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道寻常 第230节
熊胖楞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他,随后认命一般晃了晃脑袋,将下巴搁到他的肩上蹭了蹭,心道你还真是走了狗屎运,竟然连亘古以来都无人能够修行的万法总纲学会,实在是了不起。
李休点了点头,并没有否认,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
这本来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需要谦虚,那样反而显得做作。
认怂就是认怂,了不起就是了不起。
李休通读天下,懂得很多,或许比书院的教习们加在一起懂得还要多。
但他唯独不懂谦虚。
“你还没有回答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不开口说话?”
李休继续了之前的问题,他一直以为浣熊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封印所以导致了身体或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不会口吐人言,不过事实好像不是如此。
人族的语言层次太低,学会了也无用,说出口更是会堕了身份,那日之事不许外传,否则传到其他上古遗族耳中,熊爷的脸可就丢光了。
浣熊如此解释着。
层次太低?
李休淡淡的扫了他一眼:“如果这话是从你口中那所谓的上古遗族当中传出来的,日后我早晚会让他们闭嘴,然后心甘情愿的说人族语言。”
浣熊闭上了眼睛,心想你连他们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想着打上门去,别说是你,就算当初那个穿红衣服拿红刀的去了恐怕也讨不到好处。
“我不知道,但你知道。”
收回了抚摸熊胖耳朵的手掌,李休推开车帘看着窗外,两侧风景不停逝去,一路之上不时能看见人来往着。
他们距离子午谷越来越近。
睁开的双目微微眯起,疾驰的秋风吹动着他的发梢。
“而且我会比薛红衣更强。”
浣熊在他的肩上翻了个身,两只爪子轻轻地抓着衣服,哼哼了两句出奇的没有反驳。
不一会儿,轻微的鼾声响了起来。
第258章 君子不争
离开晋城的这段时间里足以称得上是风平浪静,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只是让人奇怪的是二皇子李文宣仍旧停留在晋城当中不曾离去,就连本以为会插手其中的皇后和太尉的人也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一切都透露着不同寻常。
“崔大人今日怎么有此雅致?”
晋城很大,自然就很热闹,但太守府门前很清静。
晋城太守崔崖思手段很辣,办事果决,为人干练。
虽然他的狠辣只对敌人,这些年死在他手里的长林修士数不胜数,大唐往东一方太平七成功劳都在崔崖思手上。
此刻太守府内,书房当中,李文宣看着满脸认真写着书法的崔崖思出声问道。
虽说大唐最大的麻烦都在南北两侧,东方相对来说要轻松很多,但身为一方太守身上总是有着做不完的事情。
尤其是今日李休刚刚离去不久,估摸着行程过两天应该就到子午谷了。
“吴王客气了,下官只是一时手痒而已,哪里来的雅兴?倒是殿下今日看起来心情似乎不错。”
崔崖思没有抬头,因为他手上的那副字还没有写完。
“崔大人虽然远在晋城,但是您的字可是闻名京都,就连子非的字和您的比起来都是逊了半筹。”
李文宣走到桌案之前低头打量着那副还没写完的字,眼神微亮,出声夸赞。
子非的字很好,这一点许多人都清楚,无论是三圣斋还是小南桥到处都有他的笔迹。
相较来说崔崖思留下的墨宝就要少很多,也珍贵的多。
对于两个书法水平均可称之为大家的人来说,写得少的自然要比写的多的值钱一些。
这个就叫奇货可居。
崔崖思微微一笑,觉得这话甭管真假听起来倒是极为入耳。
“子非为人如同苍穹皓月,下官可是不敢与其相提并论。”
天下人无不敬仰子非,这话或许太过绝对,但可以代表绝大对数。
“子非离开书院翌日便赶往了小南桥,镇守至今,更是在前不久的危难之中与关键时刻破境成就宗师力挽狂澜,如果将此次小南桥战役之功劳分做三份,子非便占其中之一。”
李文宣轻声道。
这话倒是并没有说错,并不是在刻意的吹捧。
“那不知殿下觉得下官这幅字与子非数年前在皇宫里写的那副有何差别?”
