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同时旨意下达顺天,着令行部全力以赴,在下雪之前运送更多的粮草辎重到大明雄师之中,要确保神机营几个月的用度。
随着巴尔和斯坦的战事传开,瓦剌那边噤若寒蝉,深恐大明趁着还没下雪兴兵而征,最惊恐的则是兀良哈,阿鲁台逃到他们势力范围后,他们是亲眼目睹朱棣率领神兵天降,兵不刃血的屠戮了阿鲁台残余的几千人。
而朱棣及其麾下士卒,只伤亡了三五百人。
本来兀良哈那边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大明只有二十五万人,阿鲁台有十多万人,为何会输得如此之惨。
看到朱棣神威天降后,他们明白了。
别说鞑靼,如果大明军队全是这样的,再加上瓦剌和兀良哈,也不够大明天子砍啊。
也吓了个够呛。
深恐朱棣斩杀了阿鲁台后还不够,顺便就把他们兀良哈给突突了。
一时间四方震慑又人人自危。
还有一个地方,也因为大明这一战而人心沸腾:交趾。
直到鞑靼的惨败,交趾的军民才知道大明当年征讨胡汉苍父子,对他们是何等的仁慈,至少大明在征讨安南中全程都愿意接受降兵。
而鞑靼可没这么好运气。
也因为这一战,交趾民心对大明国威,有了一个高度提升的臣服感。
永乐七年的春节,大明的京畿,注定会有一场万邦来朝的盛会,而大明朝野之间在得到陛下大胜后传回来的第一道圣旨时,都有些懵逼。
为何大胜的第一时间不是准备班师回朝,而是要让黄昏这个权臣北上?
陛下在打什么主意?
为何还要让顺天行部运送大量辎重物资和粮草到撒儿都鲁去,要够神机营几个月之用,陛下难道是打算把神机营留在草原?
目的是什么?
已经歼灭了鞑靼的有生力量,以后十年左右,鞑靼都很难组织有有生力量南下侵扰边境,说不准鞑靼还会直接被兀良哈或者瓦剌给吞并了,陛下根本不用担心鞑靼对大明的威胁。
只有一个人知道朱棣的意图:让这世间再无鞑靼!
第714章 北方大血纷飞,南方艳阳高照
朱棣北征期间,应天这边其实并不风平浪静,也是波澜起伏,甚至也流血漂橹,虽然不若草原的热血沸腾,但也是惊心动魄。
朱棣走后,太子兼国,黄昏在去了十来次内阁辅政后,不想去了。
么得意思。
因为立场的缘故,黄昏虽然帮助太子入主东宫,但事后又和太子撇清关系,在政治嗅觉比较差的人看来,黄昏这几乎是脱了裤子放屁,毫无意义。
还是很多人将黄昏视为太子党。
但汉王、赵王,太子,姚广孝这些人却明白,黄昏是真的和太子撇清了关系——黄昏所处的局势和环境,他若不撇清关系,就无法得到陛下的重用,那么黄昏的很多棋子就无法落局。
虽然撇清关系,但朱高炽不是没心没肺的人,对黄昏心存感激,是以才入内阁那几天,黄昏主打意见的章折送到乾清殿时,朱高炽一般都会同意,比如南镇抚司千户周胜然的人事升迁折子,比如医疗改革司和军器院的折子,也包括交趾布政使高贤宁送回来关于黎族和时代商行的折子……
黄昏得以让自己的势力受到了不少国家的支援。
不过东宫不是太子一个人的东宫。
太子也不是孤身寡人。
除了明面上的杨溥,还有其他二杨,以及更多低调的文臣,而内阁之中,除了吴溥、胡广之外,几乎都是太子党。
三杨何等的有心机,在让黄昏潇洒了十多天后,很快由内阁首辅金幼孜牵头,把黄昏给排挤出了中枢圈子。
朱高炽竟是一次也接不到黄昏的建策折子。
黄昏瞬间觉得这内阁呆得没意思,索性天天请假不去——反正老子又没薪俸,上锤子的班,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它不香吗。
内阁众人求之不得少一个人来吵架。
唯有吴溥苦口婆心的劝谏了黄昏多次,言辞极为惊世骇俗,私下里甚至说出了“待天子更迭,内阁必为隐相”这等大逆之言,让黄昏多去内阁培养声势地位。
当时黄昏很震惊,他没料到身为当局者的叔父吴溥竟然看出了内阁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知道连朱棣都还没察觉。
黄昏还是谢绝了吴溥的好意。
事情很多。
时代商行的发展远远超过了黄昏的想象,尤其是经过他全面改制后,时代商行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混乱期,但沈熙礼和梁巍生等人日夜不寐,成功让时代商行走入正轨。
虽然还是披着封建商行的外皮,但里子上却已经是实打实的合资集团。
当然,最大老板还是黄昏。
然后徐家徐辉祖兄弟、沈熙礼、赛哈智、朱棣等人,都在时代商行下辖的分公司有股份而已,甚至算不得正儿八经的股东。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时代商行牵扯到的利益,已经波及到小半个朝堂,在这种局势下,无论是谁想对时代商行下手,都要考虑能否承受时代商行背后这些股东的反击。
商场,从来就离不开政治,一如战争是政治衍生的产物一样。
这一日清晨,艳阳高照。
黄昏从乌尔莎的床上爬起来,轻轻撩开乌尔莎的粉嫩藕臂,又小心翼翼的爬过卡西丽,来到屋外接过穆罕穆拉端上来的热水漱口,回主院换了衣服,陪着绯春、妻子吃了早食,逗了一下黄豆苗和黄豆芽两兄妹,等乌尔莎和穆罕穆拉过来,黄昏去书房里拿了一堆的宣纸出门。
随着巴尔和斯坦的战事传开,瓦剌那边噤若寒蝉,深恐大明趁着还没下雪兴兵而征,最惊恐的则是兀良哈,阿鲁台逃到他们势力范围后,他们是亲眼目睹朱棣率领神兵天降,兵不刃血的屠戮了阿鲁台残余的几千人。
而朱棣及其麾下士卒,只伤亡了三五百人。
本来兀良哈那边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大明只有二十五万人,阿鲁台有十多万人,为何会输得如此之惨。
看到朱棣神威天降后,他们明白了。
别说鞑靼,如果大明军队全是这样的,再加上瓦剌和兀良哈,也不够大明天子砍啊。
也吓了个够呛。
深恐朱棣斩杀了阿鲁台后还不够,顺便就把他们兀良哈给突突了。
一时间四方震慑又人人自危。
还有一个地方,也因为大明这一战而人心沸腾:交趾。
直到鞑靼的惨败,交趾的军民才知道大明当年征讨胡汉苍父子,对他们是何等的仁慈,至少大明在征讨安南中全程都愿意接受降兵。
而鞑靼可没这么好运气。
也因为这一战,交趾民心对大明国威,有了一个高度提升的臣服感。
永乐七年的春节,大明的京畿,注定会有一场万邦来朝的盛会,而大明朝野之间在得到陛下大胜后传回来的第一道圣旨时,都有些懵逼。
为何大胜的第一时间不是准备班师回朝,而是要让黄昏这个权臣北上?
