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他富可敌国 第153节
就连皇上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连带着,皇帝心中因为此次募捐顺利的愉悦,也顿时消减了不少。
偏偏温清衍还在继续。
说了募捐之事不可频繁之后,又说到了这些年天齐的种种开销。
像是绍城雪灾之事的确十年难遇,但除了雪灾之外,近年来天齐所遇到的灾祸却也不少。
从旱灾到洪水,从简州到苍阳再到绍城……
只要是位于天齐版图上的城池,只要遇到灾祸,都需要朝廷支出大笔钱财。
除此之外,温清衍又说到了现在天齐需要钱财的地方。
说到这个,简直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旁的不说,就是天齐边疆的重建事宜,便不是一件易事。
天齐常年战乱,虽然近两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位于天齐边界的城池,依旧破败不堪,需要加紧重建。
如此种种,哪一个不需要钱财?
哪一个不需要大笔的钱财?
现在由报社募捐到的四百万两看似很多,但在给绍城赈灾结束之后,又能剩下多少?
剩下的这些钱,分摊到他刚刚说的这些地方,真的够用吗?
这哪里还需要问够不够用这种话?
就温清衍所说的这些需要花钱的地方,别说是四百万两了,就是再多两个四百万两恐怕也不够!
就在众多大臣心中惊讶于朝廷的开销之时,有一个人却早就已经回过了神,直接向前一步,跪倒在地,哀声哭诉了起来:
“温大人所言句句属实,还望皇上明鉴呐!”
定睛向殿中跪伏之人望去,说话之人不是户部尚书又是谁?
而户部尚书还在继续:
“皇上,这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是微臣不为了天齐着想,执意取消征兵,而是咱们的国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还望皇上明鉴呐!”
一番真情实感的陈情,户部尚书语气中蕴含着极大的悲憷,可谓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厉王一脉的官员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他们昨日才堪堪保住的征兵一事,一眨眼的功夫,又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其中性子最为跳脱的五皇子忍不住对温清衍怒目而视:
没想到你这个家伙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居然是个背后给人捅刀的小人?
亏得三皇嫂还对你家那个六弟弟那么好,简直就是白眼狼一个!
至于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特别是户部尚书,则是止不住想要感激温清衍。
原本以为今年取消征兵一事已然无望,谁知道现在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户部尚书那边哭诉刚刚结束,这边温清衍就直接将炮口对准了户部尚书:
“刘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国库如此吃紧,这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在刘大人吗?”
这温清衍不是友军吗?
户部尚书一时间甚至没有反应过来,有些茫然地看着温清衍:
“温大人此言何意?”
“皇上将整个户部交给刘大人,将天齐的国库以及命脉交给刘大人,这是对刘大人的信任,但刘大人扪心自问,刘大人真的对得起皇上的信任?”
温清衍可不管户部尚书震惊的目光,对着户部尚书就是一顿输出:
“这管理钱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为何刘大人与户部一遇到困难,就只知节流,不懂开源?”
温清衍这样一番话,可谓是一点面子也没给户部尚书。
他这番话和指着户部尚书的鼻子,说这些年天齐国库吃惊,都是你的无能,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最后一句话,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便是你不要动不动就打缩减军用的念头。
有这个精力,你去找点挣钱的路子,给国库多挣上一些钱,也比你在这逼逼赖赖来的强!
不得不说,户部尚书直接被温清衍这番话给打蒙了。
反驳吧,温清衍这番话可谓是有理有据,让人想要反驳都无从下手。
在他任职户部尚书近十年的时间里,天齐国库的确一直处于吃紧状态。
而每次遇到问题,户部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缩减开支。
但是不反驳吧,谁又愿意承认自己无能呢?
更别说这是在早朝之上,皇上和其它同僚都看着呢!
就在户部尚书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便见四皇子站了出来:
“温大人此话是否有些过分?这户部历来便是只管理钱财,可从来没有挣钱的先例。”
这话像是给户部尚书提了个醒,只见户部尚书连连点头:
“四殿下说的是,微臣为官二十余年,虽说不上什么才干出众兢兢业业,但也能说上一句问心无愧,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请皇上明鉴呐!”
