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想害我 第7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公主把带来的两叠纸全折成元宝,每个都借陛下的手点上朱砂,装了整整两篮子。
  离开清宁宫时她将那两篮元宝交给我,问:“瑶瑶,如此你对陛下的怨恨会减轻一些吗?”
  我以为我掩藏得很好,但……公主心细如发,聪慧剔透,什么都瞒不过她。
  “我知道贵妃嫂嫂是自戕而亡,太医说的理由、外面传的流言,我统统都不相信。”公主望着远处青白天幕下深黛色的宫殿剪影,“能让贵妃嫂嫂那样坚毅的女子走上轻生绝路,那一定是万分不得已……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但绝对不会是因为她的夫君对她太好,是吗?除了陛下,谁能逼她到这地步呢?”
  我无法告诉她真正的原因,只好低头沉默。
  “从前我在回纥,听过见过许多他们夫妻反目、骨肉相残的轶事。在我前面,老可汗娶过两位阏氏。第一位元配是乌揭可汗之女,后来老可汗取乌揭可汗而代之,将妻族屠戮殆尽;第二位阏氏与大臣勾结,想拥立自己的儿子,逼老可汗提前退位,被可汗亲手所杀。夫妻犹如此,父子兄弟间兵刃相见你死我活更是数不胜数。光是老可汗死后,他的六个弟弟、十四个儿子便因为争权互相杀戮,死了十个。那时我想,这些回纥人果然蒙昧野蛮、残忍无道,还是我们大吴的皇帝重情义守伦理,夫妇恩爱,兄友弟恭。”
  她转回来看着我,无奈地笑了笑:“但其实权力对人的腐蚀,古往今来在哪儿都是一样的。永王不也是父皇的亲弟弟,杀了自己兄嫂和侄儿侄女吗?我见到的伉俪情深、兄弟友爱,只是当时的机遇使然而已。奉天皇帝死得早,所以他始终是仁厚慈爱、令人惋惜怀念的长兄,但活下来的人,活得久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我曾经担心过如果公主知道姑姑之死的真相,发现陛下不再是她回忆中有情有义的兄长,会后悔回到洛阳。是我小看了公主,她历尽坎坷,见过人世间各式各样的苦难纷争,她早已将世事人心看透看淡。
  “前几日我还跟陛下说起贵妃,我问他,皇帝哥哥觉得自己对贵妃的死有责任吗?还是认为她不敬君上、咎由自取?如果是前者,你就看我的左手;后者,就看我的右手。”
  我不禁问:“陛下是如何作答的?”
  “他……哪边都没有看,”公主实事求是答道,“只是闭上眼睛,流出一滴眼泪来。”
  我也曾经期盼过,有朝一日陛下会不会幡然悔悟,觉得自己到底是做错了、辜负了姑姑,在她灵前痛哭流涕求她原谅。但他终究不是如我这般的寻常人,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大概只有到了九泉之下,他自己去说与姑姑听。
  公主又说:“陛下已经如此,我只希望接下来不要再发生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惨剧。”
  我不由抬头看了她一眼。
  信王和三皇子争位,公主始终一碗水端平,两不相帮。有人来拉拢她,她说两个都是她的嫡亲侄子,奉天皇帝和陛下都是她敬仰的兄长,将来谁的儿子当皇帝她都支持。也因为如此,她在两边都未落着好。
  “瑶瑶,如果将来有一天……”公主望着我说,“你能不能看在雴儿跟你也算有一点姐弟情义,另外两位侄儿年纪尚幼,让信王放他们一马?”
