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他说人民万岁
建文六年的正月大朝会注定会在青史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
因为这一次的大朝会,标志着大明朝一五计划正式推行!
朝堂一片哗然的同时,地方也是一样,各省的布政使司衙门完全一副鸡飞狗跳。
他们都感受到了如山似海般的巨大压力,同样感受到了朱允炆这个皇帝和内阁破釜沉舟的魄力!
虽然心中苦涩,但是这些地方的土皇帝却只能捏着鼻子,苦笑着向内阁签署军令状。
不签不行啊,签了起码还能再当五年的官,不签当场就给你撸掉!
这个节骨眼,无论是杨士奇还是郁新,不管是杨党还是浙党,谁都红了眼。
别说你是杨士奇的同乡好友,你就算是他亲儿子,他也顾不上罩着你了。
内阁和中枢各部署衙摊派下到各省的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你敢懈怠一丝一毫都直接撤职,眼下的大明内阁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尽力与不尽力,不在乎过程,内阁只想看到结果。
要么完成,要么完不成!
“没有退路可言。”
浙江左布政使王钝在都察院专员的虎视眈眈下签下军令状,而后第一时间召集了整个布政使司衙门的同僚官吏,并且用简定不移的语气说道。
“通知各府知府、同知来杭州。”
内阁摊派各省,他就摊派到各府!
不就是问责到人吗,军令状面前,谁也不要留脸了,要么完成任务升官发财,要么完不成脱掉官袍回家种地。
作为大明的沿海富庶大省,浙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在这个时期,哪个省又能轻松呢?
“给我查下去,那些地主老财家里都有多少田、多少家丁!”
陕西左布政使刘本是个地道的河北汉子,身上颇有燕赵之地的豪侠气概,说起话来也是杀气腾腾。
“一个狗屁挖煤的,府上养他妈几百个家丁干什么,想造反吗!全给本官遣散了,这批家丁编成民籍,安排垦荒去,河北大地十室九空,大把的土地还没人种呢。”
户不足要撤职、田不足也要撤职。
一个五年计划,算是把全国的官员都逼到了悬崖边。
各府县都感受到了压力,一个接一个的县令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连吃饭喝水的功夫都没有,整天都忙着亲临一线,带足三班衙役上山下乡,一个接一个穷乡僻壤的钻。
不知道多少河北经商的豪商欲哭无泪。
他们不事生产,这几年全靠着挖煤倒矿发的家,所以家财万贯都买了大几百号家丁仆役看家护院,现在全成了埋得雷。
衙门口就一句话,遣不遣散?
不遣散就是意图造反!
“县老爷,这都是留来护船押车的啊。”
山西一大腹便便的煤老板就差给一红着眼的县令跪下了:“不能遣散,都遣散了我这商会明天的货怎么出啊。”
“放你妈的屁。”
县令一脚就踹了过去,指着鼻子大骂:“你当老子不懂行呢,你一天才出多少煤,用得着养他娘四百多号人吗?”
“那您把家丁遣散一半也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连着丫鬟一并遣散啊。”
煤老板一看蒙不过去,又惦记起府上的俊俏丫鬟来,这可都是他买来通房暖床的。
“有男无女,这丁口哪年上得去?”
这县令早都红了眼,因为他算是被顶头知府逼上了绝路,西北汉子性格都暴,签的军令状可不是撤职,而是充边!
山西左布政使丁景福早年是行伍出身,本身也是山西数得上号的大户,名副其实的坐地虎。
作为煤业大省,山西的情况如何内阁心里门清,这地方有钱啊,都是大大小小的煤老板,搞得官绅勾结现象严重,账面上趴着的田亩数跟丁口数绝对比实数差的多。
当年元末明初,山西作为河北硕果仅存的人口大省,前后五次迁民数十万充河北、河南等地,但保留下来的人口数仍高达四百万之巨!
这还是洪武十三年时的统计,而在洪武二十六年时,山西的人口反而不增反减,降到了三百七十万,最离奇的便是建文四年末五年初的全国人口核查,山西的人口竟然又降了十万,只剩下三百六十万!
