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人心
而且不单是因为现在江北四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放眼看去,自从弘光皇帝被朱常淓阮大铖等人害死后,皇位就一直空虚。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特别是在现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这便是封建王朝的特征,有皇帝在,人才有主心骨。
所以当务之急,李起当然是要选择登基称帝,以一个全新而又威严无比的身份来主宰天下,重整大明河山。
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更加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正当性,人心才能更加敬服。
故而身边的顾炎武,戚正等人一听李起选择这时候要回北~京登基称帝,不由的也是心中狂喜。
这也是他们一直期盼的是,能够亲身伴随一个人登上皇帝宝座,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
虽然这时候李自成、张献忠,还有那关外的鞑子都在,李起现在没有去对付他们。
但是其实李起登基称帝,这却也在无形之中加速了他们的灭亡,这一点人人都是心中有数。
此时此刻,他们对大明朝廷,对李起都拥有着无比的信心,认为李起收拾他们,那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弘光二年五月初三,李起先到凤阳,拜祭了凤阳皇陵。
在凤阳皇陵,李起失声痛哭。
“朱明皇室列祖列宗在上,太祖爷爷在上,不孝子孙朱慈炯来看你们了。
当年太祖爷爷您离去之时,留下的是一个富饶强盛的大明王朝,
可现在大明王朝家国破碎,百姓民生凋零,苦不堪言,死难者数不胜数,尸横遍野,流血如海水。
此皆乃父皇当政期间施行苛政,增加税赋,盘剥百姓,以致人民遁哭,百姓几无活路,纷纷揭竿而起。
此乃父皇一人之罪过。
而如今父皇已于煤山自缢,他已经用一死来向天下人谢罪,来向祖宗神灵谢罪,还请太祖爷爷,还有朱明皇室列祖列宗饶恕他的罪过。
现在不孝子孙朱慈炯即将君临大宝,登基称帝,担负起大明江山的重任。
当年父皇犯下的过错,给百姓造成的苦难,不孝子孙朱慈炯都将代父皇偿还。
天下顿苦,民生凋零,不孝子孙朱慈炯必将结束这一切,还我大明太平盛世。”
李起当着南~京文武百官的面,在朱元璋墓前痛哭流涕,陈述崇祯帝的罪过。
这话说的话不可谓不重,甚至于完全将如今这样的局势,全部归结到崇祯帝一个人的身上。
这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了。
虽然说今天大明有这样的局面,崇祯帝负有很大的责任。
毕竟他当皇帝也当了十七年,而且也不是历史上的儿皇帝,更加不是傀儡皇帝。
你说他没有时间去改变,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也真的是说不过去。
但是要说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毕竟天灾人祸摆在这里外,内忧外困摆在这里,大明王朝从上至下烂成这样的局面摆在这里,
说崇祯帝负有完全的责任,这也是不正确的。
可是这无所谓,天下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他们只需要知道有一个人,需要为今天的苦难负责就行。
而同时又知道有一个人将会勇于承担这个责任,这就够了。
所以李起这话传开后,天下百姓并未对大明皇室失去信心,反而燃起一丝希望。
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管怎样,他都比胆小懦弱,一味的只想推卸责任的人强,也更有担当。
这样的人自然更给人以信心。
更何况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李起造成的,他也不过是父债子还,替崇祯帝来偿还这些罪过而已。
不过有道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夸李起的,就一定有骂李起的。
有赞成的,就一定会有反对的,区别也不过是人数多少而已。
其中便有小部分人在背地里大骂李起不孝,简直是禽兽不如。
这些人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这也不奇怪。
有道是子不言父之过。
李起这个当儿子的,如此这般陈述父亲的罪过,这从孝道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古人最讲尊师重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
对上位者,对祖上,连名字都要避讳,更不要说言其罪过。
不过凡事都有其特例,也有其特殊的环境因素所影响,所以同样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一样,那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便说这一次李起痛斥崇祯帝的罪过,将天下大乱的罪责全部加到崇祯帝一人身上。
李起这样的言论,这样的身份,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必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要引起天下大乱。
但是此时在背地里痛斥李起的人却只是占了少数。
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都需要辩证的看问题。
古人是说子不言父之过,意思就是当儿子的就不应该说父亲的罪过,
哪怕是这个当父亲的罪大恶极,罪恶滔天,也不能提半个字。
但是这句话你反过来理解,他又有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如果连儿子的都不配说他父亲的罪过,那么别人又怎么配呢?
所以这一句话反过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犯了罪过,那么最能够说他的,那就是他的儿子。
正是因为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再加之如今天下大乱,老百姓急需要有一个人带领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太平。
所以这时候李起能够勇于言说崇祯帝的罪责,怎么给老百姓一种踏实,勇于担当的印象。
即使有那么一些人在私下里说到这件事情,说李起不孝,也立马会引来众人的斥责。
“人家自己说自己的老子,关你什么事?你有本事你也说啊。”
“就是,人家定王殿下英明神武,什么事不知道?你能唧唧歪歪想得到的事情,难道人家定王殿下那么高的身份,他能想不到吗?”
