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反派他长兄(穿书) 第149节
老爷子温青松根本看不惯这种现象,原主疯玩了好几年后,差长贵去,将原主硬生生拖拽回府,棍棒教育一番,再勒令她同其他族弟一样,去族学念书。
结果可见,原主的心思根本不再念书这里,每次公试的成绩与排名俱是不忍卒睹,尤其是乡试的时候,她干脆递呈了一张空白的卷面上去,时人戏谑其为『白卷公子』。
应当是有不少人认为,将原主教育成这样一幅孺子不可教的面目,是温善晋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
毕竟,他可是畴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同平章事,本身该对孩子给予重大的嘱托与祈盼才是,但他没有这般做,仍旧保持着与主流育儿观不一样的做法与方式。
这本身就会招致诸多的偏见与误解。
不过,这些偏见与误解,在温廷安重新回族学念书、在去岁的春闱当中金榜题名、获赐大理寺少卿之位,而瓦解殆尽。
针对温善晋的一切流言,俱是土崩瓦解掉了。
对于此,温廷安是有一种扬眉吐气的释然。
就像是,浪子回首,终于给父亲挣回了一口气的感觉——虽然她知晓,温善晋绝不可能要求她科举要获得多高的名次,甚至,他可能只会说:『你能参加春闱,为父已经非常欣慰了。』
温善晋是对她从来没提什么要求,他在身体力行地向她证明这样一桩事体——『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在这一片旷野之上,你可以享受众多的,安置在更高处的自由。而不是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受限的人生当中。
温廷安思绪逐渐回拢,她非常感激温善晋,能够赐予她这样一段独有的人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活法之后,最终寻觅到了一条真正合适自己的路。
温廷安确乎是寻觅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在当下的光景之中,茶过一巡,比及温善晋问起,温廷安与温廷舜来寻自己的目的时。
温廷安凝声道:“父亲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此番前来鹅塘县,就不能纯粹是来探望您么?”
话毕,她的鬓发就被很轻很轻地薅了一下,温善晋道:“我还不了解你们,目下是日理万机的大人物了,无事不登三宝殿,且快快道来。”
第189章
正所谓『知女莫如父』, 这在温善晋身上是最好的印证了。
温廷安没有率先说正题,而是先坦诚说道:“父亲,他和我的身份, 温家人, 尤其是老太爷、二叔、三叔他们, 大家都知晓了。”
这个他,自然指涉的是温廷舜。
提及身份一事,温善晋起初没有反应过来,纳罕地端详少女与少年一眼, 俄延少顷,他顿悟了过来,积淀了不少风霜的面容上, 浮起了一抹若有所思之色, 散淡地道:“这样啊。”
他见两人面容有些凝重,俱是不酌茶, 茶汤在盏壁之间循回飘摇,仅有袅袅升腾的烟青色茶香, 若有似无地萦绕、充溢于这个偌大陋室之中。温善晋轻松释然地笑了一下,徐缓地拂袖、抻腕,提拎着铜质茶壶,给两人各自续了茶, 原是淡下去的幽缈茶香, 重新变得馝馞馥郁。
温善晋柔和地抿唇浅笑,搁放下茶壶,修直的手搁放在膝头上, 道:“搞那么严肃作甚,先喝茶, 这可是村人自种的茶叶,你俩可别糟没了好东西。”
温廷安细致地看着温善晋的面容,确证他毫无一丝愠气或者不悦,心中积压已久的一块巨石,适才姗姗安稳沾地。
此一刻,茶案之下,一只柔韧的、劲瘦的大掌,覆在了她的手背上,很轻很轻地揉了揉,青年的指腹裹藏着凉冽的温度,将她皮肤上因紧张局促所致的滚热,一点一滴地消减劝退,取而代之地,是一片温实、纤薄的凉温质感。
温廷安能够切身地感知到,温廷舜是在蕴藉她。
从见到温善晋的那一刻,少年的话从来就很少,把对话的空间与时间,悉数让渡于她与温善晋,不过,他一直在用一种无声却有力的肢体语言,在支撑着她。
桌案之上,一片明黄亮堂,桌案之下,两个人的手静置于一片昏晦之中,温廷安亦是借此回握住了他的手。
这时候,温善晋轻咳了一声。
显然可见,他晓得两人在搞什么小动作了。
温廷安顿觉大囧,温廷舜许是也有些腆然了,原是相互牵握了好一会儿的手,适时松了开去。
晌久,温善晋才道:“其实,你们俩的身份曝光,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因为这是早晚会生发的事。”
温善晋说着,沉吟了一会儿,且道:“不过,我委实没有料知到,你们二人的身份,会这般快地被发现。”
温廷安道:“父亲主要是指温廷舜罢?”
