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节
在耶律倍巡视战果的时候,几骑从远处飞奔而至,饶是发现了对方的踪迹,耶律倍也没去注意,依旧闲庭若步审视被俘的黑车子室韦族人,因为他知道他的臣子部曲自有人去招呼这些人。
这些人带来了李从璟在芙蓉镇聚集卢龙军,而后向北出兵的消息。
耶律倍听罢这个消息,从鼻孔里冷笑一声,满眼都是轻蔑之色,“且不必管他,纵然这不是李从璟的疑兵之计,朕也早就有了应对之策,若李从璟果真敢越过长城,不日之后朕就会接到卢龙全军覆没的消息。若他以为草原还是昔日的草原,契丹勇士还是昔日的契丹勇士,他还能如昔日般在草原纵马驰骋,朕会给他一个血的教训,让他铭记一生!”
目光从烧成一片废墟的部落移上天空,耶律倍仿佛在云端看到了卢龙军丢盔弃甲的场面,那时卢龙军尸横遍野的场景,必是不会比眼下的黑车子室韦差的,“若果真如此,那真是一件不输于征服黑车子室韦的盛事!”
在契丹东境黄龙府,耶律德光起事的准备已经完成,现在正到了他出兵的日子,李从璟率卢龙军出关的消息被递到他面前时,他的前锋大军已经离开黄龙府,其本人所率的主力军队,也正在相继离开军营。
看罢李从璟出兵的情报,本已准备启程的耶律德光,立即抬脚去见述律平。
“李从璟此时率军出关,意欲何为?”耶律德光跟述律平发牢骚,“我去西楼,是为夺回我的皇位,跟他李从璟有什么相干,此番他来横插一脚不说,还要率军出关,他想做甚么?!”
“你与李从璟有约在先,此番他率军北上,是朝耶律倍去的,自然是相助于你,你为何动怒?”述律平像是没听懂耶律德光的话一般。
“母后何必明知故问……”耶律德光心里委屈,但他不好在述律平面前表现的太过明显,“耶律倍此番为何执意西征?还不就是因为当初他登基时,李从璟的军队就在西楼城外,故而有很多人不服他,说他这个皇帝,乃是唐朝封的,他这才急于建功立威,收服人心?此番我去西楼,李从璟率军前来,到时候即便我夺取了皇位,旁人会怎样看待我?岂不也要说我的皇位,是唐朝册封?”
“你多虑了。”述律平的笑容依旧恬淡。
耶律德光原本不同意述律平这个说法,但见述律平分外从容,不由得怔了怔,立即细细去思量述律平这话的意思。
“我且问你,李从璟此番北上,兵马几何?”述律平见耶律德光已有所悟,便问他。
“不过卢龙一军而已,满打满算不到两万,且多半是步卒。”耶律德光道。
“我再问你,耶律倍为应付唐军此时北上搅局,在南边安排了多少军队?”述律平又问。
此事耶律德光自然是知晓的,他立即反应过来,“母后的意思是……”
述律平含笑望着他,并不说破,而是要耶律德光自己将真相说出来,以增强他的信念。
“卢龙军此番仓促北上,根本就到不了西楼,甚至极有可能马失前蹄!”耶律德光方才是关心则乱,此时受述律平点破,双眸一亮,立即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这便是了。”述律平微微点头,“当年渤海、西楼一役,使你被迫远走他乡,这固然是你的痛处,但又何尝不是契丹国的痛处?耶律倍到底做了几日契丹之主,为了不重蹈你父皇昔日覆辙,又怎会不对卢龙军全力研究?世间本就少有战无不胜的将军,也少有战无不胜的军队,但凡被对手研究透彻了,加以针对,焉能不败?而这些年,正好给了耶律倍这个机会,他虽然不是明君,但契丹勇士却是骁勇善战的,李从璟此番拿什么到西楼去?”
耶律德光听完述律平一席话,心结顿消,“是我疏忽了,多谢母后提点。”
“即是如此,还不赶快出征?”
“是!母后且稍待,不日便有捷报传回。”
“我儿此番归去,必定马到功成!”