陛下在打什么主意?
为何还要让顺天行部运送大量辎重物资和粮草到撒儿都鲁去,要够神机营几个月之用,陛下难道是打算把神机营留在草原?
目的是什么?
已经歼灭了鞑靼的有生力量,以后十年左右,鞑靼都很难组织有有生力量南下侵扰边境,说不准鞑靼还会直接被兀良哈或者瓦剌给吞并了,陛下根本不用担心鞑靼对大明的威胁。
只有一个人知道朱棣的意图:让这世间再无鞑靼!
第714章 北方大血纷飞,南方艳阳高照
朱棣北征期间,应天这边其实并不风平浪静,也是波澜起伏,甚至也流血漂橹,虽然不若草原的热血沸腾,但也是惊心动魄。
朱棣走后,太子兼国,黄昏在去了十来次内阁辅政后,不想去了。
么得意思。
因为立场的缘故,黄昏虽然帮助太子入主东宫,但事后又和太子撇清关系,在政治嗅觉比较差的人看来,黄昏这几乎是脱了裤子放屁,毫无意义。
还是很多人将黄昏视为太子党。
但汉王、赵王,太子,姚广孝这些人却明白,黄昏是真的和太子撇清了关系——黄昏所处的局势和环境,他若不撇清关系,就无法得到陛下的重用,那么黄昏的很多棋子就无法落局。
虽然撇清关系,但朱高炽不是没心没肺的人,对黄昏心存感激,是以才入内阁那几天,黄昏主打意见的章折送到乾清殿时,朱高炽一般都会同意,比如南镇抚司千户周胜然的人事升迁折子,比如医疗改革司和军器院的折子,也包括交趾布政使高贤宁送回来关于黎族和时代商行的折子……
黄昏得以让自己的势力受到了不少国家的支援。
不过东宫不是太子一个人的东宫。
太子也不是孤身寡人。
除了明面上的杨溥,还有其他二杨,以及更多低调的文臣,而内阁之中,除了吴溥、胡广之外,几乎都是太子党。
三杨何等的有心机,在让黄昏潇洒了十多天后,很快由内阁首辅金幼孜牵头,把黄昏给排挤出了中枢圈子。
朱高炽竟是一次也接不到黄昏的建策折子。
黄昏瞬间觉得这内阁呆得没意思,索性天天请假不去——反正老子又没薪俸,上锤子的班,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它不香吗。
内阁众人求之不得少一个人来吵架。
唯有吴溥苦口婆心的劝谏了黄昏多次,言辞极为惊世骇俗,私下里甚至说出了“待天子更迭,内阁必为隐相”这等大逆之言,让黄昏多去内阁培养声势地位。
当时黄昏很震惊,他没料到身为当局者的叔父吴溥竟然看出了内阁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知道连朱棣都还没察觉。
黄昏还是谢绝了吴溥的好意。
事情很多。
时代商行的发展远远超过了黄昏的想象,尤其是经过他全面改制后,时代商行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混乱期,但沈熙礼和梁巍生等人日夜不寐,成功让时代商行走入正轨。
虽然还是披着封建商行的外皮,但里子上却已经是实打实的合资集团。
当然,最大老板还是黄昏。
然后徐家徐辉祖兄弟、沈熙礼、赛哈智、朱棣等人,都在时代商行下辖的分公司有股份而已,甚至算不得正儿八经的股东。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时代商行牵扯到的利益,已经波及到小半个朝堂,在这种局势下,无论是谁想对时代商行下手,都要考虑能否承受时代商行背后这些股东的反击。
商场,从来就离不开政治,一如战争是政治衍生的产物一样。
这一日清晨,艳阳高照。
黄昏从乌尔莎的床上爬起来,轻轻撩开乌尔莎的粉嫩藕臂,又小心翼翼的爬过卡西丽,来到屋外接过穆罕穆拉端上来的热水漱口,回主院换了衣服,陪着绯春、妻子吃了早食,逗了一下黄豆苗和黄豆芽两兄妹,等乌尔莎和穆罕穆拉过来,黄昏去书房里拿了一堆的宣纸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