人呢?
内阁心里就明白,铁定是山西本地的豪强在买口充奴。
山西的豪商,就算身家弱一点的,也能有个几十万两,老百姓家里孩子多的,卖个闺女能换上三五十两银子的话,谁会拒绝。
闺女都卖到地主豪商家当暖床丫鬟了,山西人口比例男多女少,再这样下去,十年二十年之后,恐怕山西的人口就更少了。
所以内阁在摊派山西上下的手最狠:“五年之内,山西在册人口达不到四百三十万,一省主官全部革职抄家。”
四百三十万,恰恰是洪武十三年时的记录。
丁景福一看这架势,还想着给他前两年刚拜的老大哥杨士奇请示一下,结果后者派来的都察院监察官吏已经为他带去了杨士奇的意思。
“如果山西不能完成计划指标,下场一定会很惨。”
五年之内,全大明要保证完成六百七十万丁口的增幅,而山西不过才摊派了七十万,要是完不成,杨士奇保证不会放过丁景福!
丁景福也是个狠人,知晓此间之事没有转圜余地后,便杀气腾腾的召见了各府知府。
“那些喜欢买丫鬟小子的煤商,除去给他们留下每日通商押车的家丁之外,全部给我遣散了,尤其是丫鬟,谁也不许再买丫鬟。”
矫枉过正也好、偏左也罢。
中原的国情就是如此,一项新的政策出台,要么是东风压倒西风,要么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当然即使如此,丁景福也没有敢赶尽杀绝的把所有家丁都遣散,严令地方必须要给这些煤商豪强留下足够他们商业运转的人手,不然这些煤商不能运煤,商税就会下滑,到时候一样是任务不达标,还是死路一条。
丁景福虽然懒得管那些豪商大户的死活,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的死活,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还是拿出了一省布政使的智慧来的,该狠的地方毫不留情,但该留余地的地方,他也是严格要求府县一级,并且派专人时刻监督查办。
“对于胆敢不从的,定罪抄家!”
破家县令、灭门府尹。
在古代,一个府的知府主官都可以轻易定黎庶百姓一家的生死,何况丁景福这般的一省封疆?
他不把计划指标完成,他自己就得上断头台。
上行下效,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丁景福发飙,他手下的知府、县令则就快发疯了。
既要抓丁口田亩、还要抓经济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还都要硬。
以前怎么没发现,原来我们这些当官的这么能干呢?
就在这么短短不到三个月的功夫,在保障山西煤商总会的煤运没有受到影响的基础上,山西愣生生清理出来将近十万名半大小子和姑娘!
杨士奇说的没错,事在人为!
只要大明这群官僚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只是他们平素里懒散惯了,怠慢惯了,真把他们逼上绝路,他们就能爆发出比平时强大十倍不止的干劲和斗志。
“先干他一个小目标。”
几乎各府县一线都扯起了横幅,杨士奇这句金句成为鞭策基层官员胥吏奋斗的箴言,所有人都在为五年计划而努力。
而像沿海清理出来、多出来的大批家丁仆役,则被遣送到河北编户,那些几百上千年来跟官僚阶级沆瀣一气、一体同心的地主豪绅在这一次大规模的清查运动中,被他们曾经依附的官员狠狠的捅了一刀。
“做买卖就好好做买卖,养那么多下人干什么?出个门前呼后拥的,你到比本官还气派了。”
一个福建的富商,占地近百亩的宅院里养着几百名下人,当地的知府知道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大明的商人都那么嚣张了?
朝廷放开商禁才六年,这群资产阶级就开始迫不及待享受奴隶主的高高在上?
