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下卷成皇帝 第65节
工匠们扭扭捏捏前来禀报,趁着粮食还没有彻底收割干净。
“禀报主公,工匠前来禀报他们制作了收割的工具,名叫绰子。”
“据说可以顶上三四个的镰刀收割的速度。”
王彘和秦野猪成为袁斌身边的左膀右臂,正是王彘前来禀报此事。
袁斌当然有兴趣,看着不能出门的教训,想了想,直接让人把门给拆了!
‘只要我在门里边,就不算是出门’袁斌觉得自己真是个绝顶大聪明。
“走,咱们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工具?用的好,直接赏!”袁斌一挥手,走出来了纨绔子弟的架势。
秦野猪举着门走在前面,袁斌和王彘躲在阴影处。
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特殊的造型出门, 着实吸引众人的目光。
有时候就是要大胆自信点,只要自己不要脸,就无所谓异样的眼光。
甚至在大热天, 待在门板遮住的阴凉处, 不用晒阳光,其实还是挺舒服的一件事。
万事有好有坏, 这不马上就要让他想要做太阳伞。
袁斌只能在心里不停的这么的安慰自己, 心安理得的行走在道路上。
天气炎热,小路晒得特别干, 行走都会带起来很多的尘土。
在很多村子里,好多人家都会在清扫院子的时候, 同时向院子里洒水。
可以带来一丝丝的凉爽, 同时让尘土降下去, 不弄脏衣服。
“王彘, 去找制伞匠做几把伞, 就是要挡太阳的伞。”
袁斌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他觉得以后不能顶着门板出门了。
“遵命主公。”
王彘赶紧答应了, 要不是今天顶着门板出门, 他都不知道头上有了遮盖物,竟然还挺舒服。
果然主公就聪明绝顶,瞅瞅人家的脑子转的有多快,很快就想到了油纸伞。
要说到古风的三大装饰物, 油纸伞,纸扇,箫。
“再做几把扇子, 没错!家有工匠能不能做风扇?”
袁斌摸着下巴,继续琢磨如何度夏。
在最热的三伏天里, 最好是去山上的小亭子避暑。
在山后背阴处,小亭子正冲着山间的风口,是真凉快呀!
夏天需要用冰,他会硝石制冰法。
袁斌也做过实验,也知道硝石制冰法,很简单,就是往水里放硝石。按照比重调配,很快硝石就会带走热量。
而且硝石是可以反复利用,按照常理来说,只需要找足够多硝石,就可以长期的利用。
但是他不知道硝石在古代叫什么?
这就是十分尴尬的一件事情了。
袁斌真是郁闷,自己的脑袋怎么什么都不记呢?真是个榆木脑袋。
袁斌想着事情,却脚步跟着秦野猪行走,愣是没出错。
为了得到主公的奖赏,工匠们可是费尽了心思。
这次所来测试的收割工具一共有三种,特意留了几块晚熟的稻田进行测试。
已经收完稻谷的老百姓们纷纷出来围观看热闹。
工匠们已经准备就绪,三种收割工具,每一种都挺特殊的样子。
袁斌到来之时,众人纷纷让开路。
“王村长,叫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测试。”
袁斌想着这些工具用出来,做出来一定是要老百姓用的工具。
真正实用者是农民,那就不能让别人测试,让经验最丰富的老农测试。
第一个工具,加大加长版的镰刀。
这个工具一看就是在投机取巧,反正就看着那么像死神的镰刀。
袁斌看着大镰刀,就不像好用的样子。
而且还要担心会不会伤到别人,这就是在滥竽充数。
因为就连袁斌都能看出来大镰刀并不实用。
不说好用不好用了,光是用铁的造价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承担。
“第一种大镰刀不能用,你需要贴合实际,容易伤到人就不说了。你打造这一把大镰刀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普及整个县城需要多长时间?”
袁斌只是浅浅的问了几句话,就让这浑水摸鱼的工匠无地自容。
王村长和身后的几位老农都暗自点头,主公说的十分在理。
准备投机取巧的工匠被说的满脸通红。
巴管事瞪了他一眼,平时做事都投机取巧,真当主公啥都不懂呢。
因为第一个工具出师不利,第二个上场的老实巴交的中年工匠谭大明有一些不知所措了。
“俺…俺…做的,做的是钐镰。”
谭大明本身就紧张,而且他天生是个结巴。
手脚都不知道放到哪里,说不出来话,只能把他做出来的东西,让大家看一眼。
确实长得稀奇古怪,周围的人们都在好奇这个东西到底该怎么使用?
