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密令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等主战派文武重臣将朝堂言论掌控之后,主和派和逃亡派很快偃旗息鼓,逐渐不再发声。
  赵构也在陈康伯和杨存中轮番劝说中,打消了离开临安避难的心思,应主战派请求,最终答应留在临安,稳定军心民心。
  朝廷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很快稳定下来,急忙将金国皇帝完颜亮已在六月到达汴京的消息送往江淮各地,命江淮诸军伺机而动,可趁金军未到,占据有利地形,积极组织防御,不可错过有利时机。
  江南筹集粮草军需的速度骤然加快,大举征调浙东、浙西各州县民夫,迅速将筹集到的军需送往建康府、镇江府、和州和扬州等军事重镇囤积。
  朝廷整个抗击金人的思路是以淮河沿线的寿春、庐州、盱眙、淮阴为防御第一线,集中原有兵力,以有利地形,据城与敌人周旋,阻击拖延敌人南下的速度,能防多久便防多久,尽量为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布置第二条防线争取时间,第三条防线则在长江南岸,正面以建康府和镇江府为中心,东面以平江府为中心,屯驻重兵,拱卫临安。
  其实朝廷的整个防御重点还是东路的长江沿岸,至于淮河一线,在朝廷看来是必定会丢失的,从布置排兵布阵来说,淮河一带可以丢失,而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若是不能防守,也很大可能会被放弃,最终的防御重点是在镇江府、建康府和平江府,依据宽广汹涌的长江天险,将敌人拦在长江以北。
  但整个防御思路,除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三衙帅赵密和皇帝赵构之外,再无他人知晓,因为朝廷给江淮诸军下达的命令是渡江防守,将南侵的金人挡在淮河以北,决不允许他们肆虐江南!
  命令如雪花般送往镇江府、建康府、太平州、池州、蕲州、鄂州等地,命各地驻军渡江北上和州、庐州、寿春、盱眙、淮阴、襄阳、信阳,务必将金人拦在淮河一线。
  与此同时,驻守长江的大宋水师一部三千余人,在典海使李宝率领下出海北上,奉命在东海县一带,拦截从海路南下的金兵。
  七月底,间谍来报,金人果然兵分四路,西路十万大军攻川陕,中路二十万大军从邓州、唐州攻信阳、襄阳,东路六十万大军在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统帅下已经离开汴京,到达应天府,海路有水军十万余人,从密州南下,直奔临安,总兵力达百万!
  这个消息再次震动朝堂,主和派、逃亡派大臣又有了抬头的迹象,幸好左相陈康伯、同安郡王杨存中力主抗金,一文一武率领主战派大臣稳住朝堂,使既定的抗金计划得以继续施行。
  朝局稍稳之后,一道道催促镇江、建康、扬州、和州、庐州、盱眙、淮阴、平江、寿春、信阳、襄阳等地各军积极备战的命令向江北飞去。
  金国再没有派遣使者来临安,临安也没有重新派遣使者北上,各地备战,如火如荼。
  回易处,陆游早已去了泉州,等待与商贾交割货物。
  而杨丛义则一直在临安等待征召的消息。
  大宋朝廷积极备战,大批军队调往江北,粮草军需也一批批从临安府附近的粮仓和武备库运往镇江、建康。
  负责军械武器制造的东西作坊,迎来了二十年来最忙碌的时刻,兵匠官吏不分昼夜,在作坊内赶工。
  作为西作坊使,杨丛义虽然不用去作坊任职,主事之人是西作坊副使,但他还是可以去看看的,不能指挥,也能给些指导意见,毕竟他也不是对制造全然不懂的挂名西作坊使。
  当年他倡导的流水线制造方法,已经全无踪影,兵匠们还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在制造,速度和效率自然不高。
  面对军器所给他们压下来的巨大的制造任务,西作坊的一众官吏和主事们心慌不已,一旦完不成制造任务,影响到前线抗击金人的战局,所有人都要治罪!
