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0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三年高强度的转运之后,明年需要放慢一下节奏。
  两年后,再降低一些。
  而这个过程,也与派驻西域的部队数量息息相关——其实比起去年,北庭、疏勒两大行营的兵力已经削减了一些。
  待镇兵陆续到位之后,最终禁军及各路杂牌兵马,可大部撤离,最多留两万人左右轮换。
  待镇兵熟悉环境,熟悉彼此,战斗力上来之后,禁军基本可全数撤离,最多有几个马步指挥在那感受战场环境,不至于堕落得太快。
  “你等皆有大才,西去之后,首要之务乃完善体制、教化百姓、劝课农牧。”邵树德说道:“伊丽情势特殊,敌我难分,万万小心,切记切记。”
  “遵旨。”众人纷纷应道。
  邵树德看了看远处,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
  大家族迁徙,动静确实大。
  不光主家上路,还带着奴婢、匠人、乐工——有点近代欧洲国家战争的味道了,拿破仑手下的贵族将领,出征时身边甚至带着剧团……
  十几家,总共千余人,有见闻学识、有专业技能、有管理经验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对如今起步阶段的老大来说,也够了。
  二十八日,圣驾离开玉门关,于八月十一抵达了肃州理所酒泉县。
  八月二十五,至甘州。邵树德打算在此停留两天,召见下删丹牧场及司农寺的官员,有要事交代。
  再往后,他不太打算走凉州了,而是过大斗拔谷,直入鄯州,走青唐、河渭一带回京。
  很多年没来过了,他想看一看。
  第054章 想法
  汗血宝马十八匹,这是顶级马。
  有很多汗血宝马血统的“中马”三百余匹,这是次一级的马。
  有一定汗血宝马血统的“下马”千余匹,这是下等马。
  但无论哪个等级,都有极大价值。
  西征的一大成果,被邵树德带到了司农寺旗下最重要的育种基地之一:删丹牧场。
  祁连山脚下,邵树德看着充塞整个草原的马群,十分神往。一度想要骑上骏马,到马群中感受下气氛,终为群臣所阻。
  “此番西征,司农寺培育的战马立下了大功。马政三十年,不负朕望,甚好,甚好。”邵树德看着一匹匹油光水滑的骏马,高兴地说道。
  养马的话,其实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放养马,即圈住很大一片地,有山、有水、有草原,足够马群活动。
  因为马不耐热,气候要偏冷一点。如果是在湿热的南方,最好选一处有独特小气候的较为凉爽干燥的地方,不然马儿容易生病,或者马种退化。
  牧场内还要开辟一部分农田,雇人耕种,或者发配罪人耕作,种点小麦、豆子之类的农作物,以便在冬天草料不足的时候,用粮食补上缺口。
  第二种叫做“槽枥马”,即马在很小的时候就关在马厩里,人工喂养。比如南诏就是用米汤喂小马驹,长大一些之后,再混喂粮食、牧草。
  因为是关起来饲养的,为了马儿的发育和健康,最好定期拉出去遛一遛,活动活动。
  这种养马法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城市里都可养,就是成本有点高,较为奢侈。
  韩愈的《马说》中曾有“骈死于槽枥之间”,说的就是这种。
  其实只要有心,怎么不能养马呢?
  南诏都会用米汤喂养小马驹,从而保持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部队,甚至装备了具装甲骑。以汴京之富庶,漕运之繁荣,就是用粮食堆,都可以堆出数量惊人的槽枥马。更何况,北方平原甚至南方,都有大量适合散养马的地方。
  听邵树德这么一说,随驾诸将都深以为然。
  他们现在非常认可一件事:马要有特点。
  冲阵之马,不需要耐力,而要强调冲击力,体型要高大、爆发力要强、速度要快。
  骑乘之马,不需要冲击力,矮脚马都行,哪怕体型小得像狗,但耐力要好。
  驮马,不需要冲击力,耐力也不需要特别强调,因为行军时它们是注定要落在后面的,但驮载能力要强,不能搞了一百多斤行李上去,直接口吐白沫,暴毙完犊子了。另外,最好耐粗饲,以降低成本。
  还有一种挽马,力气一定要大,且耐粗饲,其他方面可降低要求。
  如果不执行严格的育种,育种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养马之人就会随意配种,久而久之,特征明显的基因就会消失了。
  草原牧人,基本就是这个德性,完全没有育种的概念,马匹质量也差到离谱。
  历史上蒙古人一去青海,直接不要蒙古马了,骑河曲马。
  去了中亚,更是两眼冒光,把好马全搜罗在自己身边。
  他们固然不注重育种,但哪些马适合做什么事,那是一清二楚,使用起来倒是十分科学。
  “朕搜罗马匹不易。”邵树德看着司农寺的一众官员们,说道:“这些好马,都是将士们用血换回来的,一定要利用好,争取培育个新品种出来。”
  “臣等遵旨。”
  “西域那边派人过去了吗?”
