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父与子(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自打做了应天府的差之后,这么多天来朱文奎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即使是案件已经办结,但他再回到乾清宫后,愣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了好长一段时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惫却仍然无法入睡。
  最后,烦躁的朱文奎坐起身,换上衣服便走出暖阁,站在廊道里向西看,还能够看到朱允炆房间里仍旧亮着。
  刚到子时,这个时间,朱允炆还没有睡。
  踌躇了半刻,朱文奎才迈开步伐向西而行,沿道守夜的宦官宫娥纷纷躬身见礼,却小心翼翼的没有发出一丁点声音。
  直到走到门外才被拦住。
  “大皇子稍待。”
  说罢,匆匆转身进屋禀告,很快便回转,恭请朱文奎进屋。
  “儿臣见过父皇。”
  烛火的映照下,朱文奎见礼。
  朱允炆抬起头,有些不解:“你不在屋里休息,这个时间了,往朕这里跑什么。”
  “父皇不也没休息呢吗。”
  真等自己做了差,朱文奎才突然去想,自己的父皇平日里应该也很累吧。
  在皇宫的每一天,自己睡觉的时候,西暖阁永远都是亮着的,而自己醒来的时候,朱允炆也一定是已经醒来过的。
  “快了,批完这一摞,你早点去睡吧,小小年纪不要熬夜,对身子骨不好。”
  “可儿臣睡不着。”
  一闭眼,满脑子全是白日里发生的事,朱文奎便把白天审案的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但朱允炆的回应一如当初那般平淡。
  “这不挺好的吗。”
  这个时候朱文奎也放下了笔,不再埋头与案牍奏本之中,看向朱文奎笑了起来。
  “好小子,那么干脆就把这事办结了,罪犯伏法,真凶落网,你查明了真相这是好事啊,明天朕让尚膳局做桌好菜奖励你。”
  “可如果不是儿臣用了手段,真相是查不出来的。”
  朱文奎叹了口气:“儿臣听了许部堂的建议,是奔着把这起案件办成冤假错案的方式去做的,误打误撞才拨开迷雾,虽然证明了那张东升确实有罪,但一点都不开心。
  而且,儿臣很疑惑,为什么张东升的父亲,不选择让自己府上的管家来顶罪,他可是吏部的郎中,有着大好的前途,却毅然决然的选择赴死。”
  小孩子总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妄图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清楚。
  “只要查明了真相,那么手段就不重要了。”
  朱允炆温言宽慰道:“如果不是你用的这些手段,那么本来无辜的那名小二就要被陷害而死,你救了他不是吗,所以这件事不用再想了。
  至于那张东缘何如此,人性叵测难懂,你要自己想,朕也说不好的。”
  见朱允炆不愿意多说,朱文奎便开口道。
  “父皇让儿臣去应天府当差,事前便已经想到了儿臣会遇到这些事情,让儿臣知道人心险恶和阴暗。
  人性趋利避害,在犯下错误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甘心接受处罚,而是用尽手段将原本清晰简单的案情变得复杂,企图蒙混官府,甚至不惜变黑为白,害死那马小宝来保全自己。”
  朱文奎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阐述着心中的不解:“而张东作为张东升的父亲,因为担心自己的儿子东窗事发而导致自己禄位难升,便用尽心思来帮助包庇自己的儿子,父子俩都是那种眼中只有自己利益的自私者。
  可这种人,为什么会愿意替别人去死,张东愿意为自己儿子顶罪还可以理解,却又为什么替府上的下人顶罪呢,他若是这般伟岸,又怎么会在之前的事上心如蛇蝎。”
  朱允炆喝上一口水,很是欣慰的笑了起来。
  能够疑惑,说明自己让朱文奎去做差的目的便实现了。
  “当你出了皇宫、离开学堂,那么你看到的一切,才是这世上最真实的东西。”
  朱允炆教导道:“皇宫是你的家,学堂是你学习的地方,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的所有去处,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朕给它取名‘社会’。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黑暗和光明都在这里面纠缠着,不是敌立对峙,而是相辅相生。
  社会里有能够让你恨到怒不可遏的恶人,也会有让你感动到热泪盈眶的好人,而很可能,恶人和好人是同一个人。
  张家父子不恤民情,用尽了手段想害死一个无辜的人,其目的只是为了让本该受到国法处罚的人逃避处罚,他们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外衣,让你看不出任何的端倪,这不是一件个案,而是所有权贵与百姓发生冲突之后的真实写照。
  你可以办一件案子,能办十件一百件吗?
  南京的能办完,地方的呢?
  朕告诉你,全天下所有类似的案件,真相都是隐藏在重重迷雾中的,到底是类似于马小宝这种百姓在讹诈,还是类似张东升这种权贵子弟在陷害,没人知道。
  但如果你一定非要去看的话,那结果永远都是百姓在讹诈,因为,百姓玩不过权贵,尤其是在律法上。
  朕让你去应天府的目的,就是想让你亲眼看一下,而你能够去找许不忌,说明你还是聪明的,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那就是,不要被案件本身束缚住自己的身份。”
  用后世的话来说,维护律法的神圣,那是法官的事。
  查清案件的真相,那是检察官的事。
  而这两件事,没有一件事是朱文奎这个皇子应该去做的。
  那个师爷已经告诉过朱文奎,类似的案件该怎么处理了。
  一个拖字,才是这个时代处理相似案件最好的解决办法。
  不然,最后明确有罪的,一定是平民百姓。
  地方的县令也好,中枢的皇帝也罢,都是人不是神。
  连案件本身的真相都看不到,还何谈在这种案件中抽丝剥茧的,公正的将每个当事人都按罪处罚。
  所谓明晰原被告双方的过错,提议是好的,但想法过于幼稚简单。
  因为这种行为,只会害死马小宝。
  大明又没有监控、没有录音,物证的勘察取证技术手段,更拍马都比不上后世。
  所有证据,要么靠审案的官员自己脑补推理,要么就靠当堂审案时当事人的口述。
  而后,审案的官员连唬带吓、亦或者套话的方式让某一方说漏嘴,抓住话柄之后一顿严刑拷打,便也就破了案。
  一旦像张东升这样身份的权贵子弟参与到案件中,那马小宝这种想要赢下官司就不现实了。
  至于,如果说是百姓故意讹诈权贵怎么办。
  还是那个字,拖。
  百姓不是每个人都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可以安然过每一次堂,不露出一丝马脚,更不是每个人都有打断自己胳膊腿的勇气,至于自扇耳光这种一晚上就好的皮外伤,大明没有治安管理处罚法,这种琐事争端,不予处理。
  而有自伤肢体的魄力,劫道来钱更快。
  拖上几个月,是讹诈还是真的受了伤,就水落石出了。
  而一个拥有过硬心里素质、拥有敢于自残勇气的老百姓,还要盼着自己能够遇到一个类似朱文奎的县令,种种因素叠在一起才能确保这次讹诈成功。
  朱文奎若有所思的告退离开,而看着前者离开的朱允炆才侧首看向双喜,两人对视一笑。
  其实朱文奎哪里知道,那个刑房的师爷,还是个西厂的探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