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道德与法
“人之初,性本善...”,赵括想了想某个暴怒的老头的模样,不由得改道:“人之初,性本恶...”,这好像也有些不对,要起到对孩童的启蒙教育,荀子的性恶论比较高深,初学者未必能真正理解,那样就会起到反作用。赵括挠了挠头,“人之初,性本无,习而善,怠而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倒是没有问题,配合前文的学了就好,不学就坏很般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嗯,这个也可以用,当初编写三字经的人肯定是孟子的铁杆粉丝,赵括点着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就得改了,此刻还没有这么一号人物呢。
那最能教导孩子的是谁呢?马服山,有一方...不行,不行,赵括急忙将脑海里的想法排出去,今荀子,有义方,教诸子,德显广...赵括一点一点德修改了起来,今对古,孟子对荀子...这又不是对对联!!赵括感觉有些头痛,这编启蒙教材还真是不太容易啊。
写了许久,赵括放下了手里的事情,便又走了出去,自从他严厉的教导了辛梧之后,这个人算是做出了一些改变,他停止了郡内的徭役,还组织官吏前往各地宣讲道德,这在秦国大概是第一次,百姓们都懵了,甚至,辛梧还打造了几个道德人设,选择几个孝顺的,和善的人,给与赏赐,提倡众人效仿他们的行为。
赵括心里忽然觉得,这种提倡可以与爵位联系起来,既然能用爵位让秦人变得勇武起来,那是否能用爵位来提倡民间道德呢?
道德并不是一句空话,道德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敬业,爱国,友善,诚信这些都是道德的范围,赵括提倡道德,不是要让百姓们愚孝,让百姓们将君王当作父亲那样,他只是想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树立一个全新的民族精神,朴素,敬业,爱国的一种民族精神,不只是局限在孝顺这个方面。
封建国家没有不结束的,而民族精神却是永恒的。
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只要能扎根在百姓的心里,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赵括所渴望的就是这个,当然,建立这样的道德观念,对国家本身也有巨大的好处。秦国那些宣讲律法的官吏,在以后,就能成为提倡道德的先锋,他们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赵括越想越是激动。
赵括走在道路上,看到那些惊讶的百姓们,心里还是很开心的,秦的百姓实在太压抑,而汉初的百姓又太松弛,毕竟汉初无为而治,大家别觉得无为而治是值国家不作为,无为而治是允许百姓们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以干涉...大概是因为在秦时太过压抑,性子开朗的刘邦就选择了这么一种治理办法。
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办法很适用与那个时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斗力,加上北面也出了一位枭雄,汉初受尽了欺负。故而,赵括想要合理的将这两种制度妥善的放在一个锅里烹制,国家既要管理好百姓,也同时不能太苛刻,另外,还要加上一勺子的道德教化,这样一来,口感是最佳的。
保证能将敌人的牙齿给崩掉。
他在南阳待了一段时日,楚国完全没有想要动兵的打算,一直都是在虚张声势,各地聚集士卒,做出一副进攻的模样来,只是在赵括看来,对方的演技还有待进步,赵括如今的眼光多老辣,项燕的小把戏,赵括一眼就能看破,当初老夫跟你兄长临武君称兄道弟,谈论战争的时候,你小子还在玩泥巴呢!
赵括这可不是倚老卖老,在这时代,他算是是真的老....
