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
李从璟率领百骑近卫冲阵,不仅于乱军中救出了李绍城,也稍稍遏止了契丹大军局部的进攻势头。战斗进行到此刻,契丹两万大军已有数千人登上河岸,木船冲锋运兵,浮桥紧随搭建,契丹大军进攻渐入佳境,大势已成,白狼水防线固然已是守不住,退入土城、营州城是必然选择,唐军犯不着跟契丹大军在河岸防线死磕到底。因此,李从璟勒令南岸唐军撤出。
此时契丹大军攻势虽然凶猛,已登岸战力也不小,但唐军大部要撤退却尚能为之,若再晚些,恐怕就是想撤离都没有办法。土城、营州城前亦有防御工事,可稍阻契丹追兵步伐,能让唐军安然退入城内。
白狼水防线只是李从璟阻击契丹的第一道防线,布置兵力本就不多,全依仗防御工事坚固、器械充足、战法得当而已,契丹不善水战、渡河战,也因此李绍城才能阻挡其两万大军多日,若换做半年前,两万河上梁军渡河而战,在有楼船战舰的辅助下,眼下的唐军防线和兵力,压根儿就不够看。
丁黑带着李绍城驰入营州城门时,李从璟带领百骑近卫,作为援引,正在为撤入土城、营州城的唐军断后。契丹方渡河,没有战马,将士皆步战,李从璟身旁这百骑近卫又皆君子都、军情处精锐,人人弓马娴熟,技艺非凡,在其带领下,于契丹先头大队前来回冲杀,无人能挡,人数虽少,起到的作用却不小,杀得契丹前军锐气挫了大半。
两三千唐军得以分成两部,陆续退入土城、营州城中。
耶律敌刺在亲卫拥簇下,站上白狼水河堤,睥睨远望,视野中唐军大举溃退,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洋洋得意,笑对左右言:“都言李从璟能征善战,百战军骁勇,自建军以来横扫中原,未尝一败,便是连王彦章这般当世名将,与之对阵也只能饮恨,本以为此战会格外艰难,如今观之,不过尔尔。本帅反手之间,百战军已溃矣!”
他这话说得极为自得,左右自然是一片奉承之声。如今他确实站在原本属于唐军的防线上,说这番话确有底气。只不过“本以为此战会格外艰难”“反手之间,百战军已溃”之类的话,却忽略了他这几日来战斗的艰辛,以及契丹大军所遭受的损失。
一片阿谀声中,耶律敌刺志得意满,再看营州城,只觉得旦夕可下,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情。
这时,耶律敌刺的目光触及到契丹军前那来回奔驰、纵横杀戮的百骑,但见对方所到之处,如飓风过岗,百草低头,契丹将士竟然不能抵挡,兀一接触便是成片死伤,顿时一愣,随即又是一窘。指着那百骑,耶律敌刺恼羞成怒道:“此乃何人?竟然如此狂妄!来人,给本帅拿下他们,乱刀碎之!”
左右皆应诺。但耶律敌刺等了半晌,却没见人行动,转顾前后,愈发有怒气,正欲发作,一名亲信低着头,唯唯诺诺道:“大帅,彼者皆骑兵,我等战马尚未过河,无法追之……”
耶律敌刺嘴上胡子抖了抖,脸色数变。
这时,有将领低声惊呼道:“为首那人,不就是唐军主帅李从璟么!”
耶律敌刺怔了怔,看向前方的眼神充满愕然。随即大怒,抽刀举起,红着脸喝道:“进攻,攻城,给本帅夺下营州!”
断后这种事,李从璟不是第一回为之,之所以如此,固然是因其身为主帅,当有为帅者的担当,其次也是施恩于麾下将士,获得他们的忠心。作为撤离大军的尾巴退入城中时,先入城的将士,已抵达城头各处,在将校的指挥下,进入了防御岗位。
河岸防线宽广而复杂,防御起来颇为吃力,城池则不同,能最大限度发挥防守方的优势。唐军退入土城、营州城中,如同进入堡垒,迎战自保的能力都提升了不少。唐军撤离河岸防线时,强弓劲弩自然悉数带走,仓促间带不走的投石机,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这也是未免其落入契丹手中,让契丹军用来反攻城池。
“传令各部,坚守城池!另令李正,守好土城,坚守不出!”入城后,李从璟就没再回军府,直接走上城墙,下完令,又问呆在城中的第五,“李彦超、郭威到了何处了?”
“尚有二三十里!”第五姑娘向李从璟汇报了东征大军的最新情况。
李从璟点头,道:“契丹大军很可能一鼓作气,攻打城池,我等务必坚守,待东征大军回援,则契丹大军攻势自破!”
众将应诺,自去准备。
李从璟所料不差,唐军虽已周全退入土城、营州城,然而契丹大军在城外集结完毕,摆好阵型,将攻城器械从河对岸运过来之后,便发动步军展开了攻城战。
只不过两万人悉数渡过白狼水,又要运输攻城器械,作攻城准备,这本就是一项费时的工程。契丹军没有能咬住唐军尾巴,尾随撤退唐军攻进营州城,就已丧失了大好战机。待契丹军准备周全,天色已入夜良久了。不过契丹军刚破白狼水防线,士气正盛,耶律敌刺克城心切,因是虽是夜晚,契丹军攻势依然凶猛。
李从璟披甲带刀,在城头来回巡视,指挥唐军迎敌。
城外契丹军士密密麻麻,犹如蚂蚁一般,抬着云梯等物,从广阔的地平线上涌向城墙,场面壮观而震撼,喊杀声震耳欲聋。
然则李从璟既然能经营白狼水防线,城防就更会做大量布置,护城河被加宽、加深了些不说,在护城河内侧,垒砌起大片羊墙,地面上也洒满了铁蒺藜,竖起了不少尖木桩。契丹军要想攻城,在接城前,首先花费大量精力去填沟,清除木桩、铁蒺藜,这时候城墙上的唐军自然不会闲着,会用弓箭、床弩好生招待他们。
因战前李从璟就已将营州附近百姓尽数迁入城中,城外已杳无人烟,契丹军攻城时,无法驱赶百姓来填沟、清除障碍,就得派遣正规军来做这些工作,消耗的都是真实战力。与中原军队相比,草原军队攻城本事本就弱些,李从璟又精心布置,虽人少,契丹军想要攻上城头,却也非是一件易事。
李从璟甚至有闲心在城楼召集几位将领,吃了一顿大餐。
从城墙、城外望去,城楼中灯火通明,置身其中的数人影影绰绰,开怀大吃的动作很明显,不时传出几声大笑,竟是分外惬意。城头的唐军军士看了,见自家主帅和将军们如此不将契丹蛮贼放在心上,虽之前因为敌我悬殊、契丹攻势凶猛而心存忧虑,此时也是信心倍增,心想主帅和将军们定是有破敌之策的,此番定能守住城池,战胜契丹蛮贼。
城外攻城的契丹大军见此情景,脑筋直的,气愤、恼怒,恨不得冲上去撕了李从璟等人,将领和心思聪慧些的军士,见对方明明已被围困万千重,而能岿然不动,必是有所依仗,不由得疑神疑鬼起来,无法再肆无忌惮的攻城。
耶律敌刺被部下告知这一情况时,跑到城下来看,见到的是枪林弹雨中,城楼灯火中有数人正在开怀畅饮,姿态肆意,仿佛不是身处战场,而是置身青山绿水间,不由得气得牙痒痒,除却大骂李从璟目中无人外,也有些心惊。
耶律敌刺之所以心惊,不为其他,只因耶律鲁多失去了音讯。
依照事先谋划,耶律鲁多先前就该与耶律敌刺一道,对唐军实施“两面夹击”,但不仅这一幕没有出现,眼下耶律鲁多连踪影都无,这让耶律敌刺如何能不担忧、心惊?