温善晋点了点首,抿唇笑了下,道:“是,安姐儿被发现是女娇娥,其实我并不如何讶异,纵使教老太爷发现了,教温家人发现了,他们也自不可能再追责你,因为你已经取得了隶属于自己的政绩,大理寺少卿这一身份,以及你所勘破的各桩大案,是你的护城河,任何人皆是撼动不得,故此,你隐瞒了自己的性别身份,温家人可能有些愠气,但也不可能真正去责咎于你。”
温青松的反应、温家人的反应,竟是皆被温善晋推揣了个八.九不离十。
“仅不过,我很好奇,廷舜是如何被发现身份的?”温善晋话锋一转,好整以暇地转眸,望向了静伫在一旁的青年。
这也勿怪温善晋会好奇。
毕竟,假若卧薪尝胆的能力,亦是能够排资论位,温廷舜绝对是连中三元的水准,他可以在崇国公府蛰伏这般久,不教温青松、长贵以及温善豫、温善鲁他们起疑,这意味着他擅于潜伏、隐藏。
是以,温善晋无论如何都无法预想,温廷舜竟是会被温家人发现了身份。
这有些教他颇感匪夷所思。
在他的认知当中,除非温廷舜刻意展露出一丝蛛丝马迹,教人觉察,否则的话,他绝不可能教人觉察出一丝一毫的端倪。
正思忖之间,只听青年淡声回禀道:“不实相瞒,我同温家人坦诚了,说我本姓谢,单字讳玺,是大晋亡朝的遗孤。”
青年的嗓音,俨若沉金冷玉,在陋室内震荡出了不少气流与痕迹。
他的话辞,又俨若深山古刹当中的一阵暮鼓之声,空旷而雅炼,宁谧而沉笃,字句之间,带着豁朗洒脱的少年意气,以及一腔罕见的偏执孤勇。
这是在以前的他身上很罕见的事。
至少,在温善晋看来,以他对温廷舜的认知,主动坦诚身份,这一桩事体,委实是太过于鲁莽和冲动,并没有一如既往的理智。
温廷舜言罄的时候,下意识攥握紧了温廷舜的手,两人的手指,在昏晦黯淡的光影之中,指缝抵紧,偎牵相扣。这厢,晌晴的日色从围龙屋的漆色檐角,背后偏略地斜射过来,光影在两人相牵的手上,轻盈地跃动弹跳了一下,继而髹染上一层极淡的鎏色金箔,光影剥离了两人的实质上,仅是余下了一片流畅、写实而轻盈的轮廓。
睹至此状,温善晋一切俱是看明白了,他在心中确证了某些事情。
他执起茶盏,寥寥然地浅酌下一口清茗,缓了好一会儿,眸心聚拢了起来,细细地凝视温廷舜,淡声问道:“你坦诚身份,怕是想要光明磊落地同安姐儿在一起,是也不是?”
温廷舜不避不让地直视回去,算是应承此事:“我晓得此事,在您看来确乎是有些鲁莽了,亦是未提前同您说,今次贸然叨扰,您心中也可能有些计较,这是我的失职之处,下次来谒,必会提前差人去信予您。”
“但今下的话——”温廷舜话语机锋一转,“暌违大半年,我见着了她,心中不由生出急灼之意,意欲得到温家人的认可与接纳,我亦是,更不想教她受了委屈。”
这个『她』,不曾指名道姓,但温善晋用手指想都想得出来,肯定是指温廷安。
温善晋浅啜了半盏茶,又给他们和自己续上了茶水,他指腹轻轻叩击在茶案上,偏眸看向了温廷安,道:“安姐儿,温老太爷应当是没有同意他罢?”
