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科举) 第86节
秦放鹤三人往西,各怀心思。
走到半路了,秦放鹤还能时不时感觉到孔姿清那边飘来的戏谑的眼神,不觉浑身发毛。
待看过去,对方却似笑非笑,偶尔冷不丁丢出来一句,“也不知那川越客先生何日再动笔……”
秦放鹤:“……”
齐振业不明就里,闻言笑道:“怎么,你素来不弄这些,如今也要下道?”
秦放鹤面上做烧,恨不得跳起来捂他的嘴。
你可少说两句吧!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秦放鹤深吸一口气,扭头对孔姿清正色道:“我有一计,或许可胜赵慕白,你要听么?”
第53章 中秋快乐
没人不渴望胜利。
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孔姿清怦然心动。
但马上,他又注意到话中的其他细节:
“或许可胜”
“要听吗?”
过去几年中,类似出谋划策的事情秦放鹤没少做,却从未如此慎重,问他要不要听。
结合“或许”,证明要么成功率极低,要么要付出一定代价,连秦放鹤本人,也并非完全支持。
秦放鹤缓缓吐了口气,看着空中飞舞的雪片顺着气流翻滚,下意识眯起眼睛,“老实讲,其实胜算不大,最多不过五五开。”
“代价呢?”孔姿清问。
秦放鹤眯眼笑了下,几片雪花落在他的眼睫上,微微颤动,“可能弄巧成拙,也可能,彻底失去赵慕白这个朋友。”
孔姿清和齐振业便笑不出了。
不光是他们,甚至就连秦放鹤本人,对赵沛的印象都很好,一时间很难直面这样的风险,所以才问要不要听。
会试与前面的几次考试都不同,乃是由礼部亲自主持,且第一道考题是皇帝亲自出题,后面的题目虽然可能由主考官代出,但无一不是揣摩了皇帝心思所作,考卷更要皇帝亲自御览、排名。
所以归结起来,揣摩会试判卷人的心思,就是要揣摩皇帝。
然君心难测。
当今是大禄朝的第三位皇帝,今年才四十来岁,正是龙威稳固,有意发奋,却又疑心渐起的年纪。
这就注定了他的心思难以捉摸,且多变。
上层不便做文章,那么就从自身入手。
“所有的计策,核心都很简单,无非是找到弊病,然后除掉。”
这些空洞的话任何一个书生都会讲,难就难在到底怎么做。
秦放鹤袖着手,在漫天飞雪中慢慢踱步,大半截下巴尖都藏在毛茸茸的围领里,分明有几分稚气。
他停在一个卖灯笼、泥娃娃的小摊前,竟垂下眼帘,细细挑选起来,“而我的法子归结起来,便是稳住己方优势,扩大对方劣势。”
孔姿清眉头微蹙,齐振业更是直接问出口,“前面一句我晓得,可后面的……”
对方的劣势如何暂且不提,主动权在别人手里,我们有什么法子?
莫非……
齐振业突然想到某种非常可怕的可能,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秦放鹤正背对着他们选灯笼,分明没回头,却好似直接看透了他的脑瓜子,凉飕飕道:“我暂时还没那么龌龊。”
想毁掉一个人很简单,但引发的后果却很严重:意味着他的底线开始沦陷。
那是很可怕的。
秦放鹤从不否认自己的野心,却不想成为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所以在踏足官场之前,不会轻易动手,更不会对可以成为朋友的人动手。
齐振业尴尬地摸摸鼻子。
饿也没说出口啊,子归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秦放鹤提起摊子上一只纸扎的玉兔灯笼,扭头看着后面两人, “这么看,可能看出大小?”
不待两人回答,秦放鹤缓缓移动手腕,手中灯笼碰到另一只大一号的,然后再换最小一号的作比。
二人若有所思。
摊主是个看不大出实际年纪的老汉,满脸皱纹,穿着洗到褪色的旧棉袄,裹着厚重的棉帽,露出来的鼻子和腮头都冻得通红。
见秦放鹤提灯摆弄,也不敢催促,只满面期待地看着,又陪笑。
秦放鹤也笑了下,唇边绽开一点梨涡,竟显出几分乖巧,“这灯笼怎么卖?”