不同于耶律倍、耶律德光靠各自眼线探知卢龙军动向,李嗣源得知卢龙军出关的消息,却是李从璟在信中告知他的。不仅如此,有关与耶律德光、耶律敏之间的一切谋划,李从璟也都详细给李嗣源说了。
此番李从璟北上,本身是拿着调兵密令的,要不然哪怕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也无权擅自调集藩镇军进入他国作战,这就像当年他率领百战、卢龙两军出战渤海国,手里其实也有李存勖的授权。
李从璟北上的事,对朝廷而言还是个隐秘,虽说日后必会给天下人知晓,但眼下李嗣源只告诉了几位平章事。在崇文殿打开李从璟的信时,李嗣源面前只有安重诲、任圜、李琪三人。
然后三人就看见大唐的皇帝陛下看着门外失神了良久,任圜一连唤了几声都不见他回应,三人面面相觑,都不知出了何等状况。
许久,李嗣源终于回过神来,看见三名宰相都费解的望着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咳嗽一声,“方才说到何处了?”
“夏鲁奇就任河东节度使,现已到了晋阳,他递上来的折子方才臣已给了陛下……”安重诲见李嗣源闻言立即左右翻找夏鲁奇的折子,心下有些不忍对方继续失态,他大概猜到了方才敬新磨呈上来的信件出自谁手,遂试探着问道:“陛下,秦王殿下北上已有多日,不知情况如何?”
李嗣源手中动作顿了顿,而后索性停了下来,半晌才有些严肃道:“秦王日前已率卢龙军出关了。”
“什么?”
“这……”
三人无不大惊,他们都是站在帝国最顶端的人,对契丹形势自然知晓得清楚,正因为清楚,方能更加了解李从璟此行的凶险。
见众人皆是满面震惊、担忧、怀疑,李从璟脸色微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道:“秦王此去,必定功成西楼,再扬我大唐国威!”
与此同时,赵王李从荣自宫城走出,身姿潇洒,步履生风,然而刚一进马车,面容就有些呆,好不容易及时拉下了车帘,稳稳落座,李从荣看着面前的人,面色怪异道:“先生今日遇到什么大喜事了?”
坐在李从荣面前的边镐微笑道:“殿下为何这样问?”
“如若不然,先生何至于举止失常,来宫门前等孤王?”李从荣一副很了解你的模样。
“殿下若一定要这般说,倒也的确有一件喜事。”边镐徐徐道。
“是何喜事?快快说来,让孤王也乐上一乐。”李从荣目露期待。
边镐嘴角的笑儒雅而从容,如春湖上缓缓散开的微波,“这件喜事,只怕殿下已经为之高兴过了,便是在下此番再说出来,也并不能让殿下更高兴一些。”
李从荣怔了怔,随即摇头苦笑,无奈道:“先生还真是料事如神。不错,孤王的确听到风声,说王兄去了北境,不过先生是如何得知?”
“耶律倍西征的消息,可已不是什么隐秘。”边镐道。
“仅凭这事,先生便料知了王兄行踪?”饶是知晓边镐的本事,李从荣此时也禁不住惊讶。
“契丹西征,置与大唐的协议于不顾,朝廷岂会无动于衷?而遍观朝廷动向,对此事却无实质应对,这只能说明陛下早有措施。而大唐上下,能在此时有能力处理此事的,只能是曾为卢龙节度使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边镐语调平缓,显露出他并不认为有这般分析是多难的事。
“那你姑且说说,王兄此番北上,结果会如何?”问这话的时候,李从荣身子前倾,显得迫不及待,以至于连“先生”二字都忘了称呼。
“不好说……”边镐摇了摇头,本不欲随便论断,但见李从荣满脸期待,显然不会满足这个答案,想了想,这才继续往下说,“若是秦王只是暗中行事,结果难以预料,但若是秦王率卢龙军出关,则十有八九要马失前蹄。”
“当真?”李从荣愣了愣。
边镐只是笑笑并不说话,这样的问题他不必回答,因为那是重复性问题,智者从不重复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答案。
李从荣沉默下来,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边镐也不再说话,闭目养神起来。
马车摇摇晃晃,很有节奏。
边镐心道:“但凡谋敌,使其内乱内耗永远都是上佳之策,你深谙其道,故而对契丹你玩弄耶律倍、耶律德光于股掌之间,对大吴你也曾挑拨徐相与大丞相、徐知询的关系,无论是谁,都得承认你这份手笔的高明。但天底下的计策,从来都没有只准你对别人用,而不准别人对你用的道理,你恐怕不曾想到,有朝一日,你自己也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吧?”