一语成谶了属于是。
温善晋果真是料事如神。
温廷安点了点首,指腹在鬓角下的眉心揉了揉,道:“温老太爷确乎没有答应他,但也没有峻拒,最后是吩咐我们,着手彻查好手头上的案子——”
“尤其是岭南借粮一案,毕竟北地正闹饥荒之灾,情势迫在眉睫,几近于刻不容缓,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筹集空缺下来的两万斤粮米。”
“廷舜确乎是急了些,一切都可以慢慢来。”温善晋笑了笑,继而听到筹集两万斤米粮一事,笑色渐从面上隐失,取而代之地是一片凝滞之色,“筹集空缺两万斤粮米,这是怎的回事?”
温善晋道:“据我听闻,广州府不是早就同十三粮行打好了交道,筹集好了三万斤粮米么?怎的如今又有空缺了?”
温善晋忖了忖,道:“这委实不应当,有一座名曰夕食的师姑厅,它经营了一座米仓,收的是黄埔米,量产庞硕,广州府收了它这么多米,如何还会有空缺?”
关于夕食庵的黄埔米为何不能用,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说到底,鹅塘县距离广州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其中无可避免会造成信息差异。昨夜在鹅塘县山阴处的海上,所生发的诸般事况,尚未传至村壤村墟之中,是以,温善晋不知晓黄埔米是由罂.粟所种植出来,很是寻常,甚至广府的百姓也基本是不知晓的,仅有广府公衙、祯州知州和鹅塘知县晓得这些事。
在目下的光景之中,情状紧迫,温廷安只能选择长话短说,拣些关键的话来阐释事况的来龙去脉,诸如罂.粟的广泛种植,给食客所带来伤害,等等,原本筹集好的两万斤粮米,因为这一档子事儿,一下子就不能用了。
“之前我听四弟说,父亲在鹅塘县莳植贡米,遂是想来寻父亲探一探情状,”温廷安实诚地道。
温善晋了然,手指倏然掸了一下温廷安的额庭,温廷安隐微地吃了一记疼,不解地回望过去,温善晋道:“这般紧急的事儿,为何目下才同为父说?昨夜的时候,你们到了山阴的时候,就该来找我。”
温廷舜为温廷安很轻很轻地揉了揉额心,悉心解释道:“是这样,昨夜的情状弥足紧急,夕食庵的师傅面临生产一事,亟需照拂,加之船只上突生劫数,纵起了一场绵延的大火,引发了诸多棘手的事况,大理寺和宣武军需要着手整饬这些事况,因于此,适才延宕许久,万请见宥。”
温善晋往两人的肩膊上拍了拍,须臾,便是接受了这样一种解释,“行,为父明晓了,你们此番来寻我,本质上就是来寻我借两万斤米的,是罢?这也简单,随我去米仓取便是。”
温廷安闻罢,一抹微讶之色覆上眉帘:“父亲真有两万斤米?”
翛忽之间,她想起了此前村人说过的,温善晋发明了一种大稻,其产量乃属寻常稻谷的三倍,当时温廷安非常骇异,与温廷舜相视一眼后,一前一后,随着温善晋来至谷仓近前。
直至看见了仓内的具体景致后,她心中才真正确证了一桩事体。
温善晋手头上,确乎能拿的出整整两万斤米。
第190章
在温善晋的率引之下, 温廷安和温廷舜来至了谷仓,它坐落于农舍北偏东的大后院,亦是一种漆瓦粉墙的三进格局, 温善晋搴开了一层纤薄的、防雨的胶质垂帘后, 温廷安原是受限的视角, 一下子陡地豁然开朗起来,在她的眼前,是一片绵延起伏的稻谷米粮,它们庞大得像是聚拢起来的海浪, 约莫有半丈之高。
这些粮米,乃属远近的村人送过来温善晋的,是为了酬答他发明出了多产大稻, 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粮食问题——当然, 除了大米,那悬饰在俨然农舍门前的腊肉、玉米、辣椒、腌咸菜等等, 它们亦是隶属于远近村人所馈赠,你给一点我亦给一点, 时而久之,量就非常多了,温善晋平素基本不必去县镇采买或是赶集,光是村人所馈施的食物, 他就根本食不完, 尤其是大米米粮。
鹅塘县地居广州府以南的位置,在这一方水土之上,它的农作物是一年两熟, 本就产量丰硕,加之历经过改良以后的水稻, 它自身的量产,就会变得非常高,是寻常水稻的好几倍。
原本这一座米仓是并不存在的,虽然说,鹅塘县的当地百姓,家家户户皆有这样一座谷仓,用以存储米粮与其他粮食,但温善晋刚下放至鹅塘洲时,他并没有建造谷仓的打算,起初,他觉得自给自足就行了,建造米仓显得不是很有必要,也很可能会浪费很多空间和地,他在短瞬的时间内,也不太可能会得到这般多的粮食。
