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民大明星 第1398节
“上古时期八大姓?”几乎所有的家长和网友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这让他们隐隐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又尤其是姓这八种姓的家长和网友们。
“哇哈哈!我姓妫,这个姓的人很少,而且有些生僻,很多人都不认识,不知道应该怎么念?我已经无数次的说过,‘gui,念gui。’这让我颇有些郁闷。现在才知道,咱这姓竟然是上古时期的八大姓之一,是姓的起源,突然之间感觉好牛逼的样子。”
“我姓姒,这个姓同样生僻,同样有很多人不认识,全国姓姒的人数,估计比你们姓妫的人数还少,似乎只有不到五千人,是绝对的小姓氏了。然而没有想到,竟然是上古时期八大姓之一,我也突然感觉好牛逼的样子。”
“我姓姜,我只知道这个姓在古时候有个牛逼的人物,叫做姜子牙,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上古时期八大姓之一,牛逼!牛逼!”
“……”
八大姓的家长和网友们兴奋不已,这八大姓在今天都算是小姓了,尤其是妫、姒、赢、姞、妘这些生僻的姓氏,但没有想到这些姓氏,竟然都是最古老的姓氏,都有着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这让这些姓的家长和网友们,瞬间感觉自己的姓氏太牛逼了。
全都非常的兴奋。
而岑庚的讲解,还在继续。
刚刚说完了“姓”的起源,我们现在再来说说“氏”的起源。
氏是姓的分支,由姓演变而来。
我们都知道,原始社会最开始是母系社会,但后来慢慢发展到了父系社会。
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更为强壮和有力的男性,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在父系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这就使得部落中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部落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渐渐不足以支撑更多的人口发展。
因此,一部分人迁徙到其它地区,组成了多个新的部落。
原部落和多个新的部落,都是同姓,难以区别。
为了区别这些同姓部落,便在“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名称,便是“氏”。
氏便这样出现了。
氏的出现,使得原本同姓的部落之间,也有了区别。
到了后来,氏又专指部落的首领。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黄帝,又被称之为轩辕氏。
这里的“氏”,只能是部落首领才有资格称氏。
当然,关于氏的出现,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到了父系社会,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部落数量也越来越多,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人与人之间渐渐不再平等,而是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与人之间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那就渐渐有了奴隶,有了平民,有了贵族,整个社会慢慢朝着奴隶社会过渡。
这个时候,一些贵族为了表示出自己与那些奴隶和平民的不同,便在自己的姓之后,又加了一个氏。
这是氏出现的又一种说法。
通过这种说法可得知,贵族有姓有氏,而奴隶和平民只有姓,没有氏。
所以,又可以说,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了阶级社会。
所以又有,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用来明贵贱的说法。
氏的起源和作用,相对于“姓”而言,要稍微复杂一些,但“氏”出现在“姓”之后,是姓的分支,是由姓演变而来,这一点能够肯定。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阶段文明的产物。
……
第2181章 家长孩子齐背《百家姓》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阶段文明的产物。
姓氏起源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夏商周时期,是姓氏发展的高峰时期。
到了周朝后期,姓氏开始合而为一,秦始皇的时代,则是姓氏合而为一的晚期。
秦之后是汉,到了汉,姓氏已经已经完全合一。
自此,姓即氏,氏即姓,直到今天。
关于姓氏的发展和合并,要讲起来有非常多的内容,岑庚现在只是做了一个大概的讲述。
接下来,岑庚、沈从二人还会通过其它途径,对姓氏方面的知识,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述。
对于无数的家长和网友们来说,岑庚现在只是讲了一个大概,他们感到满足的同时,又觉得意犹未尽。
此时的他们已经明白,他们之前从未注意过的姓氏,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从母系社会形成至今,已有五千多年。
这五千多年时间以来,姓氏不断的发展增多,到了今天,有记录的姓氏,已经多达七千多个。
华夏民族的姓氏,毫无疑问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瑰宝,各个姓氏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
每一个姓,都有它特有的起源和故事。
无数的家长和网友们知道了这些之后,对于姓氏文化的兴趣更浓,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姓氏文化和传承方面的知识。
等到接下来,岑庚、沈从二人关于姓氏文化,做更详细的讲述的时候,他们定然会继续守候。
现在,他们又把目光看向了《百家姓》。在了解了一些关于姓氏方面的知识之后,他们对于《百家姓》更加的热情。
很多人甚至有了要将《百家姓》全部背诵下来的想法,虽然这看起来似乎有着不小的难度。
不过,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背。
学习和背诵《百家姓》,对于孩子们来说,显然会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通过《百家姓》教孩子们识字,显然会比其它的方式更好,顺便还可以大体的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姓氏的文化,另外还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所以,好处多多。
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通过《百家姓》教孩子们识字的效率,要远比其它的方式高得多。
两、三天的时间,大多数的孩子都能通过《百家姓》认识数十个汉字,甚至还有认识上百个汉字的。
锻炼记忆方面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同样是两、三天的时间,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将《百家姓》,从开始背诵至一百多个,甚至两百多个姓的地方。
记忆的速度明显要比家长们快得多。
这只能说明孩子们有非常大的兴趣,去记忆《百家姓》。
有了这些事实之后,家长们教孩子们学习《百家姓》的热情更高,同时自己背诵《百家姓》的热情也同样更高。
背诵速度比不了自己的孩子,那至少要比其他的家长们背得更快。
不然,自己的孩子会有意见的,说某某某同学的爸爸,都能背到两百多个姓了,你为什么只能背到100个姓?
