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334节
而这个场……
恰好能够修补导数的协变性。
这其实是个在十三年后才会被解答的问题,没想到赵忠尧他们居然机缘巧合的做出了数学修正。
更关键的是……
u(1)局域对称性需要将协变导数dμ与旋量场ψ以组合的方式,构建能添加进拉格朗日量的守恒量。
虽然dμ是守恒的,但它只是一个作用于场的算符。
所以想要得到守恒的标量,就要对两个协变导数的对易子进行化简。
这在数学上恰好又符合了夸克……准确来说是元强子模型的规范指标。
因此古兹密特此时看到的这篇论文,要比徐云早先看到的初稿更加的具备条理性和说服力。
“……”
过了足足有半个小时。
古兹密特方才放下手中的笔。
他看着面前密密麻麻的验算稿纸,轻轻呼出了一口气。
接着古兹密特沉吟片刻,从桌面上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维恩小姐,默里先生今天有来编辑部吗……很好,麻烦你通知他来我办公室一趟。”
“如果他找理由不想来……你就和他说约翰先生要跳楼了。”
约翰先生:
“????”
挂断电话后。
古兹密特也没多说什么,而是直接在座位上等了起来。
过了十多分钟。
古兹密特的办公室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古兹密特先生!您找我?”
古兹密特很快给了个回应:
“请进!”
古兹密特话音刚落。
嘎吱——
办公室的房门便被人推开,一位红鼻头的大鼻子中年人快步走了进来。
见到一旁杵着的约翰先生后,大鼻子中年人愣了两秒钟:
“屈润普先生,您还没跳楼吗?”
约翰先生:
“……”
古兹密特见状轻咳一声,将自己桌前的论文递到了对方面前:
“默里,别的话先不说了,你看看这个吧。”
大鼻子中年人显然也是那种有明显边界感的人,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闻言立刻接过论文看了起来。
古兹密特和约翰先生则静静等候在一旁,谁也没说话。
虽然他俩都能算是目前西方知名的物理学家,但面前的这位中年人与他们想必同样不遑多让。
不。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叫做默里·盖尔曼的“晚辈”,甚至要比他俩更强!
当然了。
这里的强不是指能力,而是指潜力。
14岁考入耶鲁。
24岁提出奇异量子数概念。
26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如今方才32岁的盖尔曼已经在理论物理学界初露锋芒,很多人都将他视为了量子场论的下一代掌门。
接过论文后。
盖尔曼便开始认真的看起了内容。
论文刚开始提及的八重法先是令他神色一喜。
毕竟……
这可是盖尔曼相当自豪的一个理论,并且直到今年才被他正式归纳成了一个强作用对称性的理论。
在这篇论文的开头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而言显然都是值得欣慰的事儿。
但很快。
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
盖尔曼的表情也如同早先的古兹密特一样,每隔数秒钟,脸上的沉重便会凝重一分。
“末态超子……”
“喷柱现象……”
“u(1)局域对称性的协变过程……”
“自发破缺相……”
30多页的论文盖尔曼看了足足有一个小时,方才意犹未尽的吐出一口浊气。
看着有些神游物外的盖尔曼,古兹密特下意识与约翰对视了一眼,问道:
“默里,你觉得这篇论文写的怎么样?”