“先生在想什么?”边镐正暗暗寻思的时候,骤然听到李从荣没来由的发问。
“没甚么,在想秦王此番若是失利,殿下该如何应对。”
“哦……辛苦先生了。”
“分内之事,殿下不必客气。”
第675章 天下未平,征战不休(三)
两人不咸不淡聊了两句后又沉默下来,边镐依旧旁若无人一般闭目养神,李从荣倒也没有不满,好似是已经习惯他这番模样,左右闲着无聊,李从荣索性也闭上眼,打算打会儿盹,孰料他正一只脚踏入梦乡,边镐的声音蓦地又响起来。
“殿下,在下可否往演武院一观?”边镐问。
李从荣挣开有些朦胧的眼,拿手指头捻了捻眉心,“先生怎么突然对演武院有兴趣了?”
“蜀中一役后,洛阳演武院名动天下,在下也常有耳闻,故而想去看上一眼。”边镐道,“能培养出史彦超、符彦琳这等军事天才的对方,何人能不好奇?”
伐蜀之战落下帷幕已有多日,各种战场轶事早已传遍四方,演武院学员的光辉事迹让人耳熟能详,其中标志性的人物,例如在遂州扬名的史彦超忠勇双全,在玄武城被人铭记的符彦琳灵动野性,标志性的事件,如以演武院学员为骨干的君子都,仅凭三千人就在龙门山阻挡了十倍之敌,最后只剩下数百人浴血归来,更是令人敬佩。
李从荣稍作沉吟,“先生是世间大才,演武院是培养人才之地,先生想去看看也在情理之中,即是如此,择日孤王领先生去看便是。”
“何必等到明朝,今日便去可否?”边镐问。
李从荣笑容无奈,“倒是孤王疏忽了,先生向来是这般雷厉风行的性子,也好,现在就去。”
“多谢殿下。”
马车停在演武院山门的时候,天色已经不早,边镐下车后望见古朴而威严的山门,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半晌之后见李从荣还没动身,遂道:“时辰不早,还是快些进去吧。”
李从荣却没有挪步的意思,笑容显得更加无奈,“演武院可非随意出入之所,孤王已叫人去通报了,先生且稍待片刻。”
这倒是让边镐有些意外,“以殿下之尊,竟也不能随意出入此地?”
“帝国上下,唯三人能随意出入此地。一是演武院的先生,二是陛下他老人家,三是王兄。除此之外,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朝堂宰相,都得经过演武院的允许,方能踏足。”李从荣耸耸肩,显然是已经习惯了这等规矩。
边镐哑然,半晌方感叹道:“学门圣地,理该如此。”
片刻后有演武院的人出来相迎,不过来的人并非演武院的先生,而是一身甲胄的护卫,在询问过李从荣并无公务后,护卫将二人领进山门,至于李从荣的随从则是被拦在门外,进门后护卫又丢下两人告辞离去,全然没有接待的意思。
看出边镐的异色,李从荣笑道:“演武院并非游玩之所,除了陛下他老人家,旁人都没有专人接待的资格,这里的先生都傲慢得紧,自军中退下来的人也不少,稍后若是有人冲撞了先生,还望先生勿怪。”
边镐心中异样更甚,前日他跟随李从荣去太学院的时候,也没碰着这样的情况,当下对大唐的尚武之风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而后,当边镐瞧见了院内广场上的功碑林之后,心中就不仅是有异样,而是震惊了,以至于他在功碑林中默立了许久,久久不愿离去。
李从荣对此早就习惯,他当日初见这片功碑林的时候,反应也跟边镐差不多。
演武院建筑风格简朴实用,充满军旅气息,但这里毕竟是学院,故而亦不乏绿荫成趣之所,但行走其中的先生、学员,却大多气质精悍,令宵小之徒不能直视。而操场上热火朝天训练军事技艺的学员,往来讨论兵法之道的先生,还有操着强弓利刃匆匆而过的行人,都叫人不由得步履谨慎。
边镐甚至看到一群辩论某个课题的学员,一开始还能气定神闲的讨论,而后越辩越激烈,最后一个没忍住就大打出手,一帮人顿时开始群殴,他们或者是军旅之人,或者是尚武少年,群殴起来拳拳到肉,乒乓之声让人不禁牙酸,不多时就见了血。