坚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百家姓》背得少,让自己的孩子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
所以,背背背,使劲的背。
当然,这也源于家长们本来就想背诵《百家姓》。
所以,背诵《百家姓》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孩子们在背,家长们也在背。
大家平时打招呼,聊天的时候,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趣味。
见了面打了招呼之后,又或者通过社交软件打了招呼之后,往往都会问,“《百家姓》背到哪个姓了?你的孩子又背到哪个姓了?能背过你的孩子吗?”
如果自认为自己和孩子都背的还不错,便会故作谦虚,实则嘚瑟的回答道:“唉!现在记忆力不行了,也就背到第三百个姓吧。后面还有数百个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背完?至于孩子嘛,比我厉害一点,大概能够背到第四百个姓吧。小孩子嘛,记忆力肯定比我们好,只要肯用心去记,效果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当然,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才行。不知道你家的孩子,能够背到多少个姓了?”
“我家的孩子啊,马马虎虎还行吧,能够背到四百多个姓。比我能够多背那么几十个姓。”
之前的家长一听,我擦!这特么不是比我还多背一些?这怎么能行呢,今天要加把劲了。
就会是这么一个对话情况,《百家姓》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现在不背《百家姓》,说不出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你都不好意思出门,更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至于聊天,那就更加跟不上节奏了。
与之相对应的,姓氏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同样被大家津津乐道,之前从未了解过姓氏方面知识的网友们,现在讨论起姓氏方面的知识来,已经是有模有样。
……
沈从、岑庚、王学民三人看到这样的情况,无不欣喜不已,姓氏文化终于在大众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了。
这是开始,以后关于姓氏文化,一定会慢慢越来越普及。
又尤其是因为《百家姓》的原因,现在的孩子们都已经开始了解姓氏文化了,这更是让人感到欣喜的事情。
沈从爽朗一笑,说道:“李凡小友这一次真可谓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再去三圣村转一转了?说起来,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李凡小友了。”
岑庚笑道:“的确应该再去三圣村转一转了,说真的,我真的有点想念三圣村的美食了。虽然现场的京城,也能够买到少许仙缘农庄的食材,但不知为何,总感觉没有在农庄里吃得那样正宗。”
王学民哈哈一笑,说道:“沈老、岑老,非常抱歉,我前几天才去三圣村转了转,还蹭了李凡老弟一顿饭。那饭菜绝对是人间的极品美味。”
王学民颇有些得意,沈从、岑庚二人则无奈摇了摇头。
……
第2182章 前来问问李凡小友的意见(修)
三圣村。
李凡看到了岑庚关于《百家姓》中,“赵”排在第一的相关说法,暗自点了点头。
虽然在前世,“赵”之所以排在第一,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但现在岑庚说是因为秦始皇氏“赵”,也有足够的说服力。
至少,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了。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人,全都认同了岑庚的说法,也足以证明这种说法,的确非常有说服力。
“赵”为什么排在第一?李凡原本并不打算解释,现在岑庚帮他做出了最完美的解释,那自然最好。
至于《百家姓》帮助沈从、岑庚二人,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之事,倒是凑巧了。
虽然李凡知道《百家姓》一出,能够引发外界关于姓氏文化的讨论,但他并不知道沈从、岑庚二人,一直都想找机会推广和普及姓氏文化。
直到前两天,沈从打电话过来,向李凡表示感谢的时候,李凡才知道这件事情。
无意之中解决了沈从、岑庚二人心头的一件大事,李凡自然也十分高兴。
“哇哈哈!我姓妫,这个姓的人很少,而且有些生僻,很多人都不认识,不知道应该怎么念?我已经无数次的说过,‘gui,念gui。’这让我颇有些郁闷。现在才知道,咱这姓竟然是上古时期的八大姓之一,是姓的起源,突然之间感觉好牛逼的样子。”
“我姓姒,这个姓同样生僻,同样有很多人不认识,全国姓姒的人数,估计比你们姓妫的人数还少,似乎只有不到五千人,是绝对的小姓氏了。然而没有想到,竟然是上古时期八大姓之一,我也突然感觉好牛逼的样子。”
“我姓姜,我只知道这个姓在古时候有个牛逼的人物,叫做姜子牙,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上古时期八大姓之一,牛逼!牛逼!”
