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半下午的时候, 谢长义和谢行孝牵着牛进了村。
  王氏早早的派了莲姐儿到村口守着, 莲姐儿和一帮小孩在村口玩石子玩的正高兴呢, 突然看到他爹站在车辕上使劲朝她招手。
  莲姐儿‘跐溜’一下站起来, 理都没理谢行孝, 转身往家里跑。
  “莲姐儿咋见到我就躲?”谢行孝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转头问他爹, “我还特地站起来挥手,咋没看到呢?”
  谢长义摸着怀里鼓包的地方,心里暖洋洋的, 瞧见大儿子方才二愣子的动作,谢长义头一次觉得他不蠢,反而有点可爱, 微微一笑, “许是你站在车上太高了,莲姐儿矮, 看的低。”
  谢行孝‘哦’的一声, 似是醒悟。
  莲姐儿满头大汗的跑回家, 冲着主屋喊, “奶, 小叔, 爷和爹回来咯——”
  谢行俭急忙放下书走出房间,后头王氏也跟着着急忙慌的往院门看,不一会, 一俩牛车进了院子。
  谢行孝笑咧了嘴, 上前一把抱住谢行俭往空中一抛,兴奋的哈哈带笑,“小宝,你可真是咱家的福星——”
  “哥,放我下来——”谢行俭吓了一跳,他恐高。
  谢行孝见好就收,放下谢行俭后又摸了摸弟弟的脑袋。
  “瞧孝哥儿开心的,定是卖出去了。”王氏笑的眼角纹都叠了起来。
  谢长义知道家里人等急了,探头看院门口没人跟过来,关了门后从胸袋里摸出一个小包裹,替给王氏,美滋滋的道,“将近卖了一吊半的银子,坐堂的说咱们送去的有点潮,水分大了点,因此给了七成的钱。”
  “七成就得了一吊半?——”
  王氏捧着银子跺脚惊呼,不敢置信的打开布包,只见上面静静躺着一块碎银子以及一些铜板,数了数,一共一吊五百三十二文。
  家里的背篓能装七八斤的东西,当家的卖了一千五百三十二文,那么一斤大概是......
  “二百零四文。”谢行俭倒吸了一口气,快速的报出价格。
  王氏激动地差点热泪盈眶,叫道,“那还等什么,既然这东西值钱,咱们还不赶紧上山多摘点!”
  一斤卖接近二百零四文,还是按照七成给的,他们家昨天摘了两背篓,换成钱就有三吊银子了,这还是只用了一小会的功夫。
  小山谷的一棵八角树全部摘下来大概能摘九背篓,七八棵树就能摘将近一百背篓了!
  天呐!他家要发了!
  谢行俭简直按捺不住心中的尖叫,告诉他哥,“哥,湿的算七成收,那咱们下次晒干了再送去。”
  “是这个理,药铺的说咱家摘的那个叫大茴香,坐堂大夫说不仅要果子,叶子也收一点。”
  “连叶子也要?”谢行俭吃惊,看来是他孤陋寡闻了。
  .......
  这一次去小山谷,每个人都拿了背篓。
  为了防止村子里人知晓后眼红争抢,谢行俭提出在装满的背篓上塞上一小捆稻草,路上有人问起,就说背的是田里的稻子。
  一路遮遮掩掩的来回好几趟,望着后院石板上堆着高高的大茴香,大家长谢长义决定明日再去,今日外面太阳都快落山,再去恐怕会有危险。
  晚上王氏少有大方的杀了一只鸡,鸡分成两半,一半红烧爆炒,一半拿来炖汤。
  谢行俭读了会书,出来帮他娘烧火添柴,杨氏忙过来阻止,“活我来做就行了,小叔快上其他地方呆着,锅灶灰多,脏的很。”
  一旁的王氏跟着点头,见小儿子趴着灶台不走,无奈的喊来莲姐儿,让她端个小板凳给谢行俭。
  谢行俭笑的接过,坐在一旁静静的看他娘做菜。
  王氏杀的是养了两年的老公鸡,破开后,里面一应的大小肠,心肝,油脂之类的用一个小碗盛着放到一边。
  老公鸡肉质紧实,红烧吃起来浓香滑鲜,经过爆炒后入味彻底,吃起来爽的很。
  谢行俭见她娘焯水后直接滴油下锅,连忙打断。
  “娘,再等等——”等油烧老点再下鸡肉。
  王氏闻言忍俊不禁,“好。”
  谢行俭吐吐舌头,嘿嘿一笑。他娘厨艺其实还算不错,中等水平,唯一让他不敢苟同的是他娘总喜欢油一下锅就往里面倒菜。
  用王氏的话说,不赶紧倒下去锅就干了。
  谢行俭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恨不得仰天长叹:容易干是因为娘你放油放太少的缘故吧。
  庄户人家做荤菜用的配料少,无非是葱姜蒜辣椒,今日不同,王氏因谢行俭的央求,还往里面撒了几颗大茴香。
  翻炒几下,一股奇特的浓郁鸡肉味四处飘散开来。
  因今日赚了钱,桌上的菜肴尤为丰盛。
  红烧老公鸡和窑罐炖鸡汤是过年才会出现在桌上的美食,王氏甫一端上锅,男人们哪里还做得住。
  谢行孝吞了吞口水,眉开眼笑的啧啧一声,“还是赚银子好哇,有了银子,到时候咱家天天吃肉。”
  “瞧你出息的!”谢长义怼上一句,嘴角却忍不住的往上扬。