和众将吃完饭,李从璟又出现在城头,坐镇指挥,一派胸有成竹之色,神态轻松。
城外,契丹大军攻势持续不停,但战事进行至此,其前锋还未能触及到城墙,仍在羊墙周围打转,很是辛苦。营州城外的羊墙高三四尺,长短不一,或者丈许,或者三五丈,以至十多丈的都有,排列也无规则,错落有致,前后常重层,目的就是阻隔、分割攻城军队,让其云梯无法安稳抵达城墙下。阻碍、迟滞了攻城军队的步伐,守城方的弓箭,就能对其造成更多更大的杀伤。
若是条件允许,羊墙能连成一条线,形成“外城墙”,但李从璟虽有时间布置战场,却无法做到如此程度。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契丹军吃够苦头。
如此,李从璟在城墙上,依旧稳如泰山。
子时刚过,营州城东方的大道上,自原野出现一条由火把汇集而成的火龙。
却是唐军东征军队班师回城了!
契丹军队看到诡异出现的火龙,因视线不清,形势不明,耶律敌刺没有让契丹军轻举妄动。但契丹军不动,不代表李彦超、郭威不会动,他们以君子都打头阵,向契丹军队发动了进攻。
李彦超、郭威所部虽征战奔波一日,但因击耶律鲁多获得大胜,部卒正士气高昂,加之归城心切,又有李彦超、郭威严令,是以进攻非常强势。先前李从璟城楼“夜宴”的场景已在契丹军中传开,契丹军将领素知李从璟狡诈,本就疑心,现果见有奇兵来袭,又不知对方虚实,哪里敢死战,接阵不久就开始后退。
第243章 北境边城战事烈,庙堂云谲天下变(七)
契丹军在慌乱之中后退,原本紧合的军阵随即出现缝隙,李彦超、郭威等抓住时机,令唐军挥师急进。契丹军抵挡不住,被唐军突破防线,从军阵中堂而皇之杀过去,入了营州城。
李彦超、郭威等入城之际,李从璟已经从城头赶过来,他走下甬道,正好碰到上来交令的两将。两将皆神色振奋,见面就拜,“见过军帅!”
李从璟哈哈一笑,“恭贺两位将军,为我阻击耶律鲁多万骑大胜而归,赖两位将军之勇,营州之困已解其半矣!”
李彦超、郭威俱道:“击破耶律鲁多,全赖军帅妙计,末将不敢居功!有军帅运筹帷幄,我等要解营州之困,实易事耳!”他二人这番话说得真切,也是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尤其是李彦超,经此胜,对李从璟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日孙二牛以性命换回耶律鲁多率领万骑,绕道侧后进击的消息,卢龙军诸将皆以为大军已入困局,只能南撤以图自保。在这种情况下,是李从璟力排众议,坚定诸将抗敌决心,又拿出了解围之策。李彦超初闻李从璟阻击耶律鲁多之计时,便惊叹不小,呼之绝妙之策,认为大有可为。
此番与百战军主力东征,依照李从璟的布置,先是示敌以弱,佯作溃退,而后一路抛散财货,诱使契丹大军争抢,在其阵型大乱之际,伏兵尽出,果真大胜耶律鲁多。论功劳和行为含金量,谋划布置的李从璟,要比冲阵厮杀的李彦超等人高得多。
李从璟将李彦超神色收在眼底,见对方诚心拜服,心中大是欣慰。李彦超是卢龙军有数的大将,因久在边境,常与契丹作战,难免自持身份,心生傲气,不仅他是如此,卢龙军上下亦如此。
李从璟北上之后,先是里应外合让君子都在葫芦口夜袭耶律德光,随即奔走草原如闲庭漫步,后又克平州、复营州,如今更是依靠谋略和胆气取得击耶律鲁多大捷,将唐军从困境中救出,凡此种种,仅军功就足够震撼人心,更不必说在平州种种举措,为他赢得民心、军心,被称之为“幽云之福”了。
眼下李彦超都已诚心拜服,遑论卢龙军普通将士。李从璟充任幽云防御使,要接替李存审坐镇幽州、统领卢龙军,困难重重,对外有契丹这个劲敌,对内也要收服桀骜不驯的军心、散乱的民心。如今看来,此两者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对内乃是对外之基石,李从璟得到李彦超等将的“归心”,内部稳固了,日后对外便纵有千难万难,他又何惧之有?
李从璟欣慰异常,免不了拉着李彦超,一阵勉励,“将军乃边军柱石,有将军冲杀在前,本帅之策方能凑效,边地赖将军和全军将士而安!”他欣慰,被他拉着的李彦超何尝不欣慰?
