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五章坑,真特么大
朱修文确实傻了,他同样没有想到永平帝竟然会亲自下场跟陈守信做了这么一个套儿,让自己往里边跳。
“陛下,商者重利,可也应有商者的本分。”陈守信再次开腔。
“所以臣觉得这次他们这些人一起操作粮食,已经超出了正常买卖交易的范畴,应予惩戒。”
永平帝笑着点了点头,“嗯,这个事情朕早就交给你去处理了,你自己拿章程就好。”
“嘿嘿,陛下,臣觉得他们的粮食反正也是不义之粮,倒不如直接充了公吧。也算是让他们为咱们大周朝的百姓们再做一些贡献,要不然他们这段时间可是白忙活了。”陈守信嘿嘿笑着说道。
“哈哈哈……,准了。正好朕的粮仓还有些空,填补进去怎么也有几十万石吧?”永平帝大笑着说道。
“启奏陛下,依草民判断,应不低于百万石。”金子安朗声说道。
“他们筹谋已久,更是在去年便开始分批往皇城隐秘运粮。现在藏粮于皇城之外,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皇城内外方圆五百里之内的粮价。”
“你很不错,能够忍辱负重,这一点很好。”永平帝看着他点了点头。
“因为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参与今年的春闱,朕便给你个便利。让守信直接给你安排一下,品级、职务让他看着办。”
“谢陛下。”金子安直接跪了下去。
“起来吧。”陈守信拍了拍他的肩膀。
“如今也算是帮你们家先走的老头子报了一些仇,不过还没有报完。跟吴将军出去找粮去吧,那个什么周师爷的,现在应该也被汤将军和公主抓捕归案了。”
“你的家人已经接到了我的庄子上,抓完了人,就过去看看,跟你们家老头子上柱香,汇报一下情况。”
“谢谢少爷。”金子安红着眼睛说了一句,然后又对着永平帝磕了个头这才跟吴征出去。
这一把他要当好带路党,自己的父亲虽然死在皇城,但是家破却是被那些人搞的。这个仇,也必须要报。
“守信,朕来问问你,这次到底赚了多少银子?”永平帝笑着问道。
“陛下,这个臣还真没有统计过。老陆啊,咱们赚了多少银子?”陈守信抓了抓头皮后转头问向了陆子墨。
“不算在皇城即将缴获的粮食,此次行动扣除所有费用盈余应在两百四十万两白银以上。”陆子墨一本正经的说道。
大臣们这次又开始吸冷气了,两百十四万两以上,还不算那些即将缴获的粮食查抄的家产,这买卖做得值啊。
“陛下,您以十万石粮食和北衙禁军的人入股,原本是占据七分之一股份的。不过现在少了一个人,所以这份盈余就由我们五个和陛下共同来分,每人四十万两银子。”陈守信笑眯眯的说道。
大臣们听得是瞠目结舌,他们想不到陈守信竟然在这个朝堂之上就开始跟永平帝“分赃”。四十万两银子啊,身为皇帝,能做这个事情么?
“诸位同僚,可能会有所误解。”陈守信转过身来看着大家说道。
“陛下虽然是咱们的陛下,可是陛下也是一家之主。北衙禁军的补给都是陛下从内府拿出来的,所以北衙禁军的人既然参与了此次行动,就应该算到陛下的股份中。”
他之所以会在大殿上就开始分配起利润,其实也是为了给以后帮永平帝谋福利打基础。等经历过几次永平帝做买卖的事情以后,那么大家就不觉得有什么了,慢慢的就会习惯。
尤其是将来的钱庄,他可不敢全部归大周朝朝廷所有,那样到时候没准搞啊搞的就会变味儿。
而且刚刚也说了,在皇城缴获的粮食就要充到官仓中去。还有将来要罚没的家产,也将充公,这就是朝廷的收入。
一码归一码的,算得很清楚。
其实朝堂上的大臣们确实是有些不好接受,你身为皇帝,哪能跟着陈守信一起做买卖呢?可是在这样的一个当口,他们反倒觉得也可以。要不然是不是这些利润都将被陈守信给吞了去?
