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鄂豫陕根据地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剿匪损失如此之大,其实也因为其间豫西苏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剿匪的范围自然也跟着扩大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红十五军打到卢氏县后,与当初红二十五军第二次长征时留下的余部红74师取得了联系,由于红74师与二十五军已经失去联系,所以很自然地同意并入红八军团。但出乎鄂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红74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意料的是,胡卫东这位年轻的首长没有因为红74师兵少就将其拆散或是降级成团营一级部队,而是保留了红74师的番号,并给其增补兵员装备,使其兵力达到三千多人,火力更是暴增了十倍,这对目前只有不足千人的红74师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红74师上下对胡卫东顿时有了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这位首长是个厚道人啊!”
殊不知胡卫东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这人潜意识里是个“番号控”,对于那些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他总想将让番号传承下去,而这时的红74师虽然还很弱小,但历史上他们却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由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数千人,而且装备也因为缴获而大大改善,枪支甚至略有富余,这是很多红军主力部队都做不到的,陈先瑞的军事才能、至少游击战的水平可见一斑,即便还不能与高敬亭这位游击战大师相比,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将领了。(ps:历史上陈先瑞也就红军时期战绩比较出色,此后一直不怎么出彩,但个人认为应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际遇不佳,尤其后来还转为了政工干部,想再发挥军事才能就更不容易了,要知道粟裕这样的名将起初同样也曾因为担任政工干部而迟迟不能出头。政委权力虽大,但想要立下大功,除非是独当一面的根据地一把手,像太祖这种......)
了解到红八军团的强劲实力之后,陈先瑞立即建议主力出兵恢复目前已经几乎全都变成了游击区的鄂豫陕根据地,胡卫东同意了,但只允许占领原先鄂豫陕根据地的六个核心县分,以免摊子铺得太大控制不住根据地的匪患,这六个县中只有卢氏县在河南,另外五个分别是陕西的商南、洵阳、镇安、山阳和湖南的郧西。由此豫西苏区的范围扩大到23个县,而且横跨三省,按理说应该改称为鄂豫陕根据地,但由于其中豫西部分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都远远不是另外两省的五个县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将其称为豫西苏区......
根据地扩大是好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个争论,红八军团下面是该向西发展,设法夺取西安,将豫西苏区与陕甘宁边区连成一片呢?还是应该向南向东发展,与高敬亭的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呢?
以胡卫东个人的意见,是要向南发展的,他很清楚,红八军团虽强,却根本没有攻下西安的把握,西安城坚,而目前陕西国军的主力东北军虽然战斗意志一塌糊涂,但他们炮多,西安城内还有一个航空大队驻留,只要他们一心守城,红八军团虽然实力强大而且擅长攻坚,也很难打得下来。而且更关键的是,西安虽然名气很大,但一来没钱、二来没工业,三来没资源,并不值得红八军团为其冒险。
此外胡卫东还有一点小小的“私心”,他现在能在豫西苏区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大搞工业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人干涉的缘故,可一旦与陕甘宁边区相连,职位比他高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万一某位外行的首长对胡卫东的计划提出异议,那就比较头痛了,所以在干出大的成绩,证明自己的正确之前,胡卫东并不想过早接受中央的直接领导。可是这话却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万一被人以此为据给他扣个“妄图自立”的帽子,那就麻烦大了。但令胡卫东苦恼的是,下面大部分官兵却都想着与中央红军会师......
好在这时伟人见豫西苏区扩张太快,又不敢完全相信红八军团真像电报里所说的那么强大,担心其摊子铺得太大而出问题,也怕其妄自行动破坏了中央的谋划,于11月底电告红八军团总部,让其先将豫西的根据地巩固下来再说,有余力也首先经营中原,而不宜逞强进入关中。因为现在红军已经与张杨达成了默契,如果红八军团西进陕南,重压之下二人很可能被迫改变态度和红军死拼,并不再阻挠中央军大举入陕,那可就是自找麻烦了......
松了口气的胡卫东当即命令红74师南下挺进南阳地区进行游击作战,并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夺取南阳城建立根据地,之后就可以与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夹击汝南,将豫西苏区与大别山联成一体。红74师的骨干大都是大别山出来的,知道后都很高兴,而胡卫东又考虑到高敬亭的82师已经过于臃肿,而且红二十八军与红74师系出同门,便将74师划归高敬亭红二十八军建制,令红二十八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这个时候,洛阳及其北边的孟津县早已经被豫西苏区三面包围,但胡卫东却一直没有出兵攻占洛阳,而洛阳的国军也安之若泰,一点都不担心红军打来,原来指挥洛阳三万守军的主将正是昔日江西时的旧识——“中原老贼头”张钫......
由于当初交手的经历,胡卫东深知张钫所部虽然人马不多,但战斗力、尤其是斗志却不可小觑,而武器装备却并不怎么样(也即是说缴获不到多少好东西),以红十五军现在的实力,想要攻占洛阳或许不难,但肯定别想再玩转化俘虏“以战养战”的拿手好戏,这种亏本的仗胡卫东自然是不太愿打。
加之张钫在中原黑白两道都有着很高的名望,自从当初结下善缘后就一直是赤色党统战名单中的重要争取对象,胡卫东自然就更没必要跟其刀兵相向了。而张钫也投桃报李,利用他在绿林中的威望,说服一些土匪头目主动向红军投诚,大大减少了红军和苏区政府的损失。后来胡卫东问起张钫为何不自己收编那些土匪,张钫却苦笑道,“养不起......”......
