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节
五代乱世似乎有个魔咒,雄主们的子嗣们大多不济事,他们的老父亲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积攒下来偌大家业,往往很容易在他们手上被败坏。那锦绣千里的山河,最终也会沦为嫁妆,嫁给别家的儿郎。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风骚,尤其是在这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年代,兵强马壮者皆可为天子,铁打的江山,却有流水一般的主人。
建立梁朝的朱温,何等英雄,虽然性格有缺陷,但不失为英主,奈何他的子嗣就差了太多,朱友贞跟李存勖交手多年,竟然让偏居一隅的李存勖日益壮大,开疆扩土,最终不得不将中原也拱手相让。割据淮南的杨行密,那是曾让朱温吃瘪、不敢南下用兵的牛人,但他的儿子杨渥却被权臣朱温耍的团团转,眼看江山就要易手。
这是草莽英雄的悲哀,立业者或者雄才大略,能打下一片江山,但却敌不过后来者昏庸无能,要将江山断送。这也是无奈,与盛唐之前那些底蕴深厚的门阀世家相比,在子嗣教育、培养人才这方面,草莽人物的确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对此,李从璟曾有过感慨:江山打得好,不如儿子生得好。那朱温、杨行密姑且不言,李克用虽然有些本事,也立下一些功业,但后半生基本都在吃亏,要不然也不会临死时留给李存勖三个死敌。但这些艰难困苦,都敌不过李存勖才气逼人,他不仅硬生生将晋国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最终更是成就了五代君主数一数二的大功业。
王衍接王建的班,继位好些年,不思子承父志,整顿社稷,问鼎中原,却被俗世繁华给迷了眼,整日纵情享乐,并且于此道成就不小功绩。
王衍性喜奢华,钟爱女道士,他常命宫女们戴金莲冠,身着女道士服,对坐畅饮,每每兴之所至,邀请近臣同乐,往往不分男女,脱冠露髻,肆意喧闹,毫无顾忌。这厮还喜欢浓妆艳抹,并且谓之醉妆。他带后妃们游览青城山时,后妃们的衣服上绘有云霞,飘飘绕绕,如天仙下凡,以至于整个蜀国上行下效,纷纷模仿起来,竟然形成一种风气。
今年为了出游秦州,王衍竟然改元咸康,带着数万将士,周游全国,寻欢作乐。
却说王衍行至汉州,忽闻武兴节度使王承捷急报,说是唐军西来。
王衍闻听此言,压根儿不信,他自以为跟唐朝交好,李存勖不会无故来攻打他。对着随行官吏,王衍大言不惭地说道:“蜀国兵强马壮,我正欲炫耀我军威风,唐军来得正好,怕他们作甚?”
直到行至利州城,王衍接到消息,称威武城守将唐景思已经投降郭崇韬,王衍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大发了,连忙派军增援前线。
唐军西征,兵锋所至,势如破竹,蜀军根本无法抵挡。唐军先锋是李绍琛,领郭崇韬之令,收降威武城,随后攻下凤、兴、文、扶四州,又以降将为向导,连克兴州、邵州、成州,兵锋直达三泉。
在三泉,李绍琛与来援前方的三万蜀军相遇。两相遭遇,唐军兵力处在劣势,但是凭着一股连战连胜的锐气,在李绍琛带领下,横冲直撞,杀向蜀军,竟然势如破竹,那多年未曾经历战事,平日疏于操练的蜀军,哪里是唐军对手,当下被杀得大败,丢下五千多具尸体,狼狈败走。
郭崇韬接到李绍琛在三泉战胜蜀国援军的捷报,当即将这事告诉了李继岌,李继岌得知后很是高兴,大大将李绍琛夸赞了一番,并且对郭崇韬道:“郭将军真乃国家栋梁,西征不足一月,已经连连克城,所到之处蜀军莫不溃散,看来此行功成,已是大大在望了!”
郭崇韬脸上无悲无喜,丝毫不为眼前战功所动,听了李继岌的话,他掏出一封信,递给对方,抱拳道:“这是武德留后宋光葆派人递给臣的信,他在信中说道,请求我大军不要进入武德辖地,他会劝说各地投降,否则就背城决战。”
李继岌将信看完,的确和郭崇韬所说的分毫不差,他沉吟着问郭崇韬:“宋光葆这封信,郭将军怎么看?”
第371章 庙算正紧揣敌意,攻蜀有成扶州急(下)
郭崇韬道:“我大军西征,意在直捣黄龙,攻灭蜀国,因此速战破其国都、擒杀王衍才是最重要之事,至于沿途各境,既然他们愿意归顺大唐,能让我军兵不血刃拿下领土,又有何不可?臣以为,当同意宋光葆的请求。”
李继岌微微颔首,“郭将军所言甚是,正合我意,就按照郭将军的意思办,准许宋光葆投降。”
“殿下英明。”郭崇韬抱拳道,“臣这就给宋光葆回信,派人送去。”
郭崇韬给宋光葆回信没多久,宋光葆便领梓州、绵州、剑州、龙州、普州等五地投降。
宋光葆投降之后,与之临近的武定节度使、山南节度使、阶州刺史,因畏惧唐军兵威,各派使者前来唐营,求见郭崇韬、李继岌,表示愿意举城投诚。李继岌、郭崇韬一一应可。
秦州节度使王承休是王衍的宠臣,素受其信任、倚重,当他听闻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如入无人之境时,立即大恼,召集秦州军,准备出兵袭击唐军。
秦州节度副使安重霸,在军中素有威信,为王承休所倚重,王承休找他来商议此事,他领命去见王承休前,其心腹对他道:“唐军威不可挡,蜀国恐怕难以幸存,即便蜀国能够苟延残喘,但我秦州军此时袭击势头正盛的唐军,无论胜败,都会遭受莫大损失,而一旦战败,更会城毁人亡,将军应该早作打算。”
安重霸问自己这个心腹,“你意是让我投降唐军?”
