来,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杀头入刑,不得不慎重。
在枢密院,没有人为难杨丛义,不就是一纸调令吗,不给调令,船队就不出海了?显然不可能。
于是他轻轻松松的就拿到了精武军调离流求县驻地,护卫回易船队出海的命令。
随后带着这一纸调兵命令,他又来到军器所领取作战军需。
军器所管事是一名内侍,回易处的大名,他早就听说过。
当杨丛义告诉他,他曾经在西作坊任职过三个月副使之后,那内侍对他更加热情,直言不管回易处要什么军需,都可以调取。
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杨丛义早就列好了名目,直接就将军需单据递上去。
军器所内侍接过单据,随便看了几眼,问了几句,便在军需单据上签了名,盖了印,告诉他直接拿着单据去左武备库领取。
杨丛义谢过之后,悄悄送上五百两银钞,迅速离开军器所。
军需、太医都有了着落,剩下的就是舞娘和歌姬了,本来这些人,官园也是有的,但杨丛义并不想从里面调取,麻烦估计多的很,缺不了各种手续。
最简单的办法,其实是直接去“勾栏”招募,在临安,有很多舞娘、歌姬是自由身,她们从各地赶来临安就是为了求财,只要给足钱,让她们做什么她们都会愿意。
杨丛义虽然没去过“勾栏”之地,但他之前在船上听那些舞娘、歌姬说过一些,故而有些了解,能去那种地方的都是有钱人,一晚花费百贯、千贯都很正常,但真正能挣大钱的舞娘、歌姬还是少数,绝大多数没有名气的,挣不了几个钱,甚至有些人只能混个温饱。
要招募舞娘、歌姬,当然不需要杨丛义亲自去“勾栏”之地,同样的,他派人去分发了招募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