殊不知胡卫东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这人潜意识里是个“番号控”,对于那些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他总想将让番号传承下去,而这时的红74师虽然还很弱小,但历史上他们却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由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数千人,而且装备也因为缴获而大大改善,枪支甚至略有富余,这是很多红军主力部队都做不到的,陈先瑞的军事才能、至少游击战的水平可见一斑,即便还不能与高敬亭这位游击战大师相比,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红军将领了。(ps:历史上陈先瑞也就红军时期战绩比较出色,此后一直不怎么出彩,但个人认为应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际遇不佳,尤其后来还转为了政工干部,想再发挥军事才能就更不容易了,要知道粟裕这样的名将起初同样也曾因为担任政工干部而迟迟不能出头。政委权力虽大,但想要立下大功,除非是独当一面的根据地一把手,像太祖这种......)
了解到红八军团的强劲实力之后,陈先瑞立即建议主力出兵恢复目前已经几乎全都变成了游击区的鄂豫陕根据地,胡卫东同意了,但只允许占领原先鄂豫陕根据地的六个核心县分,以免摊子铺得太大控制不住根据地的匪患,这六个县中只有卢氏县在河南,另外五个分别是陕西的商南、洵阳、镇安、山阳和湖南的郧西。由此豫西苏区的范围扩大到23个县,而且横跨三省,按理说应该改称为鄂豫陕根据地,但由于其中豫西部分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都远远不是另外两省的五个县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将其称为豫西苏区......
根据地扩大是好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个争论,红八军团下面是该向西发展,设法夺取西安,将豫西苏区与陕甘宁边区连成一片呢?还是应该向南向东发展,与高敬亭的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一片呢?
以胡卫东个人的意见,是要向南发展的,他很清楚,红八军团虽强,却根本没有攻下西安的把握,西安城坚,而目前陕西国军的主力东北军虽然战斗意志一塌糊涂,但他们炮多,西安城内还有一个航空大队驻留,只要他们一心守城,红八军团虽然实力强大而且擅长攻坚,也很难打得下来。而且更关键的是,西安虽然名气很大,但一来没钱、二来没工业,三来没资源,并不值得红八军团为其冒险。
此外胡卫东还有一点小小的“私心”,他现在能在豫西苏区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大搞工业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人干涉的缘故,可一旦与陕甘宁边区相连,职位比他高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万一某位外行的首长对胡卫东的计划提出异议,那就比较头痛了,所以在干出大的成绩,证明自己的正确之前,胡卫东并不想过早接受中央的直接领导。可是这话却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万一被人以此为据给他扣个“妄图自立”的帽子,那就麻烦大了。但令胡卫东苦恼的是,下面大部分官兵却都想着与中央红军会师......
好在这时伟人见豫西苏区扩张太快,又不敢完全相信红八军团真像电报里所说的那么强大,担心其摊子铺得太大而出问题,也怕其妄自行动破坏了中央的谋划,于11月底电告红八军团总部,让其先将豫西的根据地巩固下来再说,有余力也首先经营中原,而不宜逞强进入关中。因为现在红军已经与张杨达成了默契,如果红八军团西进陕南,重压之下二人很可能被迫改变态度和红军死拼,并不再阻挠中央军大举入陕,那可就是自找麻烦了......
松了口气的胡卫东当即命令红74师南下挺进南阳地区进行游击作战,并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夺取南阳城建立根据地,之后就可以与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夹击汝南,将豫西苏区与大别山联成一体。红74师的骨干大都是大别山出来的,知道后都很高兴,而胡卫东又考虑到高敬亭的82师已经过于臃肿,而且红二十八军与红74师系出同门,便将74师划归高敬亭红二十八军建制,令红二十八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这个时候,洛阳及其北边的孟津县早已经被豫西苏区三面包围,但胡卫东却一直没有出兵攻占洛阳,而洛阳的国军也安之若泰,一点都不担心红军打来,原来指挥洛阳三万守军的主将正是昔日江西时的旧识——“中原老贼头”张钫......
由于当初交手的经历,胡卫东深知张钫所部虽然人马不多,但战斗力、尤其是斗志却不可小觑,而武器装备却并不怎么样(也即是说缴获不到多少好东西),以红十五军现在的实力,想要攻占洛阳或许不难,但肯定别想再玩转化俘虏“以战养战”的拿手好戏,这种亏本的仗胡卫东自然是不太愿打。
加之张钫在中原黑白两道都有着很高的名望,自从当初结下善缘后就一直是赤色党统战名单中的重要争取对象,胡卫东自然就更没必要跟其刀兵相向了。而张钫也投桃报李,利用他在绿林中的威望,说服一些土匪头目主动向红军投诚,大大减少了红军和苏区政府的损失。后来胡卫东问起张钫为何不自己收编那些土匪,张钫却苦笑道,“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