  杨丛义得知情况后,马上跟主管西作坊的副使沟通,告诉他,要想完成军器所下达的制造任务,必须改变制造流程和方法。
  那副使对制造并不精通,也是才调来不久的一名将校,除了年龄,不论从官阶还是官职来说,都不可能跟杨丛义相比,面对巨大的制造压力,他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对方还是他的顶头上司。
  绝大多数情况下,像杨丛义这种西作坊使类的诸司正使是不会出现在下属面前的,更别说亲来指导工作。
  诸司正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少有会负责具体事务的,除非有特旨,或是愿意多管闲事,否则只需要在家领取俸禄就行,不会有任何人说,朝廷也不会追究任何责任,因为正官不管事是传统和惯例。
  而杨丛义是例外。
  跟副使沟通完毕后,副使将所有主事全部找来议事。
  杨丛义九年前在西作坊担任过副使,很多主事都还认得那个当年经常出现在制造一线的杨大人,所以当他重提流水制造流程和方法,一众主事马上就想起从前,那种方法确实迅捷有效。
  毫无争议,整个西作坊很快达成共识,一众官吏、主事当天就开始筹备,细分工艺流程,细分制造班组,调整全部制造流程。
  第二天开始,新的制造流程投入使用。
  三天后,西作坊整个制造流程步入正轨,速度明显加快,杨丛义功成身退,继续回到回易处等待消息。
  然而,一直等到八月初,杨丛义仍然没有等到枢密院或是殿前司的任何命令,直到他向朝廷上书回报回易督造进度之后,等到了内侍传来的一道口头密令。
  八月初七,一名内侍来到回易处,向杨丛义传达密令:如无特命,回易船队腊月之前不得离开泉州!
  一听到这道密令,杨丛义马上就明白之前的逃亡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赵构真在做逃亡福州,甚至是更远的海上的准备,否则何须下达这样一个密令,于是他随即提出一个请求。
  杨丛义告诉内侍,他听说金人准备大举南侵,江淮等地都在积极备战,长江一线的水军也在日夜训练,而回易船队有一支从禁军改编过来,常年穿行于海上的护卫军,他们在海上行军作战如履平地,眼下全国上下都在备战,准备抵御金人南侵,而回易船队出海时间不定,希望能将护卫军调入明州或是长江,为抗击金人尽一份力!
  内侍只是来传达密令的,对于杨丛义的请求,他不能做主,也不敢随意同意或是拒绝,答应会回禀。
  三日之后,一道来自枢密院的调令送达回易处,命回易护卫军一个月内调防明州,协助浙东水军扼守杭州湾海道,拱卫临安府!
  接到命令之后,杨丛义当天便策马离开临安,直奔泉州而去。
  八月下旬,回到泉州,将朝廷对回易船队的命令传达给回易副使陆游,同时将枢密院要调遣回易护卫军北上明州,协防海道的命令也一同告知,让他安心在泉州督造回易,筹备物资,等待进一步命令。
  而后,杨丛义回到家中,跟顾清尘、孟芸娘道别,告诉他们,金人已经从汴京南下了,他要率领回易护卫军北上明州,协助明州水军在海上抗击金人。
  远洋回易并不比在海上打仗安全,这些年来杨丛义一直四处奔波,历尽危险无数,顾清尘司空见惯,并没有多少担心,只是告诉他,如果可以,时常给家里送些消息回来。
  而孟芸娘对他的担心和不舍要更多一些,在她看来打仗跟出海相比,危险大了太多。但一旦金人南下,来到江南,所有人都会遭殃,即使她们远在泉州,也不一定会幸免,她是知书达理之人,又南来北往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顾清尘和孟芸娘没有哭闹,也没有明确支持杨丛义北上,临行前只是告诉他要注意安全,家里的事不用担心,她们自己会照顾好。
  已经七岁的儿子站在院门口,直到杨丛义离开,他才抬头问道:“娘,爹这次去哪儿?还是出海吗?”
  顾清尘回道:“不,这次是要去打仗了。”
  “打仗?”七岁的小孩还不懂什么叫打仗,眼里尽是迷茫。
  “在我们大宋北边有一个坏人,无缘无故要来我们这儿抢东西,为了我们的东西不被抢,你爹带人去北边跟他们打架去了,要是没打赢,坏人就要来抢我们东西,如果打赢了,坏人就会被赶走。”孟芸娘跟他解释道。
  “三娘,爹能打赢吗?”充满好奇的小孩再问。
  “你爹可厉害了,肯定能打赢!”孟芸娘笑道。
  “等我长大了,也要去打坏人。”小孩一脸认真。
  “要想打得赢坏人,你就要好好练武,好好读书。从今天开始,每天练剑两个时辰,跟你三娘读书三个时辰。完不成,不准出去玩!”
  顾清尘将院门关上,看着七岁的孩子,语气严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