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8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向南心里暗道,对张卫雨的印象一下子好了不少。
  他心里正想着这些,就听江易鸿开口说道:“嗯,看来你出去了一趟,还是有点想法的,把你说的这些结合国内的一些实际情况,整理整理,写一篇论文,再拿来给我看看。”
  “啊?”
  江易鸿一听,顿时苦了脸,写论文什么的,最麻烦了。
  可老师开了口,他怎么敢反对?
  “哦,那我先回去了。”
  看到江易鸿点了头,他只能转身打开门,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等张卫雨离开了,江易鸿才笑着对向南说道:“向南,站着干什么?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坐吧。”
  “好的,谢谢老师。”
  向南点了点头,在江易鸿对面的沙发上,规规矩矩地坐了下来。
  “卫雨是我带的研究生,他这个人,天赋是有一点,可性子太跳脱了些,不适合做修复师,但在理论上还是可以的。”
  江易鸿随便点评了几句,向南也只是老老实实地听着,对于张卫雨,他并不熟悉,也没什么可说的,更不好随便发表什么意见。
  说了几句张卫雨的事,江易鸿才将注意力转移到向南的身上来,他说道:“我听老刘说过,你之前在金陵博物院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陶瓷修复,现在学到什么程度了?”
  这个老刘,指的自然就是刘其正了。
  说起正事,向南立刻挺直了腰身,恭敬地回道:“我曾经在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中心,赵子和赵老师身边学过半个月,古陶瓷的清洗、拼对粘结都练习过,之后的工艺都没有学习,自己倒是自学了一段时间配补工艺里的雕刻。”
  江易鸿点了点头,颇有些赞许地说道:“半个月时间,能学习清洗和拼对粘结,已经很不容易了。”
  “走,我们去修复室看看。”
  说着,他就站了起来,双手往身后一背,就朝门外走去。
  向南见状,连忙站了起来,快走几步到门边,将门打开,等江易鸿走出去了,他才跟了出去,顺带着将门给关好。
  江易鸿并没有带着向南到单独的修复室里去,而是径直来到了公共修复室里。
  之前路过的时候,向南只是匆匆一瞥,并没有看得很细致,此时进入到修复室里以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和自己熟悉的古书画修复室还是有区别的。
  公共修复室里,靠窗的一面全都是落地玻璃幕墙,这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保证修复室里自然光线充足。
  在放置工作台、化学药品和修复物品的地方,则远离了窗户,避免阳光直射。
  修复室除了安置了两台落地式空调,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与湿度之外,还在天花板上安装了好几个排气扇等通风设备。
  这是因为修复师在修复古陶瓷器物之时,经常使用许多易挥发的化学药品,如果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给修复师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除此以外,修复室的一角还安装有自来水龙头、水池等。
  向南细细看了一圈,默默地将修复室里的布置记在了心里。
  自己也许会在这间公共修复室里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如果不知道里面的相关布置,临时需要用到时,就会手忙脚乱。
  这是向南最不喜欢的工作状态。
  向南跟着江易鸿走进修复室时,里面正有两个修复师在忙活着修复手中的古陶瓷器物。
  这两人,其中一个是小乔,另一个则是之前见过的那个有些秃顶的修复师。
  小乔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孩,白净的脸上有星星点点的小雀斑,看她说话做事的样子,应该是个挺活泼的人。
  那个有些秃顶的修复师姓戴,五十来岁,一说话就咧着嘴笑,看起来也是个性格很不错的人。
  见到江易鸿和向南来了,两个人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老戴一咧嘴,笑道:“主任,向专家,你们来了。”
  江易鸿点点头,指了指向南,对他们说道:“从今天起,古陶瓷修复中心只有实习生向南,没有专家向南,你们下次不要叫错了。”
  两人听了,先是一愣,紧接着连连点头。
  小乔拍了拍小手,笑道:“那要欢迎一下向南同志了,正式成为我们古陶瓷修复中心的一员。”
  向南也笑道:“谢谢,以后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江易鸿笑了笑,对此不置可否,对小乔和老戴说道:“你们忙你们的,我带向南来熟悉一下环境。”
  等他们两个人都回去做事后,江易鸿这才转头对向南说道:“向南,这个修复室,就你们三个用了,右边这里还有一张空闲的工作台,你先用着。”
  向南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江易鸿又指着工作台边上的一个原木色的立柜,对向南说道:
  “你把柜子最上层的那个门打开,里面有个纸箱子,你拿出来。”
  向南闻言,立刻上前几步,从那柜子的最上层,抱出来一个32吋电视机盒子那么大的纸箱子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台上。
  放好之后,他回头看了一眼江易鸿,见他微微点头,便转头拿了一把剪刀,将贴在箱子上的胶带剪开。
  箱子打开后,向南从里面抱出来一个用报纸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圆形状物品来。
  报纸拿开后,里面的东西才完整地显露出了出来:
  这是一个青花云龙纹瓶,大约有60公分高。
  这青花瓶,长颈溜肩,长圆筒腹,最上方绘有回文边饰,通体云龙纹缠绕,云纹呈花朵状,一眼就能看出是清朝中期的瓷瓶特征。
  只可惜的是,这瓶子从靠近肩部的位置炸开,分成两截,还有二十多片细小的碎瓷片,和一部分瓶颈部位,被分装在了两个密封袋里,小心地用泡沫塑料包裹着,以防止二次损伤。
  江易鸿见向南已经将瓶子拿出来了,也不多说,只是说道:
  “交给你一个任务,你把这个青花云龙纹瓶修复好来,时间不限,不懂的地方,就去问戴师傅,如果戴师傅也回答不了,你再来问我,有没有问题?”