“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今唐朝强盛,而蜀主昏庸无能,投降唐军,不失为明智之举。”心腹道。
安重霸寻思了一会儿,“你说的有道理。只不过王承休袭击唐军的打算似乎很坚决,他必定不肯投降唐朝,而若是你我只身前往唐营投诚,只怕即便是被郭崇韬收纳,地位也不会搞,而手里没有军队,日后的日子怕也不会好过。”
“的确如此。”心腹道,“将军可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疑难?”
安重霸沉吟片刻,计上心头,笑道:“你且稍待,我已有定计。”
见到王承休,安重霸对他道:“唐军连战连胜,而我军连战连败,大势已去了。但我等累受国恩,国家有难不能不管,末将愿随军帅一道,去支援我大军,抗击唐军。”
王承休本是个没什么本事的,秦州军大多愿听从安重霸的命令行事,眼见安重霸如此言语,王承休大喜,当即传令,整军出城。
待安重霸跟着王承休带着一帮心腹幕僚、官吏出到城外,他突然勒住战马,停下脚步,在王承休面前说道:“国家取得秦陇何其费力,末将若随军帅远行,谁人来镇守此地?安重霸愿替军帅留守!”说完,不理会王承休,竟然带着亲军直接回头。
进到城中,关闭城门,完全不理会城外跳脚大骂的王承休。
王承休无奈,只得悻悻离开。
数日后,安重霸带着亲军,以秦州作为献礼,投降了唐军。
李从璟得到唐军在蜀地接连大胜的消息,尤其是在得知安重霸率众投降唐军的经过后,笑着对莫离道:“这个安重霸倒是有趣,如此做派,当真是真小人。大军在蜀地势如破竹,看来我军要灭蜀国,据蜀地,已经为时不远了。”大唐伐蜀,是一件大事,李从璟对其不可能不关注。而现在,凡是他想知道的事情,只需要下达一个指令,就有人去为他获得详尽的消息。
莫离轻摇折扇,也笑道:“蜀国本是当世强国,钱粮不缺,兵甲不缺,更有山河之险,奈何蜀主昏庸。在我大唐军威下,蜀国不能抵挡,识时务者竞相投诚,也是大势所趋。”
李从璟来了兴致,“如今西征已经一月,你我何不就灭蜀之事对赌一局?”
“依照目下形势,大军灭蜀,乃是必然之事,这还有什么可赌的?”莫离兴致缺缺。
“倒不是赌我大军能不能灭蜀,那也太无趣了些。”李从璟摇摇头。
“哦,那你要赌什么?”莫离来了兴致。
“赌灭蜀之期限。”李从璟笑道。
“灭蜀期限?”莫离摇动了两下折扇,啪的一声收起,“这倒是有些意思。依我看,灭蜀之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李从璟道:“三个月?那太久了些。照我看,两个月左右,大军必定灭蜀!”
“好,一言为定,就这么赌了!”莫离生怕李从璟反悔一般,定下赌局,然后又问:“既是赌戏,就不可没有彩头,你准备拿什么出来赌?”
李从璟看了莫离一眼,早有打算,悠悠道:“若是此局我胜了,你便为我走一趟蓟州,亲自坐镇蓟州,指挥战局,如何?”
“这有何难?”莫离毫不介意,“但要是你输了,那又如何?”
“你意如何,便如何。”李从璟大手一挥,大度道。他可是知道此战结局的,是以丝毫不在意莫离要求什么。换句话说,这个赌局,本就是李从璟坑了莫离一把。
莫离却不知道这些,反倒是认真地说道:“我若胜了,也不求其他,你将我府中那些小娘尽数接走!”
这下轮到李从璟诧异了,他看怪物一般看着莫离,“莫哥儿,这么多沉鱼落雁,竟然都不能入你法眼?你到底是不喜欢小娘子,还是另有口味?”猛地一拍额头,作恍然大悟状,惊恐的看向莫离:“你该不会……”
“滚!”莫离发出一声怒吼。
在李从璟和莫离就蜀国之事约赌的时候,大明安已经亲自带着援军,到了扶州。扶州会战,开始已经逾月,战事虽然激烈,但看形势,还未到分胜负的时候。大明安亲自坐镇扶州,一方面固然是想守住扶州,但在他心中尚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想法,那就是在扶州一举挡下契丹马蹄,甚至是击败契丹,送耶律阿保机归国。
扶州会战,双方共投入兵力接近三十万,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都化作地狱,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修罗场、绞肉机。
如在辽东战场亲临前线一样,大明安浑身披挂,在战斗间隙,走上扶州城头,在扶州诸位大将的陪同下,眺望城外。
城外景致,无非战场与契丹大营。战场固然惨烈,尸骨横陈,而契丹大营,绵延数十里,虎踞龙盘,坚不可摧,放眼望去,一片雪白帐篷。
“契丹军队初至扶州时,我军列阵城外,与其阵战,旬日内交战十余场,斩获颇多。后因敌众我寡,不得不退入城中,踞城而守。连日来,契丹大军猛攻城池,虽其用力甚孟,但却始终无法站上城头一步。”扶州守将对大明安说道,简单汇报了之前的战况。只不过言语间,总有些避重就轻。
大明安不出声,随在他身旁的李四平冷哼道:“契丹大军来攻扶余,这是殿下很久之前就曾告知过将军的事,及至契丹大军现身于此,这中间有许多时间,将军理应准备充分才是。然而扶州守军,既不曾出城于半道伏击契丹大军,也不曾在对方扎营的时候袭击之,平白错过许多战机,只是一味选择固守。城前阵战,交战十余场,我军以逸待劳,而却几无一胜,不仅如此,更是丢了城外的营寨,被迫撤入城中防守。这月余大战,说起斩获,固然会有,但是作为守城一方,本就战局地利,然我军伤亡竟然还高于契丹大军!将军言语中颇有自得之意,在下却不知,将军这些自得之意,从何而来!”
