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赵曦之意
次日,朝堂仿佛昨日官家的提议没有过,该干嘛的还干嘛。
只是,《时论》抵报却在正版刊登了官家关于漕运改革的提法。
一时间,整个汴梁热闹了。
“富相,《时论》为何刊登内阁尚未议定之事?”
韩琦自己还没想明白,还不能在漕运改革事务上参言。
可这事就这样公之于众,让他们这些内阁,就失去了先机。
“稚圭,这是副刊,也就是今日早上才刊印的。这是官家恩准后,老夫与尧夫审核准许的。”
事实上是,富弼一大早被官家召进勤政殿,同在的还有总监察官范纯仁,以及曹家太尉。
说白了,这就是官家要这样做的。
至于说审核,富弼确实也是审核了,只是对措辞斟酌了。所以,《时论》刊登的就成了一种提法,而不是朝廷的议定。
富弼之所以同意,也是觉得这样先放出风来,可以让各方都有所准备,即便是不合适,或者会引起动荡,也好在朝廷议定之前叫停了。
还有一层意思,朝野流传着太子遇袭事件,官家之所以如此着急表态,一定程度上是对太子遇袭事件的反应······大理段氏,可以让其消失,让大理政权从此不存在了;参与的官员可以剥其出身,乃至惩之于牢狱。
漕运呢?参与了太子袭击事件,可漕运相关几十万人,官家不能弃之不管,可又不可能就这样过去了。所以,所谓断人财路,便是官家如此做所包含的意图。
富弼不想反对,也不能反对,在太子遇袭大事件的前提下,任何臣工反对,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富弼倒不是对权利多贪婪,而是,富弼也觉得漕运需要整顿了,已经有意掺和大统继承了,也就是漕运这个国朝不可忽视的势力,越发有野心了。
其实,对于赵曦而言,要说有迁怒漕运所有人的想法,他还真没有,不过是借个势,找个由头,他做事一直是这样的。
之所以如此着急,是赵曦明白,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比所有人都聪明。大宋作为历史上商业最为活跃的朝代,赵曦认为没人想到深层次的意图。
他仅仅是因为多了千年的见识而已,谈不上比大宋的朝臣和商贾就高明。所以,他希望在大多数人反应过来之前,将此提法变成事实。
只要走出第一步扑卖,接下来便会是相互竞争的局面,届时,事态将会有它本身的特征和惯性去推动,不由人的思想转移。
在汴梁城里将漕运事务吵翻天的时候,赵曦在勤政殿召集了几位臣工······吕惠卿、薛向以及工坊城的几位。
“没人多说什么吧?”
赵曦问的突兀,可没人觉得突兀,都清楚官家指的是什么。
赵曦感觉,能窥明白自己意图的几位,他都召集过来了。
“回官家,臣未曾与人议论过此事······”
“回官家,王阁老昨晚邀臣议事,臣未曾言明······”
其他人跟官家的亲近程度,不会有人去讨教,吕惠卿不同。再说了,吕惠卿不相信官家对他的行踪不了解。
“不必多心。朕所以召集尔等几人,并不是要究竟尔等是否做过不合适的事,说过不合适的话。朕对尔等几人还是信任的。”
“今日召集尔等几人,是朕认为尔等几人应该是最能明了朕意图者,所以,朕想将漕运分割扑卖,以及漕运利益分配,包括漕运运营方式改变的事,交予尔等几人实行。”
“比如,朝廷先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漕运改革机构,由内阁首相挂名,监察衙门与尔等几人组成,全盘负责漕运变革事务······”
“朕多的不说,目的你们都清楚,最终所谓的航道运营权,会交予市易寺掌管,所以·····吉甫,在临时衙门中,你要多担责。工坊城这边作为提供帮助的机构,要撰写不同的运营方案,以供参考。”
“朕想说的几点是:第一,确保朝廷权益;第二,确保地方州府参与;第三,必须达到漕运各利益方相互竞争,避免结伙拉帮的情形;第四,尽可能肃清漕运中一些不知趣的势力。”
“朕会着令沿途驻军和监察衙门配合临时衙门完成此事······说说吧,能不能做好?”
对于这些明白人,赵曦倒是没藏着掖着,实实在在的的挑明了。
“臣等定不辱使命······”
数吕惠卿的声音高亢了。
吕惠卿很庆幸,幸亏自己昨晚跟王安石没有讲明白,否则,今日官家让他做的恐怕是将市易寺交出来······说实话,不主市易寺衙门的业务,不会知道这个市易寺的权势到底有多大。
也是,赵曦本来就是把市易寺的职能定位为后世的发改委、商务部的合体,权势不大才怪。
真正让吕惠卿放心的,是今日官家召见,并赋予负责临时衙门的职权,就有了跟王阁老解释的理由。即便到后期,事情会越来越明了,吕惠卿都可以以官家面授机宜来跟王安石解释。
跟这样的官家做事,作为臣工,吕惠卿真的觉得幸运。
至于工坊城,定位是政策研究中心和产业发展研究方面。
所以,赵曦将漕运这个相对有一定难度的改革,交给工坊城和市易寺运作,也算是一次试水。
“另外,太子会全程参与整个过程······”
赵曦说完就让他们离开了,接下来需要跟内阁沟通这个临时性衙门筹备的问题。至于他们会怎样想······随便吧。
当做自己为太子铺路也好,还是让太子深度了解事务本身也罢,赵曦都无所谓。
与内阁的沟通还算是顺利,虽然大多数内阁不能真的了解官家的意图,但是,将内阁置于临时性衙门之上,对于内阁大臣而言,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赵曦并没有剥夺内阁大臣的权限,尽管只是让富弼主导,可王安石作为分管市易业务的内阁大臣,其他内阁需要了解朝事,就赋予了内阁监督此事的权限。
只是,《时论》抵报却在正版刊登了官家关于漕运改革的提法。
一时间,整个汴梁热闹了。
“富相,《时论》为何刊登内阁尚未议定之事?”