  我顿时有些尴尬:“这……也轮不到我来……”
  “你的话,他会听的。”
  连公主也误会了吗?她明知道我跟虞重锐……
  我正想解释,公主却转开眼看向我身后。我回头一看,章三全带着两个小内侍走到我们面前,行礼后躬身拜道:“殿下有请县主至宣政殿一叙。”
  第100章
  我把那两篮纸元宝交于女使先拿回燕宁宫去, 拜别公主,随章三全去宣政殿。
  公主目光盈盈地看着我,眼神里有惋惜和悲悯, 叹了口气。
  她肯定是误会了。别人误会不打紧, 但能让公主误会……或许我该留点心。
  虽然住在宫中, 但我和信王碰面的机会并不多。他日常在宣政殿起居, 偶尔会去王妃和孺人居住的芳仪殿、翠微宫, 和我也不搭界, 除非特意召见,平素很难碰到。
  经过延福门时,我竟遇见了邵东亭。他还在宫门外锲而不舍地守着,不见到公主不肯罢休。
  看到我, 他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低头行礼。虽然冠服整齐, 但我发现他仪容似乎有些奇怪,仔细去看,原来是左侧鬓角额发被火燎没了,新长出来的发茬尚短,用帽子盖住仍显怪异。
  大概是我盯着他的时间太久, 他抬头瞥了我一眼。
  这一瞥就叫我看见了, 他的左眼蒙了一层白翳, 近看有几分吓人。我不禁脱口道:“邵郎中, 你……”
  他立刻垂下眼拜道:“微臣身有残缺, 惊扰县主了。”
  公主说他在山火中受了伤, 原来伤在眼睛?看那白翳的色状,左眼大概是不能视物了。公主绝对不可能嫁给眇一目的驸马,若信王严苛一些,认为他面带残疾不宜为官,让他罢职回乡也不为过。
  从前我觉得此人心术不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浑身的优点就只有一副好看的皮囊,而今他却为了救公主,把这唯一的优势也丢了。公主曾经夸赞过他是神仙一般的少年郎,现在只剩一只眼睛,何谈仙姿玉貌?
  一时之间,我竟不知该幸灾乐祸,还是应该怜悯惋惜。
  我对他说:“公主近日为照顾陛下,身心俱疲,邵郎中还是晚些再来吧。”
  他对我揖道:“多谢县主相告。”却并没有要走的意思。
  他治伤期间公主时常出宫去照看,夤夜不归,如今他伤好了,公主却为什么不肯见他了?
  我没有多问,告辞离去。
  走进宣政殿时,信王正在看一卷很长的奏章,一边看一边左手在桌上轻敲。他敲的地方并不是平整的桌面,而是高高低低,但御案所在处比殿中高出两阶,站在下面只能平视,看不清案上摆着什么。
  见我进殿,信王放下案卷道:“你家的案子终于审结了,这是今日大理寺和刑部刚刚联名呈上来的结案卷宗,你要看看么?”
  原来他召我来是为这事。我也一直惦记着去找晏少卿或聂蒀问个结果,现在能直接看案卷自然最直接详尽。
  我往前两步走到御案前,举起手道:“谢殿下。”
  信王却没有把卷宗递给我,坐在御案后说:“站下面那么远干什么,上来到这边看。”他将那案卷铺在桌案上,往右边推了推。
  我从侧面拾阶绕上去,站在案头。案卷是从右往左写的,判决结果在最末尾。我往他左手边看去,终于看见他一直漫不经心在敲的东西。
  一张做工算不上精致、笔触夸张的傩戏面具,正是上元夜我戴过的那枚龙女,底下的绳结还缠在一起。
  信王见我盯着面具,拿起来笑道:“上元节拿了瑶妹妹的东西,忘记归还就带回家去了,前两日回王府才想起来,现在物归原主。”
  我看了一眼他递过来的面具,没有接。“节令时随手买的玩意儿,过了那时节便无用了,我还以为殿下早已丢弃。”
  “瑶妹妹的东西我怎么会随便丢呢。”信王举起面具端详道,“我还记得十二岁那年,上元节后的第二天,瑶妹妹从宫外带了两架风车进来,送了我一个。每架上头有六只彩色的小风车,骨架上还绑着竹哨,迎风跑起来‘居居’作响。我从未见过这么好玩的东西,玩了整整半年,直到小风车的叶子全都散架、修也修不好了才不舍作罢。一直等我年满十六岁,太妃才第一次允许我上元节出宫游玩,那时再见到街市售卖的风车玩具,却没有年少时的意趣了。”
  小时候我从来不缺这类小玩具,每次上街看到喜欢的便买下来,玩腻了就丢在一旁或随手送给别人。信王眼中的这份珍贵,我着实体会不来,他十二岁时我才七岁,这件事也早忘光了,毫无印象。
  见我不接,他把面具放回桌上:“既然瑶妹妹不想要了,那就留给我做个纪念吧。”
  这么一说我又有点懊悔。我的面具,他留着做什么纪念?
