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再次当爹
林启风笑着点点头:“没错,如果五千万不够,我还可以追加。”
“够了够了,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曹德旺连连摆手:“国内每年进口的车也不过只有十几万辆,玻璃造太多,就是把日本人的市场都抢过来,也消化不了。”
林启风摇摇头:“以前是只有这些,但以后肯定不是,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厂,中美合资的北京吉普,中法合资的广州标志,86年天津引进的日本大发面包车,87年成立的北风联合汽车厂,各类合资车企纷纷成立,以后还会有更多,国内汽车市场的产销量都会越来越高,对玻璃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就算国内市场饱和,也可以向国外出口,用我们的成本优势,走国际路线,只要质量没问题,产品不会卖不出去的。”
曹德旺深以为然的点点头:“您说的我都认同,只是我还是不明白,您为什么要帮我呢?如果我没记错,我们之前好像都没见过?”
林启风平淡的笑笑:“你没记错,而我也不是要帮你,而是帮我们这个国家,中国人应该有一块不被人宰割就能用到的好玻璃。”
曹德旺仿佛看到了知己,兴奋道:“您跟我想的一样,我当初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才把工厂转型到汽车玻璃这块市场的。”
林启风看他一眼:“所以这件事就要靠你来实现了,有任何困难随时跟我联系,我会帮你解决的,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日本玻璃清除出国内市场。”
曹德旺郑重的点点头:“我会尽力的。”
时间进入四月,李欣的预产期到了,老娘和老丈人再次齐聚京城。
添丁进口不论放到谁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林启风家自然也不例外,一家人的气氛都很欢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
除了老丈人。
独守空房两年多,眼瞅着外孙女一点点长大,即将不需要李竹琴再留下来帮着带孩子了,他打光棍的日子也快要熬到头了,偏偏好巧不巧,第二胎又来了。
苦日子再次接上了茬,天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
至少李刚不知道:“爸,你咋了这是?我瞧着你脸色有点不对啊?生病了?”
“没。”李洪江摇摇头,看他一眼忽然又道:“小刚,你今年二十三了吧?”
“对啊,咋了?”李刚有些莫名其妙。
李洪江道:“该娶媳妇了啊,咋不见你有动静呢?你要自己谈不上,我跟你妈就要替你多操操心了。”
“可别。”李刚摆摆手:“我才23,又不着急,等我自己解决就成,不劳你跟我妈费心了。”
李洪江忽然莫名有些忧伤,自己有媳妇见不着都愁成这样,这个傻儿子没媳妇居然还能不慌不忙,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再给你一年时间,要是还谈不上,就跟我回老家,托人给你说个媳妇,老大不小的人了,总拖下去算怎么回事?”
“再说吧。”李刚不耐烦的丢下句话逃走了。
预产期就在这几天,李欣随时都有可能生产,有了上次手忙脚乱的经验,林启风这次学乖了,提前带着李欣住进了医院。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非常正确,上午刚进的医院,中午人就被推进了产房,到下午再被推出来时,他已经再次当上了爹,而且还是儿女双全。
“瞧这小鼻子小眼,长得跟启风可真像啊。”一家人集体围观着家庭新成员,李竹琴喜滋滋的率先评价了句。
“下巴也像。”
“脸庞也像。”
老娘和老丈人紧跟着接了话。
林启风默默总结道:“看样子是亲生的没错了。”
老娘顿时推了他一把,嗔怪道:“胡说什么呢?”
林启风呵呵一笑:“开个玩笑,没其他意思。”
三岁的小俊雅踮着脚扒着眼都看不到人,拍着林启风大腿着急道:“爸爸,我也要看。”
林启风笑着一把抱起闺女,道:“来,看吧,以后他就是你弟弟了。”
俊雅眨巴着大眼,边看边问:“跟俊安弟弟一样的弟弟吗?”
“不一样,俊安是堂弟,二伯家的孩子,这是亲弟弟,爸爸跟妈妈的孩子,懂了吗?”林启风耐心的解释完,心里依然有苦难言。
每每想起俊安这个名字,他就很无奈,尤其是现在,生的果然是儿子,而他原本准备的名字已经成了侄子,他还要重新起名字,这真的是件头疼事。
好在闺女很贴心,脆生生道:“懂了,这是亲弟弟。”
俊轩出声的第三天,李欣出院了,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回了家。
名字是林启风绞尽脑汁重新起的,他自认为还算不错,其他人也没表示反对,儿子的名字也就顺利成章定了下来。
跟他们一起回到家的,还有刚刚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的消息,也预示着国内第一波房地产热潮,正式拉开了帷幕。
尽管网络还没兴起,国内通讯设施还很落后,但总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在决议刚刚通过的当天,就已经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比如林启风。
也比如一直关注人大会议的人。
还有早已提前去了海南打前站的胡庆和古盛,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的打来了电话,声音很兴奋。
“哥,您真神了啊,您是不是早就听到消息了?我们先前三百万买下来的地,消息才放出来半天,就有人联系说要出价三百二十万买走了。”
“你没卖吧?”
“没,他当我傻呢,二十万就想把我给打发了,这才半天就涨了这么多,等再过上几天,起码还能再翻一倍。”胡庆的声音有点得意。
林启风立刻泼了盆冷水:“翻两倍也不能卖,知道吗?”
胡庆嘿嘿一笑:“知道知道,我就打个比方。”
“囤了多少地了?”
“囤了四块,加起来大概三万七千平方米,够我们开发一阵子了,还要继续囤吗?”
