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眼红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点
最近薛双双忙着酒坊的事,又忙着买粮和找人缝制棉衣棉被,对村子里的事关注就少了,所以直到这时候,薛顺说起才知道,薛贵把老薛家分给他的田地全卖了。
要不是房子卖不出去,只怕他都要把那几间房一起卖了。
薛贵从小就别说种地,就连地都没扫过一回,本来分家后他要是同意跟薛老头薛老太一起生活,还能继续啃老。
可他觉得薛老头薛老太已经老了,跟他们生活是一种负担,到时候他还得能薛老头薛老太养老,不划算,所以就把两个老的往外推。
薛老头一气之下,彻底不管他了。
离了薛老头薛老太,薛贵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薛福、薛壮两个也懒得理他,薛贵一开始两天还仗着手里有几个余钱,跑到县里吃香的喝辣的,结果那点钱很快就用完了。
薛贵向无分文,差点要饭,跑去找里正说要卖地。
王方木劝了他几句,劝不听,就答应帮他打听一下看谁要买。
结果薛贵等不住,饿了两天之后实在饿不住了,跑去跟王方木说,愿意把地便宜卖给村里,只有一条,要村里马上付银子。
王方木其实并不乐意买下来。
一来因为季节原因,制糖厂的生意进入淡期,收入大幅下降,除了开支没多少赚头,二来最近为了囤粮食,村里已经花出去不少银子,能动用的银两不多了,三来,村里刚从薛福手里买了两亩地,加上之前老薛家抵给村里的三亩地,已经有五亩,要是再把薛贵手里的五六亩地买下来,那老薛家的地几乎有一半都成了村里的产业。
村里知情的自然知道是老薛家人自己非得把地卖给村里,可村外不知情的,怕是会说村里谋算村民产业。
要是有人心怀不轨,蓄意挑拨一下,会给村里造成很大矛盾。
可薛贵铁了心要卖!
王方木让人把薛家宗族的人喊来,让他们自己处理。
最后薛贵就把地卖给薛家宗族了。
他倒是找了个好理由:“我一个读书人,天天在县里读书,哪里有空照看村里的田地?要是荒着不种,那不是浪费吗?”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地卖出去。”
也不知道是怕他事后反悔,还是怕别人说闲话,总之,薛家宗族的人也没占薛贵便宜,用市价把地买走了。
薛贵一口气得了一百多两银子,只觉得扬眉吐气,趾高气扬。
他拿了五两银子给薛老头薛老太,道:“这是给你们的养老钱,往后十年,都别在找我要钱了!”
薛老头气得倒仰,还没来及喝骂薛贵这个不孝子,刚刚从外面回来的薛壮闻言冷笑:“四弟的银子更值钱不成?”
“养老钱每月五十文,一年六百文,十年就要六两银子。”
“还有养老粮食,二十斤细粮就要一百多文,再加八十斤粗粮一百多文,这些加起来又是两三百文钱。”
“更别说以后钱会不会更不值钱。”
“四弟拿出五两银子,就敢说是十年的养老钱,真是好大的脸!”
薛贵脸上阵红阵白,又摔出一绽五两的银子,恼羞成怒道:“十两银子,这下总够了吧!”
薛壮哼一声,回自己家去了。
薛贵对薛老头薛老太道:“你们不就是要钱吗?这下我养老钱给得足足的,还不赶紧弄点吃的给我!”
薛老头气得脸色铁青,直想一巴掌扇过去。
就听薛贵抱怨道:“两天没吃,快饿死我了!”
到底是亲生的,薛老头没打算让他饿死,只好忍了这口气,拣起地上的银子走了。
还听到薛贵在指使薛老太:“先炒两个蛋给我垫垫肚子先,晚上杀只鸡。”
薛老太念叨:“老四啊,你怎么就把地卖了呢?有了地就能有口吃的,把地卖了,你以后可怎么办?”