也是这个发现,都没等内阁立法,地方反倒开始出台临时条例。
“非商运行为需要,一户不允许超过十名家丁仆役。而需要行船、押车的商户,持有效经商许可至衙门申报家丁数量,实际清点中不得超出申报数量。”
官僚阶级算是正式跟豪强乡绅阶级走上了对立面。
而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事情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江南清理出来的人口因为没有多余的土地耕种,就会被充到河北垦荒,这样一来就算是一方出人口、一方出土地,双方合力实现新增在册丁口和田亩数计划。
通力合作,大局为重。
“集中力量办大事。”
求是报每一期的刊文都在渲染这种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让朱允炆甚至有一种恍惚,这种全天下闷头向着一个目标奋斗的气氛,就好像他小时候,他的爷爷,一名老红军的老年回忆时那般。
“当年那位大手一挥,全国一心,都有着移山填海的昂扬斗志,这天底下,也就没有什么难事,因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那个五零年代、六零年代创下的奇迹吗?
朱允炆抄起内阁的抄报,看着这几个月内各省陆续汇总的成绩,陷入沉默当中。
如果这辈子在这个时空,他能有这个荣幸致敬伟人做几件大事出来,倒也是死都瞑目了。
念及至此,朱允炆心旌神摇,召来了胡嗣宗,他要刊文登报。
“记大明建文五年国家财政岁入,粮四千二百万石余,银四千余万两,布匹丝帛若干、水银茶叶朱砂若干.......
收入虽再创新高,已超唐之天宝,然其通算下来。天宝年间,朝廷一千万贯岁入可购七千一百万石粮,粮价比今朝便宜近一半。
而在银钱的岁入上,我大明建文五年,甚至还没有追上南宋半壁江山。”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报上,朱允炆这个皇帝罕见露面,亲自书笔,给当前火热的形势浇了一勺滚烫的开油。
“两百年的岁月,我大明还赶不上南宋朝廷。不仅丁口不及、税赋不及,连百姓之生活所需的开销物价,甚至还没有八百年前之大唐低廉。
朕不禁想问一句:自先民之今朝,无数明君能臣都在做什么?时间,又都被我们浪费在哪里了,遗失在哪里了呢?
时间,被我们失去在战争上,失去在异族入关这几百年,每个昼夜交际时惊惶于铁蹄声声之下。
春秋苦短,再无青骢。
我们这一辈懒惰下来,则子孙后代就要忙碌起来,我们这一辈奋斗起来,则子孙后代便可轻松下来。
而今朕定五年计划,其心为天下苍生计。只盼假日功成,朕必永不加赋,以盼百姓面上再无饥色苦寒。
自古以来,唯上下同心者胜,只要朕、内阁和百姓能够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则我们曾经失去的这几百年时间一定可以重新抢回来!朕对此深信不疑。
大明万岁,大明人民万岁。”
每个时代,总会有每个时代的信仰。
建文天下的信仰,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一个能够鼓动民心,号召天下人的领袖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哪怕他的能力只是一个放牛郎,但他带领下的国家,一样可以迸发出令天地侧目的伟力。
太祖高皇帝如此,他的后继者亦如此。
“人民颂陛下万岁,陛下说人民万岁。”
杨士奇放下报纸,为朱允炆之气度不禁心神折服。
有这一把火,大明这一次的五年计划,断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龙江船厂、福州船厂、泉州船厂、平津船厂。
大明的几大船厂,成千上万名工人喊着口号,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来回穿梭,龙骨之上悬挂着那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宣传标语,而这些工人也憋着一个共同的念头: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没有华夏民族创造不出的奇迹,因为这个民族四千年的光辉岁月中创造的奇迹太多太多了。
一艘接着一艘的战船下海、而建造最为简单的漕运船,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月一艘!
一个月一艘,四个船厂几十个坞口,魏均甚至不敢计算下去。
照这种效率和热情,一年的时间,五年计划中的六百艘漕运船他就可以完成!
“先全力加工漕运船,福船和战船押后建造。”
第一时间,魏均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将漕运船建造出来,然后用这些新下水的漕运船往来输送物质,既可以加快其他工期的物资输送,也能帮助支援兄弟省份的工作。
也是在这个全民高度热情的当口,聪明的杨士奇出台了一项以田置田的政策。
江南人生稠密,相应的人均耕地稀少,而河北和辽东人口稀薄,足有数以百万顷的土地无人耕种,这是一个移民屯垦的好机会啊。
“以河北平原、辽东平原十亩地置换江南一亩!”