崔崖思卷袖收笔,看着自己写好的那副字,脸上带着满意之色。
如果要品一幅字的好坏不能单单只看外表的书法造诣,许多大家的造诣基本都是不相上下因此看字首重内涵与神韵。
今天的天气不错,书房的窗户开着,阳光带着清新无比的空气从外面吹拂进来,桌上的纸翘动着边角。
李文宣迈步走到了他的身侧,低着头仔细的打量着这幅字,脸上的满意与钦佩之色越来越浓。
“君子不争,好,好,好!”
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李文宣的眼神很亮。
“好在哪里?”
“好在形,好在意,好在其深意。”
这就是三个好字所包含的内容。
“当年母后过寿,子非便写了这一副字作为寿礼,现如今还在皇宫之内高悬堂上,每每看到都让人心旷神怡,不能自拔。”
李文宣拍了拍手,有些感叹。
“当年子非仍是书院的学生,还未曾去过边疆,因此写这幅字的为了更重其意,君子不争四字搭配上子非独有的洒脱与傲意显现出了世上少有的风骨,还有睥睨天下的意气风发。”
“本王在书法一道也算是浸淫许久,但论起形意神来说,差子非远矣。”
摇了摇头,他的嘴角扬起了一抹苦笑,而后指了指桌上的这幅字继续说道:“至于崔大人这幅字与子非则是大不相同,虽说都是同样的君子不争四字,但无论是笔法还是笔力都截然不同。”
“子非的字如同梅岭内飘飞的花瓣,狂风下弯曲的绿草,随性而为,水到渠成,从不刻意所求,信手拈来,注重意和神,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将整幅字推到一个让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而崔大人下笔苍劲有力,笔画刚正,笔锋犀利,整幅字上的铁血气息扑面而来,完全是军中的手法,君子不争四字就像是锋利的长刀一般直入人心,好,实在是好字。”
李文宣正色道:“小王虽然眼拙,却也能看出崔大人此幅字并不逊色子非那副,二者难有高下之分。”
他的神情很平静,脸上甚至还有笑容残留,看起来就像是真的很欣赏这幅字一般。
崔崖思看着这一幕,心下微沉,口中却是笑道:“殿下过谦了,如果在书法上没有很深的了解的话,是绝对说不出在这样一番评价的,索性今日闲暇,下官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不知殿下可否解惑?”
“崔大人但说无妨。”
窗外的风卷过枯黄的叶子在院中晃荡,一位端着水盆的下人看了一眼然后匆匆而过,片刻后便又有一人拿着扫帚赶了过来,将飘忽不定的叶子扫走。
院内重新恢复平静。
崔崖思举起了那副字,然后看向了李文宣。
“殿下可知晓君子不争四个字有何含义?”
这四个字很好了解,便是街边仅是粗通文墨的代信先生也能知道,更遑论唐国二皇子呢?
“自然知晓。”
李文宣的眼神有些变化,脸上的笑容并未消失。
“既然知晓,那殿下为何还要去做呢?”
君子不争,指的自然是那个位子。
无论是当初子非所写还是现在崔崖思所写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大唐很强,所以只能从内部瓦解,如果君子不争,皇后放手,整个大唐上下一心的话,李休又何必来走这一遭?
那些人又怎么敢堵在两开河与子午谷?
“这天下的道理有很多,知道这些道理的人更多,但遵守道理的又有几人呢?”
李文宣侧目看了过去,脸上的笑容愈浓。
两个人的视线彼此对视着。
“何况君子不争,本王也算得上君子吗?”
第259章 很蠢的一番话
君子不争,首先着重的是不争,然后才是君子。
何谓君子?
上古大文圣曾经为君子二字定下了广义,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无惧。
自上古流传至今君子二字又在许多层面被细分成了许多形象,比如行为坦荡,重意轻财,不立危墙,谦逊守礼,往大了说治国平天下,往下了说是修身与齐家。
但从没有人能够详细解释这简单的两个字具体有什么含义,子非行为浪荡,爱去花楼,但他是众所周知的君子,李休骄傲自负,生性淡漠,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也称得上是君子。
这两个字本就矛盾,所以便有了伪君子三个字。
后来潜移默化当中有一种说法最被人所认可。
君子是一种态度,对己,对人,乃至于对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
陈临辞性情高尚,淡泊名利为君子。
醉春风独饮相思,甘愿赴死亦是君子。
但现在李文宣却说他不是君子。
他的脸上仍旧带着笑容,眼中的神情却极为专注。
李休点了点头,并没有否认,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
这本来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需要谦虚,那样反而显得做作。
认怂就是认怂,了不起就是了不起。
李休通读天下,懂得很多,或许比书院的教习们加在一起懂得还要多。
但他唯独不懂谦虚。
“你还没有回答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不开口说话?”