当然,这些学员没打多久,就引来了院中护卫。护卫也不跟他们讲理,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打,仗着自身甲胄让他们闭嘴停手,而后押着依旧闹腾不休的群殴者去受罚了。
边镐碰巧看见了一群学员光着膀子,顶着一桶水站在水池里,水池前还有几个先生在对他们训话,说到激动处先生挽起袖子,操起鞭子就朝那些受罚的学员招呼。
“大唐尚武,注重军功,加之主持修建演武院的又是王兄,他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修建出来的演武院自然军风浓烈,先生出自江左,孤王听闻南国文风鼎盛,想必两者风气有所不同。”李从荣边走便说道。
“的确有所不同。”边镐神情肃然,与平日不同,“诚如殿下所言,南国文风鼎盛,无处不是曲水流觞,镐素闻北国风气浑厚锐意,燕赵之地民风更是慷慨激昂,如今未至燕赵,仅是洛阳所闻,已令人震撼。他日若有际遇,真想去卢龙看看,领略一番彼处的厚重之气。”
李从荣颔首道:“大唐能有今日武功,与国中尚武之气密不可分,演武院的兴起,也使国中尚武之风更浓。不过如先生所见,尚武带来的并不都是好事,演武院内的学员多半桀骜难驯,听说每日都有学员因斗殴而受罚,演武院外,市井间的儿郎也是动辄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没少让负责治安的官吏头疼。”
边镐没有立即答话,而是寻思了一会儿,才正色道:“尚武之风固然会叫治安变得难些,但血性儿郎岂会是委曲求全之辈?平日里心中不平敢动拳头,到了抵抗外敌入侵或是征战外敌时,才敢拔刀大吼着杀向敌人,难不成指望那些平日里低声下气、委曲求全的儿郎,到了战场上就勇猛无敌大杀四方?”
边镐想起南国风气,心有所感,由衷感慨道:“民风凌烈,国风才能强悍,大争之世更应有此风气,唯有如此,国人便是身处境外,也能不辱国威,国家面对强敌便是战事不利,也敢与敌亮剑,不至于国破家亡。反之,国人温顺如羊,面对不平不敢愤而出手,国亦必懦弱可欺。一旦到了国家危急之时,再想有一支强军御敌,那是痴人说梦,因为儿郎们已经习惯了忍辱偷生,已经习惯了忍辱后退,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是一群羊,只会想着一己私利,只会想着如何保全自身,面对强敌就只会落荒而逃,何谈逆击而胜!”
“先生高见,从荣拜服。”李从荣拱手受教。
边镐收回思绪,“因见了演武院,才有此等感慨,殿下不要笑话才是。”
李从荣笑道:“演武院,国之重地,演武院学员,国之利器,若不能令人有这等感慨,王兄修建演武院的初心,也就白费了。”
“秦王的确高明。”边镐点点头,说完这话,他忽然心生异样,甚至偷瞧了李从荣一眼。虽说让李从荣处处以李从璟为榜样,以其追随者自居,是当下形势所需,但李从荣平日里流露出的对李从璟的“敬仰”之情,未免太过了些吧?
但转念一想,边镐又不觉得奇怪了,若不能让人觉得李从荣是真心敬仰李从璟,那他的这个策略也就失败了。
边镐又想到:李从荣此子,还真也不能小觑。李氏一族能人辈出,难怪李唐能有今日之盛。还好徐相高瞻远瞩,大吴本就地狭民少,对李唐天然劣势,若是再让李氏兄弟齐心,那还真是难以应对……
就在边镐沉思间,忽的,天降惊雷。
雷声轰鸣,顿时引得地动山摇。
边镐身躯一震,耳晕目眩,差些站立不稳。
身旁的墙壁泥落如雨。
边镐嗔目结舌,震惊的四处观望。
那边厢,在水池中受罚的学员,全都倒在水池里,连那位拿鞭子抽人的先生,也一头栽倒在了水池中,四处行走的先生、学员,像是定格了一般,都不动了。
这是怎么回事?