“接着囤。”
“够了够了,其实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曹德旺连连摆手:“国内每年进口的车也不过只有十几万辆,玻璃造太多,就是把日本人的市场都抢过来,也消化不了。”
林启风摇摇头:“以前是只有这些,但以后肯定不是,85年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厂,中美合资的北京吉普,中法合资的广州标志,86年天津引进的日本大发面包车,87年成立的北风联合汽车厂,各类合资车企纷纷成立,以后还会有更多,国内汽车市场的产销量都会越来越高,对玻璃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就算国内市场饱和,也可以向国外出口,用我们的成本优势,走国际路线,只要质量没问题,产品不会卖不出去的。”
曹德旺深以为然的点点头:“您说的我都认同,只是我还是不明白,您为什么要帮我呢?如果我没记错,我们之前好像都没见过?”
林启风平淡的笑笑:“你没记错,而我也不是要帮你,而是帮我们这个国家,中国人应该有一块不被人宰割就能用到的好玻璃。”
曹德旺仿佛看到了知己,兴奋道:“您跟我想的一样,我当初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才把工厂转型到汽车玻璃这块市场的。”
林启风看他一眼:“所以这件事就要靠你来实现了,有任何困难随时跟我联系,我会帮你解决的,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日本玻璃清除出国内市场。”
曹德旺郑重的点点头:“我会尽力的。”
时间进入四月,李欣的预产期到了,老娘和老丈人再次齐聚京城。
添丁进口不论放到谁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林启风家自然也不例外,一家人的气氛都很欢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
除了老丈人。
独守空房两年多,眼瞅着外孙女一点点长大,即将不需要李竹琴再留下来帮着带孩子了,他打光棍的日子也快要熬到头了,偏偏好巧不巧,第二胎又来了。
苦日子再次接上了茬,天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
至少李刚不知道:“爸,你咋了这是?我瞧着你脸色有点不对啊?生病了?”
“没。”李洪江摇摇头,看他一眼忽然又道:“小刚,你今年二十三了吧?”
“对啊,咋了?”李刚有些莫名其妙。
李洪江道:“该娶媳妇了啊,咋不见你有动静呢?你要自己谈不上,我跟你妈就要替你多操操心了。”
“可别。”李刚摆摆手:“我才23,又不着急,等我自己解决就成,不劳你跟我妈费心了。”
李洪江忽然莫名有些忧伤,自己有媳妇见不着都愁成这样,这个傻儿子没媳妇居然还能不慌不忙,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再给你一年时间,要是还谈不上,就跟我回老家,托人给你说个媳妇,老大不小的人了,总拖下去算怎么回事?”
“再说吧。”李刚不耐烦的丢下句话逃走了。
预产期就在这几天,李欣随时都有可能生产,有了上次手忙脚乱的经验,林启风这次学乖了,提前带着李欣住进了医院。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非常正确,上午刚进的医院,中午人就被推进了产房,到下午再被推出来时,他已经再次当上了爹,而且还是儿女双全。
“瞧这小鼻子小眼,长得跟启风可真像啊。”一家人集体围观着家庭新成员,李竹琴喜滋滋的率先评价了句。
“下巴也像。”
“脸庞也像。”
老娘和老丈人紧跟着接了话。
林启风默默总结道:“看样子是亲生的没错了。”
老娘顿时推了他一把,嗔怪道:“胡说什么呢?”
林启风呵呵一笑:“开个玩笑,没其他意思。”
三岁的小俊雅踮着脚扒着眼都看不到人,拍着林启风大腿着急道:“爸爸,我也要看。”
林启风笑着一把抱起闺女,道:“来,看吧,以后他就是你弟弟了。”
俊雅眨巴着大眼,边看边问:“跟俊安弟弟一样的弟弟吗?”
“不一样,俊安是堂弟,二伯家的孩子,这是亲弟弟,爸爸跟妈妈的孩子,懂了吗?”林启风耐心的解释完,心里依然有苦难言。
每每想起俊安这个名字,他就很无奈,尤其是现在,生的果然是儿子,而他原本准备的名字已经成了侄子,他还要重新起名字,这真的是件头疼事。
好在闺女很贴心,脆生生道:“懂了,这是亲弟弟。”
俊轩出声的第三天,李欣出院了,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回了家。
名字是林启风绞尽脑汁重新起的,他自认为还算不错,其他人也没表示反对,儿子的名字也就顺利成章定了下来。
跟他们一起回到家的,还有刚刚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的消息,也预示着国内第一波房地产热潮,正式拉开了帷幕。
尽管网络还没兴起,国内通讯设施还很落后,但总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在决议刚刚通过的当天,就已经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比如林启风。
也比如一直关注人大会议的人。
还有早已提前去了海南打前站的胡庆和古盛,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的打来了电话,声音很兴奋。
“哥,您真神了啊,您是不是早就听到消息了?我们先前三百万买下来的地,消息才放出来半天,就有人联系说要出价三百二十万买走了。”
“你没卖吧?”
“没,他当我傻呢,二十万就想把我给打发了,这才半天就涨了这么多,等再过上几天,起码还能再翻一倍。”胡庆的声音有点得意。
林启风立刻泼了盆冷水:“翻两倍也不能卖,知道吗?”
胡庆嘿嘿一笑:“知道知道,我就打个比方。”
“囤了多少地了?”
“囤了四块,加起来大概三万七千平方米,够我们开发一阵子了,还要继续囤吗?”
“接着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