乖乖,好俊后生。
老汉忙道:“贵人提的中等的只要三十个钱,小的二十,大的四十。”
灯笼扎得很精巧,一应骨架、提手俱都打磨光滑,没有一根毛刺。蒙着的纸上还施以彩绘,玉兔点了眼睛,短尾巴一抖一抖的,活灵活现。
这样的手艺,这样的天气,并不贵。
秦放鹤索性换了只大的提着,又仔仔细细数出四十枚铜板与摊主。
伴着摊主的道谢声,他提着灯笼走回来,“绝对优势之外,好坏都是比出来的。他的灵性难以超越,此乃长项,然人无完人,他的优势突出,劣势也很明显……“
结合之前孔姿清对赵沛的描述,以及秦放鹤看过的对方的文章,还有今天的接触来看,此人不畏强权,原则性和正义感极强,然非黑即白过于刚直,稍显固执,不擅随机应变。
这样人若遇明主,可镇守边关、可于三司一展所长,也可为国之杀伐利器。
但同样的,因为这些特性,他们也会显得尖锐而富有攻击性,即便高中,也不足以立即委以重任。
抛开文字间的灵气来看,孔姿清和赵沛的论政水平相差无几,甚至因为性格关系,孔姿清常游离在外,看待问题反而更客观全面。
而能打败赵沛的唯一机会就在这里。
距离会试不足两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只要孔姿清狠下工夫,让自己看上去更圆融更老成,思路和提议更细致更具可操作性,那么相较之下,赵沛在这方面的短板就会更明显更突出。
甚至在拿到考题后,还可以转换视角,思考赵沛会如何作答,以何种语气和口吻作答,然后在顺势自己的考卷中设下陷阱,对比的陷阱……
如此一来,两人就相当于在两条不同的赛道上各自领先,各具优势。
灯笼要比较过后才知大小,而面对危险,你没办法控制对手的速度,但却可以提升自己的速度,让对方相对落后。
当这个差距够大,便足以逆转乾坤。
当然,也需要一点运气,一点来自皇帝的运气。
这是唯一不可控,偏偏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秦放鹤才说胜算只有五成。
尽人事,听天命,此时此刻,皇帝就是那天。
孔姿清和齐振业听了,久久不语。
此计……可行,但稍显阴损,等同背叛。
暮色渐深,街道上陆续亮起灯,一度笼罩四方的夜幕重新被赶回边缘、角落,露出中间满是人潮的熙攘来。
“事先声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赢。因为不同于之前的考官们锁在贡院内专心判卷,影响陛下判断的因素太多,且不可控……”
可能皇帝平时喜欢实干的,但早上意外看了几本不省心的折子,心情烦闷,突然就想听点好的;
或许他前一日才接见了几个擅长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的官员、使者,实在听腻了圆滑老成,偏要选点杠子头调和;
又或许他本着意选几个治理地方的人才,可忽有急报传来,哪里有军情,那么见了赵沛的体貌后,倍加喜爱……
秦放鹤的声音就从这份热闹中传来,伴着北风,飘忽不定,“得不偿失么,是无疑你若做了,无论胜负,日后都可能丧失本心、迷失自我,不断懊恼。绝交么……”
科举考试中,针对主考官还是对手布局,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前者仅为自保,后者则是主动攻击。
在这之前,孔姿清从未利用自己的出身和权力主动构陷过任何一个人。
这样的计策明显违背原则。
赵沛与孔姿清相识时日不短,对对方的文风烂熟于心,来日考生文章选本一旦问世,岂能看不出这些变化是为自己量身定做?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嫉恶如仇的赵沛!
好啊,我拿你们当兄弟做朋友,你们却在暗中算计我?
如此一来,昔日他与孔姿清的交情往来,就都成了别有用心。
过去的一切欢声笑语,都将变成耳光响亮,越热闹,越讽刺。
孔姿清没有挣扎太久,“罢了。”
那样对赵沛太不公平。
他也接受不了秦放鹤和自己提前变成那般模样。
齐振业倒是暗自松了口气。
于公于私,两人都是朋友,也是君子,自然不愿看他们反目成仇。
但真心来说,孔姿清的交情毕竟更深些,难免又有些遗憾,“就这么放弃了?”
孔姿清却笑起来,云淡风轻,“大局未定,非我所有,谈何放弃?”
本来就未必是我的东西,又怎么算得上放弃?