这些人带来了李从璟在芙蓉镇聚集卢龙军,而后向北出兵的消息。
耶律倍听罢这个消息,从鼻孔里冷笑一声,满眼都是轻蔑之色,“且不必管他,纵然这不是李从璟的疑兵之计,朕也早就有了应对之策,若李从璟果真敢越过长城,不日之后朕就会接到卢龙全军覆没的消息。若他以为草原还是昔日的草原,契丹勇士还是昔日的契丹勇士,他还能如昔日般在草原纵马驰骋,朕会给他一个血的教训,让他铭记一生!”
目光从烧成一片废墟的部落移上天空,耶律倍仿佛在云端看到了卢龙军丢盔弃甲的场面,那时卢龙军尸横遍野的场景,必是不会比眼下的黑车子室韦差的,“若果真如此,那真是一件不输于征服黑车子室韦的盛事!”
在契丹东境黄龙府,耶律德光起事的准备已经完成,现在正到了他出兵的日子,李从璟率卢龙军出关的消息被递到他面前时,他的前锋大军已经离开黄龙府,其本人所率的主力军队,也正在相继离开军营。
看罢李从璟出兵的情报,本已准备启程的耶律德光,立即抬脚去见述律平。
“李从璟此时率军出关,意欲何为?”耶律德光跟述律平发牢骚,“我去西楼,是为夺回我的皇位,跟他李从璟有什么相干,此番他来横插一脚不说,还要率军出关,他想做甚么?!”
“你与李从璟有约在先,此番他率军北上,是朝耶律倍去的,自然是相助于你,你为何动怒?”述律平像是没听懂耶律德光的话一般。
“母后何必明知故问……”耶律德光心里委屈,但他不好在述律平面前表现的太过明显,“耶律倍此番为何执意西征?还不就是因为当初他登基时,李从璟的军队就在西楼城外,故而有很多人不服他,说他这个皇帝,乃是唐朝封的,他这才急于建功立威,收服人心?此番我去西楼,李从璟率军前来,到时候即便我夺取了皇位,旁人会怎样看待我?岂不也要说我的皇位,是唐朝册封?”
“你多虑了。”述律平的笑容依旧恬淡。
耶律德光原本不同意述律平这个说法,但见述律平分外从容,不由得怔了怔,立即细细去思量述律平这话的意思。
“我且问你,李从璟此番北上,兵马几何?”述律平见耶律德光已有所悟,便问他。
“不过卢龙一军而已,满打满算不到两万,且多半是步卒。”耶律德光道。
“我再问你,耶律倍为应付唐军此时北上搅局,在南边安排了多少军队?”述律平又问。
此事耶律德光自然是知晓的,他立即反应过来,“母后的意思是……”
述律平含笑望着他,并不说破,而是要耶律德光自己将真相说出来,以增强他的信念。
“卢龙军此番仓促北上,根本就到不了西楼,甚至极有可能马失前蹄!”耶律德光方才是关心则乱,此时受述律平点破,双眸一亮,立即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这便是了。”述律平微微点头,“当年渤海、西楼一役,使你被迫远走他乡,这固然是你的痛处,但又何尝不是契丹国的痛处?耶律倍到底做了几日契丹之主,为了不重蹈你父皇昔日覆辙,又怎会不对卢龙军全力研究?世间本就少有战无不胜的将军,也少有战无不胜的军队,但凡被对手研究透彻了,加以针对,焉能不败?而这些年,正好给了耶律倍这个机会,他虽然不是明君,但契丹勇士却是骁勇善战的,李从璟此番拿什么到西楼去?”
耶律德光听完述律平一席话,心结顿消,“是我疏忽了,多谢母后提点。”
“即是如此,还不赶快出征?”
“是!母后且稍待,不日便有捷报传回。”
“我儿此番归去,必定马到功成!”