李休继续了之前的问题,他一直以为浣熊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封印所以导致了身体或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不会口吐人言,不过事实好像不是如此。
人族的语言层次太低,学会了也无用,说出口更是会堕了身份,那日之事不许外传,否则传到其他上古遗族耳中,熊爷的脸可就丢光了。
浣熊如此解释着。
层次太低?
李休淡淡的扫了他一眼:“如果这话是从你口中那所谓的上古遗族当中传出来的,日后我早晚会让他们闭嘴,然后心甘情愿的说人族语言。”
浣熊闭上了眼睛,心想你连他们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想着打上门去,别说是你,就算当初那个穿红衣服拿红刀的去了恐怕也讨不到好处。
“我不知道,但你知道。”
收回了抚摸熊胖耳朵的手掌,李休推开车帘看着窗外,两侧风景不停逝去,一路之上不时能看见人来往着。
他们距离子午谷越来越近。
睁开的双目微微眯起,疾驰的秋风吹动着他的发梢。
“而且我会比薛红衣更强。”
浣熊在他的肩上翻了个身,两只爪子轻轻地抓着衣服,哼哼了两句出奇的没有反驳。
不一会儿,轻微的鼾声响了起来。
第258章 君子不争
离开晋城的这段时间里足以称得上是风平浪静,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只是让人奇怪的是二皇子李文宣仍旧停留在晋城当中不曾离去,就连本以为会插手其中的皇后和太尉的人也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一切都透露着不同寻常。
“崔大人今日怎么有此雅致?”
晋城很大,自然就很热闹,但太守府门前很清静。
晋城太守崔崖思手段很辣,办事果决,为人干练。
虽然他的狠辣只对敌人,这些年死在他手里的长林修士数不胜数,大唐往东一方太平七成功劳都在崔崖思手上。
此刻太守府内,书房当中,李文宣看着满脸认真写着书法的崔崖思出声问道。
虽说大唐最大的麻烦都在南北两侧,东方相对来说要轻松很多,但身为一方太守身上总是有着做不完的事情。
尤其是今日李休刚刚离去不久,估摸着行程过两天应该就到子午谷了。
“吴王客气了,下官只是一时手痒而已,哪里来的雅兴?倒是殿下今日看起来心情似乎不错。”
崔崖思没有抬头,因为他手上的那副字还没有写完。
“崔大人虽然远在晋城,但是您的字可是闻名京都,就连子非的字和您的比起来都是逊了半筹。”
李文宣走到桌案之前低头打量着那副还没写完的字,眼神微亮,出声夸赞。
子非的字很好,这一点许多人都清楚,无论是三圣斋还是小南桥到处都有他的笔迹。
相较来说崔崖思留下的墨宝就要少很多,也珍贵的多。
对于两个书法水平均可称之为大家的人来说,写得少的自然要比写的多的值钱一些。
这个就叫奇货可居。
崔崖思微微一笑,觉得这话甭管真假听起来倒是极为入耳。
“子非为人如同苍穹皓月,下官可是不敢与其相提并论。”
天下人无不敬仰子非,这话或许太过绝对,但可以代表绝大对数。
“子非离开书院翌日便赶往了小南桥,镇守至今,更是在前不久的危难之中与关键时刻破境成就宗师力挽狂澜,如果将此次小南桥战役之功劳分做三份,子非便占其中之一。”
李文宣轻声道。
这话倒是并没有说错,并不是在刻意的吹捧。
“那不知殿下觉得下官这幅字与子非数年前在皇宫里写的那副有何差别?”