政策第一时间面向南直隶、浙江、江西开放,地方的宣传也是赶上了朱允炆这波东风。
“时间不等人,五年垦荒百万顷,必须全民齐心协力,田越多则国越富,国富才能民强。
陛下金口玉言,假日功成,必永不加赋。”
上有皇帝鼓舞民心,下有政策扶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三省一些贫困家庭一咬牙,还真就登上了北上的漕运船,走长江口往平津义无反顾而去。
大明版的闯关东!
“江南三省,共计移民四十万户,计两百三十五万余。”
夏元吉找到朱允炆上禀时,后者手里的茶碗差点摔在地上,饶是如此,晃动之余也浇了自己一身。
“多少?两百多万?”
这是大明朝,是重视乡土情结的古代社会啊。
“百姓视陛下如父,皆愿相应陛下之号召,开荒垦田,繁荣地方。”
朱允炆长吐一口气,只觉头皮炸裂一般的酥痒。
两百多万的百姓北上,这能垦出多少田来?
多么质朴、可爱的百姓,
自己一句口号、一句永不加赋的许诺,他们就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去往一个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异乡。
“这些移民的百姓要免了今年的赋。”
朱允炆感动不已,赶忙交代道,复又急声说道。
“对了,北方不比江南,北方更冷,让辽东织造局给他们每人多送几件御寒的衣物,千万莫要冻到了,国库紧张的话,朕自内帑出。”
百姓视君如父,君亦爱民如子。
夏元吉一阵眼眶红热,看了半辈子书的他,从未曾在书籍中窥探过这般君民相宜鱼水情深的时代。
“请陛下放心,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这两百余万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安然度过他们在北方第一个冬天。”
以头抢地,夏元吉精神焕发的离开乾清宫。
他现在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斗志。
能看着这个国家大踏步的前进,实为臣工者之毕生殊荣矣。
因为这一次的大朝会,标志着大明朝一五计划正式推行!
朝堂一片哗然的同时,地方也是一样,各省的布政使司衙门完全一副鸡飞狗跳。
他们都感受到了如山似海般的巨大压力,同样感受到了朱允炆这个皇帝和内阁破釜沉舟的魄力!
虽然心中苦涩,但是这些地方的土皇帝却只能捏着鼻子,苦笑着向内阁签署军令状。
不签不行啊,签了起码还能再当五年的官,不签当场就给你撸掉!
这个节骨眼,无论是杨士奇还是郁新,不管是杨党还是浙党,谁都红了眼。
别说你是杨士奇的同乡好友,你就算是他亲儿子,他也顾不上罩着你了。
内阁和中枢各部署衙摊派下到各省的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你敢懈怠一丝一毫都直接撤职,眼下的大明内阁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尽力与不尽力,不在乎过程,内阁只想看到结果。
要么完成,要么完不成!
“没有退路可言。”
浙江左布政使王钝在都察院专员的虎视眈眈下签下军令状,而后第一时间召集了整个布政使司衙门的同僚官吏,并且用简定不移的语气说道。
“通知各府知府、同知来杭州。”
内阁摊派各省,他就摊派到各府!
不就是问责到人吗,军令状面前,谁也不要留脸了,要么完成任务升官发财,要么完不成脱掉官袍回家种地。
作为大明的沿海富庶大省,浙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在这个时期,哪个省又能轻松呢?
“给我查下去,那些地主老财家里都有多少田、多少家丁!”