不同于耶律倍、耶律德光靠各自眼线探知卢龙军动向,李嗣源得知卢龙军出关的消息,却是李从璟在信中告知他的。不仅如此,有关与耶律德光、耶律敏之间的一切谋划,李从璟也都详细给李嗣源说了。
此番李从璟北上,本身是拿着调兵密令的,要不然哪怕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也无权擅自调集藩镇军进入他国作战,这就像当年他率领百战、卢龙两军出战渤海国,手里其实也有李存勖的授权。
李从璟北上的事,对朝廷而言还是个隐秘,虽说日后必会给天下人知晓,但眼下李嗣源只告诉了几位平章事。在崇文殿打开李从璟的信时,李嗣源面前只有安重诲、任圜、李琪三人。
然后三人就看见大唐的皇帝陛下看着门外失神了良久,任圜一连唤了几声都不见他回应,三人面面相觑,都不知出了何等状况。
许久,李嗣源终于回过神来,看见三名宰相都费解的望着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咳嗽一声,“方才说到何处了?”
“夏鲁奇就任河东节度使,现已到了晋阳,他递上来的折子方才臣已给了陛下……”安重诲见李嗣源闻言立即左右翻找夏鲁奇的折子,心下有些不忍对方继续失态,他大概猜到了方才敬新磨呈上来的信件出自谁手,遂试探着问道:“陛下,秦王殿下北上已有多日,不知情况如何?”
李嗣源手中动作顿了顿,而后索性停了下来,半晌才有些严肃道:“秦王日前已率卢龙军出关了。”
“什么?”
“这……”
三人无不大惊,他们都是站在帝国最顶端的人,对契丹形势自然知晓得清楚,正因为清楚,方能更加了解李从璟此行的凶险。
见众人皆是满面震惊、担忧、怀疑,李从璟脸色微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道:“秦王此去,必定功成西楼,再扬我大唐国威!”
与此同时,赵王李从荣自宫城走出,身姿潇洒,步履生风,然而刚一进马车,面容就有些呆,好不容易及时拉下了车帘,稳稳落座,李从荣看着面前的人,面色怪异道:“先生今日遇到什么大喜事了?”
坐在李从荣面前的边镐微笑道:“殿下为何这样问?”
“如若不然,先生何至于举止失常,来宫门前等孤王?”李从荣一副很了解你的模样。
“殿下若一定要这般说,倒也的确有一件喜事。”边镐徐徐道。
“是何喜事?快快说来,让孤王也乐上一乐。”李从荣目露期待。
边镐嘴角的笑儒雅而从容,如春湖上缓缓散开的微波,“这件喜事,只怕殿下已经为之高兴过了,便是在下此番再说出来,也并不能让殿下更高兴一些。”
李从荣怔了怔,随即摇头苦笑,无奈道:“先生还真是料事如神。不错,孤王的确听到风声,说王兄去了北境,不过先生是如何得知?”
“耶律倍西征的消息,可已不是什么隐秘。”边镐道。
“仅凭这事,先生便料知了王兄行踪?”饶是知晓边镐的本事,李从荣此时也禁不住惊讶。
“契丹西征,置与大唐的协议于不顾,朝廷岂会无动于衷?而遍观朝廷动向,对此事却无实质应对,这只能说明陛下早有措施。而大唐上下,能在此时有能力处理此事的,只能是曾为卢龙节度使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边镐语调平缓,显露出他并不认为有这般分析是多难的事。
“那你姑且说说,王兄此番北上,结果会如何?”问这话的时候,李从荣身子前倾,显得迫不及待,以至于连“先生”二字都忘了称呼。
“不好说……”边镐摇了摇头,本不欲随便论断,但见李从荣满脸期待,显然不会满足这个答案,想了想,这才继续往下说,“若是秦王只是暗中行事,结果难以预料,但若是秦王率卢龙军出关,则十有八九要马失前蹄。”
“当真?”李从荣愣了愣。
边镐只是笑笑并不说话,这样的问题他不必回答,因为那是重复性问题,智者从不重复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答案。
李从荣沉默下来,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边镐也不再说话,闭目养神起来。
马车摇摇晃晃,很有节奏。
边镐心道:“但凡谋敌,使其内乱内耗永远都是上佳之策,你深谙其道,故而对契丹你玩弄耶律倍、耶律德光于股掌之间,对大吴你也曾挑拨徐相与大丞相、徐知询的关系,无论是谁,都得承认你这份手笔的高明。但天底下的计策,从来都没有只准你对别人用,而不准别人对你用的道理,你恐怕不曾想到,有朝一日,你自己也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吧?”