崔崖思卷袖收笔,看着自己写好的那副字,脸上带着满意之色。
如果要品一幅字的好坏不能单单只看外表的书法造诣,许多大家的造诣基本都是不相上下因此看字首重内涵与神韵。
今天的天气不错,书房的窗户开着,阳光带着清新无比的空气从外面吹拂进来,桌上的纸翘动着边角。
李文宣迈步走到了他的身侧,低着头仔细的打量着这幅字,脸上的满意与钦佩之色越来越浓。
“君子不争,好,好,好!”
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李文宣的眼神很亮。
“好在哪里?”
“好在形,好在意,好在其深意。”
这就是三个好字所包含的内容。
“当年母后过寿,子非便写了这一副字作为寿礼,现如今还在皇宫之内高悬堂上,每每看到都让人心旷神怡,不能自拔。”
李文宣拍了拍手,有些感叹。
“当年子非仍是书院的学生,还未曾去过边疆,因此写这幅字的为了更重其意,君子不争四字搭配上子非独有的洒脱与傲意显现出了世上少有的风骨,还有睥睨天下的意气风发。”
“本王在书法一道也算是浸淫许久,但论起形意神来说,差子非远矣。”
摇了摇头,他的嘴角扬起了一抹苦笑,而后指了指桌上的这幅字继续说道:“至于崔大人这幅字与子非则是大不相同,虽说都是同样的君子不争四字,但无论是笔法还是笔力都截然不同。”
“子非的字如同梅岭内飘飞的花瓣,狂风下弯曲的绿草,随性而为,水到渠成,从不刻意所求,信手拈来,注重意和神,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将整幅字推到一个让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而崔大人下笔苍劲有力,笔画刚正,笔锋犀利,整幅字上的铁血气息扑面而来,完全是军中的手法,君子不争四字就像是锋利的长刀一般直入人心,好,实在是好字。”
李文宣正色道:“小王虽然眼拙,却也能看出崔大人此幅字并不逊色子非那副,二者难有高下之分。”
他的神情很平静,脸上甚至还有笑容残留,看起来就像是真的很欣赏这幅字一般。
崔崖思看着这一幕,心下微沉,口中却是笑道:“殿下过谦了,如果在书法上没有很深的了解的话,是绝对说不出在这样一番评价的,索性今日闲暇,下官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不知殿下可否解惑?”
“崔大人但说无妨。”
窗外的风卷过枯黄的叶子在院中晃荡,一位端着水盆的下人看了一眼然后匆匆而过,片刻后便又有一人拿着扫帚赶了过来,将飘忽不定的叶子扫走。
院内重新恢复平静。
崔崖思举起了那副字,然后看向了李文宣。
“殿下可知晓君子不争四个字有何含义?”
这四个字很好了解,便是街边仅是粗通文墨的代信先生也能知道,更遑论唐国二皇子呢?
“自然知晓。”
李文宣的眼神有些变化,脸上的笑容并未消失。
“既然知晓,那殿下为何还要去做呢?”
君子不争,指的自然是那个位子。
无论是当初子非所写还是现在崔崖思所写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大唐很强,所以只能从内部瓦解,如果君子不争,皇后放手,整个大唐上下一心的话,李休又何必来走这一遭?
那些人又怎么敢堵在两开河与子午谷?
“这天下的道理有很多,知道这些道理的人更多,但遵守道理的又有几人呢?”
李文宣侧目看了过去,脸上的笑容愈浓。
两个人的视线彼此对视着。
“何况君子不争,本王也算得上君子吗?”
第259章 很蠢的一番话
君子不争,首先着重的是不争,然后才是君子。
何谓君子?
上古大文圣曾经为君子二字定下了广义,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无惧。
自上古流传至今君子二字又在许多层面被细分成了许多形象,比如行为坦荡,重意轻财,不立危墙,谦逊守礼,往大了说治国平天下,往下了说是修身与齐家。
但从没有人能够详细解释这简单的两个字具体有什么含义,子非行为浪荡,爱去花楼,但他是众所周知的君子,李休骄傲自负,生性淡漠,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也称得上是君子。
这两个字本就矛盾,所以便有了伪君子三个字。
后来潜移默化当中有一种说法最被人所认可。
君子是一种态度,对己,对人,乃至于对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
陈临辞性情高尚,淡泊名利为君子。
醉春风独饮相思,甘愿赴死亦是君子。
但现在李文宣却说他不是君子。
他的脸上仍旧带着笑容,眼中的神情却极为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