望着灯火下这张年轻的面孔,听着对方的鼓气之言,感受着身周金戈铁马的气息,李彦超心中感慨万千。
自家父亲身体如何,身为人子,又久在李存审身边,李彦超再清楚不过。然而,他本身资历不足,尚不能独领一镇,何况是幽云这样的边境重地?在这种情况下,李彦超也知道李存审被人接替,由他人来统领卢龙军是必然,如此一来,来统领卢龙军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值得关注了。
卢龙军军镇在幽州,戍卫大唐北部边境,是幽云最重要的军事重地,如今契丹雄踞北方,时常入侵,且耶律阿保机素有饮马黄河之志,在如此境遇下,卢龙军统帅的责任、风险,都不可谓不大。李彦超身为卢龙军大将,自然要为自身和卢龙军上下万余将士身家性命考虑。
在李存审上书请归朝中后,李彦超原本以为,朝廷会派遣一员资历老、实力卓绝的名将前来幽云坐镇。他暗地里和李彦饶等人合计过,这个人选,最好莫过于大唐番汉副总管李嗣源。只有李嗣源这样的老将、名将,才能应付日益强大且狼子野心的契丹蛮贼。
李嗣源没来,来的人的确和李嗣源有莫大渊源,但这种渊源,却是李彦超事先怎么都不希望看到的。李从璟的名号李彦超并非没有听说过,也知他在过往一年中屡建奇功,未尝一败,但他毕竟年轻,他的“不败”,在李彦超看来,不是他天下无敌,而是经历的战事还太少而已。所以当闻听李从璟北上幽云的时候,李彦超是拒绝的。
但他拒绝没用。
所以他很痛苦。
李从璟北上第一件事,就是征调大军陈兵边境。而他自己,则是连影子都没让其他人见着。这也就罢了,他竟然扮作商队,直接去了西楼!李彦超初听这个消息时,差些没惊掉下巴,草原是那么好去的么?西楼是那么好闯的么?那不是青山绿水,是有阿保机坐镇的契丹大本营!李从璟此举,不是胡闹是什么?简直是视军国大事为儿戏!
随即,君子都于葫芦楼大破耶律德光的消息传回。消息虽然令人振奋,但在李彦超这个行家看来,不过是投机取巧的伎俩罢了,能取胜有太多侥幸因素,且这样的事偶尔为之尚可,若是以此作为常态,依赖性太甚的话,必然马失前蹄。因是,在领军赴边之前,李彦超又拒绝了一次。
可惜,还是没用。
随后,大军在边境呆了许久,卢龙军一枪未发,李从璟一声令下,而大军主力又得班师回幽州,李彦超气得砸了桌子,大骂李从璟行事荒唐、不知兵!在给李存审的信中,李彦超第三次提出拒绝。无奈,不出所料,仍旧没用。是李彦饶百般劝说,李彦超才遵守军令,让卢龙军主力撤回幽州,而他带领卢龙军一部和百战军一部汇合,去跟随李从璟进行下一步行动。
随后听闻君子都在草原转战各处,连战连捷,李从璟从虎穴脱身,途中更大败契丹追兵,这一个个如同说书一般的故事,震惊了李彦超。他久在幽云,却从未踏足草原,不是他不想,是没有这个实力,并且他也一直认为,唐军要攻入草原,难度太大,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在此时,他见到了真正做到了入草原如游山玩水的李从璟。从那时起,李彦超开始怀疑,这世上可能真有一种人,的确是无法用常理去度量的。
之后,大军“毫不费力”克平州,复又重建平州,在李从璟逐渐被平州军民神化的时候,李彦超也首次体验到了被百姓视作“无敌王师”的感受。在幽云征战多年,那是他第一回被百姓看作救星,看作保护神,看作边境的希望。在被无数百姓包围,眼见男女老少振臂同呼“护边击贼”“卫平州,越长城,复营州,入草原”的时候,李彦超心中也涌起过一股能破敌雪耻、马踏西楼的豪情。
那是他第一次觉得,西楼离他并非那般遥不可及。
但这并不能让李彦超完全信任李从璟,一时热血冷却之后,他审时度势,觉得李从璟能力如何,还有待观瞻。
在平州军议那一晚,李从璟和杜千书一番攻守策略之论,让李彦超眼界大开,他始得知,谋国、谋战之法,竟是如此精妙,让他叹为观止。随后一路败耶律赤术、攻克营州,又是无数军功入手,然这都不是让李彦超彻底信服李从璟的理由,虽然有这些战绩,李彦超已经足够信任李从璟,但他在心底仍旧保持有一份谨慎,想要再多观察一两分。
直到耶律敌刺率领三万契丹大军杀来,耶律鲁多绕行百里奇袭,唐军陷入困境之中。
前日夜,在议定此事时,李彦超的确是打了退堂鼓的,敌我悬殊过大,兵力捉襟见肘,形势不利,一时又难以找到突破口,李彦超觉得,既然早晚要退,不如趁契丹合围未成,尽早退却。
然而李从璟一席话,让他有了战心,“若护边击贼之事若人人可为,还要我等作甚?”“常人不能为,今我为之,方显我辈之能,彰我辈英豪本色!”但有此还不够,沙场征战固然需要热血、士气,然更需要策略得当,否则便是匹夫之勇,是鲁莽,早晚难逃败北。之后,李从璟一番气定神闲的谋划,才让李彦超真正了解到,李从璟竟是已有成算。
临危不乱,遇难不折,李彦超不仅看到了李从璟身为一军主帅的雄才大略,也看到了他的品性。
李从璟虽有妙计,李彦超亦认为可行,然战事仍旧充满变数,便是没有变数取胜也不易。出征前,李彦超在给李存审的绝笔信中写道:“儿戎马十数载,与契丹战百余场,胜负参半,全赖父亲之智、将士之勇,勉力支撑而已。儿尝闻‘将者,军之胆’,亦闻‘为将者,当智、信、仁、勇、严’,及见军帅,方知此何之谓也。精锐之师,莫不‘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百战军之谓也。”
“今契丹大举来犯,全军危急,当此之际,唯有迎难而上,置之死地而后生,断无消极后撤而能得利之理,军帅谓之‘狭路相逢勇者胜’,儿深以为然。儿先前轻视军帅,此乃儿之失,今日闻听军帅之言,念及军帅出平州时所言,方知军帅之志,不在消极防守,而在积极进攻,儿始信,护边击贼以出兵草原者,非军帅不能为之。”
“父亲曾言军帅‘虽年少,定国安邦非之莫属’,之前也不信,而今也不疑!儿不才,亦曾随父亲征战千里,历经生死,非一无是处,今欲随军帅正我大唐男儿之雄威,击契丹蛮贼之嚣张气焰!儿不才,运筹帷幄非所长,所能为者,冲锋陷阵而已,今欲奋而击贼,虽死,军人宿命,父亲不必挂怀!唯望我大唐千百万儿郎,前赴后继,不叫契丹掠我边地如游猎、圈我边地百姓如牧羊,以为我国中无人!”
