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不世之功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方继藩迎视弘治皇帝的目光,便徐徐道来。
  “陛下,四洋商行在刘瑾的带领之下,虽是这两年不温不火,可实际上,刘瑾此人,早已在诸国有了布局。”
  “不说贸易据点,单说这两年来,打探到的诸国讯息,就是数不胜数。”说着,他顿了顿,歇了一口气才继续说道。
  “儿臣倒并非是夸奖刘瑾,这刘瑾和儿臣无亲无故……”
  “且慢着……”弘治皇帝看着方继藩,目光透着质疑:“刘瑾不是拜你做了大父?”
  “陛下就是陛下啊,果然是明察秋毫。可是陛下,儿臣建西山书院,徒子徒孙何其多也,一个认来的干孙子,不算什么。就比如萧公公,他还自称是儿臣的侄子呢,可儿臣,可有半分袒护他的意思?”
  方继藩看了一旁的萧敬一眼,吞了一口唾沫,才又开口说道。
  “儿臣做事,公私分明,心里只有陛下和朝廷,除此之外,再无私情,儿臣之心,天地鉴证,日月可鉴。”
  弘治皇帝颔首。
  有那么几分道理。
  方继藩继续道:“这四洋商行的许多讯息之中,都表明了一件事,那便是各国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健的货币体系,落后一些的,甚至还处在以物换物的阶段。好一些的,虽也铸钱,可各国要嘛相互之间攻伐频繁,新的货币,随时取代旧有的货币,再加上私钱的铸造,其金币、银币的含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以至人们买卖,往往这货币的交易,最是繁琐。”
  “儿臣以为,西山的银票,在大明已经推广,却现在信用良好,一方面,是钱庄受到了宫中和朝廷的监督,又有专门的细则规定,更有足够的储备金银,可保证永不受挤兑风潮所害。那么,何不在各国,也经营钱庄,将这钱庄的银票,推及天下四海呢?”
  “一方面,有了统一的货币标准,使四洋商行未来和各国的贸易,可以更加称心如意。且若是各国接受了银票,那我大明,便可使用银票,进口各国的特产,以丰富我大明上下的短缺。再其次,大明统领诸国,从前只是单以朝贡而辖制诸国,儿臣认为,这很不稳固,有了钱庄,通行了银票,再通过银票,可大量购置各国资产,使其永不相叛。”
  “再有,就是大量的金银输入我大明,缓解大明的通膨,将这些通货膨胀,引入各国,减小压力。同时,也可借机壮大西山钱庄和四洋商行,有此三大利,陛下以为如何。”
  弘治皇帝现在心情好的很,面容里不由泛起了笑意。
  方继藩说的,他听懂了一大半。
  虽然有些地方不太懂,可天下各国,都用大明的钱票,没什么不可。
  弘治皇帝想着,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天下各国都用大明的钱票,这可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可想念,他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不禁睁大眼睛凝视着方继藩问道。
  “可以实现吗,倘若各国不肯顺从呢?”
  方继藩朝弘治皇帝微笑。
  “陛下,钱票的推广,在于利害关系,对各国的王公贵族和商贾甚至是寻常百姓而言,只要这东西稳定,且能一直保证其价值,他们自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绝不是一国国君,想要禁止,就可以禁止的。当其国内没有比银票更稳定的货币时,人们自然更愿意接受银票的交易,这也非是一国国君,单凭一纸诏令,就可以解决的。”
  弘治皇帝听罢,颔首点头,微眯着眼眸,若有所思起来。
  “你上一道章程来,这件事,经府来办。”
  这经府的作用,一下子就出来了。
  大明已经出现了许多巨无霸的商行,无论是钱庄,还是四洋商行,又或者是幸福集团,又或者是钢铁、纺织、蒸汽机车之类的巨头,若是在这其上,没有一个机构居中协调,是不成的。
  偏偏朝中对这个,懂得不多。
  方继藩道:“儿臣遵旨。”
  弘治皇帝感慨:“朕终于盼来这一日了,过不了几日,便是太皇太后的大寿,这是双喜临门哪,哈哈……”
  有了银子,弘治皇帝整个人都精神抖索,面容焕发。