守将脸色顿时有些难看。扶余乃是渤海国西部重镇,在军事上是抵挡契丹的前沿阵地,若是让契丹攻破扶余,则龙泉府几乎无险可守;同时,扶余也是渤海国辖下的富裕之地,境内物力财力都是扶余国政的基石。综合起来看,扶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正因如此,大明安才没有将扶余作为此战缓冲地带的想法,没有想着要凭借扶余去消耗契丹大军,迟滞契丹马蹄。他这回亲率援军赶来,就是希望能保证扶余不被契丹夺取,因为一旦失去扶余,对渤海国来说,打击太大。即便是最后渤海国在契丹此次征伐下得以幸存,一个被毁掉的扶余,也会给渤海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渤海财政受损,复建扶余也会很艰难。
如今渤海过内忧外患,国政经有大明安治理,已有起色,但在经济上,渤海国现下的情况依然很混乱,国家仍旧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局面。大战本就是件极度消耗钱财的事,必定给渤海经济带来巨大创伤,这个时候若是扶余被毁,对战后的渤海国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为政治服务,向来如此。
李四平作为大明安绝对心腹,如今在渤海国也是身居高位,他对这其中的是非曲折自然清楚得很,而作为看着大明安一步步走来的见证人,他很清楚大明安这几年来走得有多么辛苦,为这个行将倒下的国家付出了多少血汗,所以在面对作战不力的扶州守将时,大明安作为统帅不好发怒,李四平却不能不表达不满。
扶州守将也是知道大明安在辽东的战绩的,他虽然没有参加那场战争,但对大明安能够从契丹手中夺下半个辽东,也不免钦佩、敬畏。虽说后来辽东被契丹几乎完全重新夺了回去,但那却是发生在大明安归国之后,身在龙泉府而不是辽东的大明安,不必对辽东战事后半段的失利,背负太多责任。是以在面对大明安时,扶州守将的心情有些忐忑。
但虽然如此,契丹军威却也是他不能不考虑的东西。且不说这些年契丹军在草原所向披靡,此番带领契丹军东征的,可是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本人,那是草原上如今的绝对雄主,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面对这样的军队、统帅,扶州守将如何能不畏手畏脚?
半道伏击契丹军,在其扎营时袭击契丹军,这些扶州守将并非没有想过,只不过他没有胆量去做罢了。作为扶州守将,守住城池才是第一要务,至于主动进击,斩获军功,那是在确保城池不失的情况,才会去争取的东西。
大明安开口道:“契丹军强,耶律阿保机名显,你此战求稳,不擅自行动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些本王能理解。过去的事无需再提,现在本王既然亲至扶州,还希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诸位能齐心协力,也希望尔等不要再畏惧契丹兵锋,能勇武敢战!唯有如此,我等方有一线胜机。”
扶州守将凛然,连声应是。
李四平的话是敲打,大明安的话则是安抚,两人角色、地位不同,故而言语不同,两人一个白脸一个红脸,一唱一和,才是恩威并施之道。
第372章 新弩有成三百步,求战需得有力为(上)
兵器装备和兵器装备下的兵种配合,一直以来都是引领军队变革的重要力量,前者的变化无疑也会带来军队战力的变化。李从璟在演武院召集大量能工巧匠来研究改善军备,并非是放养,而是对其有着严格的指导纲领,在这个日益被称为“军备研究处”的地方,李从璟不仅让徐半仙等人紧锣密鼓研究改进火药这类“奇怪的军备”,而因为火药的改进不知何时能见效果,相比较而言,对寻常装备的研究,李从璟显得更加上心。
“目下卢龙的敌人是契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锐骑兵,在弓马娴熟这方面,单个拧出来比拼个人技艺,自小便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战士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是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军队战胜草原民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为战法战阵,比如战国李牧,汉武卫霍,刘宋刘寄奴,甚至是前隋,都是以征战方法与排兵布阵的优势,将草原骑兵击败。”
“二者,即是利用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在技艺方面的优势,建造强大的武器装备,在军备上碾压对手,或者针对性克制对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说一例,大秦军队,以惊世骇俗的流水线作业,生产出大量工艺精绝的强弩,一战即将匈奴远逐,只可惜秦亡之后,流水线工艺也随之消亡,竟是至今不曾复现于世。”
在莫离陪同去往演武院的路上,说起“军备研究处”的情况,李从璟感慨万千,流水线作业功效如何,他再清楚不过,“其实无论是卫霍,还是隋初唐初,我中原军队之所以能屡胜草原骑兵,甚至包括之前陛下每每北上亲征得胜,都有中原军备领先草原骑兵的缘故。草原缺铁,也缺工艺,在甲胄、刀兵、箭矢等物上,向来是落后中原军队的。”