  “已遣数十人前往迪化,圈地建牧场。”
  “那就好。”邵树德放心了。
  这个名叫“天山牧场”的新牧监,培育的不仅仅是马,还有牛羊骆驼等牲畜——当然,前期更重要的工作是找大量小牛训练,先满足耕牛的需求缺口。
  各地环境气候不一样,一定要培育适合当地的品种。关于这一点,三十年下来,不仅仅司农寺,就连官员们都知道,甚至民间有所见识的读书人,也慢慢了解到这一概念了。
  邵树德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养过猪。给母猪配种的时候,一般需要联系四里八乡的某个人,支付费用,那人会赶着一头十分强壮的公猪过来,然后把母猪绑在条凳上,让公猪爬到母猪背上……
  整个过程,公猪吭哧吭哧,母猪叫得撕心裂肺,像被杀了一样。
  完事后,公猪再被赶着去下一家,接着配种。
  农民都知道要用强壮的公猪来给母猪配种,但此时的大夏农村,配种十分随意。
  《血脉论》这本书,面世已经二十年,大夏北方绝大部分州县,应该都有那么几本,南方很多地方,也在持续传播中。
  这本注定将被收入《同光全书》的划时代巨著,已经深刻改变了整个北方。
  而动植物资源更丰富的南方,已经有聪明人在用书中的理论,尝试着培育新品种了。
  理论指导实践,相当完美的模式,邵树德十分欣喜。
  下一步还需要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理论,如果这种行为能成为习惯,形成风潮,让人有利可图,社会又不一样了——有利可图,是关键中的关键。
  宝马被驱使官们一一牵走,圈在一个小牧场内,派专人照料。
  邵树德又看了一会,便离开了。
  二十七日,他离开了删丹。
  九月初二夜宿大斗拔谷中的大斗军城。因为是连接鄯州、甘州、凉州的节点之一,此地驻有青唐镇兵三百人,并有税卡一处,收取往来商徒的过税。
  九月十二日夜,驻安人军城。
  十五日,抵达鄯州理所鄯城县,即俗称的“青唐城”。
  邵树德下令在此停留数日,检阅青唐镇军。同时派出信使,快马赶至各部,令酋豪们即刻前来拜见。
  ※※※※※※
  “朕当年在此留下过很多回忆。”九月的青海已经有些寒意了,但邵树德面色红润,谈兴很浓。
  妇人们耐着性子听着,即便没有任何感觉,也要装出很感兴趣地样子,时不时凑趣般地发出些或惊叹、或紧张、或喜悦的声音,并给出响应的表情,着实考验演技。
  这就是权势的魅力。
  女人们哪怕不爱他,不喜欢他,甚至厌恶他,也要倾心侍奉,比对待所爱之人还要更加卖力,因为这个男人可以轻易毁灭她们家族、爱人的幸福。
  心在别的男人身上,但她们饱满雪白的娇躯却只能留给眼前这个男人,并为他生儿育女,这就是冰冷的现实。
  “文德二年(889),朕在星宿海边射猎,誓要破青唐城,收复湟水旧地。”邵树德接过廉氏递过来的步弓,快速拈弓搭箭,拉至满月。
  “嗖!”一箭飞出,振翅高飞的水鸟颓然落地。
  年逾四十的廉氏露出了小女孩般的崇慕之色。
  邵树德笑而不语。
  廉氏这种出身高昌的女人,又怎么可能不懂射猎?又怎么可能没见过箭术出众的人?
  邵树德自问年轻时箭术卓绝,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射箭已经没有当年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了,而且速度也慢了不少。
  他看向廉氏和她的儿媳,射人的速度倒是快了很多。
  “结赞法师在长宁峡谷设埋伏,以为朕骑兵众多,定要长驱直入,突袭青唐。”邵树德将婆媳两个搂在怀里,道:“但朕的主力大军持重而行,两路包抄的偏师却直取空虚的青唐城。结赞,哈哈,一个只会生搬硬套兵书的傻子罢了。”
  “陛下英明神武,何人能及?”廉氏笑道。
  偰氏的身体微微有些僵硬,默不作声。
  廉氏看向她,眼神之中满是怜惜、解劝,甚至带着一丝乞求。
  偰氏见了,错开眼神,半晌之后,低声道:“陛下……厉害。”
  邵树德哈哈大笑,搂着两人坐在山坡上。
  山坡四周是密密麻麻的营帐,宫廷侍卫、银鞍直及禁军一部屯驻于附近。
  再远处,则是青黛色的城墙。
  城墙经过多年修缮,看着颇为气派。
  城墙附近,千村万落、阡陌纵横。
  冬小麦收割完毕后,种下的短生长期的杂粮又到了收获时节。
  一望无际的田地中,农人们时而弯腰,奋力收割;时而直起身来,轻捶酸痛的腰脊,但在看到金黄色的糜子后,又是一脸满足。
  值了!一切都值了!
  在河北,绝不可能一家有三四十亩地。
  鄯州虽然荒凉,但地多啊,也算沃壤,打下的粮食交完赋税之后,足够养活一家老小,还多有剩余,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咱们是搞不过邵贼了,那老东西一直不死,看着就怕。但实话实说,圣人也没太亏待咱们,一家老小能吃饱穿暖,比什么都强。
  农田周围还有大量的丘陵,可放牧牛羊马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