辛梧虽然有些小人性格,可是做事能力还真的不错,是个能实干的官吏,就跟李斯那样,难怪他能受到秦王和吕不韦的偏爱,对他的一些小动作也置之不理,在得到赵括的“命令”之后,这位还真的做出了些事来,他四处前往乡野,乐呵呵的拜见了当地的百姓,完全没有官吏的架子,甚至还亲自奖赏了几个善待父亲,认真敬业的模范。
他的这个举动,顿时掀起了波浪,上行下效,一时间,南阳各地都是和善的面孔,原先那些严肃的亭长,此刻都是在宣读各地关于道德模范的故事。辛梧最初认为赵括的这种做法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作用,心里非常的抗拒,只是因为赵括的身份,而无奈的执行,可是当他开始执行之后,他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同的事情。
当初的百姓敬畏他,如今的百姓却爱他,他看到百姓们聚集在一起谈论他的功德,而那些因为敬业等品质受到奖赏的事情传开后,各地的百姓都不需要去督促,也是卖力的干活,路不拾遗,相亲相爱,辛梧懵了,如今的他,无论是走到哪里,都能遇到欢呼的百姓,百姓们拿起自己的粮食来款待他。
辛梧也爱上了这样演戏的感觉,既然要演一个爱民的形象,那肯定是要找个模板,于是乎,这位的言行举止就开始变得有些像赵括,他刻意的去模仿赵括对待百姓的态度。辛梧看着南阳的变化,他心里忽然有了个好想法,这是个升迁的机会啊。辛梧急忙召集自己的官吏们,他认真的说道:
“武成侯教会我治理地方的道理,我将百姓们当作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他们也是如此回报,可以看得出,荀子所说的没有一点错误,我想要将自己的治理办法写出来,交给咸阳,好让各地的百姓也能收益,二三子觉得怎么样呢?”,官吏们还能说什么,当然就是一顿奉承马屁,随后,官吏们合作写出一篇上书。
辛梧急匆匆的拿着成文来到了赵括的身边,恭恭敬敬的将东西交给了赵括。
赵括看着幸梧所提到的以道德教化,奖赏道德君子,爱民等说法,不由得点着头,他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辛梧,他没有想到,这位转变的如此迅速,不过,这是很好的事情,他笑着说道:“您写的很好,就因为这篇上书,您就可以被成为贤臣了...”,面对赵括的评价,辛梧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他俯身再拜,要求赵括署名上书。
赵括看破了他的心思,摇着头,说道:“这是您所写的,我不懂得治理地方,也不懂得治理国家,我只是咸阳的一位老农而已,您还是自己上书吧。”,辛梧再三请求,赵括只是摇着头,不肯署名,不过,他还是告诉了辛梧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赵括认真的说道:“既然要推广,那就不能只是孝与勤...”
“我告诉您一个核心价值观,您要记住了...爱国,敬业,诚信...”
辛梧认真的记下了赵括的建议,包括爵位的那些建议,可以增设荣誉爵位,来起到一个表彰作用...辛梧本来是前来邀功的,没有想到,能有这样的收获,他开开心心的离开了这里。赵括送走了他,脸上笑呵呵的,他当然知道,辛梧还是在糊弄自己,就跟当初一样,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他所想的还是自己的爵位,自己的地位。
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对天下有益,赵括就可以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咸阳老农。
就在此刻,咸阳有消息来到了南阳,李牧大败匈奴,斩获无数,开疆扩土...赵括非常的开心,忍不住的从当地官吏那里买了些酒水,坐在院落内,赵括喝着酒,为李牧他们所取得的胜利而庆祝,只可惜,赵括身边,已经没有了那些可以一同与他饮酒的朋友们,在这个时候,赵括就在身边多放几个酒盏。
就好像信陵君他们就在身边。
“又击败了一个未来的强敌啊...这样一来,边塞百姓也能得到几十年的安稳时日啦,我也就能安心了...”
“无忌啊,我会让你看到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坚持,一切都好起来了...好起来了。”
.......
赵括还是离开了南阳,前往南郡,而在他离开的时候,辛梧带着这里的官吏前来送别,他大概是记得当初赵括所说的那些话,还安排不少的百姓们当演员,演一出送别的苦情戏,赵括笑了笑,没有揭穿,他认真的对辛梧说道:“您做的不错,我返回咸阳的时候,一定要将您的事情告诉大王。”
激励了一下辛梧,赵括坐在马车上,摇摇晃晃的前往南郡,南郡的太守是茅焦。他是齐国人,也是一位正直的人,在历史上,秦王想要将将母亲囚禁起来,有很多大臣上言反对,秦王杀死了前来劝谏的大臣,并表示再来劝谏的一定会死,茅焦跟家里人交代了后事,就前往劝谏,秦王最终放弃了囚禁生母的想法。
可是赵括跟他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因为这位是一个忠实的分封主义者,他认为分封制才是正确的治理办法。实际上,有不少人认为分封和郡县是有利有弊的,实际上,郡县就是比分封要先进,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但凡使用分封制的大一统国家,在一代之后就会陷入内乱,国力大降,这并非是胡说八道。
汉朝认为秦国灭亡太过迅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诸侯来帮助君王抵御叛贼,故而用大量的同姓诸侯来坐镇各地,结果刘邦身死之后,他的分封差点导致汉朝覆灭,这些诸侯不仅没有帮助抵御叛贼,反而是成为了叛贼,比塞外敌人还强大的叛贼..文帝小心翼翼的应对各地的诸侯,内忧外患...最后还是爆发了诸侯叛乱,汉朝陷入内战,国力损耗,无力对外,匈奴却成为了草原霸主。
晋认为曹魏的诸侯太弱,没有保护君王,故而轻易被禅让,故而大搞分封,嗯,当司马炎身死之后,叛乱触发,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国家陷入长期的内战中,国力大减,政治混乱,塞外的胡人亮起了刀。
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民皇帝,也想要让子孙们都当上藩王,大搞分封,结果在他逝世之后,内乱爆发...若不是最后胜利者是个能人,战争又迅速结束,会发生什么还真的不好说。
故而,当秦统一之后,分封肯定还是不能采用的。而对偏远,庙堂无法直接治理地区施行分封,这也是不靠谱的,如果你不能直接管理,又怎么能期待远离中原的诸侯就能管理好这里呢?若是不断给与资助和威慑,你怎么知道对方的后代不会成为第二个塞外强敌呢?