“……”
八大姓的家长和网友们兴奋不已,这八大姓在今天都算是小姓了,尤其是妫、姒、赢、姞、妘这些生僻的姓氏,但没有想到这些姓氏,竟然都是最古老的姓氏,都有着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这让这些姓的家长和网友们,瞬间感觉自己的姓氏太牛逼了。
全都非常的兴奋。
而岑庚的讲解,还在继续。
刚刚说完了“姓”的起源,我们现在再来说说“氏”的起源。
氏是姓的分支,由姓演变而来。
我们都知道,原始社会最开始是母系社会,但后来慢慢发展到了父系社会。
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更为强壮和有力的男性,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在父系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这就使得部落中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部落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渐渐不足以支撑更多的人口发展。
因此,一部分人迁徙到其它地区,组成了多个新的部落。
原部落和多个新的部落,都是同姓,难以区别。
为了区别这些同姓部落,便在“姓”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名称,便是“氏”。
氏便这样出现了。
氏的出现,使得原本同姓的部落之间,也有了区别。
到了后来,氏又专指部落的首领。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黄帝,又被称之为轩辕氏。
这里的“氏”,只能是部落首领才有资格称氏。
当然,关于氏的出现,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到了父系社会,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部落数量也越来越多,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人与人之间渐渐不再平等,而是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与人之间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那就渐渐有了奴隶,有了平民,有了贵族,整个社会慢慢朝着奴隶社会过渡。
这个时候,一些贵族为了表示出自己与那些奴隶和平民的不同,便在自己的姓之后,又加了一个氏。
这是氏出现的又一种说法。
通过这种说法可得知,贵族有姓有氏,而奴隶和平民只有姓,没有氏。
所以,又可以说,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了阶级社会。
所以又有,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用来明贵贱的说法。
氏的起源和作用,相对于“姓”而言,要稍微复杂一些,但“氏”出现在“姓”之后,是姓的分支,是由姓演变而来,这一点能够肯定。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阶段文明的产物。
……
第2181章 家长孩子齐背《百家姓》
姓和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阶段文明的产物。
姓氏起源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夏商周时期,是姓氏发展的高峰时期。
到了周朝后期,姓氏开始合而为一,秦始皇的时代,则是姓氏合而为一的晚期。
秦之后是汉,到了汉,姓氏已经已经完全合一。
自此,姓即氏,氏即姓,直到今天。
关于姓氏的发展和合并,要讲起来有非常多的内容,岑庚现在只是做了一个大概的讲述。
接下来,岑庚、沈从二人还会通过其它途径,对姓氏方面的知识,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述。
对于无数的家长和网友们来说,岑庚现在只是讲了一个大概,他们感到满足的同时,又觉得意犹未尽。
此时的他们已经明白,他们之前从未注意过的姓氏,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从母系社会形成至今,已有五千多年。
这五千多年时间以来,姓氏不断的发展增多,到了今天,有记录的姓氏,已经多达七千多个。
华夏民族的姓氏,毫无疑问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瑰宝,各个姓氏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
每一个姓,都有它特有的起源和故事。
无数的家长和网友们知道了这些之后,对于姓氏文化的兴趣更浓,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姓氏文化和传承方面的知识。
等到接下来,岑庚、沈从二人关于姓氏文化,做更详细的讲述的时候,他们定然会继续守候。
现在,他们又把目光看向了《百家姓》。在了解了一些关于姓氏方面的知识之后,他们对于《百家姓》更加的热情。
很多人甚至有了要将《百家姓》全部背诵下来的想法,虽然这看起来似乎有着不小的难度。
不过,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背。
学习和背诵《百家姓》,对于孩子们来说,显然会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通过《百家姓》教孩子们识字,显然会比其它的方式更好,顺便还可以大体的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姓氏的文化,另外还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所以,好处多多。
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通过《百家姓》教孩子们识字的效率,要远比其它的方式高得多。
两、三天的时间,大多数的孩子都能通过《百家姓》认识数十个汉字,甚至还有认识上百个汉字的。
锻炼记忆方面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同样是两、三天的时间,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将《百家姓》,从开始背诵至一百多个,甚至两百多个姓的地方。
记忆的速度明显要比家长们快得多。
这只能说明孩子们有非常大的兴趣,去记忆《百家姓》。
有了这些事实之后,家长们教孩子们学习《百家姓》的热情更高,同时自己背诵《百家姓》的热情也同样更高。
背诵速度比不了自己的孩子,那至少要比其他的家长们背得更快。
不然,自己的孩子会有意见的,说某某某同学的爸爸,都能背到两百多个姓了,你为什么只能背到100个姓?
