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崔赞严肃的说道:“陛下所杀的,都是该杀之人,这些咎由自取!”
  荀顗迟疑了一下,随即也点着头,“也有道理,明明死在皇帝手里的人都那么多了,还总是有人想要去送死,也确是咎由自取。”
  荀顗吃了一口茶,这才缓缓说道:“我这次来找您,是为了王学的事情。”
  “哦?王公的事情?”
  “我听闻您是参与了这件事的,是吗?”
  崔赞点点头,“是这样的,因得到了陛下的厚爱,为了能报答陛下的恩情,群臣聚集起来,商谈着要通过经典来解决如今的困局,为陛下献力,这还是王公跟诸葛公等人的功劳,我只是说了些自己的看法而已。”
  荀顗皱起了眉头。
  今天的崔赞怎么看起来有些怪怪的?
  虽然崔赞平日里就很亲近皇帝,但是今日是不是尊敬的有些过头了?
  荀顗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王学的具体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不愧是王公啊,难怪连当初的夏侯公等人都要想跟他学习经典我想安排族内子弟跟着他学习。”
  “只是,我不好跟他相见,当面来说这件事。”
  “您跟那些人的关系向来不错”
  崔赞当即说道:“要学习经典,这是好事啊,我可以帮着荀公来跟王公说一说。”
  不知为何,荀顗总觉得今日的崔赞有些古怪,这就答应了?
  他笑着说道:“若是崔公能帮着操办这件事,我定然不会忘记您的相助,我家的荀寓已经调到御史台了,可以让他指点一下您的”
  崔赞猛地站起身来,愤怒的说道:“我是因为您族中子弟求学之心却决定要出手帮助,荀公难道是在羞辱我吗?”
  荀顗懵了。
  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大族之间互相帮忙,子弟们互相帮衬,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又不是说给你强行提拔,这算什么羞辱??
  荀顗抬起头来,看着面前这个忽然间变得极为高尚的崔赞。
  “崔公您最近服散了?”
  这场见面最后还是以荀顗匆忙告辞离开而结束。
  坐在马车内,尽管事情是办成了,可荀顗还是觉得很困惑。
  这些大臣们看起来怎么都有些怪怪的?
  崔赞独自坐在书房内,这才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谁能想到呢,原先堂堂三公郑冲,如今都干起了这样的勾当。
  听闻陛下重启校事府,一明一暗。
  这明面上的负责人乃是刘路,而这暗地里的负责人,不是别人,正是那郑冲!
  这是众人都不曾想到过的。
  只因为有很多人都接到了郑冲的书信,然后接纳了一些仆从。
  从那之后,他们的书房就变得越来越干净了。
  大概是因为这些人的培训太短,或者是因为在郑冲那里的考核实在太简单,反正不少人都是被一眼看穿了。
  在很多老狐狸的眼里,这些人的行为都不是偷偷摸摸的,这是正大光明的呀!
  原来郑公是这样的人!
  难怪每次他都是主谋,而每次他都能安然无恙。
  当初都说陛下完成大事,是因为有人在暗中帮助他,这个人难道就是郑冲?
  荀顗此刻回到了府邸,作为尚书的二把手,荀顗的日子并不好过。
  荀顗倒也不是没有才能,可是跟尚书台里那些重量级的人比起来,他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不是因为皇帝的打压,也不是因为其余尚书们抱团,就是单纯的能力跟不上了。
  荀顗也有了退休的想法,如今庙堂里太仆的位置是空缺着的。
  荀顗此刻就在想着要离开尚书台,挂个荣誉官爵,然后安心去治经什么的。
  尚书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荀顗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王肃的经典一出,将士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到了经学上。
  而经典向来是大族争锋所需要的资本,王学若是兴盛,那会改变如今的格局。
  这也带动了很多的老臣们,这些老臣们都决定将精力投入在经典上,就是不能压制王肃,也得有点东西,有点改进,不然一旦王学大兴,那他们本身就失去学术竞争力了。
  每当一本经典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带动很多学问的进步。
  这就是竞争所带来的,故而,历史上往往会出现经学家们扎堆的情况,要么一个不出,一出就是一群人扎堆。
  可当荀顗刚刚准备召集自家子弟,准备来做这件事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却打断了他的想法。
  看到这个人,荀顗就觉得头疼。
  来人正是裴秀。
  裴秀身后还跟着几个甲士,他们抱着厚厚的文书。
  “荀公,这都是礼部近期内要推行的匈奴之事,还需要您来相助。”
  荀顗很是无奈的让裴秀将东西放在一旁,“好,我会去看的,伱可以先回去了。”
  “荀公,这件事非常的重要,陛下即将召见单于,故而要在明日之前批阅完成。”
  “啊?!”
