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他富可敌国 第152节
“臣弟做的不对?”
“你做的很对。”
顾砚书想也不想,便对秦灏的这番做法表示了赞同。
不得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久,秦灏对顾砚书的行事风格的确有了一定的了解。
若是今日早朝,顾砚书在的话,也会选择秦灏当时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大皇子一脉的官员不要再去打征兵的主意。
好不夸张地说,顾砚书在秦灏的心中,简直就是最厉害的存在,也是他最崇拜的人。
得到了顾砚书的夸奖,秦灏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一兴奋,就开始关不住自己的话匣子了,直接同顾砚书抱怨了起来。
说这户部的人有多讨厌,时时刻刻都不忘给他们和三皇兄添堵。
“的确是有些让人讨厌。”
听着五皇子口中户部与厉王府之间的种种恩怨,顾砚书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
“那就给户部的人,找点儿事做好了。”
“什么?”
秦灏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吐槽,居然会让顾砚书有这样的反应。
虽然顾砚书没有说他会给户部找什么样的事,但从顾砚书现在的表情来看,秦灏就只知道一件事:
这户部的人,以后的日子恐怕是不好过了。
当然,朝堂中是怎样的暗流涌动,京中的百姓并不关心,对于他们来说,今天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
那便是今日他们在《京都日报》门前捐出的那一笔善款。
温六公子说了,为了能够早日帮助到绍城的百姓,也为了钱款的安全,今日受到的这些钱款,会在酉时末直接送进皇宫。
为了贯彻报社提出的公开透明原则,在钱款送进皇宫之前,会进行统一的清点。
现在没事做的百姓们,可都聚集在报社外不远的位置,看报社的人清点今日的捐款呢!
为了保障钱款的安全,今日经手捐款之人都是顾砚书从厉王府中抽调过去的。
厉王府中的下人们最大的一个优点,便是手脚麻利。
虽然今日赈灾的钱款不少,其中还有不少铜钱和碎银,但大家也在半个时辰内将其全部清点了出来。
合集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九百五十二两零八百文。
最后温清霄自讨腰包补足了后面的零头,总共合集四百二十三万四千两。
报社的人才刚刚将这个数字报出来,看热闹的人群中便立刻有人开口说话了:
“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九百五十二两零八百文,没错,就是差这么多!”
顺着声音望过去,便能看到那人手中正拿着一个算盘。
不用想也能知道,这应该是刚刚才对着报社外红纸上的清单算了一遍。
除此之外,又陆陆续续的有几个手中拿着算盘的人站了出来,表示数额没错。
其中还不乏让百姓们眼熟的老账房先生。
仔细打听了一番,才知道,这些人都是由《京都报社》请过来监督的,说是若最后报社给出数额与红榜上明细不符,可当场提出。
一听这话,百姓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毕竟红榜上的明细,是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一笔一笔记上去的,可没办法做假!
看着报社的人将银钱整整齐齐地放进木箱之中,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向皇宫送去,百姓们知道,这笔钱是要送去绍城帮助那边的灾民了。
当即,不少人心中都涌动出了一种激动之情:
“这里面可有俺捐的半两银子!”
“也有我捐的半两!”
“嘿嘿,虽然我家穷,但这里也有我捐的一百个铜板!”
……
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有了这笔钱,想来那副刊上所画的冻尸遍地,灾民衣不蔽体的情况,就不会再出现了!
第111章
有一句话说得好,钱可以解决世界上的大部分烦恼。
若是不行,那就是钱还不够多。
现在由《京都日报》所募捐到的善款,高达四百万两,显然不在“钱不够”的范围内。
当这笔善款被送进皇宫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皇上的心情好了许多。
到了第二日上朝的时候,听说报社那边为了充盈国库,依旧在继续募捐的消息时,就连语气也变得柔和了起来。
这还是自除夕夜,绍城雪灾的消息传入皇宫之后,皇上心情最明朗的时候。
常言道有人欢喜有人愁,在朝堂上的官员,自然也并不是全都很高兴。
比如说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现在就都是一副强颜欢笑的模样。
倒也不难理解,毕竟被这样生生地分走了一半的功劳,任谁也高兴不起来。
就连瞬间充盈了不少的国库,也不能让户部尚书展颜。
然而让户部尚书没有想到的是,让他郁结之事,还并非只有这一件。
因为皇上心情高兴,今日的早朝完全可以用“风平浪静”来形容。
眼见着王公公马上就要唱喏出那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之时,却见翰林院侍读温大人一个跨步上前:
“启禀皇上,臣有事启奏。”
这位从这位翰林院侍读的姓氏便不难看出,这是翰林学士温大人六位公子中的一位。
事实也的确如此。
现在说话之人,是温四,温清衍,同时也是温家几位兄弟之中,除了温清霄之外,学问最好之人。
六年前殿试,被皇上点为榜眼,在翰林任职一年后便自请外放,去做了一名县官。
两年前回京,便重新回到了翰林院,同时还直接向上升了两级,越过修撰,直接被任命为侍读,可见其手腕与才干。
就这个升迁的路线,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温大人在为其铺路,准备将自己手中的权柄直接交予四公子。
所以别看四公子现在身上的官阶不高,但就算是二三品的官员在面对他的时候,依旧非常客气。
温清霄担任报社负责人一事,秦戮早就已经向皇帝禀告过。
现下报社募捐有功,皇帝自然就对温家的人看着格外顺眼,当即便语气轻柔地询问:
“哦?温爱卿有何事启奏?”