由竹编、钐刀、手把和绳索四部分构成。
钐镰的主体是一个由竹篾编成的半圆形大网眼竹筐,形状像簸箕,比簸箕稍大,长宽各三尺多。
在箕口处安装一个二尺多长、四指宽的钐刀。
钐刀很簿,很锋利。箕口两端,一端装木柄,一端系绳子。
木柄约有三尺长,绳子稍短。木柄末端安有一短横木,便于手握。
绳子末端,系一个方框形转轴,便于手拉。
钐镰样子怪怪的,但是看上去还挺好用。
谭大明因为结巴说话也说不清,所以他尽可能的展示钐镰的好用。
只要配合着腰的扭动,就这么一下接着一下,很快他附近的稻谷就被搂得干干净净。
本来第一个工具,展现出来时,王村长等人失落的摇摇头。
老百姓使用的工具始终传承了好多年了,也没有人想要改过工具。
都有一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的想法。
现在看到这种古怪古怪的收割工具,大家还挺好奇,并且刷刷刷是真快呀。
“很不错,肉眼可见的收割成果。王村长,你挑几个人上去试一试,看看效果,对比你们用镰刀怎么样!”
袁斌没见过这种工具,果然这些工匠们啊,只要逼一逼总会给大家惊喜。
王村长赶紧点头,几个老农早就已经摩拳擦掌等着了,作为庄家的老把式,他们看一看就知道钐镰该怎么用。
“村长,我可是老花呀,咱们俩可是一起长大的伙伴。”
花老头已经抢先第一个名额,立刻就来到了谭大明身边。
谭大明将手中的工具交给花老头,教给他该如何用力,该如何使用。
只是稍微一听,花老头就基本上掌握了技巧,虽说刚开头的几下,差点割到自己。
其他没抢到名额的老农纷纷嘲笑:“行不行啊?不行下来我们上。”
“肯定行,看我的!”
花老头气急败坏的说道,很快就掌握了如何使用力道。
都是刚收完稻谷的庄稼人,谁不知道收庄稼的时候累呀。
花老头就感觉确实是比镰刀省事,而且一搂一大片,特别有成就感,干的活是又快又多。
“照着我这种做法,我觉得用这个工具,我一天能收三亩地!”
花老头用完了之后,直接被其他的老农给抢过去,确实是挺好用的,老农们也是很严谨,不说大话。
老农们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确实是搞不懂这个用法如何用劲。
很多年轻人都看的火热,他们也想动手试一试这种新的工具。看着是真好玩儿了。
“好用是好用,不过用钐镰确实需要点技巧,会的不难,难的不会,还是个问题。”
王村长跟几位老农沟通之后,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袁斌点点头,任何工具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
这种钐镰提高效率,确实能用,一看就是眼前这个老实巴交的谭大明是经过思考的。
“记下来,赏银百两!”
袁斌还是知道打一巴掌给一个红枣,立刻就表示钐镰,被采用了。
谭大明一张普通的脸上,带着心满意足的笑容:“谢,谢谢主公…”
“你做的不错,以后继续保持。”
袁斌拍拍谭大明的肩膀,心想:这都是技术人才呀,不知道他还会点啥?能不能压榨点好东西。
“禀报主公,工匠前来禀报他们制作了收割的工具,名叫绰子。”
“据说可以顶上三四个的镰刀收割的速度。”
王彘和秦野猪成为袁斌身边的左膀右臂,正是王彘前来禀报此事。
袁斌当然有兴趣,看着不能出门的教训,想了想,直接让人把门给拆了!
‘只要我在门里边,就不算是出门’袁斌觉得自己真是个绝顶大聪明。
“走,咱们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工具?用的好,直接赏!”袁斌一挥手,走出来了纨绔子弟的架势。
秦野猪举着门走在前面,袁斌和王彘躲在阴影处。
第42章
第四十二章
特殊的造型出门, 着实吸引众人的目光。
有时候就是要大胆自信点,只要自己不要脸,就无所谓异样的眼光。
甚至在大热天, 待在门板遮住的阴凉处, 不用晒阳光,其实还是挺舒服的一件事。
万事有好有坏, 这不马上就要让他想要做太阳伞。
袁斌只能在心里不停的这么的安慰自己, 心安理得的行走在道路上。
天气炎热,小路晒得特别干, 行走都会带起来很多的尘土。
在很多村子里,好多人家都会在清扫院子的时候, 同时向院子里洒水。
可以带来一丝丝的凉爽, 同时让尘土降下去, 不弄脏衣服。
“王彘, 去找制伞匠做几把伞, 就是要挡太阳的伞。”
袁斌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他觉得以后不能顶着门板出门了。
“遵命主公。”
王彘赶紧答应了, 要不是今天顶着门板出门, 他都不知道头上有了遮盖物,竟然还挺舒服。
果然主公就聪明绝顶,瞅瞅人家的脑子转的有多快,很快就想到了油纸伞。
要说到古风的三大装饰物, 油纸伞,纸扇,箫。
“再做几把扇子, 没错!家有工匠能不能做风扇?”
袁斌摸着下巴,继续琢磨如何度夏。
在最热的三伏天里, 最好是去山上的小亭子避暑。
在山后背阴处,小亭子正冲着山间的风口,是真凉快呀!
夏天需要用冰,他会硝石制冰法。
袁斌也做过实验,也知道硝石制冰法,很简单,就是往水里放硝石。按照比重调配,很快硝石就会带走热量。
而且硝石是可以反复利用,按照常理来说,只需要找足够多硝石,就可以长期的利用。
但是他不知道硝石在古代叫什么?