  刚来就把这么难的任务交给我?
  这考验,也来得太快了一点吧?
  我这才学习了清洗和拼对粘结呢,后面连什么工序都不知道……
  虽然心里有些纳闷,但向南还是眉头也没有皱一下,点了点头,回答道:“没问题。”
  江易鸿闻言,也没什么表示,只是轻点了一下头,又转身离开了。
  他刚离开没多久,小乔和老戴就围了上来,嘴里“啧啧”有声。
  小乔看着那青花瓶,一脸惊叹,羡慕地说道:“向专家就是向专家,这才刚来呢,主任就让你直接上手了。当初我刚来的时候,可是接连洗了一年多的破陶瓷,愣是连文物都没摸过一下!”
  “是向南,不是向专家,被主任听到了,你估计又得挨训了!”
  老戴先是说了小乔一通,紧接着又瞄了一眼那个青花云龙纹瓶,安慰向南道,
  “估计主任也就是给你个考验,别担心,这肯定是个赝品,主任再怎么说也不会让你直接上手文物的。还有,刚刚主任也说了,你要有什么不懂,尽管来问我,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向南朝他们笑了笑,一脸诚恳地说道:“那就谢谢两位老师了!”
  “向南喊我老师了,我感觉自己都要飞了!”
  小乔笑得都快合不拢嘴了,过了好半天她又说道,“你再喊一句听听。”
  向南还没开口,老戴伸手一拉小乔,一脸严肃地说道:“别闹了!主任说归说,咱们心里得有个谱,在这里就咱们三个,随便怎么闹都没事,出了这个门,你再这么跟向南说话,让人怎么看向南?”
  小乔吐了吐舌头,低声嘀咕道:“开个玩笑嘛!”
  “没事,没事!”
  向南笑着打起了圆场,对他们说道,“我也不是开不起玩笑的人,再说了,论起古陶瓷修复技术,你们的确当得上我喊一声老师。”
  三个人又闲聊了几句,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眼看着到了中午时间,向南想了想,便说道:“中午我请两位老师吃个便饭,以后还要麻烦你们呢!”
  小乔笑着不说话。
  老戴则笑眯眯地摆了摆手,说道:“要请也是我们请,你是新来的嘛!”
  向南也不跟他争,反正到时候先把账结了就行了。
  三个人边说边聊,就下楼找地方吃饭去了。
  第125章 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银釉
  吃过饭之后,小乔和老戴都回去午休了,他俩就住在博物馆文保中心附近,走路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很方便。
  老戴极力邀请向南也去他家里休息一下。
  向南没有午休的习惯,大好时光,怎么能浪费在睡觉上面?
  他婉拒了老戴热情的邀请,独自一人回了古陶瓷修复中心。
  回到公共修复室里以后,向南便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对着面前这个破碎的青花云龙纹瓶,仔细观察起来。
  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因为年深日久而火光褪去,釉面光泽变得温润柔和,光线照射在上面,似乎有微微的散光,与新器相比全然不同。
  向南曾经在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中心学习过古陶瓷清洗工艺,自然知道这种散光现场被称作“蛤蜊光”。
  一些长时间埋藏于地下或洞穴窑藏的古器物,因为遭到环境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现象。
  一般来讲,年深月久,光泽差异就越大。
  这类古器物的釉面之上,好像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光线照射其上会产生一定的色散现象,给人一种彩虹光的感觉。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哈蜊光”。
  “蛤蜊光”的这层透明膜,其产生的原因是釉面氧化过程中,釉水中的微量元素“泛”的程度不同,造成光折射率改变,而形成的。
  目前,人工也能仿作“蛤蜊光”,但与自然形成的截然不同。
  与“蛤蜊光”类似的古器物年代旧貌特征,还有一种称作“银釉”。
  银釉,是绿釉器物上所特有的一种自然旧貌,除在汉绿釉陶器上常见到外(例如蜀省新津出土的“摇钱树”底座),枫林渡在考察“十陵”古蜀王墓中也采集到许多这类标本。
  古玩界有一种说法,叫做“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银釉”。
  由此可见,无论是蛤蜊光,还是银釉,都是十分难得的。
  蛤蜊光和银釉,不同于器物表面上的污垢,一般不作为古陶瓷清洁工艺中的清洁对象,而要给予保留,使古陶瓷再现历史风采和光阴的表现力。
  向南面前的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就有着淡淡的蛤蜊光,泛着岁月的厚重感,只可惜的是,它已经破碎了。
  除了蛤蜊光之外,这件古器物在靠近瓶足的位置上,有一块厚厚的灰色板结物依附在上面。
  向南伸手轻轻碰了碰,这灰色板结物触感坚硬异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