坚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百家姓》背得少,让自己的孩子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
所以,背背背,使劲的背。
当然,这也源于家长们本来就想背诵《百家姓》。
所以,背诵《百家姓》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孩子们在背,家长们也在背。
大家平时打招呼,聊天的时候,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趣味。
见了面打了招呼之后,又或者通过社交软件打了招呼之后,往往都会问,“《百家姓》背到哪个姓了?你的孩子又背到哪个姓了?能背过你的孩子吗?”
如果自认为自己和孩子都背的还不错,便会故作谦虚,实则嘚瑟的回答道:“唉!现在记忆力不行了,也就背到第三百个姓吧。后面还有数百个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背完?至于孩子嘛,比我厉害一点,大概能够背到第四百个姓吧。小孩子嘛,记忆力肯定比我们好,只要肯用心去记,效果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当然,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才行。不知道你家的孩子,能够背到多少个姓了?”
“我家的孩子啊,马马虎虎还行吧,能够背到四百多个姓。比我能够多背那么几十个姓。”
之前的家长一听,我擦!这特么不是比我还多背一些?这怎么能行呢,今天要加把劲了。
就会是这么一个对话情况,《百家姓》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现在不背《百家姓》,说不出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你都不好意思出门,更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至于聊天,那就更加跟不上节奏了。
与之相对应的,姓氏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同样被大家津津乐道,之前从未了解过姓氏方面知识的网友们,现在讨论起姓氏方面的知识来,已经是有模有样。
……
沈从、岑庚、王学民三人看到这样的情况,无不欣喜不已,姓氏文化终于在大众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了。
这是开始,以后关于姓氏文化,一定会慢慢越来越普及。
又尤其是因为《百家姓》的原因,现在的孩子们都已经开始了解姓氏文化了,这更是让人感到欣喜的事情。
沈从爽朗一笑,说道:“李凡小友这一次真可谓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再去三圣村转一转了?说起来,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李凡小友了。”
岑庚笑道:“的确应该再去三圣村转一转了,说真的,我真的有点想念三圣村的美食了。虽然现场的京城,也能够买到少许仙缘农庄的食材,但不知为何,总感觉没有在农庄里吃得那样正宗。”
王学民哈哈一笑,说道:“沈老、岑老,非常抱歉,我前几天才去三圣村转了转,还蹭了李凡老弟一顿饭。那饭菜绝对是人间的极品美味。”
王学民颇有些得意,沈从、岑庚二人则无奈摇了摇头。
……
第2182章 前来问问李凡小友的意见(修)
三圣村。
李凡看到了岑庚关于《百家姓》中,“赵”排在第一的相关说法,暗自点了点头。
虽然在前世,“赵”之所以排在第一,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但现在岑庚说是因为秦始皇氏“赵”,也有足够的说服力。
至少,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了。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人,全都认同了岑庚的说法,也足以证明这种说法,的确非常有说服力。
“赵”为什么排在第一?李凡原本并不打算解释,现在岑庚帮他做出了最完美的解释,那自然最好。
至于《百家姓》帮助沈从、岑庚二人,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之事,倒是凑巧了。
虽然李凡知道《百家姓》一出,能够引发外界关于姓氏文化的讨论,但他并不知道沈从、岑庚二人,一直都想找机会推广和普及姓氏文化。
直到前两天,沈从打电话过来,向李凡表示感谢的时候,李凡才知道这件事情。
无意之中解决了沈从、岑庚二人心头的一件大事,李凡自然也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