不过是让本该公正的考试,更公正些罢了。
说完这话,他突然觉得一阵轻松,好像连日来萦绕全身的束缚,都在此刻烟消云散了。
看着孔姿清笑,秦放鹤也跟着笑起来。
果然还是他。
三年分离,有很多东西变了,却也有东西始终未变,一如往昔。
走到半路了,秦放鹤还能时不时感觉到孔姿清那边飘来的戏谑的眼神,不觉浑身发毛。
待看过去,对方却似笑非笑,偶尔冷不丁丢出来一句,“也不知那川越客先生何日再动笔……”
秦放鹤:“……”
齐振业不明就里,闻言笑道:“怎么,你素来不弄这些,如今也要下道?”
秦放鹤面上做烧,恨不得跳起来捂他的嘴。
你可少说两句吧!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秦放鹤深吸一口气,扭头对孔姿清正色道:“我有一计,或许可胜赵慕白,你要听么?”
第53章 中秋快乐
没人不渴望胜利。
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孔姿清怦然心动。
但马上,他又注意到话中的其他细节:
“或许可胜”
“要听吗?”
过去几年中,类似出谋划策的事情秦放鹤没少做,却从未如此慎重,问他要不要听。
结合“或许”,证明要么成功率极低,要么要付出一定代价,连秦放鹤本人,也并非完全支持。
秦放鹤缓缓吐了口气,看着空中飞舞的雪片顺着气流翻滚,下意识眯起眼睛,“老实讲,其实胜算不大,最多不过五五开。”
“代价呢?”孔姿清问。
秦放鹤眯眼笑了下,几片雪花落在他的眼睫上,微微颤动,“可能弄巧成拙,也可能,彻底失去赵慕白这个朋友。”
孔姿清和齐振业便笑不出了。
不光是他们,甚至就连秦放鹤本人,对赵沛的印象都很好,一时间很难直面这样的风险,所以才问要不要听。
会试与前面的几次考试都不同,乃是由礼部亲自主持,且第一道考题是皇帝亲自出题,后面的题目虽然可能由主考官代出,但无一不是揣摩了皇帝心思所作,考卷更要皇帝亲自御览、排名。
所以归结起来,揣摩会试判卷人的心思,就是要揣摩皇帝。
然君心难测。
当今是大禄朝的第三位皇帝,今年才四十来岁,正是龙威稳固,有意发奋,却又疑心渐起的年纪。
这就注定了他的心思难以捉摸,且多变。
上层不便做文章,那么就从自身入手。
“所有的计策,核心都很简单,无非是找到弊病,然后除掉。”
这些空洞的话任何一个书生都会讲,难就难在到底怎么做。
秦放鹤袖着手,在漫天飞雪中慢慢踱步,大半截下巴尖都藏在毛茸茸的围领里,分明有几分稚气。
他停在一个卖灯笼、泥娃娃的小摊前,竟垂下眼帘,细细挑选起来,“而我的法子归结起来,便是稳住己方优势,扩大对方劣势。”
孔姿清眉头微蹙,齐振业更是直接问出口,“前面一句我晓得,可后面的……”
对方的劣势如何暂且不提,主动权在别人手里,我们有什么法子?
莫非……
齐振业突然想到某种非常可怕的可能,惊恐地睁大了眼睛。
秦放鹤正背对着他们选灯笼,分明没回头,却好似直接看透了他的脑瓜子,凉飕飕道:“我暂时还没那么龌龊。”
想毁掉一个人很简单,但引发的后果却很严重:意味着他的底线开始沦陷。
那是很可怕的。
秦放鹤从不否认自己的野心,却不想成为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所以在踏足官场之前,不会轻易动手,更不会对可以成为朋友的人动手。
齐振业尴尬地摸摸鼻子。
饿也没说出口啊,子归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秦放鹤提起摊子上一只纸扎的玉兔灯笼,扭头看着后面两人, “这么看,可能看出大小?”
不待两人回答,秦放鹤缓缓移动手腕,手中灯笼碰到另一只大一号的,然后再换最小一号的作比。
二人若有所思。
摊主是个看不大出实际年纪的老汉,满脸皱纹,穿着洗到褪色的旧棉袄,裹着厚重的棉帽,露出来的鼻子和腮头都冻得通红。
见秦放鹤提灯摆弄,也不敢催促,只满面期待地看着,又陪笑。
秦放鹤也笑了下,唇边绽开一点梨涡,竟显出几分乖巧,“这灯笼怎么卖?”