莫离之前随李从璟到过西楼,见过耶律倍所率西征之精锐契丹军,也在辽东与契丹鏖战多时,对契丹军队的兵器装备,可以说了如指掌,他点头道:“契丹军备,除却那些精锐,大部分的确稍弱于中原,很多部落的马军没有铁甲,都是皮甲,甚至没有甲胄。现今契丹军中的甲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跟中原军队交战所得。但自打耶律阿保机在建立契丹国,大兴城池以来,对铁愈发重视,这也是现今那些契丹精锐骑兵,都能装备精良的原因。”
“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之所以自认为胜券在握,一方面固然是契丹军久经沙场,已成精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契丹为此事准备良久,累积了大量重铁兵器装备,包括攻城器械。渤海国不乏坚城,扶州更是军事重镇,契丹要正面攻下扶州,没有强大的军备,不会也不敢轻易动手。”
言谈间,两人已到了“军备研究处”,徐半仙依旧在折腾火药,披头散发不说,一张脸都成了黑炭,李从璟对他安慰勉励一番。
不同于徐半仙的仙风道骨,主持寻常军备研究改进工作的,也是一个老者,人称刘老实。在被李从璟发掘来演武院之前,刘老实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工匠,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工匠,他时常一个人对着一件物什摆弄,嘴中絮絮叨叨,老搞出意外,作院的东西一年下来,不知要被他弄坏多少,虽然也有些成果,但多是不被承认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他神志有些问题。
只有李从璟知道,这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潜质”,在对其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李从璟为刘老实娴熟的技艺和出奇的想法所震惊,遂让刘老实来主持这方面的军备改进工作。
见到李从璟,刘老实第一句话便是瓮声瓮气道:“新弩射程已延长到三百步,请军帅过目。”
正面阵战,对付草原骑兵,弓弩无疑是最有利的杀器,没有之一。前隋杨素,尝与突厥战,其率步军数万,突厥骑兵亦数万,临阵时,突厥骑兵冲阵,杨素以步军弓箭手结阵,用弓箭攒射之,数矢后,突厥死伤惨重,遂溃退,杨素乃掩杀之,大胜。在此战中,杨素之所以能胜,依仗的就是弓箭之利,弓箭之威如何,就此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征战中,能否将这种集群的弓箭威力,有效发挥出来。
“弓弩大阵,要在骑兵接阵前,给予其巨大杀伤,重在三者。其一,箭矢锋利程度,只有箭矢足够锋利,才能穿透皮甲甚至是一般薄铁甲,遇马杀马遇人杀人;其二,弓弩力度。弓弩足够有力,不仅能增加穿透甲胄的可能性,给予骑兵重创,重要的是,他能延长射程。其三,密集度,或称之为数量。即弓箭手多寡,箭阵大小。”
“第三者姑且不言,只说前两者,寻常弓箭,临阵三矢已是极限,但军中也不乏臂张弩等射程能达到三百步的强弩,只不过这些弩太大了些,制造、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难以大规模量产,若是能增加强弩射程,又不必太增大本身架构,降低灵活性,则对提升战力有显著效果。这些新弩,且不言强如韩国战弩,能射六、八百步,其能达到三百步,就足以将临阵放箭的次数大大提高,由此带来的杀伤增加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在它初临战场的时候,可想而知会给敌军带来怎样的恐慌。”李从璟说道。
“中原军队,马军少,在机动性上远不如草原军队,每每与草原骑兵对战,其骑射战法,多让中原军队苦不堪言。他日我等与契丹交战,草原乃是主战场,地势广阔而平坦,十分有利于草原骑兵发挥机动性。骑兵不与步军接阵,百步外以弓箭攒射,来回奔走,足够让步军大阵溃败。当此之时,若能以我军之利箭,以射程优势,将其阻击在外,就能占得大便宜。再辅助于盾牌、辎车等物,在军阵外围防御,步军便不再畏惧契丹骑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故事,说的是李陵以五千军,在草原面对数万匈奴骑兵围攻,结阵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声有色,还能边战边走,不落下风。这其中的奥妙,一部分就在当时汉军的弓箭,较之匈奴要锐利得多。而这样的故事,却只有李陵有,之后就几乎不曾出现过,究其原因,便在于草原骑兵兵器工艺提升,箭镞都成了铁箭头,再没有骨质、青铜箭镞,中原军队的弓弩,对其失去了压倒性的优势。
李从璟等跟着刘老实来到铸造台旁,他从台上拿起一架刘老实口中的改良强弩。强弩一般用黄木为曲,牛筋为弦,要追求极致的射程,除却需要在制造工艺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选用也很关键。上好的黄木,经过风干、淬炼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制作同样需要诸多纷繁复杂的步骤,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也是为何演武院成立多时,军备研究处成立许久,而方出现第一个成果的原因。不过如今强弩能够有所改良,李从璟打心里感到高兴。
他拿着弩箭,问刘老实:“三百步已确无问题?对弩手有何要求?”