能发明出一种多产的稻谷水稻,此后得到了四面八方村民的施赠,这委实是出乎他意外的事。
温善晋是一个容易自洽的人,流放岭南以后,他就遵禀着一种『既来之,且安之』的心理,刚来鹅塘县,他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此地靠海,诸多居民所种植的稻谷与其他农作物,通常会引发一种海水倒灌的问题,这种问题是较为严峻的,当农作物,尤其是稻米,其所含盐碱成分较高的话,这种稻谷基本便是作废了,全然不能被村人所食,更不能进行在农市之中进行交易与采买。
海水倒灌的现象,一年当中,会生发好几次,每次皆会对田垄上的庄稼汉,造成一种极是严峻的戕害,这是困扰村民已久的问题,谁也没有想到解决的方案。
温善晋对于这种现象,留下了一个心眼,身为畴昔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其实有接触过,不少从地方州府上疏来的奏折,主要便是讲述粮灾的问题。
很多州府,每岁皆有指定的课税指标,即寻百姓收多少粮食,但百姓不一定真的能按时递呈指定斤数的粮食,收成好的话,自然能按时纳粮税,但收成不大理想的话,就很容易交不上,交不上,官民之间就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
最让温善晋印象深刻地,便是隶属于祯州府,它这里有六个县,每一岁的岁暮,到了课税的时节,祯州府的粮食总是纳不齐,总是缺斤少两,其所缺得斤数,还不是一般的多。
当时,温善晋有仔细地考虑过,要不要适当地减免一些粮税,但其他宰执大员,是坚定地持反对意见的,祯州府地处江南以南的位置,当地的气候温暖常春,怡然优渥,光照浓烈丰足,水分弥足充沛,没有中原之地的风沙灾厄与干燥天候,易言之,祯州府所处的地方,可谓是得天独厚,在如此一个适宜的地方种大米,竟是种得缺斤少两,那就不是粮食自身的问题了,是农民有问题,还有管理粮食的胥吏,有问题,甚至是当地的知府知州也有问题。
当时温善晋在这样的问题上,关注并没有那么深,洛阳城离祯州府,拢共有上千里的距离,他对祯州府的百姓并不那么了解,他们具体是如何种植水稻的,种植过程当中,又会遇到哪些艰深的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呢?会不会是这些困难,成为阻绊农民种粮的最大缘由?
凡此种种,温善晋其实是不大知情的,当时公务繁冗,案牍堆积成山,他亦是无瑕去深究祯州府粮税,未抵指标的真实原因。
这些关于课税交不上的案牍,也很微小,温善晋没有仔细地深究,着手交给下面的官员以及户部、吏部去解决了。
直至他真正地来至了鹅塘县,他看到了海水倒灌的问题,这些问题严峻地侵扰到了农作物的生产与发展,温善晋当时心中有一小块地方塌陷了下去,虽然塌陷的地方不甚显明,但它到底还是塌陷了。
原来,祯州府每年交不上粮税,是因为这样的缘由,不是因为粮吏的懈怠,更非农民的不作为,而是因为所莳植的田产,与地理环境有着休戚相关的关联。简言之,海水倒灌,才是引发庄稼作物地产的真实缘由。
甫思及此,温善晋感到一种深刻的自咎,自那一刻开始,他决定要主动做些什么,最好能够解决村民们的粮食低产问题。
这大半年以来,他挨家挨户地去走访,经常待在鹅塘县的田产田垄之中,仔细地研究稻谷的生长周期、生长规律以及种植习性,也常常与村人对话,因于此,温善晋终算是彻底摸查透了稻谷的种植机制。
伴随着这大半年光阴的日积月累,温善晋不断改良稻谷的物种,历经诸多的失败与坎坷,他终于发明出了一种不畏海水倒灌、能提高产量的水稻。
起初村人不信温善晋真的能够发明出这种水稻。
温善晋也不解释,率先进行试验种植,让鹅塘村的村长以及周遭一些关系相熟的村人,进行试种。
先是小范围的种植,待到初秋的丰收季节,这种水稻的产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是高得不可思议,比鹅塘县往年的所有的产量都要高。
结果可见,原主的心思根本不再念书这里,每次公试的成绩与排名俱是不忍卒睹,尤其是乡试的时候,她干脆递呈了一张空白的卷面上去,时人戏谑其为『白卷公子』。