至于温清衍所说的开源?
他的确是没有做到,但那也不是户部应该做的事啊!自然也就怪不到他头上来了!
“四殿下此言差矣,户部的确没有过这样的先河,但在此之前,天齐的国库也并不像如今这般紧张。”
面对四皇子以及户部尚书的两面夹击,温清衍却丝毫不见慌乱:
“若是人人都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愿创新进步,又如何能够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
那些原本觉得四皇子和户部尚书说的对,是温清衍有些过分了的官员,一听到这话,又觉得温清衍说的有道理。
本职工作是本职工作,但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为百姓谋福,为圣上分忧,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就从这一点来看,户部的确没有做好。
这下就是四皇子,也不知该如何反驳了。
当然,辩论赢不过温清衍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皇上对温清衍这番话,极为赞同:
“温爱卿此言有理,那么依照温爱卿之见,该如何?”
温清衍也不客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启奏皇上,依微臣之间,应当派懂得开源之人进入户部任职,想办法充盈国库。”
一句话,差点儿没让大皇子一脉的官员当场跳起来!
谁不知道,现下六部之中,唯户部与兵部最为“纯粹”?
兵部之中皆是厉王殿下麾下之人。
而户部,自然全都是大皇子殿下的人。
现在温清衍提出要给户部添人,这和打破厉王与大皇子之间的天平又有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六部之内的职位,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若是想要往坑里塞萝卜,就只能拔掉原来的萝卜。
这此消彼长之下,对于大皇子一脉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顿时,便有不少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站出来表示温清衍此番提议并不妥当,希望皇上三思。
可就像是取消征兵一事相同,向户部注入新鲜血液一事,同样是有人反对便有人赞同。
特别是厉王一脉的官员,一扫前几日系的憋屈,可劲儿地给户部添着赌,开始细数换掉户部官员的种种好处。
至于五皇子?
则是向温清衍飞去了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并且在心中默默向温清衍道歉,刚刚错怪你了,你哪里是白眼狼?
这简直就是神助攻!
给户部换人之事可不像是取消征兵这样麻烦。
即便朝堂上诸位大臣各执一词,但皇上的心中也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那依照温爱卿所言,为国库开源之事应当交给谁来做?”
皇上这一开口,正在争论的双方都闭上了嘴。
大皇子一脉的官员是面如死灰,至于厉王一脉的官员,则是面露喜色。
毕竟依照皇上的性子,若是心里没有给户部换人的想法,就绝不会问出这个问题。
温清衍微微俯身,也没谦虚,直接举荐了一人选:
“依微臣之见,盛元二十年进士,黄大人,可担此重任。”
皇上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三年,盛元二十年,便是三年前。
三年前,姓黄的进士……
皇帝微微敲了敲手指,在脑海中稍稍回忆了一番,顿时便找到了这个人的信息。
黄明生,盛元二十年进士,绍城人士,最为关键的是,这人与大皇子一脉关系极为亲近。
皇上能够想到的,其他人当然也能想到。
毕竟这殿试三年一次,每一次能被赐为进士的不过寥寥四十人,就是想不记得也难。
这下众人对于温清衍这番操作属实是有些看不懂了。
你说温清衍这费了这么大的功夫,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好不容易才从户部薅出了一个位置,结果又塞一个大皇子的人进去?
这和不换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下五皇子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温清衍了。
亏他刚刚还在心里夸他干的漂亮,结果转身这人就来了这么一招?
皇上则是微微眯了眯双眼,直直地看向温清衍:
“温爱卿为何觉得这黄明生合适?”