“先生在想什么?”边镐正暗暗寻思的时候,骤然听到李从荣没来由的发问。
“没甚么,在想秦王此番若是失利,殿下该如何应对。”
“哦……辛苦先生了。”
“分内之事,殿下不必客气。”
第675章 天下未平,征战不休(三)
两人不咸不淡聊了两句后又沉默下来,边镐依旧旁若无人一般闭目养神,李从荣倒也没有不满,好似是已经习惯他这番模样,左右闲着无聊,李从荣索性也闭上眼,打算打会儿盹,孰料他正一只脚踏入梦乡,边镐的声音蓦地又响起来。
“殿下,在下可否往演武院一观?”边镐问。
李从荣挣开有些朦胧的眼,拿手指头捻了捻眉心,“先生怎么突然对演武院有兴趣了?”
“蜀中一役后,洛阳演武院名动天下,在下也常有耳闻,故而想去看上一眼。”边镐道,“能培养出史彦超、符彦琳这等军事天才的对方,何人能不好奇?”
伐蜀之战落下帷幕已有多日,各种战场轶事早已传遍四方,演武院学员的光辉事迹让人耳熟能详,其中标志性的人物,例如在遂州扬名的史彦超忠勇双全,在玄武城被人铭记的符彦琳灵动野性,标志性的事件,如以演武院学员为骨干的君子都,仅凭三千人就在龙门山阻挡了十倍之敌,最后只剩下数百人浴血归来,更是令人敬佩。
李从荣稍作沉吟,“先生是世间大才,演武院是培养人才之地,先生想去看看也在情理之中,即是如此,择日孤王领先生去看便是。”
“何必等到明朝,今日便去可否?”边镐问。
李从荣笑容无奈,“倒是孤王疏忽了,先生向来是这般雷厉风行的性子,也好,现在就去。”
“多谢殿下。”
马车停在演武院山门的时候,天色已经不早,边镐下车后望见古朴而威严的山门,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半晌之后见李从荣还没动身,遂道:“时辰不早,还是快些进去吧。”
李从荣却没有挪步的意思,笑容显得更加无奈,“演武院可非随意出入之所,孤王已叫人去通报了,先生且稍待片刻。”
这倒是让边镐有些意外,“以殿下之尊,竟也不能随意出入此地?”
“帝国上下,唯三人能随意出入此地。一是演武院的先生,二是陛下他老人家,三是王兄。除此之外,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朝堂宰相,都得经过演武院的允许,方能踏足。”李从荣耸耸肩,显然是已经习惯了这等规矩。
边镐哑然,半晌方感叹道:“学门圣地,理该如此。”
片刻后有演武院的人出来相迎,不过来的人并非演武院的先生,而是一身甲胄的护卫,在询问过李从荣并无公务后,护卫将二人领进山门,至于李从荣的随从则是被拦在门外,进门后护卫又丢下两人告辞离去,全然没有接待的意思。
看出边镐的异色,李从荣笑道:“演武院并非游玩之所,除了陛下他老人家,旁人都没有专人接待的资格,这里的先生都傲慢得紧,自军中退下来的人也不少,稍后若是有人冲撞了先生,还望先生勿怪。”
边镐心中异样更甚,前日他跟随李从荣去太学院的时候,也没碰着这样的情况,当下对大唐的尚武之风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而后,当边镐瞧见了院内广场上的功碑林之后,心中就不仅是有异样,而是震惊了,以至于他在功碑林中默立了许久,久久不愿离去。
李从荣对此早就习惯,他当日初见这片功碑林的时候,反应也跟边镐差不多。
演武院建筑风格简朴实用,充满军旅气息,但这里毕竟是学院,故而亦不乏绿荫成趣之所,但行走其中的先生、学员,却大多气质精悍,令宵小之徒不能直视。而操场上热火朝天训练军事技艺的学员,往来讨论兵法之道的先生,还有操着强弓利刃匆匆而过的行人,都叫人不由得步履谨慎。
边镐甚至看到一群辩论某个课题的学员,一开始还能气定神闲的讨论,而后越辩越激烈,最后一个没忍住就大打出手,一帮人顿时开始群殴,他们或者是军旅之人,或者是尚武少年,群殴起来拳拳到肉,乒乓之声让人不禁牙酸,不多时就见了血。