他们就觉得吧,给永平帝一些,总归比全给了陈守信他们这个小团伙强。
有时候人的心理就是这么怪,当你觉得这个事情不是很满意,将另一个更不满意的事情摆出来以后,你也不觉得前边的那个不满意了。
“陛下,臣还有一个小事想要与诸位同僚以及陛下商量一下。”陈守信又开口说道。
“好,讲来,只要不是太为难,朕便允了你。”永平帝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心情真的很不错,以后能够光明正大的往宫里拉银子了不用在偷偷摸摸的。自己的私房钱,稍稍多一些人们也不会有啥别的说法。
“陛下,就臣的消息来源,这些粮商们的囤粮地点很是巧妙啊。”陈守信笑着说道。
“大多在皇城周围的道观中。所以这个事情有些不好处理,还得请诸位同僚和陛下一同帮我参详一下。”
听到他的话,朝中的大臣们现在已经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打了起来。甚至有些站得有些乏了的人,也将自己的腰板挺得笔直。
永平帝和陈守信联手挖出来的这个坑,已经不仅仅是大的问题,而是特么的特别大。
开始大家还以为仅仅是以朱修文为目标呢,谁能想到他们的目标竟然是整个道门。怪不得刚刚对朱修文连提都提,还提他干啥啊?
跟整个道门相比,他就是一个弱小得不能再弱小的蝼蚁。将道门都给办了,他朱修文不就一勺烩了么?
而且这个陈守信也太狡猾了,明明就是他跟永平帝合谋的事情,现在却拿出来让大家参详,将永平帝给放到了后边。
合着到时候就是群臣的意见,跟永平帝和他什么关系都没有。就算是大家知道还是他们俩鼓捣出来的,但是外边的百姓们不知道啊。
道门不好动,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现在陈守信和永平帝不仅仅要动,还要连根拔起,直接清出朝堂之上。
“陛下,商者重利,可也应有商者的本分。”陈守信再次开腔。
“所以臣觉得这次他们这些人一起操作粮食,已经超出了正常买卖交易的范畴,应予惩戒。”
永平帝笑着点了点头,“嗯,这个事情朕早就交给你去处理了,你自己拿章程就好。”
“嘿嘿,陛下,臣觉得他们的粮食反正也是不义之粮,倒不如直接充了公吧。也算是让他们为咱们大周朝的百姓们再做一些贡献,要不然他们这段时间可是白忙活了。”陈守信嘿嘿笑着说道。
“哈哈哈……,准了。正好朕的粮仓还有些空,填补进去怎么也有几十万石吧?”永平帝大笑着说道。
“启奏陛下,依草民判断,应不低于百万石。”金子安朗声说道。
“他们筹谋已久,更是在去年便开始分批往皇城隐秘运粮。现在藏粮于皇城之外,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皇城内外方圆五百里之内的粮价。”
“你很不错,能够忍辱负重,这一点很好。”永平帝看着他点了点头。
“因为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参与今年的春闱,朕便给你个便利。让守信直接给你安排一下,品级、职务让他看着办。”
“谢陛下。”金子安直接跪了下去。
“起来吧。”陈守信拍了拍他的肩膀。
“如今也算是帮你们家先走的老头子报了一些仇,不过还没有报完。跟吴将军出去找粮去吧,那个什么周师爷的,现在应该也被汤将军和公主抓捕归案了。”
“你的家人已经接到了我的庄子上,抓完了人,就过去看看,跟你们家老头子上柱香,汇报一下情况。”
“谢谢少爷。”金子安红着眼睛说了一句,然后又对着永平帝磕了个头这才跟吴征出去。
这一把他要当好带路党,自己的父亲虽然死在皇城,但是家破却是被那些人搞的。这个仇,也必须要报。
“守信,朕来问问你,这次到底赚了多少银子?”永平帝笑着问道。
“陛下,这个臣还真没有统计过。老陆啊,咱们赚了多少银子?”陈守信抓了抓头皮后转头问向了陆子墨。
“不算在皇城即将缴获的粮食,此次行动扣除所有费用盈余应在两百四十万两白银以上。”陆子墨一本正经的说道。
大臣们这次又开始吸冷气了,两百十四万两以上,还不算那些即将缴获的粮食查抄的家产,这买卖做得值啊。
“陛下,您以十万石粮食和北衙禁军的人入股,原本是占据七分之一股份的。不过现在少了一个人,所以这份盈余就由我们五个和陛下共同来分,每人四十万两银子。”陈守信笑眯眯的说道。
大臣们听得是瞠目结舌,他们想不到陈守信竟然在这个朝堂之上就开始跟永平帝“分赃”。四十万两银子啊,身为皇帝,能做这个事情么?