“启奏皇上,微臣举荐黄大人原因有二,其一是黄大人较为年轻,今年不过而立,比起其他大人,心思会更加活泛。这其二,便是因为黄大人出身商贾之家,从小耳闻目染,比其他大人更同开源之术。”
偏偏温清衍还在继续。
说了募捐之事不可频繁之后,又说到了这些年天齐的种种开销。
像是绍城雪灾之事的确十年难遇,但除了雪灾之外,近年来天齐所遇到的灾祸却也不少。
从旱灾到洪水,从简州到苍阳再到绍城……
只要是位于天齐版图上的城池,只要遇到灾祸,都需要朝廷支出大笔钱财。
除此之外,温清衍又说到了现在天齐需要钱财的地方。
说到这个,简直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旁的不说,就是天齐边疆的重建事宜,便不是一件易事。
天齐常年战乱,虽然近两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位于天齐边界的城池,依旧破败不堪,需要加紧重建。
如此种种,哪一个不需要钱财?
哪一个不需要大笔的钱财?
现在由报社募捐到的四百万两看似很多,但在给绍城赈灾结束之后,又能剩下多少?
剩下的这些钱,分摊到他刚刚说的这些地方,真的够用吗?
这哪里还需要问够不够用这种话?
就温清衍所说的这些需要花钱的地方,别说是四百万两了,就是再多两个四百万两恐怕也不够!
就在众多大臣心中惊讶于朝廷的开销之时,有一个人却早就已经回过了神,直接向前一步,跪倒在地,哀声哭诉了起来:
“温大人所言句句属实,还望皇上明鉴呐!”
定睛向殿中跪伏之人望去,说话之人不是户部尚书又是谁?
而户部尚书还在继续:
“皇上,这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是微臣不为了天齐着想,执意取消征兵,而是咱们的国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还望皇上明鉴呐!”
一番真情实感的陈情,户部尚书语气中蕴含着极大的悲憷,可谓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厉王一脉的官员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他们昨日才堪堪保住的征兵一事,一眨眼的功夫,又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其中性子最为跳脱的五皇子忍不住对温清衍怒目而视:
没想到你这个家伙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居然是个背后给人捅刀的小人?
亏得三皇嫂还对你家那个六弟弟那么好,简直就是白眼狼一个!
至于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特别是户部尚书,则是止不住想要感激温清衍。
原本以为今年取消征兵一事已然无望,谁知道现在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户部尚书那边哭诉刚刚结束,这边温清衍就直接将炮口对准了户部尚书:
“刘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国库如此吃紧,这最主要的原因,难道不是在刘大人吗?”
这温清衍不是友军吗?
户部尚书一时间甚至没有反应过来,有些茫然地看着温清衍:
“温大人此言何意?”
“皇上将整个户部交给刘大人,将天齐的国库以及命脉交给刘大人,这是对刘大人的信任,但刘大人扪心自问,刘大人真的对得起皇上的信任?”
温清衍可不管户部尚书震惊的目光,对着户部尚书就是一顿输出:
“这管理钱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为何刘大人与户部一遇到困难,就只知节流,不懂开源?”
温清衍这样一番话,可谓是一点面子也没给户部尚书。
他这番话和指着户部尚书的鼻子,说这些年天齐国库吃惊,都是你的无能,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最后一句话,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便是你不要动不动就打缩减军用的念头。
有这个精力,你去找点挣钱的路子,给国库多挣上一些钱,也比你在这逼逼赖赖来的强!
不得不说,户部尚书直接被温清衍这番话给打蒙了。
反驳吧,温清衍这番话可谓是有理有据,让人想要反驳都无从下手。
在他任职户部尚书近十年的时间里,天齐国库的确一直处于吃紧状态。
而每次遇到问题,户部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缩减开支。
但是不反驳吧,谁又愿意承认自己无能呢?
更别说这是在早朝之上,皇上和其它同僚都看着呢!
就在户部尚书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便见四皇子站了出来:
“温大人此话是否有些过分?这户部历来便是只管理钱财,可从来没有挣钱的先例。”
这话像是给户部尚书提了个醒,只见户部尚书连连点头:
“四殿下说的是,微臣为官二十余年,虽说不上什么才干出众兢兢业业,但也能说上一句问心无愧,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请皇上明鉴呐!”
