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倭寇
朱宏三看到中国第一个平等合约在自己手中签订完毕十分高兴,毕竟现在自己按照那些臭老九的说法也算名垂青史了。以前朱宏三没成事的时候对自己身后名不在乎,爱怎么滴怎么滴,命都没有了谁还能管那些?但是自从他占了南京以后越发的注意起自己的形象起来,毕竟他也不想被那些臭老九重重的记上一笔,朱宏三希望以后自己不要被记成暴君、昏君,最起码要弄一个神武中兴才行。
朱宏三对张煌言说道:“玄著啊,今天有什么紧急的奏折?”
现在前方战事已停,各方都在处于舔伤口的阶段,现在各省报上来的奏折大部分都是有关民生的,比如福建沿海七月份遭了台风,需要朝廷拨下钱粮救济;还有浙江钱塘江海潮为患,需要整修;江西南昌城市破败,需要钱粮整修城墙,反正到处是需要银子。
朱宏三看到这些脑袋都大了,全国百废待兴,自己现在占领的还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如果以后北伐中原成功,北方那些战乱十几年的省份可怎么办?现在国库没银子,对于各省的请粮折子只有一个办法,发动当地富户募捐。
朱宏三随手翻了翻几十个奏折,问道:“除了要钱要粮的那有什么?”
张煌言中奏折中挑了一个拿出来双手献给朱宏三,说道:“陛下,这有一个江苏省按察使发来的求援折子,在七月四日,江苏巡海道副使卢若腾在长江外海发现五艘海盗船,七月十日苏州府宝山所报急,有五百余人的倭寇登陆劫掠地方,不过已经被驻守在崇明的海军击退,斩首三百余人!经过审讯这些海盗大部分来自倭国!”
朱宏三一听这些海盗来自日本就是眼睛一亮,怎么忘了自己身边还有一个日本?日本虽然不富裕,但是也比战乱纷纷的大明要强,不如派兵去日本抢点银子和粮食可好?
朱宏三听张煌言说完怒道:“这帮小日本,就他娘的会趁火打劫!玄著,你下命令,命在崇明的海军派出五艘船,带上陆军的三个团,去日本那个什么萨摩藩,问问他们的大名到地怎么回事?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张煌言不管朱宏三的胡言乱语,他知道皇帝这是生气了,准备对日本动手。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当然朱元璋要攻打日本并不是吃饱撑的没事干,“倭寇”才是朱元璋想要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时期,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四十四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
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张煌言熟读史书,是知道这段历史的,所以他在听皇帝要对日本动手后赶紧说道:“陛下,当年太祖高皇帝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已经写进皇明祖训。陛下如果远征日本,容易授人口实啊!”
张煌言担心不无道理,当年蒙古占领南宋后,用南宋那只全亚洲最强的水师远征日本,都弄个铩羽而归。当年朱元璋也想和日本照量照量,也害怕步了蒙元后尘,才让日本苟活下来。现在中原战乱不休,朱宏三想要派几千人就去攻打日本,实在有些不知量力了!不过张煌言自然不能说皇帝不自量力,而是提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希望朱宏三能借这个梯子下台。
哪知道朱宏三想的和张煌言不一样,朱宏三现在穷的恨不得拉完屎舔手指头,边上这么大一块肥肉不上去咬几口实在说不过去,也不像朱宏三那种睚眦必报、雁过拔毛的性格。
“玄著,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下旨吧,命赵国良带领三个团,还有海军的五艘军舰出发!赵国良为日本派遣军提督!钦此!”
张煌言虽然身为皇帝的军机处领班,但是军机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大秘书,皇帝定了以后他们只有执行。张煌言没办法问道:“陛下,那给倭国国王下的圣旨用什么名义?”
朱宏三对张煌言说道:“玄著啊,今天有什么紧急的奏折?”
现在前方战事已停,各方都在处于舔伤口的阶段,现在各省报上来的奏折大部分都是有关民生的,比如福建沿海七月份遭了台风,需要朝廷拨下钱粮救济;还有浙江钱塘江海潮为患,需要整修;江西南昌城市破败,需要钱粮整修城墙,反正到处是需要银子。
朱宏三看到这些脑袋都大了,全国百废待兴,自己现在占领的还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如果以后北伐中原成功,北方那些战乱十几年的省份可怎么办?现在国库没银子,对于各省的请粮折子只有一个办法,发动当地富户募捐。
朱宏三随手翻了翻几十个奏折,问道:“除了要钱要粮的那有什么?”
张煌言中奏折中挑了一个拿出来双手献给朱宏三,说道:“陛下,这有一个江苏省按察使发来的求援折子,在七月四日,江苏巡海道副使卢若腾在长江外海发现五艘海盗船,七月十日苏州府宝山所报急,有五百余人的倭寇登陆劫掠地方,不过已经被驻守在崇明的海军击退,斩首三百余人!经过审讯这些海盗大部分来自倭国!”
朱宏三一听这些海盗来自日本就是眼睛一亮,怎么忘了自己身边还有一个日本?日本虽然不富裕,但是也比战乱纷纷的大明要强,不如派兵去日本抢点银子和粮食可好?
朱宏三听张煌言说完怒道:“这帮小日本,就他娘的会趁火打劫!玄著,你下命令,命在崇明的海军派出五艘船,带上陆军的三个团,去日本那个什么萨摩藩,问问他们的大名到地怎么回事?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张煌言不管朱宏三的胡言乱语,他知道皇帝这是生气了,准备对日本动手。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当然朱元璋要攻打日本并不是吃饱撑的没事干,“倭寇”才是朱元璋想要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时期,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四十四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
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张煌言熟读史书,是知道这段历史的,所以他在听皇帝要对日本动手后赶紧说道:“陛下,当年太祖高皇帝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已经写进皇明祖训。陛下如果远征日本,容易授人口实啊!”
张煌言担心不无道理,当年蒙古占领南宋后,用南宋那只全亚洲最强的水师远征日本,都弄个铩羽而归。当年朱元璋也想和日本照量照量,也害怕步了蒙元后尘,才让日本苟活下来。现在中原战乱不休,朱宏三想要派几千人就去攻打日本,实在有些不知量力了!不过张煌言自然不能说皇帝不自量力,而是提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希望朱宏三能借这个梯子下台。
哪知道朱宏三想的和张煌言不一样,朱宏三现在穷的恨不得拉完屎舔手指头,边上这么大一块肥肉不上去咬几口实在说不过去,也不像朱宏三那种睚眦必报、雁过拔毛的性格。
“玄著,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下旨吧,命赵国良带领三个团,还有海军的五艘军舰出发!赵国良为日本派遣军提督!钦此!”
张煌言虽然身为皇帝的军机处领班,但是军机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大秘书,皇帝定了以后他们只有执行。张煌言没办法问道:“陛下,那给倭国国王下的圣旨用什么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