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尉迟越很快明白过来,对她来说,灵州比长安更像故乡。
  过了积石岭,便是灵州南界了。
  一行人穿过鸣沙,又行数日,终于在三月初二黄昏抵达灵州城。
  灵州城是西北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地平壤沃,胡夏赫连氏曾置果园于此,旧城在河渚上,随水上下,从未陷没。
  太子一行抵达时正值阳春,城中桃李争妍,烟柳拂堤,“塞北江南”之称名副其实。
  灵州官员照例出城迎接,将太子一行迎入刺史府。
  沈宜秋之父曾任灵州刺史,刺史府便是她曾经的家,不过回到家园固然欣喜,但物是人非,心中又别有一种怆然。
  她随众人一起穿过前院,这是阿耶曾经处理政务的地方。屋舍经过后来两任刺史的修葺,已与她记忆中的模样有些许不同。
  她还记得那时候阿娘病重,阿耶生怕她在后院闹她,便将她带到前院,让她在自己书斋中玩,她闲着无聊,在他的书卷上画猫儿狗儿,他见了也不生气,待办完正事便抱起她放在肩上,一路扛着她回后院。
  沈宜秋一步步走着,脚步渐渐发沉,回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正出神,忽然有黄门走到她身边,低声道:“林待诏请随奴来,殿下有请。”
  沈宜秋不明就里,跟着那黄门径直往前,走到尉迟越身边。
  太子向伴驾的灵州官员道了声失陪,低声对沈宜秋道:“孤带你去个地方。”
  沈宜秋跟着尉迟越穿过回廊,心中越来越讶然,太子从不曾来过这里,却似乎对刺史府的地形了然于胸。
  不知不觉到了一处院落前,沈宜秋感到眼眶一阵阵发酸——这正是他们一家三口所住的地方。
  阿娘西嫌刺史府的正院太大,房舍太幽暗,阿耶便顺她的意,住在后园中一个小偏院里。
  沈宜秋站在半掩的木门外,有些近乡情怯,不禁回头看了一眼尉迟越。
  太子向她点点头。
  沈宜秋屏住呼吸,伸出微微颤抖的手,将门轻轻一推,门轴发出轻轻的吱嘎声。
  她跨进院中,不觉捂住嘴,睁大的双眼中沁出泪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小的院落中,庭中一棵两人环抱的大榆树上榆钱累累,院中的八角井、低矮的房舍,都与她模糊的记忆渐渐重合。
  她走到榆树前,轻轻抚摸粗糙的树干,仿佛在与一位老友打招呼。
  沈宜秋忘了时间,仿佛穿梭在回忆中,以为早已经忘却的往事翻涌上来。
  她很快便发现这些房舍是新建的,堂屋的阶石上没有她记忆中的豁口,自东数第三根廊柱上也没有她用小刀挖出的刻痕——这院子是有人按当年的模样重建的。
  至于谁会大费周章做这些事,她转念之间便明白了。
  就在这时,东厢门帘一动,一个老仆妇走出来。
  沈宜秋一怔,随即认出来,失声道:“嬷嬷?”
  她的乳母比记忆中苍老了些,但仍是那慈蔼的模样,一见她便泣不成声:“小娘子……”说着便上前抱住她。
  沈宜秋转过头,透过泪光看向尉迟越。男人倚在门边,眼中含笑,静静地望着她。
  你失去的,我替你找回来。
  第106章 上巳
  李嬷嬷回过神来,松开沈宜秋:“娘娘恕罪,民妇忘了规矩。”
  说罢向两人行礼:“民妇李氏,拜见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
  沈宜秋忙将她拉起来:“嬷嬷别多礼。”
  尉迟越对沈宜秋道:“谢刺史还在等着我,我先去前头,你留在这里歇息,晚膳孤叫人给你送来。”
  沈宜秋道:“妾恭送殿下。”
  尉迟越一笑:“我就去片刻,不必依依不舍。”
  沈宜秋无可奈何,这人死性不改,一有机会便要占点口舌上的便宜。前一刻她几乎感激涕零,后一刻便被他弄得哭笑不得。
  转念一想,这厮虽然少年老成,但说到底才十八岁,心智稚嫩些倒也不足为怪。
  太子虽然说不用送,沈宜秋还是将他送到院外。
  两人站在廊庑下,沈宜秋低声道:“多谢殿下。”
  尉迟越挑挑眉,云淡风轻道:“举手之劳罢了,也值当谢来谢去。”
  沈宜秋知道他时刻都要装出举重若轻的模样,也不戳穿他,抿唇浅笑:“无论如何,谢谢殿下。”说罢郑重其事地敛衽行礼。
  她心里明白,太子说得轻松,但找人并不容易。
  上辈子乳母被沈老夫人逐出府,她后来遣人查访,甚至还请托在户部供职的舅父,可到死也没有查到乳母的下落。
  在爬满葡萄藤的回廊下走了几步,尉迟越停下脚步,转过身,双唇在太子妃的额上轻轻一触,自然地执起她的手:“我一会儿就回来陪你,今晚我们就宿在这里。”
  顿了顿,凑到她耳边低声道:“别猴急,夫君去去就来。”
  沈宜秋脸一红,便即抽出手,屈了屈膝盖,转身就走。
  背后随风飘来男人的轻笑,她磨了磨后槽牙,不觉也笑了。
  自打在庆州刺史府两人住在一起,太子便义无反顾地扯下了这层遮羞布,公然和他的“小男宠”双宿双栖。
  一众官员不久前才见识过太子殿下的杀伐决断,对他的私事哪里敢置喙,只要两人在一起,周围人都自觉成了瞎子。
  沈宜秋回到院中,与乳母在堂中坐下。
  李嬷嬷仍旧难抑心中激动,一边抹眼泪一边道:“奴婢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有与太子妃娘娘相见的一天。”
  沈宜秋拉起李嬷嬷的手,也湿了眼眶:“嬷嬷这些年去哪里了?”