应当是有不少人认为,将原主教育成这样一幅孺子不可教的面目,是温善晋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
毕竟,他可是畴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同平章事,本身该对孩子给予重大的嘱托与祈盼才是,但他没有这般做,仍旧保持着与主流育儿观不一样的做法与方式。
这本身就会招致诸多的偏见与误解。
不过,这些偏见与误解,在温廷安重新回族学念书、在去岁的春闱当中金榜题名、获赐大理寺少卿之位,而瓦解殆尽。
针对温善晋的一切流言,俱是土崩瓦解掉了。
对于此,温廷安是有一种扬眉吐气的释然。
就像是,浪子回首,终于给父亲挣回了一口气的感觉——虽然她知晓,温善晋绝不可能要求她科举要获得多高的名次,甚至,他可能只会说:『你能参加春闱,为父已经非常欣慰了。』
温善晋是对她从来没提什么要求,他在身体力行地向她证明这样一桩事体——『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在这一片旷野之上,你可以享受众多的,安置在更高处的自由。而不是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受限的人生当中。
温廷安思绪逐渐回拢,她非常感激温善晋,能够赐予她这样一段独有的人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活法之后,最终寻觅到了一条真正合适自己的路。
温廷安确乎是寻觅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在当下的光景之中,茶过一巡,比及温善晋问起,温廷安与温廷舜来寻自己的目的时。
温廷安凝声道:“父亲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此番前来鹅塘县,就不能纯粹是来探望您么?”
话毕,她的鬓发就被很轻很轻地薅了一下,温善晋道:“我还不了解你们,目下是日理万机的大人物了,无事不登三宝殿,且快快道来。”
第189章
正所谓『知女莫如父』, 这在温善晋身上是最好的印证了。
温廷安没有率先说正题,而是先坦诚说道:“父亲,他和我的身份, 温家人, 尤其是老太爷、二叔、三叔他们, 大家都知晓了。”
这个他,自然指涉的是温廷舜。
提及身份一事,温善晋起初没有反应过来,纳罕地端详少女与少年一眼, 俄延少顷,他顿悟了过来,积淀了不少风霜的面容上, 浮起了一抹若有所思之色, 散淡地道:“这样啊。”
他见两人面容有些凝重,俱是不酌茶, 茶汤在盏壁之间循回飘摇,仅有袅袅升腾的烟青色茶香, 若有似无地萦绕、充溢于这个偌大陋室之中。温善晋轻松释然地笑了一下,徐缓地拂袖、抻腕,提拎着铜质茶壶,给两人各自续了茶, 原是淡下去的幽缈茶香, 重新变得馝馞馥郁。
温善晋柔和地抿唇浅笑,搁放下茶壶,修直的手搁放在膝头上, 道:“搞那么严肃作甚,先喝茶, 这可是村人自种的茶叶,你俩可别糟没了好东西。”
温廷安细致地看着温善晋的面容,确证他毫无一丝愠气或者不悦,心中积压已久的一块巨石,适才姗姗安稳沾地。
此一刻,茶案之下,一只柔韧的、劲瘦的大掌,覆在了她的手背上,很轻很轻地揉了揉,青年的指腹裹藏着凉冽的温度,将她皮肤上因紧张局促所致的滚热,一点一滴地消减劝退,取而代之地,是一片温实、纤薄的凉温质感。
温廷安能够切身地感知到,温廷舜是在蕴藉她。
从见到温善晋的那一刻,少年的话从来就很少,把对话的空间与时间,悉数让渡于她与温善晋,不过,他一直在用一种无声却有力的肢体语言,在支撑着她。
桌案之上,一片明黄亮堂,桌案之下,两个人的手静置于一片昏晦之中,温廷安亦是借此回握住了他的手。
这时候,温善晋轻咳了一声。
显然可见,他晓得两人在搞什么小动作了。
温廷安顿觉大囧,温廷舜许是也有些腆然了,原是相互牵握了好一会儿的手,适时松了开去。
晌久,温善晋才道:“其实,你们俩的身份曝光,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因为这是早晚会生发的事。”
温善晋说着,沉吟了一会儿,且道:“不过,我委实没有料知到,你们二人的身份,会这般快地被发现。”
温廷安道:“父亲主要是指温廷舜罢?”