古兹密特的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瞬间将盖尔曼的心绪拉回了现实。
咕噜——
只见他重重咽了口唾沫,说道:
“古兹密特先生,借用当年赵忠尧先生教过我的一句华夏语来描述就是……”
“如同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
接着不等古兹密特开口,盖尔曼便飞快的说道:
“不瞒您说,古兹密特先生,我从去年开始便一直在思考基础模型的一些问题。”
“比如我在提出su(3)八重法理论时,跳过了基础表示3,这一点一直让我感到不安。”
“因为它是推导其他表示的基础表示,应当有物理意义——对基础表示最逻辑的解释是它应当相应于一种基本粒子的三重态,而其他粒子均可由它构造出来。”
“可是我一直找不到已知的粒子来填补它,但如今看到这篇论文我才意识到……分数电荷其实也是可行的。”
说到这里。
盖尔曼又忍不住看了眼手中的论文。
基础表示3。
这算是盖尔曼这些年的执念之一了。
了解物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早在1949年。
费米和杨振宁曾提出π介子是由核子-反核子组成的假说,认为核子是更基本的粒子,以解释其他一些粒子的组成。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奇异粒子的组成,因此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1956年。
霓虹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进一步提出了下一层次的基本粒子为p,n,Λ,也就是坂田模型。
坂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各种介子的组成,但在解释重子组成时遇到了困难,如不能排除自然界中不存在的pnΛ粒子(s=-1)。
盖尔曼则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了解李群后意识到他所研究的八个生成元相应于su(3)群,于是便决定从这里进行入手。
但如此一来。
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
su(3)群的基础表示为3维,坂田曾用这个表示来代表三个粒子(p,n,Λ)。
盖尔曼通过研究并不相信这三个粒子是基本粒子,但他也不能确定这个基础表示应当是什么。
但他又不愿放弃su(3)对称性,于是便简单地跳过这个基础表示转向了下一个方向,即8维表示。
他发现自旋为1/2,宇称为正的8个重子正好适合他的八重法方案。
所以盖尔曼由此提出了八重法,并且随着Ω-粒子的发现正式被广泛接受。
但那个被跳过的基础表示3,却一直像一根刺卡在了盖尔曼心头。
寝食难安倒不至于,但确实经常牵扯了他的大量心神。
但如今随着这篇论文的出现,盖尔曼忽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论文中提到了一个‘靴带方法’,引入了同位旋对称性,如此一来就让分数电荷存在了物理上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ν=1/3的时候,平均每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这种时候,磁通和电子的搭配有很多可能性。
从体系能量最低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不夸张的说。
恰好能够修补导数的协变性。
这其实是个在十三年后才会被解答的问题,没想到赵忠尧他们居然机缘巧合的做出了数学修正。
更关键的是……
u(1)局域对称性需要将协变导数dμ与旋量场ψ以组合的方式,构建能添加进拉格朗日量的守恒量。
虽然dμ是守恒的,但它只是一个作用于场的算符。
所以想要得到守恒的标量,就要对两个协变导数的对易子进行化简。
这在数学上恰好又符合了夸克……准确来说是元强子模型的规范指标。
因此古兹密特此时看到的这篇论文,要比徐云早先看到的初稿更加的具备条理性和说服力。
“……”
过了足足有半个小时。
古兹密特方才放下手中的笔。
他看着面前密密麻麻的验算稿纸,轻轻呼出了一口气。
接着古兹密特沉吟片刻,从桌面上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维恩小姐,默里先生今天有来编辑部吗……很好,麻烦你通知他来我办公室一趟。”
“如果他找理由不想来……你就和他说约翰先生要跳楼了。”
约翰先生:
“????”
挂断电话后。
古兹密特也没多说什么,而是直接在座位上等了起来。
过了十多分钟。
古兹密特的办公室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古兹密特先生!您找我?”
古兹密特很快给了个回应:
“请进!”
古兹密特话音刚落。
嘎吱——
办公室的房门便被人推开,一位红鼻头的大鼻子中年人快步走了进来。
见到一旁杵着的约翰先生后,大鼻子中年人愣了两秒钟:
“屈润普先生,您还没跳楼吗?”
约翰先生:
“……”
古兹密特见状轻咳一声,将自己桌前的论文递到了对方面前:
“默里,别的话先不说了,你看看这个吧。”
大鼻子中年人显然也是那种有明显边界感的人,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闻言立刻接过论文看了起来。
古兹密特和约翰先生则静静等候在一旁,谁也没说话。
虽然他俩都能算是目前西方知名的物理学家,但面前的这位中年人与他们想必同样不遑多让。
不。
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叫做默里·盖尔曼的“晚辈”,甚至要比他俩更强!