因此,赵括与这位茅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赵括还是敬佩他的为人,他治理南郡,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南郡的情况明显就要比南阳郡好出很多,甚至都没有赵括可以去指责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耕耘不辍,可以说,是秦国太守的典范了。来到南郡,赵括最先想起的就是某位黑皮肤的少年。
他大概还没有出生吧,或者还是个孩子。
茅焦并没有亲自来接见赵括,来迎接他的官吏也不多,赵括反而很开心,没有耽误各地的政务就好,他在南郡各地转悠了一圈,查看了百姓的情况,最后方才来到了茅焦的身边,茅焦看到赵括,就急忙拉着他的手,将他带到了内室。茅焦皱着眉头,认真的说道:“要发生叛乱了,请您来平定这件事。”
赵括瞪大了双眼,他问道:“怎么会发生叛乱呢?请您说清楚。”
“我们发现有不少楚人乘船朝着北方前往,似乎是要赶往陈郡,可是陈郡到如今都没有任何关于这些楚人的消息,我猜测陈郡有人在隐藏楚人,想要谋反...我已经上书咸阳,还没有回信,您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如果爆发叛乱,还请您来统帅南郡的士卒...”
赵括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在秦国的治理下,谁能谋反?谁敢谋反?
他眯着双眼,问道:“您先别急,陈郡的太守是谁来着?”
“樊於期。”
“不好!!”,赵括忽然大叫了起来。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倒是没有问题,配合前文的学了就好,不学就坏很般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嗯,这个也可以用,当初编写三字经的人肯定是孟子的铁杆粉丝,赵括点着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就得改了,此刻还没有这么一号人物呢。
那最能教导孩子的是谁呢?马服山,有一方...不行,不行,赵括急忙将脑海里的想法排出去,今荀子,有义方,教诸子,德显广...赵括一点一点德修改了起来,今对古,孟子对荀子...这又不是对对联!!赵括感觉有些头痛,这编启蒙教材还真是不太容易啊。
写了许久,赵括放下了手里的事情,便又走了出去,自从他严厉的教导了辛梧之后,这个人算是做出了一些改变,他停止了郡内的徭役,还组织官吏前往各地宣讲道德,这在秦国大概是第一次,百姓们都懵了,甚至,辛梧还打造了几个道德人设,选择几个孝顺的,和善的人,给与赏赐,提倡众人效仿他们的行为。
赵括心里忽然觉得,这种提倡可以与爵位联系起来,既然能用爵位让秦人变得勇武起来,那是否能用爵位来提倡民间道德呢?
道德并不是一句空话,道德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敬业,爱国,友善,诚信这些都是道德的范围,赵括提倡道德,不是要让百姓们愚孝,让百姓们将君王当作父亲那样,他只是想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树立一个全新的民族精神,朴素,敬业,爱国的一种民族精神,不只是局限在孝顺这个方面。
封建国家没有不结束的,而民族精神却是永恒的。
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只要能扎根在百姓的心里,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赵括所渴望的就是这个,当然,建立这样的道德观念,对国家本身也有巨大的好处。秦国那些宣讲律法的官吏,在以后,就能成为提倡道德的先锋,他们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赵括越想越是激动。
赵括走在道路上,看到那些惊讶的百姓们,心里还是很开心的,秦的百姓实在太压抑,而汉初的百姓又太松弛,毕竟汉初无为而治,大家别觉得无为而治是值国家不作为,无为而治是允许百姓们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以干涉...大概是因为在秦时太过压抑,性子开朗的刘邦就选择了这么一种治理办法。
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办法很适用与那个时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斗力,加上北面也出了一位枭雄,汉初受尽了欺负。故而,赵括想要合理的将这两种制度妥善的放在一个锅里烹制,国家既要管理好百姓,也同时不能太苛刻,另外,还要加上一勺子的道德教化,这样一来,口感是最佳的。
保证能将敌人的牙齿给崩掉。
他在南阳待了一段时日,楚国完全没有想要动兵的打算,一直都是在虚张声势,各地聚集士卒,做出一副进攻的模样来,只是在赵括看来,对方的演技还有待进步,赵括如今的眼光多老辣,项燕的小把戏,赵括一眼就能看破,当初老夫跟你兄长临武君称兄道弟,谈论战争的时候,你小子还在玩泥巴呢!