薛贵不耐烦道:“你怎么这么多屁事?那地你们既然分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我是种是卖,你们也管不着。”
“行了行了,别说这些有的没的,赶紧给我做吃的去,不然你想饿死我啊!”
薛老太叹口气,去给薛贵煎鸡蛋了。
当天晚上,薛贵一个人吃了一只鸡,连口汤都没给薛老头薛老太喝,吃得特别满足。
薛贵在家里一共住了三天,把老薛家分给他的鸡和蛋全吃了个干净,然后拍拍屁股去县里了。
这样自私到极点的人,也不知道薛老头薛老太为什么把他当个宝!
不过老薛家的人过得怎么样,都跟薛双双没关系,看过陈秋娘,见她状态很好,说了会儿话之后就跟姜湛一起回去了。
又过了几天,无双酒坊的生意忽然好了起来。
附近城镇的人听说了这里有好酒,大老远跑过来购买,听说只能限购一瓶,十分不满,有人开始煽动众人的情绪,嚷嚷着说酒坊开门做生意,还怕人东西买得多?
只是徐进安排在酒坊里的两个手下可不是吃素的,一下就把带头闹事的人揪出来。
这些人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一眼就看出闹事的人别有目的,根本不是真的想要多买酒。
于是两人表面上把人放了,暗地里的却把人抓去一番。
那人不过就是个替人拿钱办事的小混子,哪经得起永宁候府这些人的手段,直接就招供了,原来邻县其他酒肆让他来捣乱的。
两人把他打了一顿,把这件事汇报上去,徐进又汇报给薛双双。
酒坊会遭人眼红,薛双双早就知道,不然也不会在没找到靠山之前,根本没让白酒面世。
但现在酒坊才开了不到一个月,就有邻县的人眼红还指使人上门来闹事,这就有点不太正常。
因为,这眼红的速度也实在太快了点。
薛双双想了想对徐进道:“酒坊那边,派几人个看紧点,当然最主要的是要保证四合院这边的酒厂工坊,一定不能让人摸进来。”
蒸馏白酒的办法目前是一定不能泄露出去的。
徐进严肃保证:“少夫人放心,属下一定保证酒坊和工坊的安全,绝不让肖小之辈得逞。”
要不是房子卖不出去,只怕他都要把那几间房一起卖了。
薛贵从小就别说种地,就连地都没扫过一回,本来分家后他要是同意跟薛老头薛老太一起生活,还能继续啃老。
可他觉得薛老头薛老太已经老了,跟他们生活是一种负担,到时候他还得能薛老头薛老太养老,不划算,所以就把两个老的往外推。
薛老头一气之下,彻底不管他了。
离了薛老头薛老太,薛贵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薛福、薛壮两个也懒得理他,薛贵一开始两天还仗着手里有几个余钱,跑到县里吃香的喝辣的,结果那点钱很快就用完了。
薛贵向无分文,差点要饭,跑去找里正说要卖地。
王方木劝了他几句,劝不听,就答应帮他打听一下看谁要买。
结果薛贵等不住,饿了两天之后实在饿不住了,跑去跟王方木说,愿意把地便宜卖给村里,只有一条,要村里马上付银子。
王方木其实并不乐意买下来。
一来因为季节原因,制糖厂的生意进入淡期,收入大幅下降,除了开支没多少赚头,二来最近为了囤粮食,村里已经花出去不少银子,能动用的银两不多了,三来,村里刚从薛福手里买了两亩地,加上之前老薛家抵给村里的三亩地,已经有五亩,要是再把薛贵手里的五六亩地买下来,那老薛家的地几乎有一半都成了村里的产业。
村里知情的自然知道是老薛家人自己非得把地卖给村里,可村外不知情的,怕是会说村里谋算村民产业。
要是有人心怀不轨,蓄意挑拨一下,会给村里造成很大矛盾。
可薛贵铁了心要卖!