  倒是刘健等人,一个个无言,早知如此,国库也应当适当的购入一些股票资产才是,哪怕是国库不成,自己当初也该买一些啊。
  弘治皇帝差人又去问,就在这说话的功夫,小半时辰不到,便又有宦官来报:“陛下,涨了,又涨了,已增长了四倍,涨了四倍了。”
  弘治皇帝反而淡定下来,压压手:“这不算什么,不必激动。”
  刘健等人,则是幽怨的看着弘治皇帝。
  …………
  刘文善、刘瑾二人,受了诏命,星夜至京师,此时才天刚拂晓,却已有宫中的车马,迎其入宫。
  刘文善和刘瑾坐在车中,他们的车,抵达了午门,午门外头,是预备入朝廷议的百官。
  可是车马并没有停下,百官们不得不纷纷让出道路,而后一个个的看着这马车直接经过午门,进入宫中。
  呼……
  百官们一个个看着那远去的车马,眼睛都要流出泪来。
  宫中坐车的待遇,这可是内阁大学士们,一年到头也享受不到的待遇啊。
  虽是难免有人羡慕嫉妒恨。
  可是,有不少翰林,却是眉飞色舞。
  他们低声议论:“方才过去的可是刘文善刘公……听说此次,他是奉命去了佛朗机,以一人之力,灭佛朗机诸国啊。”
  “是吗?我也听说了,就凭那什么什么金香花,了不起啊。”
  “四洋商行的股价,已经高涨了十三倍了……”
  那翰林编修柳金水更在人群之中,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确实是十三倍了,才几天功夫,当初,他是听了王不仕的话,拼上了全部的家当,现如今,终于咸鱼翻身了。
  终于变成有钱呢了,不用在过得苦哈哈的日子了。
  他心里真是激动,一面流着泪,一面不停的念叨:“刘文善刘公,真是有大德之人啊,为我大明立下的是不世之功。”
  也有脸色阴沉的,站在一边,不吭声。
  王不仕身边,现在永远都不差狗腿子了。
  他们嘘寒问暖,呵护备至:“王学士,您累不累?”
  “王学士,冷不冷,要不要加一件衣衫?来,披我的吧。”于是,便开始宽衣。
  边上的人纷纷也急切的要宽衣:“披我的吧,披我的吧,暖和。”
  王不仕目光移动着,扫过一张张熟悉,亦或陌生的脸,抿了抿唇,便朝他们一摆手:“多谢各位,不必了。一般的绸子,老夫穿了不自在。”
  于是,众人幽怨的看着他。
  是呢。
  听说王不仕的朝服,都是定制的,最好的匠人先量了他的全身,确保完全贴身,而且所用的料子,都是薄如蝉翼,每一层,都是最好的织工缝制,莫说是料子,便是缝衣的线,那都是精挑细选。
  这档次,一下子就拉开了。
  想做朋友都不可得。
  人家谈论的东西,你只有啧啧称其奇的份,或者嘴巴张的比鸡蛋还大。怎么养身,每日该吃啥,穿啥衣,靴子该怎么穿才好,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些贫穷翰林们的想象力。
  许多人又想哭了。
  更有翰林怯怯道:“王学士,您说,这四洋商行的股票,是否还有加持的必要?”
  所有人如狼似虎的盯着王不仕。
  王不仕淡淡的道:“股票这东西,终究是投机重了一些。我辈乃是读书人,圣人门下,岂可成日言利?倒是听说,顺天府在推广公学,代圣人传播圣学,将这圣学深入人心,这才是大功德,大教化,谈股,俗了,老夫倒是有心,成立一个助学的善堂,捐几十个上百个学堂出来,资助顺天府,只是………想要捐纳学堂容易,营造设施也容易,甚至资助人读书,亦是易事耳。唯独想要招募称心如意的博学之才,却是难如登天,诸公,老夫现在每日头痛的,就是此事啊,已经好几宿,为此操心了,诸公倘若有什么故旧朋友,若是有才,不妨推荐一二,最好是为人正直,品学兼优的,倘若对新学有所涉及,那就更好不过了。再有……前几日,听说有一老妇,收养了不少孩子,她每月靠针线养活了别人,此乃义举也,值得提倡,老夫听说,她并不宽裕,却不知此老妇,现居何处,真是想去拜望,另外也想赠与一些金银,好教她以此,帮助更多孤儿孤女。”
  “……”
  “这个……这个……”
  许多人开始面红耳赤。
  王不仕环视了众人一眼,便背着手,叹了口气。
  “天下最易的,便是聚财,可天下最难的,却是聚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也。圣人之学,高如泰山,不可攀;又如大海,深不可测,吾等凡胎肉体,若能以仁义为本,量力而行,哪怕只是略尽绵薄之力,此生亦无憾了。”
  …………
  25章送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