赵括这可不是倚老卖老,在这时代,他算是是真的老....
辛梧虽然有些小人性格,可是做事能力还真的不错,是个能实干的官吏,就跟李斯那样,难怪他能受到秦王和吕不韦的偏爱,对他的一些小动作也置之不理,在得到赵括的“命令”之后,这位还真的做出了些事来,他四处前往乡野,乐呵呵的拜见了当地的百姓,完全没有官吏的架子,甚至还亲自奖赏了几个善待父亲,认真敬业的模范。
他的这个举动,顿时掀起了波浪,上行下效,一时间,南阳各地都是和善的面孔,原先那些严肃的亭长,此刻都是在宣读各地关于道德模范的故事。辛梧最初认为赵括的这种做法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作用,心里非常的抗拒,只是因为赵括的身份,而无奈的执行,可是当他开始执行之后,他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同的事情。
当初的百姓敬畏他,如今的百姓却爱他,他看到百姓们聚集在一起谈论他的功德,而那些因为敬业等品质受到奖赏的事情传开后,各地的百姓都不需要去督促,也是卖力的干活,路不拾遗,相亲相爱,辛梧懵了,如今的他,无论是走到哪里,都能遇到欢呼的百姓,百姓们拿起自己的粮食来款待他。
辛梧也爱上了这样演戏的感觉,既然要演一个爱民的形象,那肯定是要找个模板,于是乎,这位的言行举止就开始变得有些像赵括,他刻意的去模仿赵括对待百姓的态度。辛梧看着南阳的变化,他心里忽然有了个好想法,这是个升迁的机会啊。辛梧急忙召集自己的官吏们,他认真的说道:
“武成侯教会我治理地方的道理,我将百姓们当作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他们也是如此回报,可以看得出,荀子所说的没有一点错误,我想要将自己的治理办法写出来,交给咸阳,好让各地的百姓也能收益,二三子觉得怎么样呢?”,官吏们还能说什么,当然就是一顿奉承马屁,随后,官吏们合作写出一篇上书。
辛梧急匆匆的拿着成文来到了赵括的身边,恭恭敬敬的将东西交给了赵括。
赵括看着幸梧所提到的以道德教化,奖赏道德君子,爱民等说法,不由得点着头,他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辛梧,他没有想到,这位转变的如此迅速,不过,这是很好的事情,他笑着说道:“您写的很好,就因为这篇上书,您就可以被成为贤臣了...”,面对赵括的评价,辛梧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他俯身再拜,要求赵括署名上书。
赵括看破了他的心思,摇着头,说道:“这是您所写的,我不懂得治理地方,也不懂得治理国家,我只是咸阳的一位老农而已,您还是自己上书吧。”,辛梧再三请求,赵括只是摇着头,不肯署名,不过,他还是告诉了辛梧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赵括认真的说道:“既然要推广,那就不能只是孝与勤...”
“我告诉您一个核心价值观,您要记住了...爱国,敬业,诚信...”
辛梧认真的记下了赵括的建议,包括爵位的那些建议,可以增设荣誉爵位,来起到一个表彰作用...辛梧本来是前来邀功的,没有想到,能有这样的收获,他开开心心的离开了这里。赵括送走了他,脸上笑呵呵的,他当然知道,辛梧还是在糊弄自己,就跟当初一样,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他所想的还是自己的爵位,自己的地位。
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对天下有益,赵括就可以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咸阳老农。
就在此刻,咸阳有消息来到了南阳,李牧大败匈奴,斩获无数,开疆扩土...赵括非常的开心,忍不住的从当地官吏那里买了些酒水,坐在院落内,赵括喝着酒,为李牧他们所取得的胜利而庆祝,只可惜,赵括身边,已经没有了那些可以一同与他饮酒的朋友们,在这个时候,赵括就在身边多放几个酒盏。
就好像信陵君他们就在身边。
“又击败了一个未来的强敌啊...这样一来,边塞百姓也能得到几十年的安稳时日啦,我也就能安心了...”