这就是十分尴尬的一件事情了。
袁斌真是郁闷,自己的脑袋怎么什么都不记呢?真是个榆木脑袋。
袁斌想着事情,却脚步跟着秦野猪行走,愣是没出错。
为了得到主公的奖赏,工匠们可是费尽了心思。
这次所来测试的收割工具一共有三种,特意留了几块晚熟的稻田进行测试。
已经收完稻谷的老百姓们纷纷出来围观看热闹。
工匠们已经准备就绪,三种收割工具,每一种都挺特殊的样子。
袁斌到来之时,众人纷纷让开路。
“王村长,叫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测试。”
袁斌想着这些工具用出来,做出来一定是要老百姓用的工具。
真正实用者是农民,那就不能让别人测试,让经验最丰富的老农测试。
第一个工具,加大加长版的镰刀。
这个工具一看就是在投机取巧,反正就看着那么像死神的镰刀。
袁斌看着大镰刀,就不像好用的样子。
而且还要担心会不会伤到别人,这就是在滥竽充数。
因为就连袁斌都能看出来大镰刀并不实用。
不说好用不好用了,光是用铁的造价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承担。
“第一种大镰刀不能用,你需要贴合实际,容易伤到人就不说了。你打造这一把大镰刀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普及整个县城需要多长时间?”
袁斌只是浅浅的问了几句话,就让这浑水摸鱼的工匠无地自容。
王村长和身后的几位老农都暗自点头,主公说的十分在理。
准备投机取巧的工匠被说的满脸通红。
巴管事瞪了他一眼,平时做事都投机取巧,真当主公啥都不懂呢。
因为第一个工具出师不利,第二个上场的老实巴交的中年工匠谭大明有一些不知所措了。
“俺…俺…做的,做的是钐镰。”
谭大明本身就紧张,而且他天生是个结巴。
手脚都不知道放到哪里,说不出来话,只能把他做出来的东西,让大家看一眼。
确实长得稀奇古怪,周围的人们都在好奇这个东西到底该怎么使用?
由竹编、钐刀、手把和绳索四部分构成。
钐镰的主体是一个由竹篾编成的半圆形大网眼竹筐,形状像簸箕,比簸箕稍大,长宽各三尺多。
在箕口处安装一个二尺多长、四指宽的钐刀。
钐刀很簿,很锋利。箕口两端,一端装木柄,一端系绳子。
木柄约有三尺长,绳子稍短。木柄末端安有一短横木,便于手握。
绳子末端,系一个方框形转轴,便于手拉。
钐镰样子怪怪的,但是看上去还挺好用。
谭大明因为结巴说话也说不清,所以他尽可能的展示钐镰的好用。
只要配合着腰的扭动,就这么一下接着一下,很快他附近的稻谷就被搂得干干净净。
本来第一个工具,展现出来时,王村长等人失落的摇摇头。
老百姓使用的工具始终传承了好多年了,也没有人想要改过工具。
都有一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的想法。
现在看到这种古怪古怪的收割工具,大家还挺好奇,并且刷刷刷是真快呀。
“很不错,肉眼可见的收割成果。王村长,你挑几个人上去试一试,看看效果,对比你们用镰刀怎么样!”
袁斌没见过这种工具,果然这些工匠们啊,只要逼一逼总会给大家惊喜。
王村长赶紧点头,几个老农早就已经摩拳擦掌等着了,作为庄家的老把式,他们看一看就知道钐镰该怎么用。
“村长,我可是老花呀,咱们俩可是一起长大的伙伴。”
花老头已经抢先第一个名额,立刻就来到了谭大明身边。
谭大明将手中的工具交给花老头,教给他该如何用力,该如何使用。
只是稍微一听,花老头就基本上掌握了技巧,虽说刚开头的几下,差点割到自己。
其他没抢到名额的老农纷纷嘲笑:“行不行啊?不行下来我们上。”
“肯定行,看我的!”
花老头气急败坏的说道,很快就掌握了如何使用力道。
都是刚收完稻谷的庄稼人,谁不知道收庄稼的时候累呀。
花老头就感觉确实是比镰刀省事,而且一搂一大片,特别有成就感,干的活是又快又多。
“照着我这种做法,我觉得用这个工具,我一天能收三亩地!”
花老头用完了之后,直接被其他的老农给抢过去,确实是挺好用的,老农们也是很严谨,不说大话。
老农们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确实是搞不懂这个用法如何用劲。
很多年轻人都看的火热,他们也想动手试一试这种新的工具。看着是真好玩儿了。
“好用是好用,不过用钐镰确实需要点技巧,会的不难,难的不会,还是个问题。”
王村长跟几位老农沟通之后,给出这么一个答案。
袁斌点点头,任何工具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
这种钐镰提高效率,确实能用,一看就是眼前这个老实巴交的谭大明是经过思考的。
“记下来,赏银百两!”
袁斌还是知道打一巴掌给一个红枣,立刻就表示钐镰,被采用了。
谭大明一张普通的脸上,带着心满意足的笑容:“谢,谢谢主公…”
“你做的不错,以后继续保持。”
袁斌拍拍谭大明的肩膀,心想:这都是技术人才呀,不知道他还会点啥?能不能压榨点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