  “明日?!”
  荀顗看着一旁厚厚的文书,“为什么不去找陈泰呢?”
  裴秀认真的说道:“他正在批阅工部的事情。”
  荀顗拿起了一旁的文书,翻阅了几下,却只觉得眼花缭乱,其中都是如今匈奴人分布在各地的情况,从人口,到统领,以及牲畜物资,乃至他们的游牧边界,统帅对大汉的态度以及平日里的言语等等。
  这还只是开头,往后才是真正要操办的事情。
  荀顗翻看了几眼,脸色忽然就变得无比的平静。
  辞官!
  尚书台的事情我不干了!!
  第15章 郑玄的孙子怎么可能不懂
  大臣们都渴望着在实权部门做事。
  毕竟,荣誉官爵只是荣誉,实权才能捞取更多的好处,也能建立更多的功勋。
  但是此刻,荀顗却表示要离开尚书台。
  当他跪坐在自己面前,请求离开的时候,曹髦忍不住劝说了起来。
  “荀公,这是为何呢?”
  “您在尚书台的时日最久,最熟悉尚书台的诸多事情,若是没有您,尚书台里的事情要怎么办呢?谁来处置呢?”
  “您可不能离开啊!”
  荀顗却摇着头,过去他多急着执掌尚书台,如今他就多急着要离开尚书台。
  过去的尚书台,虽然是实权部门,但是并不忙碌,群臣们的属吏众多,诸多尚书的分工不明确,其中混日子的人也不少。
  荀顗在治政方面,并没有什么才能,他博学多才,更偏向学者,而历史上他担任尚书时,主管官员的升迁调动,当时的大臣们对他非常的满意,认为他很公正。
  荀顗有多公正呢?他所提拔的官员都很符合司马昭的预期,同时深得司马炎的喜爱。
  他在后来,甚至还当面向司马炎称赞:贾南风“姿德淑茂”,适合担任太子妃。
  就这四个字,摸着良心来说,贾南风连一个都不符合!
  荀顗主打的就是一个人情世故,在他的认知里,大族相互帮忙,互相扶持,才能让大家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果然,贾南风成为太子妃后,大晋就迎来了非常“美好”的未来。
  后来他担任司空的时候,发现了王戎的诸多罪行,当然,也是相互帮衬嘛,最后就是换個地方继续当刺史。
  总之,这位就是典型的名声大于才能。
  曹髦将他留在尚书台里,主要还是为了安抚那些大族派的群臣们,是为了缓和矛盾,而如今嘛,自己的权势已经很稳了,不必再通过这样的办法来缓和矛盾。
  而尚书台里诸事忙碌,荀顗博学多才,可都是偏理论,搞尚书台里的实事,他未必能搞的过来。
  尽管曹髦很是热情的挽留,可荀顗的想法却已经很坚定了。
  必须要走。
  尚书台里都是一群年轻人,事情是一个接着一个,他再不走就要被抬走了。
  曹髦很是难为情的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即拜他为太仆。
  荀顗松了一口气,离开了太极殿。
  此刻,曹髦重新看向了尚书台。
  仆射的位置空了一个。
  目前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让卢钦来担任仆射。
  他处事公正,政绩显著,是个办实事的人,颇有他祖父的风范。
  第二个是让钟会担任仆射,让魏舒顶替上钟会的位置。
  这两种选择都是各有好处,曹髦沉思了许久,还是决定让钟会顶上去。
  这倒也不是曹髦在故意压制着卢钦,主要还是为了魏舒。
  卢钦不在尚书台还可以放在其他位置上,但是魏舒就不行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