  李嬷嬷道:“那时候从沈府出来,奴婢回了灵州,没多久男人死了,奴婢便改了名姓,在一户康国商贾家做工,那家主人的女儿嫁回康国,奴婢便陪了去,这几年一直在塞外。
  “前阵子太子殿下的人找来,奴婢着实吓了一跳。本来奴婢是要随那中贵人回长安的,走到半道上得知殿下与娘子要来灵州,这便转了道,倒比娘子早到了月余。”
  沈宜秋恍然大悟,原来她已离开了大燕,难怪她遍寻不到。
  随即她心里一暖,尉迟越定是从哪里听说了她幼时的事,从那时便暗中着人寻访。
  两人叙了叙别后各自的经历,沈宜秋道:“那时候真是对不住嬷嬷。”
  李嬷嬷道:“娘娘那时才几岁,丁点大个小人儿,又能做什么?嬷嬷不是沈家奴仆,老夫人遣走奴婢也是该当的,奴婢就是不放心小娘子刚回长安人生地不熟……”
  她拍了拍脑门:“看奴婢这记性,老是忘了改口,还小娘子小娘子的,娘娘别见怪。”
  沈宜秋道:“嬷嬷不用见外,还是像以前那样称呼便是。”
  李嬷嬷笑道:“那可不成了,小娘子如今嫁了如意郎君,可不能再小娘子小娘子的。”
  沈宜秋垂下眼帘:“嬷嬷笑话我。”
  李嬷嬷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嬷嬷是过来人,一看便知太子殿下是真心实意待娘子好。”
  她抬头看了看梁柱:“听那中贵人说,殿下重建这院子费了不少功夫,寻了当年那批匠作,又千方百计找到当年的图,这才造得一模一样。
  “听那中贵人说,殿下命人营建这院子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会带娘子来灵州,更想不到娘子会见着。但是殿下说了,娘子得有个家。”
  沈宜秋心中有脉脉的暖意流淌,渐渐漫向眼底。
  李嬷嬷顿了顿道:“要是我们郎君和娘子泉下有知,不知该有多欣慰。”
  说到此处,两人俱都黯然。
  静默有时,沈宜秋握了握乳母的手:“嬷嬷能回来,我真是太欢喜了。对了,素娥还不知道嬷嬷在这里呢,一会儿见了嬷嬷保准吓一跳。”
  正说着话,院门吱呀一声开了。
  素娥与几个宫人、黄门抱着行囊、箧笥走进院中。她一见院中的景象,便“啊呀”惊呼出声。
  待见到李嬷嬷,更是惊喜交加,又是哭又是笑。
  三人又一起叙了会儿话,刺史府的下人送了晚膳来,主仆三人就在院中用了膳。
  戌牌时分,尉迟越也回了院中。
  沈宜秋迎到廊下,从他手中接过氅衣:“殿下怎的这么早回来?”
  尉迟越身上有淡淡的酒气:“孤不耐烦与他们应酬,再说明日还要早起。”
  沈宜秋一听“早起”两字,神色便紧张起来。
  尉迟越在她脸颊上刮了一下:“一听早起就怕成这样,放心,且不抓你习武,明日上巳,我们去城里玩。”
  沈宜秋一听这话,暗暗松了一口气:“不会耽误行期么?”
  尉迟越道:“前些时日跋涉旱海,人马都疲累不堪,在此休整一日正好。”
  顿了顿,一挑眉,义正词严道:“孤岂是假公济私之人?”
  沈宜秋憋着笑:“是,是,殿下英明神武,殿下说的都对。”
  尉迟越便去挠她咯吱窝,两人一边笑闹一边进了卧房。
  这是沈宜秋父母住过的院子,尉迟越不敢在此温习玉璜夫子教授的功课,只是蜻蜓点水般在她唇上触了一下。
  沐浴更衣毕,两人躺在床上,沈宜秋一日之间悲喜交加,早已困倦,不一会儿便沉入梦乡。
  尉迟越侧过身,松松地将她环在怀中,用目光细细描摹她的眉眼。
  微弱的烛光被纱帐筛了一遍,如情人呢喃般温柔。
  太子静静看了许久,不知怎的仍旧睡意全无。
  他轻手轻脚地掀开被角,披衣下床,推门走到庭中。
  夜凉如水,新月如眉。
  尉迟越紧了紧氅衣,在八角井的井沿上坐下,借着廊下风灯摇曳的火光环顾庭院。
  院子只有一进,一间寝堂,东西各一间厢房,三面围以回廊,窗下栽着几丛小竹和萱草,小小的院落一览无余,近乎乏善可陈。
  若是换了以前,他一定想不通沈三郎身为一州刺史,为何放着好好的正院不住,要偏居在这逼仄狭小的院子里。
  可如今,他却似已能体会岳父的心境。
  若非生在帝王家,能有这样一方小天地,与小丸闲居,生一窝孩子,加上日将军……
  </div>
  </div>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