乖乖,好俊后生。
老汉忙道:“贵人提的中等的只要三十个钱,小的二十,大的四十。”
灯笼扎得很精巧,一应骨架、提手俱都打磨光滑,没有一根毛刺。蒙着的纸上还施以彩绘,玉兔点了眼睛,短尾巴一抖一抖的,活灵活现。
这样的手艺,这样的天气,并不贵。
秦放鹤索性换了只大的提着,又仔仔细细数出四十枚铜板与摊主。
伴着摊主的道谢声,他提着灯笼走回来,“绝对优势之外,好坏都是比出来的。他的灵性难以超越,此乃长项,然人无完人,他的优势突出,劣势也很明显……“
结合之前孔姿清对赵沛的描述,以及秦放鹤看过的对方的文章,还有今天的接触来看,此人不畏强权,原则性和正义感极强,然非黑即白过于刚直,稍显固执,不擅随机应变。
这样人若遇明主,可镇守边关、可于三司一展所长,也可为国之杀伐利器。
但同样的,因为这些特性,他们也会显得尖锐而富有攻击性,即便高中,也不足以立即委以重任。
抛开文字间的灵气来看,孔姿清和赵沛的论政水平相差无几,甚至因为性格关系,孔姿清常游离在外,看待问题反而更客观全面。
而能打败赵沛的唯一机会就在这里。
距离会试不足两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只要孔姿清狠下工夫,让自己看上去更圆融更老成,思路和提议更细致更具可操作性,那么相较之下,赵沛在这方面的短板就会更明显更突出。
甚至在拿到考题后,还可以转换视角,思考赵沛会如何作答,以何种语气和口吻作答,然后在顺势自己的考卷中设下陷阱,对比的陷阱……
如此一来,两人就相当于在两条不同的赛道上各自领先,各具优势。
灯笼要比较过后才知大小,而面对危险,你没办法控制对手的速度,但却可以提升自己的速度,让对方相对落后。
当这个差距够大,便足以逆转乾坤。
当然,也需要一点运气,一点来自皇帝的运气。
这是唯一不可控,偏偏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秦放鹤才说胜算只有五成。
尽人事,听天命,此时此刻,皇帝就是那天。
孔姿清和齐振业听了,久久不语。
此计……可行,但稍显阴损,等同背叛。
暮色渐深,街道上陆续亮起灯,一度笼罩四方的夜幕重新被赶回边缘、角落,露出中间满是人潮的熙攘来。
“事先声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赢。因为不同于之前的考官们锁在贡院内专心判卷,影响陛下判断的因素太多,且不可控……”
可能皇帝平时喜欢实干的,但早上意外看了几本不省心的折子,心情烦闷,突然就想听点好的;
或许他前一日才接见了几个擅长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的官员、使者,实在听腻了圆滑老成,偏要选点杠子头调和;
又或许他本着意选几个治理地方的人才,可忽有急报传来,哪里有军情,那么见了赵沛的体貌后,倍加喜爱……
秦放鹤的声音就从这份热闹中传来,伴着北风,飘忽不定,“得不偿失么,是无疑你若做了,无论胜负,日后都可能丧失本心、迷失自我,不断懊恼。绝交么……”
科举考试中,针对主考官还是对手布局,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前者仅为自保,后者则是主动攻击。
在这之前,孔姿清从未利用自己的出身和权力主动构陷过任何一个人。
这样的计策明显违背原则。
赵沛与孔姿清相识时日不短,对对方的文风烂熟于心,来日考生文章选本一旦问世,岂能看不出这些变化是为自己量身定做?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嫉恶如仇的赵沛!
好啊,我拿你们当兄弟做朋友,你们却在暗中算计我?
如此一来,昔日他与孔姿清的交情往来,就都成了别有用心。
过去的一切欢声笑语,都将变成耳光响亮,越热闹,越讽刺。
孔姿清没有挣扎太久,“罢了。”
那样对赵沛太不公平。
他也接受不了秦放鹤和自己提前变成那般模样。
齐振业倒是暗自松了口气。
于公于私,两人都是朋友,也是君子,自然不愿看他们反目成仇。
但真心来说,孔姿清的交情毕竟更深些,难免又有些遗憾,“就这么放弃了?”
孔姿清却笑起来,云淡风轻,“大局未定,非我所有,谈何放弃?”
本来就未必是我的东西,又怎么算得上放弃?
不过是让本该公正的考试,更公正些罢了。
说完这话,他突然觉得一阵轻松,好像连日来萦绕全身的束缚,都在此刻烟消云散了。
看着孔姿清笑,秦放鹤也跟着笑起来。
果然还是他。
三年分离,有很多东西变了,却也有东西始终未变,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