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仅对学者个人如此,这甚至已经成了一郡一县是否有足够学术高度的标志,《说文解字》的印行,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汝南人杰地灵的标志。
  实际上,《说文解字》能够有这样的地位,除了这部书本身的学术含金量之外,和大量的汝南籍女子有关。
  比如袁权。她是第一个提出《说文解字》可以用为教化教材的人,而且亲自编写了简化版,对推广《说文解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和《说文解字》享受同等待遇的书不多,眼下还有一部《论衡》正在筹备之中。
  皇甫郦也想印一部书,安定人王符的《潜夫论》,但是被唐夫人拒了。表面上的理由是学术高度有待学者论证,背地里就有地域之争。
  关东人不愿意让关西人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不是刘协本人支持,《论衡》也未必能这么快就进入印行天下的阶段。排在文秀书坊出版计划上的是另一部书,《蔡邕文集》。
  伏完这么急着研究出土古籍,未尝不是想为琅琊正名。
  “《说文解字》的平装版很快就开售了,价格会便宜很多。”刘协说道:“不过少傅宁缺勿滥的想法,我是赞同的。眼下民生艰难,还养不起太多的读书人。”
  “老臣明白。”伏完带着三分怨气,又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
  刘协也没理他。这是他的真心话,他希望更多的读书人进入工学堂、医学堂、农学堂,甚至是商学堂,而不是一窝蜂的研究经学。
  那才是他重建太学的目的。
  要是还和洛阳太学一样,养三万无所事事,天天就知道呼朋引伴,互相吹捧的太学生,他岂不是自找麻烦。
  在他看来,有三千人研究经学就足够了,剩下的都去研究农学、工学、商学这些实学,只有如此,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我今天来,除了看看太学的重建进程,还想找几个人。”刘协随即说明来意,希望伏完给他想想办法,最好能推荐几个人。
  “孔文举。”伏完不假思索。“他是最适合的人选。”
  “他不肯。”刘协耸耸肩。“还有吗?”
  伏完倒是一点也不意外,随即想了想,又道:“倒还真有一个,陛下知道月旦评吗?”
  “许子将?他来长安了吗?”
  伏完摇摇头,露出一丝狡黠的浅笑。“不是许子将,是月旦评的另一个主评人,许靖许文休。”
  第七百三十七章 自作多情
  诸葛亮之前已经提过许靖,刘协也知道许靖是什么样的人。曾几何时,他还觉得许靖不坏,历史上诸葛亮对许靖的打压有些过分。
  现在他却知道,诸葛亮那么做也是不得已。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打算采用诸葛亮的办法。
  他有更好的手段。
  “少傅担心我不敢用他吗?”刘协含笑问道。
  他觉得伏完这心态有些扭曲。
  许靖和朝廷不同心,你很开心吗?还是说你也有想法,只是限于身份或者什么原因,不方便说?
  伏完立刻意识到天子对他的态度不满,脸色微变,微微欠身。“陛下善用人,能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朝堂上亦如是。”
  刘协不置可否的笑笑。“还有谁可用?”
  伏完神情窘迫。“呃……暂时想不出还有什么人合适。”
  “来敏如何?”
  伏完抚着胡须,思索了片放。“来敏的学问甚佳,但他既与刘璋有旧,为人又好议论,但言语无节,只怕不太合适。”
  “他与刘璋之旧,是因为他姊夫黄琬吧?”
  伏完惊讶地看着刘协。“陛下知之甚明。”
  刘协站起身来。“他们住在哪儿?”
  “陛下想见他们,何必亲至,臣让人召他们前来便是。”
  “那还叫礼贤下士吗?”刘协环顾四周,举步下堂。“既然来了,不差这几步,顺便去看看太学最近的风气。”
  他顿了顿,又道:“与其等着他们诣阙上书,不如主动去听听他们想说什么。少傅,你说对吧?”
  伏完讪讪地起身相送,看着刘协下了堂,消失在门外,然后抬头抹了抹额头的冷汗。
  他知道,刘协对自己的态度不怎么满意。
  出了门,刘协看看四周,将伏完刚刚说的地址告诉诸葛亮。诸葛亮对太学很熟悉,伸手一指。
  “不远,也就三百步远。两人住得也近,走两步就到了。”
  “那就走过去吧,免得兴师动众的。”刘协说着,迈步而行。
  诸葛亮不敢怠慢,转身让散骑们四处散开,保持警惕,自己则赶上刘协。“陛下,求贤是美事,何必如此隐晦?”
  刘协转头看看诸葛亮,下巴微扬,看看四周。“前呼后拥,人人避之不及,你还能看到多少真正的人情世态?来敏也好,许靖也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刚刚踏上求学入仕之路的年轻人。”
  诸葛亮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跟着刘协的时间久了,他也知道那些人到中年的学者思想难以改变,像虞翻那样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读了十几二十年书,早就陷在圣人语屑中不能自拔。
  来到一个小院门口,一个少年有些不安地看着刘协,左手拎着一只酒壶,右手拎着一包熟食,满脸通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