王方木让人把薛家宗族的人喊来,让他们自己处理。
最后薛贵就把地卖给薛家宗族了。
他倒是找了个好理由:“我一个读书人,天天在县里读书,哪里有空照看村里的田地?要是荒着不种,那不是浪费吗?”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地卖出去。”
也不知道是怕他事后反悔,还是怕别人说闲话,总之,薛家宗族的人也没占薛贵便宜,用市价把地买走了。
薛贵一口气得了一百多两银子,只觉得扬眉吐气,趾高气扬。
他拿了五两银子给薛老头薛老太,道:“这是给你们的养老钱,往后十年,都别在找我要钱了!”
薛老头气得倒仰,还没来及喝骂薛贵这个不孝子,刚刚从外面回来的薛壮闻言冷笑:“四弟的银子更值钱不成?”
“养老钱每月五十文,一年六百文,十年就要六两银子。”
“还有养老粮食,二十斤细粮就要一百多文,再加八十斤粗粮一百多文,这些加起来又是两三百文钱。”
“更别说以后钱会不会更不值钱。”
“四弟拿出五两银子,就敢说是十年的养老钱,真是好大的脸!”
薛贵脸上阵红阵白,又摔出一绽五两的银子,恼羞成怒道:“十两银子,这下总够了吧!”
薛壮哼一声,回自己家去了。
薛贵对薛老头薛老太道:“你们不就是要钱吗?这下我养老钱给得足足的,还不赶紧弄点吃的给我!”
薛老头气得脸色铁青,直想一巴掌扇过去。
就听薛贵抱怨道:“两天没吃,快饿死我了!”
到底是亲生的,薛老头没打算让他饿死,只好忍了这口气,拣起地上的银子走了。
还听到薛贵在指使薛老太:“先炒两个蛋给我垫垫肚子先,晚上杀只鸡。”
薛老太念叨:“老四啊,你怎么就把地卖了呢?有了地就能有口吃的,把地卖了,你以后可怎么办?”
薛贵不耐烦道:“你怎么这么多屁事?那地你们既然分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我是种是卖,你们也管不着。”
“行了行了,别说这些有的没的,赶紧给我做吃的去,不然你想饿死我啊!”
薛老太叹口气,去给薛贵煎鸡蛋了。
当天晚上,薛贵一个人吃了一只鸡,连口汤都没给薛老头薛老太喝,吃得特别满足。
薛贵在家里一共住了三天,把老薛家分给他的鸡和蛋全吃了个干净,然后拍拍屁股去县里了。
这样自私到极点的人,也不知道薛老头薛老太为什么把他当个宝!
不过老薛家的人过得怎么样,都跟薛双双没关系,看过陈秋娘,见她状态很好,说了会儿话之后就跟姜湛一起回去了。
又过了几天,无双酒坊的生意忽然好了起来。
附近城镇的人听说了这里有好酒,大老远跑过来购买,听说只能限购一瓶,十分不满,有人开始煽动众人的情绪,嚷嚷着说酒坊开门做生意,还怕人东西买得多?
只是徐进安排在酒坊里的两个手下可不是吃素的,一下就把带头闹事的人揪出来。
这些人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一眼就看出闹事的人别有目的,根本不是真的想要多买酒。
于是两人表面上把人放了,暗地里的却把人抓去一番。
那人不过就是个替人拿钱办事的小混子,哪经得起永宁候府这些人的手段,直接就招供了,原来邻县其他酒肆让他来捣乱的。
两人把他打了一顿,把这件事汇报上去,徐进又汇报给薛双双。
酒坊会遭人眼红,薛双双早就知道,不然也不会在没找到靠山之前,根本没让白酒面世。
但现在酒坊才开了不到一个月,就有邻县的人眼红还指使人上门来闹事,这就有点不太正常。
因为,这眼红的速度也实在太快了点。
薛双双想了想对徐进道:“酒坊那边,派几人个看紧点,当然最主要的是要保证四合院这边的酒厂工坊,一定不能让人摸进来。”
蒸馏白酒的办法目前是一定不能泄露出去的。
徐进严肃保证:“少夫人放心,属下一定保证酒坊和工坊的安全,绝不让肖小之辈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