至于温清衍所说的开源?
他的确是没有做到,但那也不是户部应该做的事啊!自然也就怪不到他头上来了!
“四殿下此言差矣,户部的确没有过这样的先河,但在此之前,天齐的国库也并不像如今这般紧张。”
面对四皇子以及户部尚书的两面夹击,温清衍却丝毫不见慌乱:
“若是人人都只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愿创新进步,又如何能够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
那些原本觉得四皇子和户部尚书说的对,是温清衍有些过分了的官员,一听到这话,又觉得温清衍说的有道理。
本职工作是本职工作,但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为百姓谋福,为圣上分忧,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就从这一点来看,户部的确没有做好。
这下就是四皇子,也不知该如何反驳了。
当然,辩论赢不过温清衍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皇上对温清衍这番话,极为赞同:
“温爱卿此言有理,那么依照温爱卿之见,该如何?”
温清衍也不客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启奏皇上,依微臣之间,应当派懂得开源之人进入户部任职,想办法充盈国库。”
一句话,差点儿没让大皇子一脉的官员当场跳起来!
谁不知道,现下六部之中,唯户部与兵部最为“纯粹”?
兵部之中皆是厉王殿下麾下之人。
而户部,自然全都是大皇子殿下的人。
现在温清衍提出要给户部添人,这和打破厉王与大皇子之间的天平又有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六部之内的职位,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若是想要往坑里塞萝卜,就只能拔掉原来的萝卜。
这此消彼长之下,对于大皇子一脉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顿时,便有不少大皇子一脉的官员站出来表示温清衍此番提议并不妥当,希望皇上三思。
可就像是取消征兵一事相同,向户部注入新鲜血液一事,同样是有人反对便有人赞同。
特别是厉王一脉的官员,一扫前几日系的憋屈,可劲儿地给户部添着赌,开始细数换掉户部官员的种种好处。
至于五皇子?
则是向温清衍飞去了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并且在心中默默向温清衍道歉,刚刚错怪你了,你哪里是白眼狼?
这简直就是神助攻!
给户部换人之事可不像是取消征兵这样麻烦。
即便朝堂上诸位大臣各执一词,但皇上的心中也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那依照温爱卿所言,为国库开源之事应当交给谁来做?”
皇上这一开口,正在争论的双方都闭上了嘴。
大皇子一脉的官员是面如死灰,至于厉王一脉的官员,则是面露喜色。
毕竟依照皇上的性子,若是心里没有给户部换人的想法,就绝不会问出这个问题。
温清衍微微俯身,也没谦虚,直接举荐了一人选:
“依微臣之见,盛元二十年进士,黄大人,可担此重任。”
皇上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三年,盛元二十年,便是三年前。
三年前,姓黄的进士……
皇帝微微敲了敲手指,在脑海中稍稍回忆了一番,顿时便找到了这个人的信息。
黄明生,盛元二十年进士,绍城人士,最为关键的是,这人与大皇子一脉关系极为亲近。
皇上能够想到的,其他人当然也能想到。
毕竟这殿试三年一次,每一次能被赐为进士的不过寥寥四十人,就是想不记得也难。
这下众人对于温清衍这番操作属实是有些看不懂了。
你说温清衍这费了这么大的功夫,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好不容易才从户部薅出了一个位置,结果又塞一个大皇子的人进去?
这和不换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下五皇子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眼神去看温清衍了。
亏他刚刚还在心里夸他干的漂亮,结果转身这人就来了这么一招?
皇上则是微微眯了眯双眼,直直地看向温清衍:
“温爱卿为何觉得这黄明生合适?”
“启奏皇上,微臣举荐黄大人原因有二,其一是黄大人较为年轻,今年不过而立,比起其他大人,心思会更加活泛。这其二,便是因为黄大人出身商贾之家,从小耳闻目染,比其他大人更同开源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