温清衍微微俯身,朗声道:
“启奏皇上,常言道居安思危,这次绍城之危看似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其实契内里却暴露了国库的重重危机,还望皇上明鉴。”
温清衍此话一出,朝堂上的气氛顿时便有些微微的凝滞。
要知道现在从皇上到大臣们,都在为了绍城与国库之危得到解决之事高兴不已,温清衍这话,和给人泼冷水又有什么区别?
为人臣子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看人脸色,温清衍能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晋升,又怎么会是不懂得看人脸色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一个解释,温清衍是故意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一番话。
但是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
惹恼了皇上不说,也会给厉王府带去一些麻烦。
毕竟国库有危,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的,便是征兵与厉王殿下的兵部。
谁不知道,这温家几位公子因为温六的缘故,同厉王府极为亲近?
所以现下温四公子说这话,到底寓意为何?
也是在这个时候,殿中响起了皇帝的声音:
“不若温爱卿与朕说说,这怎么就危机重重了?嗯?”
众人明显能够感觉到,皇上虽然没有生气,但也显然不如刚刚那般愉悦了。
若是聪明一些的人,此时恐怕就会随便说一些自己错了的话圆过去。
然而温清衍却像是没有察觉到皇帝的不愉似的,直接开口:
“既然如此,那微臣便斗胆,与皇上说上一说。”
紧接着,温清衍便直接说出了这次募捐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
这次募捐能够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京都日报》的副刊,勾起了百姓们心中的共情。
二则是因为皇上这么多年的仁政,百姓们都知道天齐国库空虚不是作假。
三则是这是天齐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募捐,第一次问百姓要钱,总归是要容易一些的。
但若是以后朝廷再遇到绍城雪灾这样的情况呢?
难道又要找百姓要钱吗?
第二次或许可以,但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若是次数多了,频繁了,百姓心中想到的恐怕就不是灾民可怜,朝廷的不容易,而是朝廷的贪得无厌甚至是无能。
所以募捐一事,可一可再不可三。
今日能够站在朝堂上的,都不是无能之辈。
现在听到温清衍这番话,众人再细细一思索,发现这并不是温清衍危言耸听,而是事实的确如此。
“你做的很对。”
顾砚书想也不想,便对秦灏的这番做法表示了赞同。
不得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久,秦灏对顾砚书的行事风格的确有了一定的了解。
若是今日早朝,顾砚书在的话,也会选择秦灏当时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大皇子一脉的官员不要再去打征兵的主意。
好不夸张地说,顾砚书在秦灏的心中,简直就是最厉害的存在,也是他最崇拜的人。
得到了顾砚书的夸奖,秦灏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一兴奋,就开始关不住自己的话匣子了,直接同顾砚书抱怨了起来。
说这户部的人有多讨厌,时时刻刻都不忘给他们和三皇兄添堵。
“的确是有些让人讨厌。”
听着五皇子口中户部与厉王府之间的种种恩怨,顾砚书很是赞同地点了点头:
“那就给户部的人,找点儿事做好了。”
“什么?”
秦灏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吐槽,居然会让顾砚书有这样的反应。
虽然顾砚书没有说他会给户部找什么样的事,但从顾砚书现在的表情来看,秦灏就只知道一件事:
这户部的人,以后的日子恐怕是不好过了。
当然,朝堂中是怎样的暗流涌动,京中的百姓并不关心,对于他们来说,今天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
那便是今日他们在《京都日报》门前捐出的那一笔善款。
温六公子说了,为了能够早日帮助到绍城的百姓,也为了钱款的安全,今日受到的这些钱款,会在酉时末直接送进皇宫。
为了贯彻报社提出的公开透明原则,在钱款送进皇宫之前,会进行统一的清点。
现在没事做的百姓们,可都聚集在报社外不远的位置,看报社的人清点今日的捐款呢!
为了保障钱款的安全,今日经手捐款之人都是顾砚书从厉王府中抽调过去的。
厉王府中的下人们最大的一个优点,便是手脚麻利。
虽然今日赈灾的钱款不少,其中还有不少铜钱和碎银,但大家也在半个时辰内将其全部清点了出来。
合集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九百五十二两零八百文。
最后温清霄自讨腰包补足了后面的零头,总共合集四百二十三万四千两。
报社的人才刚刚将这个数字报出来,看热闹的人群中便立刻有人开口说话了:
“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九百五十二两零八百文,没错,就是差这么多!”