“无忌啊,我会让你看到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坚持,一切都好起来了...好起来了。”
.......
赵括还是离开了南阳,前往南郡,而在他离开的时候,辛梧带着这里的官吏前来送别,他大概是记得当初赵括所说的那些话,还安排不少的百姓们当演员,演一出送别的苦情戏,赵括笑了笑,没有揭穿,他认真的对辛梧说道:“您做的不错,我返回咸阳的时候,一定要将您的事情告诉大王。”
激励了一下辛梧,赵括坐在马车上,摇摇晃晃的前往南郡,南郡的太守是茅焦。他是齐国人,也是一位正直的人,在历史上,秦王想要将将母亲囚禁起来,有很多大臣上言反对,秦王杀死了前来劝谏的大臣,并表示再来劝谏的一定会死,茅焦跟家里人交代了后事,就前往劝谏,秦王最终放弃了囚禁生母的想法。
可是赵括跟他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因为这位是一个忠实的分封主义者,他认为分封制才是正确的治理办法。实际上,有不少人认为分封和郡县是有利有弊的,实际上,郡县就是比分封要先进,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但凡使用分封制的大一统国家,在一代之后就会陷入内乱,国力大降,这并非是胡说八道。
汉朝认为秦国灭亡太过迅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诸侯来帮助君王抵御叛贼,故而用大量的同姓诸侯来坐镇各地,结果刘邦身死之后,他的分封差点导致汉朝覆灭,这些诸侯不仅没有帮助抵御叛贼,反而是成为了叛贼,比塞外敌人还强大的叛贼..文帝小心翼翼的应对各地的诸侯,内忧外患...最后还是爆发了诸侯叛乱,汉朝陷入内战,国力损耗,无力对外,匈奴却成为了草原霸主。
晋认为曹魏的诸侯太弱,没有保护君王,故而轻易被禅让,故而大搞分封,嗯,当司马炎身死之后,叛乱触发,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国家陷入长期的内战中,国力大减,政治混乱,塞外的胡人亮起了刀。
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民皇帝,也想要让子孙们都当上藩王,大搞分封,结果在他逝世之后,内乱爆发...若不是最后胜利者是个能人,战争又迅速结束,会发生什么还真的不好说。
故而,当秦统一之后,分封肯定还是不能采用的。而对偏远,庙堂无法直接治理地区施行分封,这也是不靠谱的,如果你不能直接管理,又怎么能期待远离中原的诸侯就能管理好这里呢?若是不断给与资助和威慑,你怎么知道对方的后代不会成为第二个塞外强敌呢?
因此,赵括与这位茅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赵括还是敬佩他的为人,他治理南郡,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南郡的情况明显就要比南阳郡好出很多,甚至都没有赵括可以去指责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耕耘不辍,可以说,是秦国太守的典范了。来到南郡,赵括最先想起的就是某位黑皮肤的少年。
他大概还没有出生吧,或者还是个孩子。
茅焦并没有亲自来接见赵括,来迎接他的官吏也不多,赵括反而很开心,没有耽误各地的政务就好,他在南郡各地转悠了一圈,查看了百姓的情况,最后方才来到了茅焦的身边,茅焦看到赵括,就急忙拉着他的手,将他带到了内室。茅焦皱着眉头,认真的说道:“要发生叛乱了,请您来平定这件事。”
赵括瞪大了双眼,他问道:“怎么会发生叛乱呢?请您说清楚。”
“我们发现有不少楚人乘船朝着北方前往,似乎是要赶往陈郡,可是陈郡到如今都没有任何关于这些楚人的消息,我猜测陈郡有人在隐藏楚人,想要谋反...我已经上书咸阳,还没有回信,您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如果爆发叛乱,还请您来统帅南郡的士卒...”
赵括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在秦国的治理下,谁能谋反?谁敢谋反?
他眯着双眼,问道:“您先别急,陈郡的太守是谁来着?”
“樊於期。”
“不好!!”,赵括忽然大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