刘老实木讷道:“三百步确无问题,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开,需得两石之力。”
“两石。”李从璟沉吟片刻,说了一个字,“可。”
两石连射,固非一般军士能够胜任之,然若拣选精锐,不难做到。换句话说,以两石之力,开三百步之弩,已是很优的力量转换了,有很高的“性价比”。
“李哥儿何不一试?”莫离笑着说道。
李从璟开两石弓自然没有问题,他也想试一试这新弩的威力,便和众人走出铸造房,来到外间院中。
新弩的铁箭同样是四棱铁箭,只不过型号上大了一些,相应的重量和杀伤力都有所增加,李从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随即引弓搭箭,对准院中树立起来的临时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声嗡响,四棱铁箭穿透箭靶而过,尾巴犹在颤抖不停。仅是这一下,可见其确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过,便是以李从璟的箭术,这一箭射出,箭头竟然没有钉在靶心上,而是偏离了不少,射在靶外环。
李从璟怔了怔。他的箭术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三百步的距离固然很远,但还没有远到让他失去准星的地步。他和莫离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刘老实,很显然都是在质疑新弩的准确度。
刘老实面上没什么额外的表情,“新弩力度虽然已能达到三百步,但在准确性上确有不足,这也是为何下吏没有将新弩提交给军帅验看之故,只不过今日军帅来了,这才拿出来让军帅看看成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风骚,尤其是在这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年代,兵强马壮者皆可为天子,铁打的江山,却有流水一般的主人。
建立梁朝的朱温,何等英雄,虽然性格有缺陷,但不失为英主,奈何他的子嗣就差了太多,朱友贞跟李存勖交手多年,竟然让偏居一隅的李存勖日益壮大,开疆扩土,最终不得不将中原也拱手相让。割据淮南的杨行密,那是曾让朱温吃瘪、不敢南下用兵的牛人,但他的儿子杨渥却被权臣朱温耍的团团转,眼看江山就要易手。
这是草莽英雄的悲哀,立业者或者雄才大略,能打下一片江山,但却敌不过后来者昏庸无能,要将江山断送。这也是无奈,与盛唐之前那些底蕴深厚的门阀世家相比,在子嗣教育、培养人才这方面,草莽人物的确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对此,李从璟曾有过感慨:江山打得好,不如儿子生得好。那朱温、杨行密姑且不言,李克用虽然有些本事,也立下一些功业,但后半生基本都在吃亏,要不然也不会临死时留给李存勖三个死敌。但这些艰难困苦,都敌不过李存勖才气逼人,他不仅硬生生将晋国从悬崖边拉了回来,最终更是成就了五代君主数一数二的大功业。
王衍接王建的班,继位好些年,不思子承父志,整顿社稷,问鼎中原,却被俗世繁华给迷了眼,整日纵情享乐,并且于此道成就不小功绩。
王衍性喜奢华,钟爱女道士,他常命宫女们戴金莲冠,身着女道士服,对坐畅饮,每每兴之所至,邀请近臣同乐,往往不分男女,脱冠露髻,肆意喧闹,毫无顾忌。这厮还喜欢浓妆艳抹,并且谓之醉妆。他带后妃们游览青城山时,后妃们的衣服上绘有云霞,飘飘绕绕,如天仙下凡,以至于整个蜀国上行下效,纷纷模仿起来,竟然形成一种风气。
今年为了出游秦州,王衍竟然改元咸康,带着数万将士,周游全国,寻欢作乐。
却说王衍行至汉州,忽闻武兴节度使王承捷急报,说是唐军西来。
王衍闻听此言,压根儿不信,他自以为跟唐朝交好,李存勖不会无故来攻打他。对着随行官吏,王衍大言不惭地说道:“蜀国兵强马壮,我正欲炫耀我军威风,唐军来得正好,怕他们作甚?”
直到行至利州城,王衍接到消息,称威武城守将唐景思已经投降郭崇韬,王衍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大发了,连忙派军增援前线。
唐军西征,兵锋所至,势如破竹,蜀军根本无法抵挡。唐军先锋是李绍琛,领郭崇韬之令,收降威武城,随后攻下凤、兴、文、扶四州,又以降将为向导,连克兴州、邵州、成州,兵锋直达三泉。
在三泉,李绍琛与来援前方的三万蜀军相遇。两相遭遇,唐军兵力处在劣势,但是凭着一股连战连胜的锐气,在李绍琛带领下,横冲直撞,杀向蜀军,竟然势如破竹,那多年未曾经历战事,平日疏于操练的蜀军,哪里是唐军对手,当下被杀得大败,丢下五千多具尸体,狼狈败走。
郭崇韬接到李绍琛在三泉战胜蜀国援军的捷报,当即将这事告诉了李继岌,李继岌得知后很是高兴,大大将李绍琛夸赞了一番,并且对郭崇韬道:“郭将军真乃国家栋梁,西征不足一月,已经连连克城,所到之处蜀军莫不溃散,看来此行功成,已是大大在望了!”
郭崇韬脸上无悲无喜,丝毫不为眼前战功所动,听了李继岌的话,他掏出一封信,递给对方,抱拳道:“这是武德留后宋光葆派人递给臣的信,他在信中说道,请求我大军不要进入武德辖地,他会劝说各地投降,否则就背城决战。”
李继岌将信看完,的确和郭崇韬所说的分毫不差,他沉吟着问郭崇韬:“宋光葆这封信,郭将军怎么看?”
第371章 庙算正紧揣敌意,攻蜀有成扶州急(下)
郭崇韬道:“我大军西征,意在直捣黄龙,攻灭蜀国,因此速战破其国都、擒杀王衍才是最重要之事,至于沿途各境,既然他们愿意归顺大唐,能让我军兵不血刃拿下领土,又有何不可?臣以为,当同意宋光葆的请求。”
李继岌微微颔首,“郭将军所言甚是,正合我意,就按照郭将军的意思办,准许宋光葆投降。”
“殿下英明。”郭崇韬抱拳道,“臣这就给宋光葆回信,派人送去。”
郭崇韬给宋光葆回信没多久,宋光葆便领梓州、绵州、剑州、龙州、普州等五地投降。
宋光葆投降之后,与之临近的武定节度使、山南节度使、阶州刺史,因畏惧唐军兵威,各派使者前来唐营,求见郭崇韬、李继岌,表示愿意举城投诚。李继岌、郭崇韬一一应可。
秦州节度使王承休是王衍的宠臣,素受其信任、倚重,当他听闻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如入无人之境时,立即大恼,召集秦州军,准备出兵袭击唐军。
秦州节度副使安重霸,在军中素有威信,为王承休所倚重,王承休找他来商议此事,他领命去见王承休前,其心腹对他道:“唐军威不可挡,蜀国恐怕难以幸存,即便蜀国能够苟延残喘,但我秦州军此时袭击势头正盛的唐军,无论胜败,都会遭受莫大损失,而一旦战败,更会城毁人亡,将军应该早作打算。”
安重霸问自己这个心腹,“你意是让我投降唐军?”