“说人家定王不孝,你自己又能孝顺到哪里去?也没看见你给爹娘买点啥啊。”
放眼看去,自从弘光皇帝被朱常淓阮大铖等人害死后,皇位就一直空虚。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特别是在现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这便是封建王朝的特征,有皇帝在,人才有主心骨。
所以当务之急,李起当然是要选择登基称帝,以一个全新而又威严无比的身份来主宰天下,重整大明河山。
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更加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正当性,人心才能更加敬服。
故而身边的顾炎武,戚正等人一听李起选择这时候要回北~京登基称帝,不由的也是心中狂喜。
这也是他们一直期盼的是,能够亲身伴随一个人登上皇帝宝座,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
虽然这时候李自成、张献忠,还有那关外的鞑子都在,李起现在没有去对付他们。
但是其实李起登基称帝,这却也在无形之中加速了他们的灭亡,这一点人人都是心中有数。
此时此刻,他们对大明朝廷,对李起都拥有着无比的信心,认为李起收拾他们,那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弘光二年五月初三,李起先到凤阳,拜祭了凤阳皇陵。
在凤阳皇陵,李起失声痛哭。
“朱明皇室列祖列宗在上,太祖爷爷在上,不孝子孙朱慈炯来看你们了。
当年太祖爷爷您离去之时,留下的是一个富饶强盛的大明王朝,
可现在大明王朝家国破碎,百姓民生凋零,苦不堪言,死难者数不胜数,尸横遍野,流血如海水。
此皆乃父皇当政期间施行苛政,增加税赋,盘剥百姓,以致人民遁哭,百姓几无活路,纷纷揭竿而起。
此乃父皇一人之罪过。
而如今父皇已于煤山自缢,他已经用一死来向天下人谢罪,来向祖宗神灵谢罪,还请太祖爷爷,还有朱明皇室列祖列宗饶恕他的罪过。
现在不孝子孙朱慈炯即将君临大宝,登基称帝,担负起大明江山的重任。
当年父皇犯下的过错,给百姓造成的苦难,不孝子孙朱慈炯都将代父皇偿还。
天下顿苦,民生凋零,不孝子孙朱慈炯必将结束这一切,还我大明太平盛世。”
李起当着南~京文武百官的面,在朱元璋墓前痛哭流涕,陈述崇祯帝的罪过。
这话说的话不可谓不重,甚至于完全将如今这样的局势,全部归结到崇祯帝一个人的身上。
这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了。
虽然说今天大明有这样的局面,崇祯帝负有很大的责任。
毕竟他当皇帝也当了十七年,而且也不是历史上的儿皇帝,更加不是傀儡皇帝。
你说他没有时间去改变,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也真的是说不过去。
但是要说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毕竟天灾人祸摆在这里外,内忧外困摆在这里,大明王朝从上至下烂成这样的局面摆在这里,
说崇祯帝负有完全的责任,这也是不正确的。
可是这无所谓,天下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他们只需要知道有一个人,需要为今天的苦难负责就行。
而同时又知道有一个人将会勇于承担这个责任,这就够了。
所以李起这话传开后,天下百姓并未对大明皇室失去信心,反而燃起一丝希望。
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管怎样,他都比胆小懦弱,一味的只想推卸责任的人强,也更有担当。
这样的人自然更给人以信心。
更何况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李起造成的,他也不过是父债子还,替崇祯帝来偿还这些罪过而已。
不过有道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夸李起的,就一定有骂李起的。
有赞成的,就一定会有反对的,区别也不过是人数多少而已。
其中便有小部分人在背地里大骂李起不孝,简直是禽兽不如。
这些人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这也不奇怪。
有道是子不言父之过。
李起这个当儿子的,如此这般陈述父亲的罪过,这从孝道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古人最讲尊师重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
对上位者,对祖上,连名字都要避讳,更不要说言其罪过。
不过凡事都有其特例,也有其特殊的环境因素所影响,所以同样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一样,那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便说这一次李起痛斥崇祯帝的罪过,将天下大乱的罪责全部加到崇祯帝一人身上。
李起这样的言论,这样的身份,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必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要引起天下大乱。
但是此时在背地里痛斥李起的人却只是占了少数。
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都需要辩证的看问题。
古人是说子不言父之过,意思就是当儿子的就不应该说父亲的罪过,
哪怕是这个当父亲的罪大恶极,罪恶滔天,也不能提半个字。
但是这句话你反过来理解,他又有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如果连儿子的都不配说他父亲的罪过,那么别人又怎么配呢?
所以这一句话反过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犯了罪过,那么最能够说他的,那就是他的儿子。
正是因为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再加之如今天下大乱,老百姓急需要有一个人带领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太平。
所以这时候李起能够勇于言说崇祯帝的罪责,怎么给老百姓一种踏实,勇于担当的印象。
即使有那么一些人在私下里说到这件事情,说李起不孝,也立马会引来众人的斥责。
“人家自己说自己的老子,关你什么事?你有本事你也说啊。”
“就是,人家定王殿下英明神武,什么事不知道?你能唧唧歪歪想得到的事情,难道人家定王殿下那么高的身份,他能想不到吗?”
“说人家定王不孝,你自己又能孝顺到哪里去?也没看见你给爹娘买点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