温善晋点了点首,抿唇笑了下,道:“是,安姐儿被发现是女娇娥,其实我并不如何讶异,纵使教老太爷发现了,教温家人发现了,他们也自不可能再追责你,因为你已经取得了隶属于自己的政绩,大理寺少卿这一身份,以及你所勘破的各桩大案,是你的护城河,任何人皆是撼动不得,故此,你隐瞒了自己的性别身份,温家人可能有些愠气,但也不可能真正去责咎于你。”
温青松的反应、温家人的反应,竟是皆被温善晋推揣了个八.九不离十。
“仅不过,我很好奇,廷舜是如何被发现身份的?”温善晋话锋一转,好整以暇地转眸,望向了静伫在一旁的青年。
这也勿怪温善晋会好奇。
毕竟,假若卧薪尝胆的能力,亦是能够排资论位,温廷舜绝对是连中三元的水准,他可以在崇国公府蛰伏这般久,不教温青松、长贵以及温善豫、温善鲁他们起疑,这意味着他擅于潜伏、隐藏。
是以,温善晋无论如何都无法预想,温廷舜竟是会被温家人发现了身份。
这有些教他颇感匪夷所思。
在他的认知当中,除非温廷舜刻意展露出一丝蛛丝马迹,教人觉察,否则的话,他绝不可能教人觉察出一丝一毫的端倪。
正思忖之间,只听青年淡声回禀道:“不实相瞒,我同温家人坦诚了,说我本姓谢,单字讳玺,是大晋亡朝的遗孤。”
青年的嗓音,俨若沉金冷玉,在陋室内震荡出了不少气流与痕迹。
他的话辞,又俨若深山古刹当中的一阵暮鼓之声,空旷而雅炼,宁谧而沉笃,字句之间,带着豁朗洒脱的少年意气,以及一腔罕见的偏执孤勇。
这是在以前的他身上很罕见的事。
至少,在温善晋看来,以他对温廷舜的认知,主动坦诚身份,这一桩事体,委实是太过于鲁莽和冲动,并没有一如既往的理智。
温廷舜言罄的时候,下意识攥握紧了温廷舜的手,两人的手指,在昏晦黯淡的光影之中,指缝抵紧,偎牵相扣。这厢,晌晴的日色从围龙屋的漆色檐角,背后偏略地斜射过来,光影在两人相牵的手上,轻盈地跃动弹跳了一下,继而髹染上一层极淡的鎏色金箔,光影剥离了两人的实质上,仅是余下了一片流畅、写实而轻盈的轮廓。
睹至此状,温善晋一切俱是看明白了,他在心中确证了某些事情。
他执起茶盏,寥寥然地浅酌下一口清茗,缓了好一会儿,眸心聚拢了起来,细细地凝视温廷舜,淡声问道:“你坦诚身份,怕是想要光明磊落地同安姐儿在一起,是也不是?”
温廷舜不避不让地直视回去,算是应承此事:“我晓得此事,在您看来确乎是有些鲁莽了,亦是未提前同您说,今次贸然叨扰,您心中也可能有些计较,这是我的失职之处,下次来谒,必会提前差人去信予您。”
“但今下的话——”温廷舜话语机锋一转,“暌违大半年,我见着了她,心中不由生出急灼之意,意欲得到温家人的认可与接纳,我亦是,更不想教她受了委屈。”
这个『她』,不曾指名道姓,但温善晋用手指想都想得出来,肯定是指温廷安。
温善晋浅啜了半盏茶,又给他们和自己续上了茶水,他指腹轻轻叩击在茶案上,偏眸看向了温廷安,道:“安姐儿,温老太爷应当是没有同意他罢?”
一语成谶了属于是。
温善晋果真是料事如神。
温廷安点了点首,指腹在鬓角下的眉心揉了揉,道:“温老太爷确乎没有答应他,但也没有峻拒,最后是吩咐我们,着手彻查好手头上的案子——”
“尤其是岭南借粮一案,毕竟北地正闹饥荒之灾,情势迫在眉睫,几近于刻不容缓,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筹集空缺下来的两万斤粮米。”
“廷舜确乎是急了些,一切都可以慢慢来。”温善晋笑了笑,继而听到筹集两万斤米粮一事,笑色渐从面上隐失,取而代之地是一片凝滞之色,“筹集空缺两万斤粮米,这是怎的回事?”