陕西左布政使刘本是个地道的河北汉子,身上颇有燕赵之地的豪侠气概,说起话来也是杀气腾腾。
“一个狗屁挖煤的,府上养他妈几百个家丁干什么,想造反吗!全给本官遣散了,这批家丁编成民籍,安排垦荒去,河北大地十室九空,大把的土地还没人种呢。”
户不足要撤职、田不足也要撤职。
一个五年计划,算是把全国的官员都逼到了悬崖边。
各府县都感受到了压力,一个接一个的县令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连吃饭喝水的功夫都没有,整天都忙着亲临一线,带足三班衙役上山下乡,一个接一个穷乡僻壤的钻。
不知道多少河北经商的豪商欲哭无泪。
他们不事生产,这几年全靠着挖煤倒矿发的家,所以家财万贯都买了大几百号家丁仆役看家护院,现在全成了埋得雷。
衙门口就一句话,遣不遣散?
不遣散就是意图造反!
“县老爷,这都是留来护船押车的啊。”
山西一大腹便便的煤老板就差给一红着眼的县令跪下了:“不能遣散,都遣散了我这商会明天的货怎么出啊。”
“放你妈的屁。”
县令一脚就踹了过去,指着鼻子大骂:“你当老子不懂行呢,你一天才出多少煤,用得着养他娘四百多号人吗?”
“那您把家丁遣散一半也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连着丫鬟一并遣散啊。”
煤老板一看蒙不过去,又惦记起府上的俊俏丫鬟来,这可都是他买来通房暖床的。
“有男无女,这丁口哪年上得去?”
这县令早都红了眼,因为他算是被顶头知府逼上了绝路,西北汉子性格都暴,签的军令状可不是撤职,而是充边!
山西左布政使丁景福早年是行伍出身,本身也是山西数得上号的大户,名副其实的坐地虎。
作为煤业大省,山西的情况如何内阁心里门清,这地方有钱啊,都是大大小小的煤老板,搞得官绅勾结现象严重,账面上趴着的田亩数跟丁口数绝对比实数差的多。
当年元末明初,山西作为河北硕果仅存的人口大省,前后五次迁民数十万充河北、河南等地,但保留下来的人口数仍高达四百万之巨!
这还是洪武十三年时的统计,而在洪武二十六年时,山西的人口反而不增反减,降到了三百七十万,最离奇的便是建文四年末五年初的全国人口核查,山西的人口竟然又降了十万,只剩下三百六十万!
人呢?
内阁心里就明白,铁定是山西本地的豪强在买口充奴。
山西的豪商,就算身家弱一点的,也能有个几十万两,老百姓家里孩子多的,卖个闺女能换上三五十两银子的话,谁会拒绝。
闺女都卖到地主豪商家当暖床丫鬟了,山西人口比例男多女少,再这样下去,十年二十年之后,恐怕山西的人口就更少了。
所以内阁在摊派山西上下的手最狠:“五年之内,山西在册人口达不到四百三十万,一省主官全部革职抄家。”
四百三十万,恰恰是洪武十三年时的记录。
丁景福一看这架势,还想着给他前两年刚拜的老大哥杨士奇请示一下,结果后者派来的都察院监察官吏已经为他带去了杨士奇的意思。
“如果山西不能完成计划指标,下场一定会很惨。”
五年之内,全大明要保证完成六百七十万丁口的增幅,而山西不过才摊派了七十万,要是完不成,杨士奇保证不会放过丁景福!
丁景福也是个狠人,知晓此间之事没有转圜余地后,便杀气腾腾的召见了各府知府。
“那些喜欢买丫鬟小子的煤商,除去给他们留下每日通商押车的家丁之外,全部给我遣散了,尤其是丫鬟,谁也不许再买丫鬟。”
矫枉过正也好、偏左也罢。
中原的国情就是如此,一项新的政策出台,要么是东风压倒西风,要么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当然即使如此,丁景福也没有敢赶尽杀绝的把所有家丁都遣散,严令地方必须要给这些煤商豪强留下足够他们商业运转的人手,不然这些煤商不能运煤,商税就会下滑,到时候一样是任务不达标,还是死路一条。
丁景福虽然懒得管那些豪商大户的死活,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的死活,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还是拿出了一省布政使的智慧来的,该狠的地方毫不留情,但该留余地的地方,他也是严格要求府县一级,并且派专人时刻监督查办。
“对于胆敢不从的,定罪抄家!”