“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今唐朝强盛,而蜀主昏庸无能,投降唐军,不失为明智之举。”心腹道。
安重霸寻思了一会儿,“你说的有道理。只不过王承休袭击唐军的打算似乎很坚决,他必定不肯投降唐朝,而若是你我只身前往唐营投诚,只怕即便是被郭崇韬收纳,地位也不会搞,而手里没有军队,日后的日子怕也不会好过。”
“的确如此。”心腹道,“将军可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疑难?”
安重霸沉吟片刻,计上心头,笑道:“你且稍待,我已有定计。”
见到王承休,安重霸对他道:“唐军连战连胜,而我军连战连败,大势已去了。但我等累受国恩,国家有难不能不管,末将愿随军帅一道,去支援我大军,抗击唐军。”
王承休本是个没什么本事的,秦州军大多愿听从安重霸的命令行事,眼见安重霸如此言语,王承休大喜,当即传令,整军出城。
待安重霸跟着王承休带着一帮心腹幕僚、官吏出到城外,他突然勒住战马,停下脚步,在王承休面前说道:“国家取得秦陇何其费力,末将若随军帅远行,谁人来镇守此地?安重霸愿替军帅留守!”说完,不理会王承休,竟然带着亲军直接回头。
进到城中,关闭城门,完全不理会城外跳脚大骂的王承休。
王承休无奈,只得悻悻离开。
数日后,安重霸带着亲军,以秦州作为献礼,投降了唐军。
李从璟得到唐军在蜀地接连大胜的消息,尤其是在得知安重霸率众投降唐军的经过后,笑着对莫离道:“这个安重霸倒是有趣,如此做派,当真是真小人。大军在蜀地势如破竹,看来我军要灭蜀国,据蜀地,已经为时不远了。”大唐伐蜀,是一件大事,李从璟对其不可能不关注。而现在,凡是他想知道的事情,只需要下达一个指令,就有人去为他获得详尽的消息。
莫离轻摇折扇,也笑道:“蜀国本是当世强国,钱粮不缺,兵甲不缺,更有山河之险,奈何蜀主昏庸。在我大唐军威下,蜀国不能抵挡,识时务者竞相投诚,也是大势所趋。”
李从璟来了兴致,“如今西征已经一月,你我何不就灭蜀之事对赌一局?”
“依照目下形势,大军灭蜀,乃是必然之事,这还有什么可赌的?”莫离兴致缺缺。
“倒不是赌我大军能不能灭蜀,那也太无趣了些。”李从璟摇摇头。
“哦,那你要赌什么?”莫离来了兴致。
“赌灭蜀之期限。”李从璟笑道。
“灭蜀期限?”莫离摇动了两下折扇,啪的一声收起,“这倒是有些意思。依我看,灭蜀之期,不会超过三个月。”
李从璟道:“三个月?那太久了些。照我看,两个月左右,大军必定灭蜀!”
“好,一言为定,就这么赌了!”莫离生怕李从璟反悔一般,定下赌局,然后又问:“既是赌戏,就不可没有彩头,你准备拿什么出来赌?”
李从璟看了莫离一眼,早有打算,悠悠道:“若是此局我胜了,你便为我走一趟蓟州,亲自坐镇蓟州,指挥战局,如何?”
“这有何难?”莫离毫不介意,“但要是你输了,那又如何?”
“你意如何,便如何。”李从璟大手一挥,大度道。他可是知道此战结局的,是以丝毫不在意莫离要求什么。换句话说,这个赌局,本就是李从璟坑了莫离一把。
莫离却不知道这些,反倒是认真地说道:“我若胜了,也不求其他,你将我府中那些小娘尽数接走!”
这下轮到李从璟诧异了,他看怪物一般看着莫离,“莫哥儿,这么多沉鱼落雁,竟然都不能入你法眼?你到底是不喜欢小娘子,还是另有口味?”猛地一拍额头,作恍然大悟状,惊恐的看向莫离:“你该不会……”
“滚!”莫离发出一声怒吼。
在李从璟和莫离就蜀国之事约赌的时候,大明安已经亲自带着援军,到了扶州。扶州会战,开始已经逾月,战事虽然激烈,但看形势,还未到分胜负的时候。大明安亲自坐镇扶州,一方面固然是想守住扶州,但在他心中尚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想法,那就是在扶州一举挡下契丹马蹄,甚至是击败契丹,送耶律阿保机归国。
扶州会战,双方共投入兵力接近三十万,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都化作地狱,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修罗场、绞肉机。
如在辽东战场亲临前线一样,大明安浑身披挂,在战斗间隙,走上扶州城头,在扶州诸位大将的陪同下,眺望城外。
城外景致,无非战场与契丹大营。战场固然惨烈,尸骨横陈,而契丹大营,绵延数十里,虎踞龙盘,坚不可摧,放眼望去,一片雪白帐篷。
“契丹军队初至扶州时,我军列阵城外,与其阵战,旬日内交战十余场,斩获颇多。后因敌众我寡,不得不退入城中,踞城而守。连日来,契丹大军猛攻城池,虽其用力甚孟,但却始终无法站上城头一步。”扶州守将对大明安说道,简单汇报了之前的战况。只不过言语间,总有些避重就轻。
大明安不出声,随在他身旁的李四平冷哼道:“契丹大军来攻扶余,这是殿下很久之前就曾告知过将军的事,及至契丹大军现身于此,这中间有许多时间,将军理应准备充分才是。然而扶州守军,既不曾出城于半道伏击契丹大军,也不曾在对方扎营的时候袭击之,平白错过许多战机,只是一味选择固守。城前阵战,交战十余场,我军以逸待劳,而却几无一胜,不仅如此,更是丢了城外的营寨,被迫撤入城中防守。这月余大战,说起斩获,固然会有,但是作为守城一方,本就战局地利,然我军伤亡竟然还高于契丹大军!将军言语中颇有自得之意,在下却不知,将军这些自得之意,从何而来!”