第244章 北境边城战事烈,庙堂云谲天下变(八)
李彦超抱必死之志出征,然却并未死在激战中,而是大胜凯旋,因此他平安入城之后,对李从璟更加敬服。
李从璟不知李彦超心中所想,却也从李彦超的眼神中感知到了他的“热切”、“忠诚”,那是一种想要在他麾下,随他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冲动,李彦超不曾掩饰,李从璟亦不难发觉。
相比之李彦超剧烈的情绪波动,郭威、孟平就要淡然得多。作为百战军将领,对李从璟和莫离“神鬼莫测”的计策,他们早已习惯,今日之胜,不过是厚重的征战手册上,又翻过去了平常一页罢了。
在李彦超、郭威等率领唐军主力入城之后,应该是察觉到克城之事,一时不可为之,契丹大军停止了对营州城的围攻,撤退到营地中去了。李从璟因是对诸将笑道:“契丹虽渡河,攻城不到一夜便引退,非是其不愿克城,实不能为也!今我有诸位虎将若卿等,又有八千虎贲将士为羽翼,你我同心同德,契丹蛮贼人数虽众,又能奈我何?”
诸将闻言皆振奋道:“有军帅统军,虽以一敌十,我等不惧!”
李从璟坦然受了这句“奉承话”,和诸将环视城外契丹大营、军阵。近处灯火边地,如浩瀚星海,感受到夜风扑面,耳畔呼啸的北风含着旷野的寂静,他真诚的对诸将言道:“之前骤闻耶律鲁多奇袭时,军中将士多有担忧怯战者,一日之间而能让形势巨变,多亏众将士众志成城,欲展我大唐儿郎之勇武,不叫契丹蛮贼以为天下无豪杰。幽云数十万百姓,数十年来翘首以盼王师北伐,人人渴求和平若久旱望甘霖,今我等至此,不可叫百姓失望!”
李从璟言辞恳切,众将皆能感受到他言语之间的厚重情义,李彦超叹道:“军帅有悲天悯人之心,心怀天下,目有苍生,幽云能得军帅来坐镇,是百姓之福!”
郭威眼界更宽广些,李彦超话音落下,他接着道:“本朝自安史之乱以来,九州失宁,各地屡有战事,臣子不轨,逆子作乱,更添蛮子为祸边境,我大唐子民早已苦不堪言。尤其是黄巢之乱后,山河破碎,盗贼四起,贤者死于荒野,小人窃权于朝堂,朝廷赏罚失度,天下一片末日之象。想当年高祖太宗在世时,四海升平,八方来朝,上有君王得‘天可汗’之美誉,下有百姓以身为唐人而自豪,万里之外无数夷人不顾万里之遥、关山险阻,只为来我朝一睹天威,当时中原是何等盛世之象?而今不过百年,世风日下,贼寇丛生,国人惶惶,区区草原蛮族,竟然为患边地数十年而不能制,令人痛心疾首!”
郭威有愤然之气,这番话说得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的确,太宗武后时,大唐最是鼎盛,以草原为后花园,以西域为庭院,兵锋越过里海,周边无数小国来朝,争先恐后。大唐的子民走在路上,都是挺着胸,昂着头的。
不过郭威这番话有些犯忌讳,“崇古贬今”,那不是变相批驳当今的皇帝李存勖,说他不贤么?是以李彦超等人虽深以为然,亦有类似感叹,却不敢接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不就是眼下的世道么?惜乎王公贵族,不知体恤民力;痛哉满地权贵,不知发愤图强!”在片刻的沉默之后,有人率先打破沉静,话一出口便是“大逆不道”之言。众人循声望去,就见孟平眼有激愤之色,面露不屑之意,似乎是对当朝权贵很是不屑。他望着城外的契丹营盘,扶刀挺立,道:“倘若大唐依旧国强,区区蛮贼,焉敢马踏边关,戮我同胞?!”
李从璟见孟平颇有些意态奋发,遂问道:“世道如此,你我身在局中,该当如何?”
孟平朝气蓬勃,坚定道:“当马上定国,马下安邦,佐我贤主扶河山、正社稷、安黎民,如此方不负此生为唐人!”
这是孟平第一次在李从璟面前吐露大志,李从璟甚奇之。细看孟平,眼前的年轻将军竟是不知何时已褪去了稚色,不复当年的迷茫与懵懂,一身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杀伐英武之气,让人顿觉眼前亮堂非常。
兄弟如此雄姿英发,李从璟一时感慨万分,鼓励道:“古之贤才,皆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今我兄弟有卫霍之志,闻之叫人振奋,当自勉自励,不叫一腔热血、满腹才学付之东流!”
孟平转身面对李从璟长拜,“公子有言,孟平自当奋勇!”
两人相视一笑,多年的默契让他们无需再多言。
郭威见此,心道:我跟随军帅虽时日尚短,但平日与孟平接触不少,却不曾听他有过豪言壮语,不意其志竟如此宏伟,诚如军帅所言,闻之叫人振奋。孟平,军帅家臣,尚有大志,逢战争先,临阵在前,常有奇功,我当奋发不息,不能叫他给比了下去!
比之郭威,李彦超更惊讶些,他想到:早知百战军良将猛士如云,此番以来数次大战,其战力已让人惊叹。今又见郭威之胸怀、孟平之志向,想不到百战军的将领竟都是如此栋梁之材,难怪其自建军以来,未尝一败。我当自勉,不能落后于人,让军帅小瞧了卢龙军。
念及于此,李彦超道:“郭将军、孟将军志大才高,末将佩服,能与百战军并肩作战,实乃卢龙军之幸。军帅,明日击耶律敌刺,末将愿为先锋!”