韩琦自己还没想明白,还不能在漕运改革事务上参言。
可这事就这样公之于众,让他们这些内阁,就失去了先机。
“稚圭,这是副刊,也就是今日早上才刊印的。这是官家恩准后,老夫与尧夫审核准许的。”
事实上是,富弼一大早被官家召进勤政殿,同在的还有总监察官范纯仁,以及曹家太尉。
说白了,这就是官家要这样做的。
至于说审核,富弼确实也是审核了,只是对措辞斟酌了。所以,《时论》刊登的就成了一种提法,而不是朝廷的议定。
富弼之所以同意,也是觉得这样先放出风来,可以让各方都有所准备,即便是不合适,或者会引起动荡,也好在朝廷议定之前叫停了。
还有一层意思,朝野流传着太子遇袭事件,官家之所以如此着急表态,一定程度上是对太子遇袭事件的反应······大理段氏,可以让其消失,让大理政权从此不存在了;参与的官员可以剥其出身,乃至惩之于牢狱。
漕运呢?参与了太子袭击事件,可漕运相关几十万人,官家不能弃之不管,可又不可能就这样过去了。所以,所谓断人财路,便是官家如此做所包含的意图。
富弼不想反对,也不能反对,在太子遇袭大事件的前提下,任何臣工反对,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富弼倒不是对权利多贪婪,而是,富弼也觉得漕运需要整顿了,已经有意掺和大统继承了,也就是漕运这个国朝不可忽视的势力,越发有野心了。
其实,对于赵曦而言,要说有迁怒漕运所有人的想法,他还真没有,不过是借个势,找个由头,他做事一直是这样的。
之所以如此着急,是赵曦明白,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比所有人都聪明。大宋作为历史上商业最为活跃的朝代,赵曦认为没人想到深层次的意图。
他仅仅是因为多了千年的见识而已,谈不上比大宋的朝臣和商贾就高明。所以,他希望在大多数人反应过来之前,将此提法变成事实。
只要走出第一步扑卖,接下来便会是相互竞争的局面,届时,事态将会有它本身的特征和惯性去推动,不由人的思想转移。
在汴梁城里将漕运事务吵翻天的时候,赵曦在勤政殿召集了几位臣工······吕惠卿、薛向以及工坊城的几位。
“没人多说什么吧?”
赵曦问的突兀,可没人觉得突兀,都清楚官家指的是什么。
赵曦感觉,能窥明白自己意图的几位,他都召集过来了。
“回官家,臣未曾与人议论过此事······”
“回官家,王阁老昨晚邀臣议事,臣未曾言明······”
其他人跟官家的亲近程度,不会有人去讨教,吕惠卿不同。再说了,吕惠卿不相信官家对他的行踪不了解。
“不必多心。朕所以召集尔等几人,并不是要究竟尔等是否做过不合适的事,说过不合适的话。朕对尔等几人还是信任的。”
“今日召集尔等几人,是朕认为尔等几人应该是最能明了朕意图者,所以,朕想将漕运分割扑卖,以及漕运利益分配,包括漕运运营方式改变的事,交予尔等几人实行。”
“比如,朝廷先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漕运改革机构,由内阁首相挂名,监察衙门与尔等几人组成,全盘负责漕运变革事务······”
“朕多的不说,目的你们都清楚,最终所谓的航道运营权,会交予市易寺掌管,所以·····吉甫,在临时衙门中,你要多担责。工坊城这边作为提供帮助的机构,要撰写不同的运营方案,以供参考。”
“朕想说的几点是:第一,确保朝廷权益;第二,确保地方州府参与;第三,必须达到漕运各利益方相互竞争,避免结伙拉帮的情形;第四,尽可能肃清漕运中一些不知趣的势力。”
“朕会着令沿途驻军和监察衙门配合临时衙门完成此事······说说吧,能不能做好?”
对于这些明白人,赵曦倒是没藏着掖着,实实在在的的挑明了。
“臣等定不辱使命······”
数吕惠卿的声音高亢了。
吕惠卿很庆幸,幸亏自己昨晚跟王安石没有讲明白,否则,今日官家让他做的恐怕是将市易寺交出来······说实话,不主市易寺衙门的业务,不会知道这个市易寺的权势到底有多大。
也是,赵曦本来就是把市易寺的职能定位为后世的发改委、商务部的合体,权势不大才怪。
真正让吕惠卿放心的,是今日官家召见,并赋予负责临时衙门的职权,就有了跟王阁老解释的理由。即便到后期,事情会越来越明了,吕惠卿都可以以官家面授机宜来跟王安石解释。
跟这样的官家做事,作为臣工,吕惠卿真的觉得幸运。
至于工坊城,定位是政策研究中心和产业发展研究方面。
所以,赵曦将漕运这个相对有一定难度的改革,交给工坊城和市易寺运作,也算是一次试水。
“另外,太子会全程参与整个过程······”
赵曦说完就让他们离开了,接下来需要跟内阁沟通这个临时性衙门筹备的问题。至于他们会怎样想······随便吧。
当做自己为太子铺路也好,还是让太子深度了解事务本身也罢,赵曦都无所谓。
与内阁的沟通还算是顺利,虽然大多数内阁不能真的了解官家的意图,但是,将内阁置于临时性衙门之上,对于内阁大臣而言,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赵曦并没有剥夺内阁大臣的权限,尽管只是让富弼主导,可王安石作为分管市易业务的内阁大臣,其他内阁需要了解朝事,就赋予了内阁监督此事的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