守将脸色顿时有些难看。扶余乃是渤海国西部重镇,在军事上是抵挡契丹的前沿阵地,若是让契丹攻破扶余,则龙泉府几乎无险可守;同时,扶余也是渤海国辖下的富裕之地,境内物力财力都是扶余国政的基石。综合起来看,扶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正因如此,大明安才没有将扶余作为此战缓冲地带的想法,没有想着要凭借扶余去消耗契丹大军,迟滞契丹马蹄。他这回亲率援军赶来,就是希望能保证扶余不被契丹夺取,因为一旦失去扶余,对渤海国来说,打击太大。即便是最后渤海国在契丹此次征伐下得以幸存,一个被毁掉的扶余,也会给渤海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渤海财政受损,复建扶余也会很艰难。
如今渤海过内忧外患,国政经有大明安治理,已有起色,但在经济上,渤海国现下的情况依然很混乱,国家仍旧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局面。大战本就是件极度消耗钱财的事,必定给渤海经济带来巨大创伤,这个时候若是扶余被毁,对战后的渤海国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为政治服务,向来如此。
李四平作为大明安绝对心腹,如今在渤海国也是身居高位,他对这其中的是非曲折自然清楚得很,而作为看着大明安一步步走来的见证人,他很清楚大明安这几年来走得有多么辛苦,为这个行将倒下的国家付出了多少血汗,所以在面对作战不力的扶州守将时,大明安作为统帅不好发怒,李四平却不能不表达不满。
扶州守将也是知道大明安在辽东的战绩的,他虽然没有参加那场战争,但对大明安能够从契丹手中夺下半个辽东,也不免钦佩、敬畏。虽说后来辽东被契丹几乎完全重新夺了回去,但那却是发生在大明安归国之后,身在龙泉府而不是辽东的大明安,不必对辽东战事后半段的失利,背负太多责任。是以在面对大明安时,扶州守将的心情有些忐忑。
但虽然如此,契丹军威却也是他不能不考虑的东西。且不说这些年契丹军在草原所向披靡,此番带领契丹军东征的,可是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本人,那是草原上如今的绝对雄主,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面对这样的军队、统帅,扶州守将如何能不畏手畏脚?
半道伏击契丹军,在其扎营时袭击契丹军,这些扶州守将并非没有想过,只不过他没有胆量去做罢了。作为扶州守将,守住城池才是第一要务,至于主动进击,斩获军功,那是在确保城池不失的情况,才会去争取的东西。
大明安开口道:“契丹军强,耶律阿保机名显,你此战求稳,不擅自行动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些本王能理解。过去的事无需再提,现在本王既然亲至扶州,还希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诸位能齐心协力,也希望尔等不要再畏惧契丹兵锋,能勇武敢战!唯有如此,我等方有一线胜机。”
扶州守将凛然,连声应是。
李四平的话是敲打,大明安的话则是安抚,两人角色、地位不同,故而言语不同,两人一个白脸一个红脸,一唱一和,才是恩威并施之道。
第372章 新弩有成三百步,求战需得有力为(上)
兵器装备和兵器装备下的兵种配合,一直以来都是引领军队变革的重要力量,前者的变化无疑也会带来军队战力的变化。李从璟在演武院召集大量能工巧匠来研究改善军备,并非是放养,而是对其有着严格的指导纲领,在这个日益被称为“军备研究处”的地方,李从璟不仅让徐半仙等人紧锣密鼓研究改进火药这类“奇怪的军备”,而因为火药的改进不知何时能见效果,相比较而言,对寻常装备的研究,李从璟显得更加上心。
“目下卢龙的敌人是契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锐骑兵,在弓马娴熟这方面,单个拧出来比拼个人技艺,自小便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战士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是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军队战胜草原民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为战法战阵,比如战国李牧,汉武卫霍,刘宋刘寄奴,甚至是前隋,都是以征战方法与排兵布阵的优势,将草原骑兵击败。”
“二者,即是利用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在技艺方面的优势,建造强大的武器装备,在军备上碾压对手,或者针对性克制对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说一例,大秦军队,以惊世骇俗的流水线作业,生产出大量工艺精绝的强弩,一战即将匈奴远逐,只可惜秦亡之后,流水线工艺也随之消亡,竟是至今不曾复现于世。”
在莫离陪同去往演武院的路上,说起“军备研究处”的情况,李从璟感慨万千,流水线作业功效如何,他再清楚不过,“其实无论是卫霍,还是隋初唐初,我中原军队之所以能屡胜草原骑兵,甚至包括之前陛下每每北上亲征得胜,都有中原军备领先草原骑兵的缘故。草原缺铁,也缺工艺,在甲胄、刀兵、箭矢等物上,向来是落后中原军队的。”
莫离之前随李从璟到过西楼,见过耶律倍所率西征之精锐契丹军,也在辽东与契丹鏖战多时,对契丹军队的兵器装备,可以说了如指掌,他点头道:“契丹军备,除却那些精锐,大部分的确稍弱于中原,很多部落的马军没有铁甲,都是皮甲,甚至没有甲胄。现今契丹军中的甲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跟中原军队交战所得。但自打耶律阿保机在建立契丹国,大兴城池以来,对铁愈发重视,这也是现今那些契丹精锐骑兵,都能装备精良的原因。”
“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之所以自认为胜券在握,一方面固然是契丹军久经沙场,已成精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契丹为此事准备良久,累积了大量重铁兵器装备,包括攻城器械。渤海国不乏坚城,扶州更是军事重镇,契丹要正面攻下扶州,没有强大的军备,不会也不敢轻易动手。”