李彦超的积极心态让李从璟很欢喜,他笑道:“将军之意,本帅岂能不知?然则,眼下大军尚不急出战,当依托城防工事,疲敝契丹蛮贼,待其兵锋失锐后,再予其雷霆一击不迟。届时,本帅必用将军为先锋!”
此时契丹大军攻势虽然凶猛,已登岸战力也不小,但唐军大部要撤退却尚能为之,若再晚些,恐怕就是想撤离都没有办法。土城、营州城前亦有防御工事,可稍阻契丹追兵步伐,能让唐军安然退入城内。
白狼水防线只是李从璟阻击契丹的第一道防线,布置兵力本就不多,全依仗防御工事坚固、器械充足、战法得当而已,契丹不善水战、渡河战,也因此李绍城才能阻挡其两万大军多日,若换做半年前,两万河上梁军渡河而战,在有楼船战舰的辅助下,眼下的唐军防线和兵力,压根儿就不够看。
丁黑带着李绍城驰入营州城门时,李从璟带领百骑近卫,作为援引,正在为撤入土城、营州城的唐军断后。契丹方渡河,没有战马,将士皆步战,李从璟身旁这百骑近卫又皆君子都、军情处精锐,人人弓马娴熟,技艺非凡,在其带领下,于契丹先头大队前来回冲杀,无人能挡,人数虽少,起到的作用却不小,杀得契丹前军锐气挫了大半。
两三千唐军得以分成两部,陆续退入土城、营州城中。
耶律敌刺在亲卫拥簇下,站上白狼水河堤,睥睨远望,视野中唐军大举溃退,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洋洋得意,笑对左右言:“都言李从璟能征善战,百战军骁勇,自建军以来横扫中原,未尝一败,便是连王彦章这般当世名将,与之对阵也只能饮恨,本以为此战会格外艰难,如今观之,不过尔尔。本帅反手之间,百战军已溃矣!”
他这话说得极为自得,左右自然是一片奉承之声。如今他确实站在原本属于唐军的防线上,说这番话确有底气。只不过“本以为此战会格外艰难”“反手之间,百战军已溃”之类的话,却忽略了他这几日来战斗的艰辛,以及契丹大军所遭受的损失。
一片阿谀声中,耶律敌刺志得意满,再看营州城,只觉得旦夕可下,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情。
这时,耶律敌刺的目光触及到契丹军前那来回奔驰、纵横杀戮的百骑,但见对方所到之处,如飓风过岗,百草低头,契丹将士竟然不能抵挡,兀一接触便是成片死伤,顿时一愣,随即又是一窘。指着那百骑,耶律敌刺恼羞成怒道:“此乃何人?竟然如此狂妄!来人,给本帅拿下他们,乱刀碎之!”
左右皆应诺。但耶律敌刺等了半晌,却没见人行动,转顾前后,愈发有怒气,正欲发作,一名亲信低着头,唯唯诺诺道:“大帅,彼者皆骑兵,我等战马尚未过河,无法追之……”
耶律敌刺嘴上胡子抖了抖,脸色数变。
这时,有将领低声惊呼道:“为首那人,不就是唐军主帅李从璟么!”
耶律敌刺怔了怔,看向前方的眼神充满愕然。随即大怒,抽刀举起,红着脸喝道:“进攻,攻城,给本帅夺下营州!”
断后这种事,李从璟不是第一回为之,之所以如此,固然是因其身为主帅,当有为帅者的担当,其次也是施恩于麾下将士,获得他们的忠心。作为撤离大军的尾巴退入城中时,先入城的将士,已抵达城头各处,在将校的指挥下,进入了防御岗位。
河岸防线宽广而复杂,防御起来颇为吃力,城池则不同,能最大限度发挥防守方的优势。唐军退入土城、营州城中,如同进入堡垒,迎战自保的能力都提升了不少。唐军撤离河岸防线时,强弓劲弩自然悉数带走,仓促间带不走的投石机,则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这也是未免其落入契丹手中,让契丹军用来反攻城池。
“传令各部,坚守城池!另令李正,守好土城,坚守不出!”入城后,李从璟就没再回军府,直接走上城墙,下完令,又问呆在城中的第五,“李彦超、郭威到了何处了?”
“尚有二三十里!”第五姑娘向李从璟汇报了东征大军的最新情况。
李从璟点头,道:“契丹大军很可能一鼓作气,攻打城池,我等务必坚守,待东征大军回援,则契丹大军攻势自破!”
众将应诺,自去准备。
李从璟所料不差,唐军虽已周全退入土城、营州城,然而契丹大军在城外集结完毕,摆好阵型,将攻城器械从河对岸运过来之后,便发动步军展开了攻城战。
只不过两万人悉数渡过白狼水,又要运输攻城器械,作攻城准备,这本就是一项费时的工程。契丹军没有能咬住唐军尾巴,尾随撤退唐军攻进营州城,就已丧失了大好战机。待契丹军准备周全,天色已入夜良久了。不过契丹军刚破白狼水防线,士气正盛,耶律敌刺克城心切,因是虽是夜晚,契丹军攻势依然凶猛。
李从璟披甲带刀,在城头来回巡视,指挥唐军迎敌。
城外契丹军士密密麻麻,犹如蚂蚁一般,抬着云梯等物,从广阔的地平线上涌向城墙,场面壮观而震撼,喊杀声震耳欲聋。
然则李从璟既然能经营白狼水防线,城防就更会做大量布置,护城河被加宽、加深了些不说,在护城河内侧,垒砌起大片羊墙,地面上也洒满了铁蒺藜,竖起了不少尖木桩。契丹军要想攻城,在接城前,首先花费大量精力去填沟,清除木桩、铁蒺藜,这时候城墙上的唐军自然不会闲着,会用弓箭、床弩好生招待他们。
因战前李从璟就已将营州附近百姓尽数迁入城中,城外已杳无人烟,契丹军攻城时,无法驱赶百姓来填沟、清除障碍,就得派遣正规军来做这些工作,消耗的都是真实战力。与中原军队相比,草原军队攻城本事本就弱些,李从璟又精心布置,虽人少,契丹军想要攻上城头,却也非是一件易事。
李从璟甚至有闲心在城楼召集几位将领,吃了一顿大餐。
从城墙、城外望去,城楼中灯火通明,置身其中的数人影影绰绰,开怀大吃的动作很明显,不时传出几声大笑,竟是分外惬意。城头的唐军军士看了,见自家主帅和将军们如此不将契丹蛮贼放在心上,虽之前因为敌我悬殊、契丹攻势凶猛而心存忧虑,此时也是信心倍增,心想主帅和将军们定是有破敌之策的,此番定能守住城池,战胜契丹蛮贼。
城外攻城的契丹大军见此情景,脑筋直的,气愤、恼怒,恨不得冲上去撕了李从璟等人,将领和心思聪慧些的军士,见对方明明已被围困万千重,而能岿然不动,必是有所依仗,不由得疑神疑鬼起来,无法再肆无忌惮的攻城。
耶律敌刺被部下告知这一情况时,跑到城下来看,见到的是枪林弹雨中,城楼灯火中有数人正在开怀畅饮,姿态肆意,仿佛不是身处战场,而是置身青山绿水间,不由得气得牙痒痒,除却大骂李从璟目中无人外,也有些心惊。
耶律敌刺之所以心惊,不为其他,只因耶律鲁多失去了音讯。
依照事先谋划,耶律鲁多先前就该与耶律敌刺一道,对唐军实施“两面夹击”,但不仅这一幕没有出现,眼下耶律鲁多连踪影都无,这让耶律敌刺如何能不担忧、心惊?