  我正寻思是否要改口问他要回来,信王往御座一侧让了让,指着桌上平铺的案卷说:“过来看吧。”
  他的意思是,叫我站到他身边去看吗?
  我站在案头没动,说:“卷宗这么长,还是不必了,臣女相信三司会明察秋毫、秉公处理。”说完躬身后退,回到阶下。
  信王笑道:“瑶妹妹怎么跟我这般生疏见外起来?”
  我低头回道:“殿下身份今非昔比,将来更是贵不可言、人所共仰,自然不能同以前那样嬉笑无状。”
  信王道:“我倒希望瑶妹妹在我面前始终都跟从前一样。”
  我往后退了两步:“殿下若无要事,臣女便告退了。”
  “瞧你着急的,没有要事便不能召你相见么?”
  我转身想走,他连声道:“有有有,有要事。这卷宗里罗列了一干涉案人等刑罚判决,但彭国公如何处罚,三司并未定论,孤想问问瑶妹妹的意见。”
  如何处置祖父,问我?
  我回道:“朝政之事,臣女无权置喙。”
  信王翻到卷首,说:“孤方才仔细翻看这结案卷宗才发现,其中最关键的一步,竟是瑶妹妹从下人口中得知女婴埋骨之处,但是这下人受审时又矢口否认。若孤王没猜错,整件事都是瑶妹妹在背后一手促成的吧?”
  聂蒀怕我夹在中间为难,诉状中只有找到宁宁尸首这一项绕不过去的地方提到我,其余皆尽量避开,公审时也未传唤我到堂作证。别人只会以为包氏满口谎言前后不一,但信王肯定明白我是如何从她“口中”得到线索的。
  否认也无用,我只说:“略尽绵力而已,谈不上一手促成。”
  “瑶妹妹太过自谦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瑶妹妹能发现这蚁穴破绽之所在,四两拨千斤,这样的本事,恐怕天底下没有瑶妹妹想治而治不了的人吧?尤其这朝中的高门大户,谁家背地里没有点见不得人的事呢?”
  他又想让我帮他治谁?
  我不禁警觉道:“殿下意欲何为?”
  “瑶妹妹别误会,孤只是见你襄助外人揭举自家,大义灭亲令人敬佩,所以叫你来问一问,到底是希望孤对国公从轻发落,还是从重处罚?”信王看着我说,“瑶妹妹帮孤实现了心愿,孤自然也要让瑶妹妹事事顺遂心意。”
  我犹豫不答,他又道:“瑶妹妹若不明示,孤原本打算看在你和王妃的面上,就训责国公几句、罚他些俸禄罢了。”
  我只好直言道:“请殿下秉公执法,对国公略施惩戒,令其莫再重蹈覆辙,但……祖父年事已高,受不得大风大浪了,别伤他性命。”
  “瑶妹妹这么说,孤便心中有数了。”信王笑了起来,“对了,贵妃的忌日快到了吧?瑶妹妹打算如何祭奠,可要在宫里兴办法事?”