当然,这些学员没打多久,就引来了院中护卫。护卫也不跟他们讲理,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打,仗着自身甲胄让他们闭嘴停手,而后押着依旧闹腾不休的群殴者去受罚了。
边镐碰巧看见了一群学员光着膀子,顶着一桶水站在水池里,水池前还有几个先生在对他们训话,说到激动处先生挽起袖子,操起鞭子就朝那些受罚的学员招呼。
“大唐尚武,注重军功,加之主持修建演武院的又是王兄,他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修建出来的演武院自然军风浓烈,先生出自江左,孤王听闻南国文风鼎盛,想必两者风气有所不同。”李从荣边走便说道。
“的确有所不同。”边镐神情肃然,与平日不同,“诚如殿下所言,南国文风鼎盛,无处不是曲水流觞,镐素闻北国风气浑厚锐意,燕赵之地民风更是慷慨激昂,如今未至燕赵,仅是洛阳所闻,已令人震撼。他日若有际遇,真想去卢龙看看,领略一番彼处的厚重之气。”
李从荣颔首道:“大唐能有今日武功,与国中尚武之气密不可分,演武院的兴起,也使国中尚武之风更浓。不过如先生所见,尚武带来的并不都是好事,演武院内的学员多半桀骜难驯,听说每日都有学员因斗殴而受罚,演武院外,市井间的儿郎也是动辄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没少让负责治安的官吏头疼。”
边镐没有立即答话,而是寻思了一会儿,才正色道:“尚武之风固然会叫治安变得难些,但血性儿郎岂会是委曲求全之辈?平日里心中不平敢动拳头,到了抵抗外敌入侵或是征战外敌时,才敢拔刀大吼着杀向敌人,难不成指望那些平日里低声下气、委曲求全的儿郎,到了战场上就勇猛无敌大杀四方?”
边镐想起南国风气,心有所感,由衷感慨道:“民风凌烈,国风才能强悍,大争之世更应有此风气,唯有如此,国人便是身处境外,也能不辱国威,国家面对强敌便是战事不利,也敢与敌亮剑,不至于国破家亡。反之,国人温顺如羊,面对不平不敢愤而出手,国亦必懦弱可欺。一旦到了国家危急之时,再想有一支强军御敌,那是痴人说梦,因为儿郎们已经习惯了忍辱偷生,已经习惯了忍辱后退,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是一群羊,只会想着一己私利,只会想着如何保全自身,面对强敌就只会落荒而逃,何谈逆击而胜!”
“先生高见,从荣拜服。”李从荣拱手受教。
边镐收回思绪,“因见了演武院,才有此等感慨,殿下不要笑话才是。”
李从荣笑道:“演武院,国之重地,演武院学员,国之利器,若不能令人有这等感慨,王兄修建演武院的初心,也就白费了。”
“秦王的确高明。”边镐点点头,说完这话,他忽然心生异样,甚至偷瞧了李从荣一眼。虽说让李从荣处处以李从璟为榜样,以其追随者自居,是当下形势所需,但李从荣平日里流露出的对李从璟的“敬仰”之情,未免太过了些吧?
但转念一想,边镐又不觉得奇怪了,若不能让人觉得李从荣是真心敬仰李从璟,那他的这个策略也就失败了。
边镐又想到:李从荣此子,还真也不能小觑。李氏一族能人辈出,难怪李唐能有今日之盛。还好徐相高瞻远瞩,大吴本就地狭民少,对李唐天然劣势,若是再让李氏兄弟齐心,那还真是难以应对……
就在边镐沉思间,忽的,天降惊雷。
雷声轰鸣,顿时引得地动山摇。
边镐身躯一震,耳晕目眩,差些站立不稳。
身旁的墙壁泥落如雨。
边镐嗔目结舌,震惊的四处观望。
那边厢,在水池中受罚的学员,全都倒在水池里,连那位拿鞭子抽人的先生,也一头栽倒在了水池中,四处行走的先生、学员,像是定格了一般,都不动了。
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