和众将吃完饭,李从璟又出现在城头,坐镇指挥,一派胸有成竹之色,神态轻松。
城外,契丹大军攻势持续不停,但战事进行至此,其前锋还未能触及到城墙,仍在羊墙周围打转,很是辛苦。营州城外的羊墙高三四尺,长短不一,或者丈许,或者三五丈,以至十多丈的都有,排列也无规则,错落有致,前后常重层,目的就是阻隔、分割攻城军队,让其云梯无法安稳抵达城墙下。阻碍、迟滞了攻城军队的步伐,守城方的弓箭,就能对其造成更多更大的杀伤。
若是条件允许,羊墙能连成一条线,形成“外城墙”,但李从璟虽有时间布置战场,却无法做到如此程度。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让契丹军吃够苦头。
如此,李从璟在城墙上,依旧稳如泰山。
子时刚过,营州城东方的大道上,自原野出现一条由火把汇集而成的火龙。
却是唐军东征军队班师回城了!
契丹军队看到诡异出现的火龙,因视线不清,形势不明,耶律敌刺没有让契丹军轻举妄动。但契丹军不动,不代表李彦超、郭威不会动,他们以君子都打头阵,向契丹军队发动了进攻。
李彦超、郭威所部虽征战奔波一日,但因击耶律鲁多获得大胜,部卒正士气高昂,加之归城心切,又有李彦超、郭威严令,是以进攻非常强势。先前李从璟城楼“夜宴”的场景已在契丹军中传开,契丹军将领素知李从璟狡诈,本就疑心,现果见有奇兵来袭,又不知对方虚实,哪里敢死战,接阵不久就开始后退。
第243章 北境边城战事烈,庙堂云谲天下变(七)
契丹军在慌乱之中后退,原本紧合的军阵随即出现缝隙,李彦超、郭威等抓住时机,令唐军挥师急进。契丹军抵挡不住,被唐军突破防线,从军阵中堂而皇之杀过去,入了营州城。
李彦超、郭威等入城之际,李从璟已经从城头赶过来,他走下甬道,正好碰到上来交令的两将。两将皆神色振奋,见面就拜,“见过军帅!”
李从璟哈哈一笑,“恭贺两位将军,为我阻击耶律鲁多万骑大胜而归,赖两位将军之勇,营州之困已解其半矣!”
李彦超、郭威俱道:“击破耶律鲁多,全赖军帅妙计,末将不敢居功!有军帅运筹帷幄,我等要解营州之困,实易事耳!”他二人这番话说得真切,也是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尤其是李彦超,经此胜,对李从璟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日孙二牛以性命换回耶律鲁多率领万骑,绕道侧后进击的消息,卢龙军诸将皆以为大军已入困局,只能南撤以图自保。在这种情况下,是李从璟力排众议,坚定诸将抗敌决心,又拿出了解围之策。李彦超初闻李从璟阻击耶律鲁多之计时,便惊叹不小,呼之绝妙之策,认为大有可为。
此番与百战军主力东征,依照李从璟的布置,先是示敌以弱,佯作溃退,而后一路抛散财货,诱使契丹大军争抢,在其阵型大乱之际,伏兵尽出,果真大胜耶律鲁多。论功劳和行为含金量,谋划布置的李从璟,要比冲阵厮杀的李彦超等人高得多。
李从璟将李彦超神色收在眼底,见对方诚心拜服,心中大是欣慰。李彦超是卢龙军有数的大将,因久在边境,常与契丹作战,难免自持身份,心生傲气,不仅他是如此,卢龙军上下亦如此。
李从璟北上之后,先是里应外合让君子都在葫芦口夜袭耶律德光,随即奔走草原如闲庭漫步,后又克平州、复营州,如今更是依靠谋略和胆气取得击耶律鲁多大捷,将唐军从困境中救出,凡此种种,仅军功就足够震撼人心,更不必说在平州种种举措,为他赢得民心、军心,被称之为“幽云之福”了。
眼下李彦超都已诚心拜服,遑论卢龙军普通将士。李从璟充任幽云防御使,要接替李存审坐镇幽州、统领卢龙军,困难重重,对外有契丹这个劲敌,对内也要收服桀骜不驯的军心、散乱的民心。如今看来,此两者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对内乃是对外之基石,李从璟得到李彦超等将的“归心”,内部稳固了,日后对外便纵有千难万难,他又何惧之有?
李从璟欣慰异常,免不了拉着李彦超,一阵勉励,“将军乃边军柱石,有将军冲杀在前,本帅之策方能凑效,边地赖将军和全军将士而安!”他欣慰,被他拉着的李彦超何尝不欣慰?