言谈间,两人已到了“军备研究处”,徐半仙依旧在折腾火药,披头散发不说,一张脸都成了黑炭,李从璟对他安慰勉励一番。
不同于徐半仙的仙风道骨,主持寻常军备研究改进工作的,也是一个老者,人称刘老实。在被李从璟发掘来演武院之前,刘老实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工匠,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工匠,他时常一个人对着一件物什摆弄,嘴中絮絮叨叨,老搞出意外,作院的东西一年下来,不知要被他弄坏多少,虽然也有些成果,但多是不被承认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他神志有些问题。
只有李从璟知道,这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潜质”,在对其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李从璟为刘老实娴熟的技艺和出奇的想法所震惊,遂让刘老实来主持这方面的军备改进工作。
见到李从璟,刘老实第一句话便是瓮声瓮气道:“新弩射程已延长到三百步,请军帅过目。”
正面阵战,对付草原骑兵,弓弩无疑是最有利的杀器,没有之一。前隋杨素,尝与突厥战,其率步军数万,突厥骑兵亦数万,临阵时,突厥骑兵冲阵,杨素以步军弓箭手结阵,用弓箭攒射之,数矢后,突厥死伤惨重,遂溃退,杨素乃掩杀之,大胜。在此战中,杨素之所以能胜,依仗的就是弓箭之利,弓箭之威如何,就此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征战中,能否将这种集群的弓箭威力,有效发挥出来。
“弓弩大阵,要在骑兵接阵前,给予其巨大杀伤,重在三者。其一,箭矢锋利程度,只有箭矢足够锋利,才能穿透皮甲甚至是一般薄铁甲,遇马杀马遇人杀人;其二,弓弩力度。弓弩足够有力,不仅能增加穿透甲胄的可能性,给予骑兵重创,重要的是,他能延长射程。其三,密集度,或称之为数量。即弓箭手多寡,箭阵大小。”
“第三者姑且不言,只说前两者,寻常弓箭,临阵三矢已是极限,但军中也不乏臂张弩等射程能达到三百步的强弩,只不过这些弩太大了些,制造、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难以大规模量产,若是能增加强弩射程,又不必太增大本身架构,降低灵活性,则对提升战力有显著效果。这些新弩,且不言强如韩国战弩,能射六、八百步,其能达到三百步,就足以将临阵放箭的次数大大提高,由此带来的杀伤增加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在它初临战场的时候,可想而知会给敌军带来怎样的恐慌。”李从璟说道。
“中原军队,马军少,在机动性上远不如草原军队,每每与草原骑兵对战,其骑射战法,多让中原军队苦不堪言。他日我等与契丹交战,草原乃是主战场,地势广阔而平坦,十分有利于草原骑兵发挥机动性。骑兵不与步军接阵,百步外以弓箭攒射,来回奔走,足够让步军大阵溃败。当此之时,若能以我军之利箭,以射程优势,将其阻击在外,就能占得大便宜。再辅助于盾牌、辎车等物,在军阵外围防御,步军便不再畏惧契丹骑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故事,说的是李陵以五千军,在草原面对数万匈奴骑兵围攻,结阵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声有色,还能边战边走,不落下风。这其中的奥妙,一部分就在当时汉军的弓箭,较之匈奴要锐利得多。而这样的故事,却只有李陵有,之后就几乎不曾出现过,究其原因,便在于草原骑兵兵器工艺提升,箭镞都成了铁箭头,再没有骨质、青铜箭镞,中原军队的弓弩,对其失去了压倒性的优势。
李从璟等跟着刘老实来到铸造台旁,他从台上拿起一架刘老实口中的改良强弩。强弩一般用黄木为曲,牛筋为弦,要追求极致的射程,除却需要在制造工艺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选用也很关键。上好的黄木,经过风干、淬炼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制作同样需要诸多纷繁复杂的步骤,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也是为何演武院成立多时,军备研究处成立许久,而方出现第一个成果的原因。不过如今强弩能够有所改良,李从璟打心里感到高兴。
他拿着弩箭,问刘老实:“三百步已确无问题?对弩手有何要求?”
刘老实木讷道:“三百步确无问题,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开,需得两石之力。”
“两石。”李从璟沉吟片刻,说了一个字,“可。”
两石连射,固非一般军士能够胜任之,然若拣选精锐,不难做到。换句话说,以两石之力,开三百步之弩,已是很优的力量转换了,有很高的“性价比”。
“李哥儿何不一试?”莫离笑着说道。
李从璟开两石弓自然没有问题,他也想试一试这新弩的威力,便和众人走出铸造房,来到外间院中。
新弩的铁箭同样是四棱铁箭,只不过型号上大了一些,相应的重量和杀伤力都有所增加,李从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随即引弓搭箭,对准院中树立起来的临时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声嗡响,四棱铁箭穿透箭靶而过,尾巴犹在颤抖不停。仅是这一下,可见其确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过,便是以李从璟的箭术,这一箭射出,箭头竟然没有钉在靶心上,而是偏离了不少,射在靶外环。
李从璟怔了怔。他的箭术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三百步的距离固然很远,但还没有远到让他失去准星的地步。他和莫离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刘老实,很显然都是在质疑新弩的准确度。
刘老实面上没什么额外的表情,“新弩力度虽然已能达到三百步,但在准确性上确有不足,这也是为何下吏没有将新弩提交给军帅验看之故,只不过今日军帅来了,这才拿出来让军帅看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