顺着声音望过去,便能看到那人手中正拿着一个算盘。
不用想也能知道,这应该是刚刚才对着报社外红纸上的清单算了一遍。
除此之外,又陆陆续续的有几个手中拿着算盘的人站了出来,表示数额没错。
其中还不乏让百姓们眼熟的老账房先生。
仔细打听了一番,才知道,这些人都是由《京都报社》请过来监督的,说是若最后报社给出数额与红榜上明细不符,可当场提出。
一听这话,百姓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毕竟红榜上的明细,是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一笔一笔记上去的,可没办法做假!
看着报社的人将银钱整整齐齐地放进木箱之中,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向皇宫送去,百姓们知道,这笔钱是要送去绍城帮助那边的灾民了。
当即,不少人心中都涌动出了一种激动之情:
“这里面可有俺捐的半两银子!”
“也有我捐的半两!”
“嘿嘿,虽然我家穷,但这里也有我捐的一百个铜板!”
……
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有了这笔钱,想来那副刊上所画的冻尸遍地,灾民衣不蔽体的情况,就不会再出现了!
第111章
有一句话说得好,钱可以解决世界上的大部分烦恼。
若是不行,那就是钱还不够多。
现在由《京都日报》所募捐到的善款,高达四百万两,显然不在“钱不够”的范围内。
当这笔善款被送进皇宫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感觉到,皇上的心情好了许多。
到了第二日上朝的时候,听说报社那边为了充盈国库,依旧在继续募捐的消息时,就连语气也变得柔和了起来。
这还是自除夕夜,绍城雪灾的消息传入皇宫之后,皇上心情最明朗的时候。
常言道有人欢喜有人愁,在朝堂上的官员,自然也并不是全都很高兴。
比如说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现在就都是一副强颜欢笑的模样。
倒也不难理解,毕竟被这样生生地分走了一半的功劳,任谁也高兴不起来。
就连瞬间充盈了不少的国库,也不能让户部尚书展颜。
然而让户部尚书没有想到的是,让他郁结之事,还并非只有这一件。
因为皇上心情高兴,今日的早朝完全可以用“风平浪静”来形容。
眼见着王公公马上就要唱喏出那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之时,却见翰林院侍读温大人一个跨步上前:
“启禀皇上,臣有事启奏。”
这位从这位翰林院侍读的姓氏便不难看出,这是翰林学士温大人六位公子中的一位。
事实也的确如此。
现在说话之人,是温四,温清衍,同时也是温家几位兄弟之中,除了温清霄之外,学问最好之人。
六年前殿试,被皇上点为榜眼,在翰林任职一年后便自请外放,去做了一名县官。
两年前回京,便重新回到了翰林院,同时还直接向上升了两级,越过修撰,直接被任命为侍读,可见其手腕与才干。
就这个升迁的路线,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温大人在为其铺路,准备将自己手中的权柄直接交予四公子。
所以别看四公子现在身上的官阶不高,但就算是二三品的官员在面对他的时候,依旧非常客气。
温清霄担任报社负责人一事,秦戮早就已经向皇帝禀告过。
现下报社募捐有功,皇帝自然就对温家的人看着格外顺眼,当即便语气轻柔地询问:
“哦?温爱卿有何事启奏?”
温清衍微微俯身,朗声道:
“启奏皇上,常言道居安思危,这次绍城之危看似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其实契内里却暴露了国库的重重危机,还望皇上明鉴。”
温清衍此话一出,朝堂上的气氛顿时便有些微微的凝滞。
要知道现在从皇上到大臣们,都在为了绍城与国库之危得到解决之事高兴不已,温清衍这话,和给人泼冷水又有什么区别?
为人臣子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看人脸色,温清衍能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晋升,又怎么会是不懂得看人脸色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一个解释,温清衍是故意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一番话。
但是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
惹恼了皇上不说,也会给厉王府带去一些麻烦。
毕竟国库有危,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的,便是征兵与厉王殿下的兵部。
谁不知道,这温家几位公子因为温六的缘故,同厉王府极为亲近?
所以现下温四公子说这话,到底寓意为何?
也是在这个时候,殿中响起了皇帝的声音:
“不若温爱卿与朕说说,这怎么就危机重重了?嗯?”
众人明显能够感觉到,皇上虽然没有生气,但也显然不如刚刚那般愉悦了。
若是聪明一些的人,此时恐怕就会随便说一些自己错了的话圆过去。
然而温清衍却像是没有察觉到皇帝的不愉似的,直接开口:
“既然如此,那微臣便斗胆,与皇上说上一说。”
紧接着,温清衍便直接说出了这次募捐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
这次募捐能够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京都日报》的副刊,勾起了百姓们心中的共情。
二则是因为皇上这么多年的仁政,百姓们都知道天齐国库空虚不是作假。
三则是这是天齐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募捐,第一次问百姓要钱,总归是要容易一些的。
但若是以后朝廷再遇到绍城雪灾这样的情况呢?
难道又要找百姓要钱吗?
第二次或许可以,但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若是次数多了,频繁了,百姓心中想到的恐怕就不是灾民可怜,朝廷的不容易,而是朝廷的贪得无厌甚至是无能。
所以募捐一事,可一可再不可三。
今日能够站在朝堂上的,都不是无能之辈。
现在听到温清衍这番话,众人再细细一思索,发现这并不是温清衍危言耸听,而是事实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