望着灯火下这张年轻的面孔,听着对方的鼓气之言,感受着身周金戈铁马的气息,李彦超心中感慨万千。
自家父亲身体如何,身为人子,又久在李存审身边,李彦超再清楚不过。然而,他本身资历不足,尚不能独领一镇,何况是幽云这样的边境重地?在这种情况下,李彦超也知道李存审被人接替,由他人来统领卢龙军是必然,如此一来,来统领卢龙军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值得关注了。
卢龙军军镇在幽州,戍卫大唐北部边境,是幽云最重要的军事重地,如今契丹雄踞北方,时常入侵,且耶律阿保机素有饮马黄河之志,在如此境遇下,卢龙军统帅的责任、风险,都不可谓不大。李彦超身为卢龙军大将,自然要为自身和卢龙军上下万余将士身家性命考虑。
在李存审上书请归朝中后,李彦超原本以为,朝廷会派遣一员资历老、实力卓绝的名将前来幽云坐镇。他暗地里和李彦饶等人合计过,这个人选,最好莫过于大唐番汉副总管李嗣源。只有李嗣源这样的老将、名将,才能应付日益强大且狼子野心的契丹蛮贼。
李嗣源没来,来的人的确和李嗣源有莫大渊源,但这种渊源,却是李彦超事先怎么都不希望看到的。李从璟的名号李彦超并非没有听说过,也知他在过往一年中屡建奇功,未尝一败,但他毕竟年轻,他的“不败”,在李彦超看来,不是他天下无敌,而是经历的战事还太少而已。所以当闻听李从璟北上幽云的时候,李彦超是拒绝的。
但他拒绝没用。
所以他很痛苦。
李从璟北上第一件事,就是征调大军陈兵边境。而他自己,则是连影子都没让其他人见着。这也就罢了,他竟然扮作商队,直接去了西楼!李彦超初听这个消息时,差些没惊掉下巴,草原是那么好去的么?西楼是那么好闯的么?那不是青山绿水,是有阿保机坐镇的契丹大本营!李从璟此举,不是胡闹是什么?简直是视军国大事为儿戏!
随即,君子都于葫芦楼大破耶律德光的消息传回。消息虽然令人振奋,但在李彦超这个行家看来,不过是投机取巧的伎俩罢了,能取胜有太多侥幸因素,且这样的事偶尔为之尚可,若是以此作为常态,依赖性太甚的话,必然马失前蹄。因是,在领军赴边之前,李彦超又拒绝了一次。
可惜,还是没用。
随后,大军在边境呆了许久,卢龙军一枪未发,李从璟一声令下,而大军主力又得班师回幽州,李彦超气得砸了桌子,大骂李从璟行事荒唐、不知兵!在给李存审的信中,李彦超第三次提出拒绝。无奈,不出所料,仍旧没用。是李彦饶百般劝说,李彦超才遵守军令,让卢龙军主力撤回幽州,而他带领卢龙军一部和百战军一部汇合,去跟随李从璟进行下一步行动。
随后听闻君子都在草原转战各处,连战连捷,李从璟从虎穴脱身,途中更大败契丹追兵,这一个个如同说书一般的故事,震惊了李彦超。他久在幽云,却从未踏足草原,不是他不想,是没有这个实力,并且他也一直认为,唐军要攻入草原,难度太大,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在此时,他见到了真正做到了入草原如游山玩水的李从璟。从那时起,李彦超开始怀疑,这世上可能真有一种人,的确是无法用常理去度量的。
之后,大军“毫不费力”克平州,复又重建平州,在李从璟逐渐被平州军民神化的时候,李彦超也首次体验到了被百姓视作“无敌王师”的感受。在幽云征战多年,那是他第一回被百姓看作救星,看作保护神,看作边境的希望。在被无数百姓包围,眼见男女老少振臂同呼“护边击贼”“卫平州,越长城,复营州,入草原”的时候,李彦超心中也涌起过一股能破敌雪耻、马踏西楼的豪情。
那是他第一次觉得,西楼离他并非那般遥不可及。
但这并不能让李彦超完全信任李从璟,一时热血冷却之后,他审时度势,觉得李从璟能力如何,还有待观瞻。
在平州军议那一晚,李从璟和杜千书一番攻守策略之论,让李彦超眼界大开,他始得知,谋国、谋战之法,竟是如此精妙,让他叹为观止。随后一路败耶律赤术、攻克营州,又是无数军功入手,然这都不是让李彦超彻底信服李从璟的理由,虽然有这些战绩,李彦超已经足够信任李从璟,但他在心底仍旧保持有一份谨慎,想要再多观察一两分。
直到耶律敌刺率领三万契丹大军杀来,耶律鲁多绕行百里奇袭,唐军陷入困境之中。
前日夜,在议定此事时,李彦超的确是打了退堂鼓的,敌我悬殊过大,兵力捉襟见肘,形势不利,一时又难以找到突破口,李彦超觉得,既然早晚要退,不如趁契丹合围未成,尽早退却。
然而李从璟一席话,让他有了战心,“若护边击贼之事若人人可为,还要我等作甚?”“常人不能为,今我为之,方显我辈之能,彰我辈英豪本色!”但有此还不够,沙场征战固然需要热血、士气,然更需要策略得当,否则便是匹夫之勇,是鲁莽,早晚难逃败北。之后,李从璟一番气定神闲的谋划,才让李彦超真正了解到,李从璟竟是已有成算。
临危不乱,遇难不折,李彦超不仅看到了李从璟身为一军主帅的雄才大略,也看到了他的品性。
李从璟虽有妙计,李彦超亦认为可行,然战事仍旧充满变数,便是没有变数取胜也不易。出征前,李彦超在给李存审的绝笔信中写道:“儿戎马十数载,与契丹战百余场,胜负参半,全赖父亲之智、将士之勇,勉力支撑而已。儿尝闻‘将者,军之胆’,亦闻‘为将者,当智、信、仁、勇、严’,及见军帅,方知此何之谓也。精锐之师,莫不‘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百战军之谓也。”
“今契丹大举来犯,全军危急,当此之际,唯有迎难而上,置之死地而后生,断无消极后撤而能得利之理,军帅谓之‘狭路相逢勇者胜’,儿深以为然。儿先前轻视军帅,此乃儿之失,今日闻听军帅之言,念及军帅出平州时所言,方知军帅之志,不在消极防守,而在积极进攻,儿始信,护边击贼以出兵草原者,非军帅不能为之。”
“父亲曾言军帅‘虽年少,定国安邦非之莫属’,之前也不信,而今也不疑!儿不才,亦曾随父亲征战千里,历经生死,非一无是处,今欲随军帅正我大唐男儿之雄威,击契丹蛮贼之嚣张气焰!儿不才,运筹帷幄非所长,所能为者,冲锋陷阵而已,今欲奋而击贼,虽死,军人宿命,父亲不必挂怀!唯望我大唐千百万儿郎,前赴后继,不叫契丹掠我边地如游猎、圈我边地百姓如牧羊,以为我国中无人!”