破家县令、灭门府尹。
在古代,一个府的知府主官都可以轻易定黎庶百姓一家的生死,何况丁景福这般的一省封疆?
他不把计划指标完成,他自己就得上断头台。
上行下效,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丁景福发飙,他手下的知府、县令则就快发疯了。
既要抓丁口田亩、还要抓经济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还都要硬。
以前怎么没发现,原来我们这些当官的这么能干呢?
就在这么短短不到三个月的功夫,在保障山西煤商总会的煤运没有受到影响的基础上,山西愣生生清理出来将近十万名半大小子和姑娘!
杨士奇说的没错,事在人为!
只要大明这群官僚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只是他们平素里懒散惯了,怠慢惯了,真把他们逼上绝路,他们就能爆发出比平时强大十倍不止的干劲和斗志。
“先干他一个小目标。”
几乎各府县一线都扯起了横幅,杨士奇这句金句成为鞭策基层官员胥吏奋斗的箴言,所有人都在为五年计划而努力。
而像沿海清理出来、多出来的大批家丁仆役,则被遣送到河北编户,那些几百上千年来跟官僚阶级沆瀣一气、一体同心的地主豪绅在这一次大规模的清查运动中,被他们曾经依附的官员狠狠的捅了一刀。
“做买卖就好好做买卖,养那么多下人干什么?出个门前呼后拥的,你到比本官还气派了。”
一个福建的富商,占地近百亩的宅院里养着几百名下人,当地的知府知道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什么时候大明的商人都那么嚣张了?
朝廷放开商禁才六年,这群资产阶级就开始迫不及待享受奴隶主的高高在上?
也是这个发现,都没等内阁立法,地方反倒开始出台临时条例。
“非商运行为需要,一户不允许超过十名家丁仆役。而需要行船、押车的商户,持有效经商许可至衙门申报家丁数量,实际清点中不得超出申报数量。”
官僚阶级算是正式跟豪强乡绅阶级走上了对立面。
而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事情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比如江南清理出来的人口因为没有多余的土地耕种,就会被充到河北垦荒,这样一来就算是一方出人口、一方出土地,双方合力实现新增在册丁口和田亩数计划。
通力合作,大局为重。
“集中力量办大事。”
求是报每一期的刊文都在渲染这种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让朱允炆甚至有一种恍惚,这种全天下闷头向着一个目标奋斗的气氛,就好像他小时候,他的爷爷,一名老红军的老年回忆时那般。
“当年那位大手一挥,全国一心,都有着移山填海的昂扬斗志,这天底下,也就没有什么难事,因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那个五零年代、六零年代创下的奇迹吗?
朱允炆抄起内阁的抄报,看着这几个月内各省陆续汇总的成绩,陷入沉默当中。
如果这辈子在这个时空,他能有这个荣幸致敬伟人做几件大事出来,倒也是死都瞑目了。
念及至此,朱允炆心旌神摇,召来了胡嗣宗,他要刊文登报。
“记大明建文五年国家财政岁入,粮四千二百万石余,银四千余万两,布匹丝帛若干、水银茶叶朱砂若干.......
收入虽再创新高,已超唐之天宝,然其通算下来。天宝年间,朝廷一千万贯岁入可购七千一百万石粮,粮价比今朝便宜近一半。
而在银钱的岁入上,我大明建文五年,甚至还没有追上南宋半壁江山。”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报上,朱允炆这个皇帝罕见露面,亲自书笔,给当前火热的形势浇了一勺滚烫的开油。
“两百年的岁月,我大明还赶不上南宋朝廷。不仅丁口不及、税赋不及,连百姓之生活所需的开销物价,甚至还没有八百年前之大唐低廉。
朕不禁想问一句:自先民之今朝,无数明君能臣都在做什么?时间,又都被我们浪费在哪里了,遗失在哪里了呢?