“诸位同僚,可能会有所误解。”陈守信转过身来看着大家说道。
“陛下虽然是咱们的陛下,可是陛下也是一家之主。北衙禁军的补给都是陛下从内府拿出来的,所以北衙禁军的人既然参与了此次行动,就应该算到陛下的股份中。”
他之所以会在大殿上就开始分配起利润,其实也是为了给以后帮永平帝谋福利打基础。等经历过几次永平帝做买卖的事情以后,那么大家就不觉得有什么了,慢慢的就会习惯。
尤其是将来的钱庄,他可不敢全部归大周朝朝廷所有,那样到时候没准搞啊搞的就会变味儿。
而且刚刚也说了,在皇城缴获的粮食就要充到官仓中去。还有将来要罚没的家产,也将充公,这就是朝廷的收入。
一码归一码的,算得很清楚。
其实朝堂上的大臣们确实是有些不好接受,你身为皇帝,哪能跟着陈守信一起做买卖呢?可是在这样的一个当口,他们反倒觉得也可以。要不然是不是这些利润都将被陈守信给吞了去?
他们就觉得吧,给永平帝一些,总归比全给了陈守信他们这个小团伙强。
有时候人的心理就是这么怪,当你觉得这个事情不是很满意,将另一个更不满意的事情摆出来以后,你也不觉得前边的那个不满意了。
“陛下,臣还有一个小事想要与诸位同僚以及陛下商量一下。”陈守信又开口说道。
“好,讲来,只要不是太为难,朕便允了你。”永平帝笑眯眯的点了点头。
心情真的很不错,以后能够光明正大的往宫里拉银子了不用在偷偷摸摸的。自己的私房钱,稍稍多一些人们也不会有啥别的说法。
“陛下,就臣的消息来源,这些粮商们的囤粮地点很是巧妙啊。”陈守信笑着说道。
“大多在皇城周围的道观中。所以这个事情有些不好处理,还得请诸位同僚和陛下一同帮我参详一下。”
听到他的话,朝中的大臣们现在已经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打了起来。甚至有些站得有些乏了的人,也将自己的腰板挺得笔直。
永平帝和陈守信联手挖出来的这个坑,已经不仅仅是大的问题,而是特么的特别大。
开始大家还以为仅仅是以朱修文为目标呢,谁能想到他们的目标竟然是整个道门。怪不得刚刚对朱修文连提都提,还提他干啥啊?
跟整个道门相比,他就是一个弱小得不能再弱小的蝼蚁。将道门都给办了,他朱修文不就一勺烩了么?
而且这个陈守信也太狡猾了,明明就是他跟永平帝合谋的事情,现在却拿出来让大家参详,将永平帝给放到了后边。
合着到时候就是群臣的意见,跟永平帝和他什么关系都没有。就算是大家知道还是他们俩鼓捣出来的,但是外边的百姓们不知道啊。
道门不好动,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现在陈守信和永平帝不仅仅要动,还要连根拔起,直接清出朝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