当然了。
这里的强不是指能力,而是指潜力。
14岁考入耶鲁。
24岁提出奇异量子数概念。
26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如今方才32岁的盖尔曼已经在理论物理学界初露锋芒,很多人都将他视为了量子场论的下一代掌门。
接过论文后。
盖尔曼便开始认真的看起了内容。
论文刚开始提及的八重法先是令他神色一喜。
毕竟……
这可是盖尔曼相当自豪的一个理论,并且直到今年才被他正式归纳成了一个强作用对称性的理论。
在这篇论文的开头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而言显然都是值得欣慰的事儿。
但很快。
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
盖尔曼的表情也如同早先的古兹密特一样,每隔数秒钟,脸上的沉重便会凝重一分。
“末态超子……”
“喷柱现象……”
“u(1)局域对称性的协变过程……”
“自发破缺相……”
30多页的论文盖尔曼看了足足有一个小时,方才意犹未尽的吐出一口浊气。
看着有些神游物外的盖尔曼,古兹密特下意识与约翰对视了一眼,问道:
“默里,你觉得这篇论文写的怎么样?”
古兹密特的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瞬间将盖尔曼的心绪拉回了现实。
咕噜——
只见他重重咽了口唾沫,说道:
“古兹密特先生,借用当年赵忠尧先生教过我的一句华夏语来描述就是……”
“如同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
接着不等古兹密特开口,盖尔曼便飞快的说道:
“不瞒您说,古兹密特先生,我从去年开始便一直在思考基础模型的一些问题。”
“比如我在提出su(3)八重法理论时,跳过了基础表示3,这一点一直让我感到不安。”
“因为它是推导其他表示的基础表示,应当有物理意义——对基础表示最逻辑的解释是它应当相应于一种基本粒子的三重态,而其他粒子均可由它构造出来。”
“可是我一直找不到已知的粒子来填补它,但如今看到这篇论文我才意识到……分数电荷其实也是可行的。”
说到这里。
盖尔曼又忍不住看了眼手中的论文。
基础表示3。
这算是盖尔曼这些年的执念之一了。
了解物理史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早在1949年。
费米和杨振宁曾提出π介子是由核子-反核子组成的假说,认为核子是更基本的粒子,以解释其他一些粒子的组成。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奇异粒子的组成,因此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1956年。
霓虹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进一步提出了下一层次的基本粒子为p,n,Λ,也就是坂田模型。
坂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各种介子的组成,但在解释重子组成时遇到了困难,如不能排除自然界中不存在的pnΛ粒子(s=-1)。
盖尔曼则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了解李群后意识到他所研究的八个生成元相应于su(3)群,于是便决定从这里进行入手。
但如此一来。
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
su(3)群的基础表示为3维,坂田曾用这个表示来代表三个粒子(p,n,Λ)。
盖尔曼通过研究并不相信这三个粒子是基本粒子,但他也不能确定这个基础表示应当是什么。
但他又不愿放弃su(3)对称性,于是便简单地跳过这个基础表示转向了下一个方向,即8维表示。
他发现自旋为1/2,宇称为正的8个重子正好适合他的八重法方案。
所以盖尔曼由此提出了八重法,并且随着Ω-粒子的发现正式被广泛接受。
但那个被跳过的基础表示3,却一直像一根刺卡在了盖尔曼心头。
寝食难安倒不至于,但确实经常牵扯了他的大量心神。
但如今随着这篇论文的出现,盖尔曼忽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论文中提到了一个‘靴带方法’,引入了同位旋对称性,如此一来就让分数电荷存在了物理上的可能性。
也就是在ν=1/3的时候,平均每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这种时候,磁通和电子的搭配有很多可能性。
从体系能量最低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一个电子分到三个磁通。
不夸张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