第244章 北境边城战事烈,庙堂云谲天下变(八)
李彦超抱必死之志出征,然却并未死在激战中,而是大胜凯旋,因此他平安入城之后,对李从璟更加敬服。
李从璟不知李彦超心中所想,却也从李彦超的眼神中感知到了他的“热切”、“忠诚”,那是一种想要在他麾下,随他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冲动,李彦超不曾掩饰,李从璟亦不难发觉。
相比之李彦超剧烈的情绪波动,郭威、孟平就要淡然得多。作为百战军将领,对李从璟和莫离“神鬼莫测”的计策,他们早已习惯,今日之胜,不过是厚重的征战手册上,又翻过去了平常一页罢了。
在李彦超、郭威等率领唐军主力入城之后,应该是察觉到克城之事,一时不可为之,契丹大军停止了对营州城的围攻,撤退到营地中去了。李从璟因是对诸将笑道:“契丹虽渡河,攻城不到一夜便引退,非是其不愿克城,实不能为也!今我有诸位虎将若卿等,又有八千虎贲将士为羽翼,你我同心同德,契丹蛮贼人数虽众,又能奈我何?”
诸将闻言皆振奋道:“有军帅统军,虽以一敌十,我等不惧!”
李从璟坦然受了这句“奉承话”,和诸将环视城外契丹大营、军阵。近处灯火边地,如浩瀚星海,感受到夜风扑面,耳畔呼啸的北风含着旷野的寂静,他真诚的对诸将言道:“之前骤闻耶律鲁多奇袭时,军中将士多有担忧怯战者,一日之间而能让形势巨变,多亏众将士众志成城,欲展我大唐儿郎之勇武,不叫契丹蛮贼以为天下无豪杰。幽云数十万百姓,数十年来翘首以盼王师北伐,人人渴求和平若久旱望甘霖,今我等至此,不可叫百姓失望!”
李从璟言辞恳切,众将皆能感受到他言语之间的厚重情义,李彦超叹道:“军帅有悲天悯人之心,心怀天下,目有苍生,幽云能得军帅来坐镇,是百姓之福!”
郭威眼界更宽广些,李彦超话音落下,他接着道:“本朝自安史之乱以来,九州失宁,各地屡有战事,臣子不轨,逆子作乱,更添蛮子为祸边境,我大唐子民早已苦不堪言。尤其是黄巢之乱后,山河破碎,盗贼四起,贤者死于荒野,小人窃权于朝堂,朝廷赏罚失度,天下一片末日之象。想当年高祖太宗在世时,四海升平,八方来朝,上有君王得‘天可汗’之美誉,下有百姓以身为唐人而自豪,万里之外无数夷人不顾万里之遥、关山险阻,只为来我朝一睹天威,当时中原是何等盛世之象?而今不过百年,世风日下,贼寇丛生,国人惶惶,区区草原蛮族,竟然为患边地数十年而不能制,令人痛心疾首!”
郭威有愤然之气,这番话说得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的确,太宗武后时,大唐最是鼎盛,以草原为后花园,以西域为庭院,兵锋越过里海,周边无数小国来朝,争先恐后。大唐的子民走在路上,都是挺着胸,昂着头的。
不过郭威这番话有些犯忌讳,“崇古贬今”,那不是变相批驳当今的皇帝李存勖,说他不贤么?是以李彦超等人虽深以为然,亦有类似感叹,却不敢接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不就是眼下的世道么?惜乎王公贵族,不知体恤民力;痛哉满地权贵,不知发愤图强!”在片刻的沉默之后,有人率先打破沉静,话一出口便是“大逆不道”之言。众人循声望去,就见孟平眼有激愤之色,面露不屑之意,似乎是对当朝权贵很是不屑。他望着城外的契丹营盘,扶刀挺立,道:“倘若大唐依旧国强,区区蛮贼,焉敢马踏边关,戮我同胞?!”
李从璟见孟平颇有些意态奋发,遂问道:“世道如此,你我身在局中,该当如何?”
孟平朝气蓬勃,坚定道:“当马上定国,马下安邦,佐我贤主扶河山、正社稷、安黎民,如此方不负此生为唐人!”
这是孟平第一次在李从璟面前吐露大志,李从璟甚奇之。细看孟平,眼前的年轻将军竟是不知何时已褪去了稚色,不复当年的迷茫与懵懂,一身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杀伐英武之气,让人顿觉眼前亮堂非常。
兄弟如此雄姿英发,李从璟一时感慨万分,鼓励道:“古之贤才,皆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今我兄弟有卫霍之志,闻之叫人振奋,当自勉自励,不叫一腔热血、满腹才学付之东流!”
孟平转身面对李从璟长拜,“公子有言,孟平自当奋勇!”
两人相视一笑,多年的默契让他们无需再多言。
郭威见此,心道:我跟随军帅虽时日尚短,但平日与孟平接触不少,却不曾听他有过豪言壮语,不意其志竟如此宏伟,诚如军帅所言,闻之叫人振奋。孟平,军帅家臣,尚有大志,逢战争先,临阵在前,常有奇功,我当奋发不息,不能叫他给比了下去!
比之郭威,李彦超更惊讶些,他想到:早知百战军良将猛士如云,此番以来数次大战,其战力已让人惊叹。今又见郭威之胸怀、孟平之志向,想不到百战军的将领竟都是如此栋梁之材,难怪其自建军以来,未尝一败。我当自勉,不能落后于人,让军帅小瞧了卢龙军。
念及于此,李彦超道:“郭将军、孟将军志大才高,末将佩服,能与百战军并肩作战,实乃卢龙军之幸。军帅,明日击耶律敌刺,末将愿为先锋!”
李彦超的积极心态让李从璟很欢喜,他笑道:“将军之意,本帅岂能不知?然则,眼下大军尚不急出战,当依托城防工事,疲敝契丹蛮贼,待其兵锋失锐后,再予其雷霆一击不迟。届时,本帅必用将军为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