  “陛下犹在宫中静养,姑姑又不喜喧闹,法事就不必了。”我想了想说,“姑姑薨逝在宫外,请殿下容许我出宫至她殒身之地祭拜,约需两日。”
  信王道:“不是早就给了你令牌,出入自便吗?你想出宫就出,逗留隔夜亦无妨,不必向孤请示。”
  离开宣政殿回后宫时,我看到邵东亭还候在延福门前。我跟他相互行了一礼,擦身而过,没有多话。
  过了几日,信王在朝上下谕,祖父爵位由国公降为开国县侯,罚俸三年,停职思过;堂兄贺珹罢免监察御史一职,左迁外放;家中其余在朝任职、与此案有牵连的叔伯,也纷纷遭降职罚俸等惩处。祖父年已六十有九,此时让他停职,几乎与罢免致仕无异了。
  我听到这些消息时,已经离开宫城前往澜园,准备去祭拜姑姑。家中经此一事,起码他们不敢再明目张胆弃女杀女了,我要把这事也一并告诉她。
  晏少卿曾说起,仵作推断姑姑过世的时间在夜半子时左右,无法断定究竟是前一天深夜还是后一天凌晨。所以我也不知道姑姑的忌日到底应该是六月初四还是初五,索性这两天都在澜园祭拜她。
  澜园荷塘的水去年抽干了,今夏多雨又自发蓄起一池水,但没有再种荷养鱼悉心打理,下人们都视此处为禁地,池子成了一潭浑浊的死水。连续出了姑姑和蓁娘两件事后,家中再无人来澜园休养居住,如今因为祖父被贬谪降爵,园中的仆役也辞退了大半,更见萧条,往后这座园子大约要渐渐闲置了。
  我在水榭中摆上供桌祭品,仆人都战战兢兢,布置完便远远退到岸边观望,不敢靠近。我自己动手,把带来的东西一件一件在桌上地下摆开,包括那两篮子陛下亲手点了朱砂的纸钱元宝。
  摆到一半管事的来通报:“县主,国……侯爷来了。”
  祖父,他怎么会突然到澜园来?难道他也想起今天是姑姑的忌日,来这边缅怀祭奠她吗?
  我离开水榭赶到前厅,祖父正坐在厅中喝茶,低着头看不清神色。我走到他面前跪下拜道:“孙女见过祖……”
  祖父一扬手,把手里剩下的半盏热茶泼在我脸上。
  茶水还是烫的,我偏头躲避,热水便尽数浇在左半边脸上。几滴茶水溅进眼睛里,又辣又痛,闭着眼睛泪水仍不由自主地直涌而出,久久无法睁开。
  祖父将茶盏掼在地下摔得粉碎,怒喝道:“谁把她放进来的!我们贺家没有这样的女儿!从今往后不论本府还是别苑,都不许她踏入半步!”
  下人们个个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他又对着我斥骂:“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吃里扒外大逆不道的不肖女!十几年养育之恩,就算养条狗也知道看家护院,你倒好,帮着外人坑害自家,见不得家里人好!你把全家害成这样,你还有脸回来?早知道当初就不该留下你这个孽种,统统溺死了就不会有今朝之祸!”
  时至今日,祖父最后悔的,依然是没有赶尽杀绝,把家里的女孩全杀光吗?
  我总指望别人会改、会悔悟,世事会变成我希望的样子,但实际上要改变一个人实在太难了。祖父、陛下、信王,他们是不是也指望我会改变,变得忠孝顺从,乖乖听话为他们所用,不再违逆?
  他们不会改,我也不会。
  祖父命令仆婢:“来人,此女与我贺家再无干系,把她给我轰出去!”
  我将粘在眼皮眉毛上的茶沫拭去,抬起头对祖父道:“是信王殿下同意我来澜园祭奠姑姑的,祖父就算想赶我走,也等我祭拜完了再说。”
  “你仗着有信王撑腰,还想搬他来压老夫?”祖父冷笑道,“贱婢的女儿,骨子里就脱不了下贱,好好的正妃皇后不当,上赶着给人当婢做妾!信王已经娶了岚月,我倒要看看你能落个什么好下场!养了你十五年,还不如半路认回来的懂事孝顺!反正我贺家本就只有一个孙女,往后也就这一个,你是生是死、是贵是贱,都与我贺氏无关。明日一早就给我滚出澜园,别再回来!”
  他起身大步从我身边绕过去,我回身喊道:“祖父!今天是姑姑的忌日,你不去灵前为她上一柱香吗?”
  祖父只足下略一停顿,没有回头,拂袖而去。
  从头至尾,他唯一提到和姑姑有关的,就是那个“澜园”的“澜”字。
  姑姑和我在他眼里都是本不该活下来的人,死了之后更不值得惦记。而我虽然还活着,在他看来也与死无异,甚至还不如死了,起码死人是不会祸害全家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