温善晋道:“据我听闻,广州府不是早就同十三粮行打好了交道,筹集好了三万斤粮米么?怎的如今又有空缺了?”
温善晋忖了忖,道:“这委实不应当,有一座名曰夕食的师姑厅,它经营了一座米仓,收的是黄埔米,量产庞硕,广州府收了它这么多米,如何还会有空缺?”
关于夕食庵的黄埔米为何不能用,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说到底,鹅塘县距离广州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其中无可避免会造成信息差异。昨夜在鹅塘县山阴处的海上,所生发的诸般事况,尚未传至村壤村墟之中,是以,温善晋不知晓黄埔米是由罂.粟所种植出来,很是寻常,甚至广府的百姓也基本是不知晓的,仅有广府公衙、祯州知州和鹅塘知县晓得这些事。
在目下的光景之中,情状紧迫,温廷安只能选择长话短说,拣些关键的话来阐释事况的来龙去脉,诸如罂.粟的广泛种植,给食客所带来伤害,等等,原本筹集好的两万斤粮米,因为这一档子事儿,一下子就不能用了。
“之前我听四弟说,父亲在鹅塘县莳植贡米,遂是想来寻父亲探一探情状,”温廷安实诚地道。
温善晋了然,手指倏然掸了一下温廷安的额庭,温廷安隐微地吃了一记疼,不解地回望过去,温善晋道:“这般紧急的事儿,为何目下才同为父说?昨夜的时候,你们到了山阴的时候,就该来找我。”
温廷舜为温廷安很轻很轻地揉了揉额心,悉心解释道:“是这样,昨夜的情状弥足紧急,夕食庵的师傅面临生产一事,亟需照拂,加之船只上突生劫数,纵起了一场绵延的大火,引发了诸多棘手的事况,大理寺和宣武军需要着手整饬这些事况,因于此,适才延宕许久,万请见宥。”
温善晋往两人的肩膊上拍了拍,须臾,便是接受了这样一种解释,“行,为父明晓了,你们此番来寻我,本质上就是来寻我借两万斤米的,是罢?这也简单,随我去米仓取便是。”
温廷安闻罢,一抹微讶之色覆上眉帘:“父亲真有两万斤米?”
翛忽之间,她想起了此前村人说过的,温善晋发明了一种大稻,其产量乃属寻常稻谷的三倍,当时温廷安非常骇异,与温廷舜相视一眼后,一前一后,随着温善晋来至谷仓近前。
直至看见了仓内的具体景致后,她心中才真正确证了一桩事体。
温善晋手头上,确乎能拿的出整整两万斤米。
第190章
在温善晋的率引之下, 温廷安和温廷舜来至了谷仓,它坐落于农舍北偏东的大后院,亦是一种漆瓦粉墙的三进格局, 温善晋搴开了一层纤薄的、防雨的胶质垂帘后, 温廷安原是受限的视角, 一下子陡地豁然开朗起来,在她的眼前,是一片绵延起伏的稻谷米粮,它们庞大得像是聚拢起来的海浪, 约莫有半丈之高。
这些粮米,乃属远近的村人送过来温善晋的,是为了酬答他发明出了多产大稻, 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粮食问题——当然, 除了大米,那悬饰在俨然农舍门前的腊肉、玉米、辣椒、腌咸菜等等, 它们亦是隶属于远近村人所馈赠,你给一点我亦给一点, 时而久之,量就非常多了,温善晋平素基本不必去县镇采买或是赶集,光是村人所馈施的食物, 他就根本食不完, 尤其是大米米粮。
鹅塘县地居广州府以南的位置,在这一方水土之上,它的农作物是一年两熟, 本就产量丰硕,加之历经过改良以后的水稻, 它自身的量产,就会变得非常高,是寻常水稻的好几倍。
原本这一座米仓是并不存在的,虽然说,鹅塘县的当地百姓,家家户户皆有这样一座谷仓,用以存储米粮与其他粮食,但温善晋刚下放至鹅塘洲时,他并没有建造谷仓的打算,起初,他觉得自给自足就行了,建造米仓显得不是很有必要,也很可能会浪费很多空间和地,他在短瞬的时间内,也不太可能会得到这般多的粮食。
能发明出一种多产的稻谷水稻,此后得到了四面八方村民的施赠,这委实是出乎他意外的事。
