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考验他们能力的时候了,也是验证在讲武堂这些年教育成果的时候了。
  估摸着这时间,王舜臣肯定已经进入黄头回纥的势力范围,折克行也即将进入······
  “官家,相信他们!这五人,无论任何一个,给他们时间成长,没一位会比老臣差!甚至比官家第一代的护卫营校尉还要强。他们肯定能平安归来!”
  赵曦溜达到讲武堂了,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来了。狄青给官家宽心,欧阳修却不言语。
  各人的考虑不同,对官家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也不同。
  狄青以己度人,以自己的经历来考虑官家的想法。因为官家延续了他的生命,这些年以护卫营为基点,彻底改观了国朝军备不强的旧貌。所以,狄青以为,官家重视军伍。
  官家这样的情绪,狄青就以为是官家在担心这五队探路队伍。
  而欧阳修,却知道官家到底在纠结什么。
  控制一条通道,还是贯穿吐蕃和黄头回纥的势力范围,这需要做很多事,特别是需要杀很多人······这才是官家纠结的。
  因为这部门人大多数应该是无辜的。官家不嗜杀,相反还执行的一直是圣王之道。
  “官家是大宋的君王!”
  赵曦很疑惑,欧阳修居然能有这样的想法。确实,自己的大宋的君王。自己当真是在乎什么吐蕃和回纥吗?好像也不是。
  赵曦以前也有来讲武堂溜达的时候,自己来这里也很正常呀,为什么狄青和欧阳修就以为自己是纠结了?
  难不成自己需要一直待在宫里?那不是更是心里没底的表现。这时候自己不能乱,赵曦很知道这点,所以才完全跟以往一样,该干嘛干嘛。偏偏就被臣工错误的理解了。
  要说不担心肯定不可能,要说纠结,好像也没有,说不清。自己应该更在意这一次对西夏的谋划能不能成功。
  而探路者,确实对谋划西夏有相当大的作用。
  罢了,真正常也没人当自己正常。后世后句话,你心里有什么,看到便是什么。知道内情的重臣,都在忧心此事,他们看到的自己,也是在为此事忧心,即便是很正常的行为,这时候也会带着其他意味了。
  狄青和欧阳修这样的宽慰,让赵曦都有点无法应对的感觉。解释?好像自己不在意无辜的生命,或者不在意五队精锐的探路军卒。不解释?又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不稳了。还真麻烦,还不如就待在勤政殿呢。
  “欧阳公,狄公,要说朕并没有忧心探路者你俩可能不信,事实上朕并不是很忧心。朕相信他们的应变能力。”
  “首先,他们是以商队的身份出任务,什么时候是军卒,什么时候是商贾,他们会选择。”
  “其次,以他们的武力值,想要对探路者攻击,没有十倍的人数,他们可以全身而退。一旦五队合并,朕以为纵横这条通道没什么问题。”
  “再一个,至于清理整条路的任务,朕以为,这一条路上的所有人口数,不会超过万数,还包括马匪路盗,甚至可以说,即便是长期定居的丁口也是由马匪路盗衍生出来的。朕还不至于因为不足万数的异族和盗匪性命而忧心。”
  “朕其实还跟常时一样,该做什么做什么而已。”
  到底是谁宽慰谁?
  ······
  赵曦回到勤政殿,富弼已经等自哪儿了。
  “官家莅临讲武堂了?”
  赵曦很疑惑的看了看富弼,猜不透他这话的意思。随便吧,真以为自己是坐不住?
  “官家,有奏报来了,需要官家许可,老臣才能阅览。老臣是来等看奏报的。”
  富弼尽量显得轻松,连说话都不像平时的他。对于这次探路者行动,赵曦已经指示过皇城司,可以与首相分享信息的。
  “先让富相看看吧。”
  赵曦招呼一声,先去更衣了。去讲武堂,赵曦的装束历来都是短装扮的,每次去都会在那些设施上走一圈,今天却没有。
  “官家是否早就预料会是这样?”
  “什么?”
  富弼问的没个眉目,赵曦都不知道前方是怎样回事,怎么回答是不是?
  富弼把奏报奉上来,赵曦才看皇城司的奏报。
  原来,高敬亭在收拾所有痕迹后,准备继续西进之前,根据前面几队留下的信息,详细的向朝廷做了奏报。
  “马匪、盗贼,是肯定要有的,富相也未必想不到。至于没让他们携带物资,朕倒是有这方面的考虑。看来第一步走的还算不错。”
  “富相,随后跟文阁老说一声,开始少量向青塘以西派遣军卒吧,”
  “现在派遣军卒?”
  “对,既然探路者已经清理了道路,也找到了水源地,自然就可以驻扎军伍。况且,最后的这支偏师,朝廷本来就是要分散派出的。”
  “另外,最后一队的皇城司探知,不能折返太远的路程,需要分段接力,就跟驿站一般,以此来传递信息。”
  ······
  高敬亭收拾干净一切,把所有的物资全数藏匿在马匪的据点处。没办法,带不走的,太多了。
  一伙三五十人的马匪,多年的积存,他们五队探路者,任务是作战,不适合携带太多货品。况且,看情况,再往前,应该还有更多的物资被前四队留下了。
  高敬亭不知道朝廷派兵的时间,只能将一些适合储存的物资留下了。
  随着枢密院的命令下达,国朝各州府驻军,开始零散的向西集结。或做商贾,或做脚夫。或做探亲的远行者。
  王韶已经开始准备着对青塘城的征伐,而这些所有零散集结的军卒,由章惇和苏辙安排处置,携带一定的物资,避过青塘城,一路向西。
  待集结在西面的军卒到一定数量时,也就是河湟督府进攻青塘的时刻。这部分集结的军伍,不仅仅需要接应探路者队伍,还需要对青塘逃窜的进行伏击。
  按照朝廷的诏令,对于向西逃窜的青塘人,必须是全歼,绝不能在这条线上再出现其他的势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