  谢行俭夹了一块鸡肉细细咀嚼着,鸡的肉香味霎时充斥整个口腔,谢行俭吃的不禁幸福的眯起眼睛,看着一家人吃着鸡肉心满意足的表情,谢行俭心里莫名的跟着开心。
  饭毕,谢家两个大男人留在堂屋商量明天进山的事,谢行俭则回到房间开始温书。
  天色已晚,谢行俭不得不点上桐油灯。
  豆大的光圈下,谢行俭端坐在桌前,认认真真的翻阅着韩夫子教过的《论语》新篇章,温习一遍后,他合上书默背一遍,检查没有错处后,他接着拿出纸张默写一遍。
  旧功课做完,谢行俭开始预习明日韩夫子要讲授的内容,遇到生涩难懂的句子,他便拿出笔在旁边做上小记号。
  做好上课的前期准备之后,谢行俭方洗漱睡觉。
  一夜无梦,第二天一早,因谢长义他们要去摘大茴香,便由赵高头送他和赵广慎去私塾。
  谢行俭本以为他来的算早的了,谁料一进去,发现林邵白正坐在桌前全神贯注的写大字。
  谢行俭下意识的放轻脚步,不成想林邵白突然抬起头对他笑了笑。
  谢行俭回之一笑,慢慢的坐回位子,也拿起纸张开始练字。
  说起来,他和林邵白都是一同从蒙童班转进甲班,两人关系不淡不好很一般,对于林邵白的家庭,谢行俭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从京城那边回到泸镇老宅的,家中尚有老母幼妹。
  写了一页大字,谢行俭开始小声的背起书来,不一会,同窗们陆陆续续的进来了。
  见后进来的两个小师弟正认真的背着书,五个十几岁的小书生顿时脸和脖子都红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掏出课本开始背书,韩夫子背的手进来的时候看到这一幕,不禁欣慰的点头。
  .......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了两个月,转眼已到了十月下旬。
  因距离放年假的日子不足一个半月,年后谢行俭的五个甲班师兄还要参加童生试的缘故,这天,韩夫子没再教授新课,而是说起了关于考童试的事。
  谢行俭和林邵白才入门,明年的童试当然参加不了,不过,都说有备无患,听听倒也无妨。
  韩夫子说,景平朝的童试分两场,第一场叫县试,明年的二月份开考,县试分四场,一天一场,考场在县衙礼房,主考官为本县的县令。
  第二场叫府试,得过了县试方能参加,开考时间为四月中旬,府试有些地方考四场,不过平阳郡只考三场,考场设在府城知府礼院,主考官主要为知府大人。
  无论是县试还是府试,考的内容都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帖经、墨义和经义,除了府试难度大点几乎没啥区别。
  不过府试有时会加试一项诗赋。
  他记得上辈子历史中记载,科考诗赋一项是最简单的,考试前考生可以多做几首让夫子帮着改改,备着考场时用,题目都是一些应景的话题,比如什么雨霁晚霞,赤日苍穹等。
  听完韩夫子的介绍,谢行俭简单总结了下,童试说简单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童试考的大范围都是书本的原话,说它难是因为你要把四书五经十三本书倒背如流。
  谢家这个秋天因卖大茴香赚了将近一百八十吊银子,有了钱,谢行俭便去书肆把剩下的书全买了回来,总共花了有六十吊,可把谢行俭心疼坏了。
  因大茴香能赚钱,谢行俭便劝他爹将小山谷所在的山头给买了下来,花了一百吊钱。
  虽然家里只留了二十吊钱,谢家人还是很开心,毕竟山头归自家了,以后想摘大茴香就用不着偷偷摸摸。。
  林水村的人知道谢家二房花一百吊买了个啥用没有的山头后,一堆人纷纷到谢家转弯抹角的打听,连大房那边的刘氏都忍不住过来套王氏的话,王氏咬着牙一句话都不说,天天把院门关着。
  谢行俭渐渐地就感觉村里不对劲,说他家一夜发财的风言疯言不久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谢行俭赶紧和他爹商量对策,当夜,谢长义就去村长家把小山谷的事说了。
  第二天,村长召集大家去各个山头寻大茴香树,一应长了大茴香树的,都被有家底的人家买了去,没钱的只能在一旁眼红,或是找人借钱买山头。
  谢大伯家就找他爹借了三十吊,买了一个带有三棵大茴香树的山头。
  久而久之,村里有大半的人家都有了大茴香树,关于谢家的话题也就没人再乱传。
  自从知道是谢家二房将赚钱的来头告诉村里的人,有些脸皮薄的便带着瓜果啥的上门道歉,只要来了的,王氏都按照谢行俭的吩咐,笑盈盈的接待。
  一时间,谢家二房声誉在林水村达到了顶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