时间,被我们失去在战争上,失去在异族入关这几百年,每个昼夜交际时惊惶于铁蹄声声之下。
春秋苦短,再无青骢。
我们这一辈懒惰下来,则子孙后代就要忙碌起来,我们这一辈奋斗起来,则子孙后代便可轻松下来。
而今朕定五年计划,其心为天下苍生计。只盼假日功成,朕必永不加赋,以盼百姓面上再无饥色苦寒。
自古以来,唯上下同心者胜,只要朕、内阁和百姓能够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则我们曾经失去的这几百年时间一定可以重新抢回来!朕对此深信不疑。
大明万岁,大明人民万岁。”
每个时代,总会有每个时代的信仰。
建文天下的信仰,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一个能够鼓动民心,号召天下人的领袖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哪怕他的能力只是一个放牛郎,但他带领下的国家,一样可以迸发出令天地侧目的伟力。
太祖高皇帝如此,他的后继者亦如此。
“人民颂陛下万岁,陛下说人民万岁。”
杨士奇放下报纸,为朱允炆之气度不禁心神折服。
有这一把火,大明这一次的五年计划,断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
龙江船厂、福州船厂、泉州船厂、平津船厂。
大明的几大船厂,成千上万名工人喊着口号,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来回穿梭,龙骨之上悬挂着那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宣传标语,而这些工人也憋着一个共同的念头:
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没有华夏民族创造不出的奇迹,因为这个民族四千年的光辉岁月中创造的奇迹太多太多了。
一艘接着一艘的战船下海、而建造最为简单的漕运船,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月一艘!
一个月一艘,四个船厂几十个坞口,魏均甚至不敢计算下去。
照这种效率和热情,一年的时间,五年计划中的六百艘漕运船他就可以完成!
“先全力加工漕运船,福船和战船押后建造。”
第一时间,魏均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将漕运船建造出来,然后用这些新下水的漕运船往来输送物质,既可以加快其他工期的物资输送,也能帮助支援兄弟省份的工作。
也是在这个全民高度热情的当口,聪明的杨士奇出台了一项以田置田的政策。
江南人生稠密,相应的人均耕地稀少,而河北和辽东人口稀薄,足有数以百万顷的土地无人耕种,这是一个移民屯垦的好机会啊。
“以河北平原、辽东平原十亩地置换江南一亩!”
政策第一时间面向南直隶、浙江、江西开放,地方的宣传也是赶上了朱允炆这波东风。
“时间不等人,五年垦荒百万顷,必须全民齐心协力,田越多则国越富,国富才能民强。
陛下金口玉言,假日功成,必永不加赋。”
上有皇帝鼓舞民心,下有政策扶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三省一些贫困家庭一咬牙,还真就登上了北上的漕运船,走长江口往平津义无反顾而去。
大明版的闯关东!
“江南三省,共计移民四十万户,计两百三十五万余。”
夏元吉找到朱允炆上禀时,后者手里的茶碗差点摔在地上,饶是如此,晃动之余也浇了自己一身。
“多少?两百多万?”
这是大明朝,是重视乡土情结的古代社会啊。
“百姓视陛下如父,皆愿相应陛下之号召,开荒垦田,繁荣地方。”
朱允炆长吐一口气,只觉头皮炸裂一般的酥痒。
两百多万的百姓北上,这能垦出多少田来?
多么质朴、可爱的百姓,
自己一句口号、一句永不加赋的许诺,他们就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去往一个他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异乡。
“这些移民的百姓要免了今年的赋。”
朱允炆感动不已,赶忙交代道,复又急声说道。
“对了,北方不比江南,北方更冷,让辽东织造局给他们每人多送几件御寒的衣物,千万莫要冻到了,国库紧张的话,朕自内帑出。”
百姓视君如父,君亦爱民如子。
夏元吉一阵眼眶红热,看了半辈子书的他,从未曾在书籍中窥探过这般君民相宜鱼水情深的时代。
“请陛下放心,臣以项上人头担保,这两百余万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安然度过他们在北方第一个冬天。”
以头抢地,夏元吉精神焕发的离开乾清宫。
他现在精力充沛,浑身充满了斗志。
能看着这个国家大踏步的前进,实为臣工者之毕生殊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