温善晋是一个容易自洽的人,流放岭南以后,他就遵禀着一种『既来之,且安之』的心理,刚来鹅塘县,他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此地靠海,诸多居民所种植的稻谷与其他农作物,通常会引发一种海水倒灌的问题,这种问题是较为严峻的,当农作物,尤其是稻米,其所含盐碱成分较高的话,这种稻谷基本便是作废了,全然不能被村人所食,更不能进行在农市之中进行交易与采买。
海水倒灌的现象,一年当中,会生发好几次,每次皆会对田垄上的庄稼汉,造成一种极是严峻的戕害,这是困扰村民已久的问题,谁也没有想到解决的方案。
温善晋对于这种现象,留下了一个心眼,身为畴昔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其实有接触过,不少从地方州府上疏来的奏折,主要便是讲述粮灾的问题。
很多州府,每岁皆有指定的课税指标,即寻百姓收多少粮食,但百姓不一定真的能按时递呈指定斤数的粮食,收成好的话,自然能按时纳粮税,但收成不大理想的话,就很容易交不上,交不上,官民之间就容易引发矛盾与冲突。
最让温善晋印象深刻地,便是隶属于祯州府,它这里有六个县,每一岁的岁暮,到了课税的时节,祯州府的粮食总是纳不齐,总是缺斤少两,其所缺得斤数,还不是一般的多。
当时,温善晋有仔细地考虑过,要不要适当地减免一些粮税,但其他宰执大员,是坚定地持反对意见的,祯州府地处江南以南的位置,当地的气候温暖常春,怡然优渥,光照浓烈丰足,水分弥足充沛,没有中原之地的风沙灾厄与干燥天候,易言之,祯州府所处的地方,可谓是得天独厚,在如此一个适宜的地方种大米,竟是种得缺斤少两,那就不是粮食自身的问题了,是农民有问题,还有管理粮食的胥吏,有问题,甚至是当地的知府知州也有问题。
当时温善晋在这样的问题上,关注并没有那么深,洛阳城离祯州府,拢共有上千里的距离,他对祯州府的百姓并不那么了解,他们具体是如何种植水稻的,种植过程当中,又会遇到哪些艰深的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呢?会不会是这些困难,成为阻绊农民种粮的最大缘由?
凡此种种,温善晋其实是不大知情的,当时公务繁冗,案牍堆积成山,他亦是无瑕去深究祯州府粮税,未抵指标的真实原因。
这些关于课税交不上的案牍,也很微小,温善晋没有仔细地深究,着手交给下面的官员以及户部、吏部去解决了。
直至他真正地来至了鹅塘县,他看到了海水倒灌的问题,这些问题严峻地侵扰到了农作物的生产与发展,温善晋当时心中有一小块地方塌陷了下去,虽然塌陷的地方不甚显明,但它到底还是塌陷了。
原来,祯州府每年交不上粮税,是因为这样的缘由,不是因为粮吏的懈怠,更非农民的不作为,而是因为所莳植的田产,与地理环境有着休戚相关的关联。简言之,海水倒灌,才是引发庄稼作物地产的真实缘由。
甫思及此,温善晋感到一种深刻的自咎,自那一刻开始,他决定要主动做些什么,最好能够解决村民们的粮食低产问题。
这大半年以来,他挨家挨户地去走访,经常待在鹅塘县的田产田垄之中,仔细地研究稻谷的生长周期、生长规律以及种植习性,也常常与村人对话,因于此,温善晋终算是彻底摸查透了稻谷的种植机制。
伴随着这大半年光阴的日积月累,温善晋不断改良稻谷的物种,历经诸多的失败与坎坷,他终于发明出了一种不畏海水倒灌、能提高产量的水稻。
起初村人不信温善晋真的能够发明出这种水稻。
温善晋也不解释,率先进行试验种植,让鹅塘村的村长以及周遭一些关系相熟的村人,进行试种。
先是小范围的种植,待到初秋的丰收季节,这种水稻的产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是高得不可思议,比鹅塘县往年的所有的产量都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