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事有蹊跷
出了城门,只见一眼望不到边的灾民,正处于城墙之下,眼下已近十月,凛冬将至,如果再不安置这些灾民,到时候这些灾民就算饿不死,也会被活活的冻死。
可是安置这数万灾民,又谈何容易,这些灾民蓬头垢面,已经在外漂泊了多日,甚至有不少人,已经饿死在了躲避饥荒的路上。
灾民的营地内,无论是脚步蹒跚的老人,还是蓬头垢面的大人,甚至是那些略有些懂事儿的孩子,全都是一脸颓废的神色。
整个营地周围都沉浸在一股近乎绝望,死一般的气氛中。
易安不禁向黄志道问询道:“黄大人,这次的旱灾,难道很大吗?”
按理说,渭南与长安的距离,并不算很远,如果渭南受灾严重的话,那长安没有道理不受波及啊!
长安附近,可没有一点干旱的迹象。
黄志道凝重的说道:“很严重,整个渭南有至少有数十万百姓,除去城中百姓,至少还有十数万百姓受难,最起码有近十万的灾民,开始流向渭南周围的城镇,而长安又是整个雁北最繁华之地,所以来到长安的灾民,也是最多的,唉!”
说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的说道:“朝廷本就不富裕,先前在向渭南拨下了赈灾款后,便再也拿不出来了,就连方才那些赈灾款,都是陛下动用了自己的内帤,才勉强能够再撑一段时日,也幸亏了陛下圣明,否则这次灾情过后,可就动摇到国本了。”
黄志道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就算有陛下的内帤充当赈灾款,但这些赈灾款平均分下去之后,每个人也只能得到几两银子,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灾民的困难。
现在的米价,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来数十斤米。
算下来,这些赈灾款,大概也就只能撑四五个月的时间,如果再节省一点,大概还能撑到半年之后,这时间听起来不短,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就觉得不够用了,这次旱灾,也就意味着整个渭南的百姓几乎颗粒无收。
这也就是说,将来至少会有一年的时间,渭南无法恢复民生,如果第二年灾情仍旧不见好转呢?
这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到了第二年,如果渭南的情况,仍旧不见好转的话,那就要考虑让这些灾民向别处迁移了。
“这件事情,只怕有古怪。”易安沉吟道。
“小友,你难道发现了什么?”黄志道闻言,心里不禁有些意外,他可是知道易安是有着一些异于常人的本事。
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也知道对方绝不是信口开河之人。
易安于是将自己方才察觉出的不同寻常,讲给黄志道听。
“这……”黄志道闻言,不禁面色一变,仔细思索之下,顿时与易安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件事情简直来的太蹊跷了,就仿佛是有人刻意安排的一般。
“不行,这件事情,我要迅速去禀报陛下。”
“且慢,这件事情暂时还不宜声张,眼下毕竟还只是猜测,就算要禀报皇帝,也不能传入第三人之耳,朝堂上鱼龙混杂,毕竟敌人乃是处于暗地里的。”易安摇了摇头,这件事情其实就算禀报了皇帝,也不见得能够有所改变,对方能够发动旱灾,这般手段可不是随便就能施展出来的。
对方的修为,只怕是深不可测,雁北皇帝再英明神武,那我只是凡人之能。
“你说的不错,朝堂之上的那些奸人,没准其中就有那幕后之人的探子。”黄志道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还是打消了自己方才的念头,正如同方才易安所言,他们眼下还都只是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再加上这件事情牵连甚广,所以还是暂且不要透露出去为妙。
那些灾民见黄志道率领的禁卫军前来,就仿佛见到了光明一般,纷纷围了过来,很快便将黄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他们已经来到这里好几天了,可是城里那些当官的非但没有救济他们,反而还紧闭城门,让他们与这露天为伴,除了少数的人,寻到了一些充饥之物以外,这里的不少人,已经饿了一两天,甚至更久。
正因如此,他们对官府怨念颇深的同时,心里也非常渴望官府的救济。
如果再无人问津,那他们接下来的命运,可就堪忧了。
现在当官的来了,他们哪怕是拼了性命,都不能将对方放走。
这可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
四百禁卫军毕竟身强体壮,很快便将群情激奋的灾民向后挪移了一段距离,看着仿佛饿虎扑食的灾民,谁知道对方会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这些灾民,几乎都是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户,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活下去,到了这般地步,就算是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也都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看着逐渐安定下来的灾民,黄志道神情一定,郑重的说道:“大家稍安勿躁,对于这里的情况,陛下早就知道了,这几天也在一直商议对策,而我就是陛下派来的赈灾之人,接下来这里的问题,就由我全权负责。”
赈灾?
灾民之中,原本有些死寂的气氛,倒是有了几分气色,只是没多久,他们仿佛想到了什么,随之神情又黯淡了下来。
朝廷的现状,他们也是有所耳闻的,如果朝廷有钱,也就不会拖延时间了。
这多半又是对方的权宜之计,一旦他们相信了对方的花言巧语,放他们离开,可就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踪影了。
灾民的反应让黄志道有些尴尬,看来在这些灾民的眼中,朝廷的信誉度,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他朝着这支禁卫军的统领招了招手,示意他们将这次带来的粮食搬过来,让灾民看到。
这个时候,也只有粮食才是最具信服力的东西了。
果不其然,那些灾民在见到禁卫军搬出的一袋又一袋粮食后,立即两眼放光。
可是安置这数万灾民,又谈何容易,这些灾民蓬头垢面,已经在外漂泊了多日,甚至有不少人,已经饿死在了躲避饥荒的路上。
灾民的营地内,无论是脚步蹒跚的老人,还是蓬头垢面的大人,甚至是那些略有些懂事儿的孩子,全都是一脸颓废的神色。
整个营地周围都沉浸在一股近乎绝望,死一般的气氛中。
易安不禁向黄志道问询道:“黄大人,这次的旱灾,难道很大吗?”
按理说,渭南与长安的距离,并不算很远,如果渭南受灾严重的话,那长安没有道理不受波及啊!
长安附近,可没有一点干旱的迹象。
黄志道凝重的说道:“很严重,整个渭南有至少有数十万百姓,除去城中百姓,至少还有十数万百姓受难,最起码有近十万的灾民,开始流向渭南周围的城镇,而长安又是整个雁北最繁华之地,所以来到长安的灾民,也是最多的,唉!”
说到这里,他长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的说道:“朝廷本就不富裕,先前在向渭南拨下了赈灾款后,便再也拿不出来了,就连方才那些赈灾款,都是陛下动用了自己的内帤,才勉强能够再撑一段时日,也幸亏了陛下圣明,否则这次灾情过后,可就动摇到国本了。”
黄志道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就算有陛下的内帤充当赈灾款,但这些赈灾款平均分下去之后,每个人也只能得到几两银子,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灾民的困难。
现在的米价,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来数十斤米。
算下来,这些赈灾款,大概也就只能撑四五个月的时间,如果再节省一点,大概还能撑到半年之后,这时间听起来不短,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就觉得不够用了,这次旱灾,也就意味着整个渭南的百姓几乎颗粒无收。
这也就是说,将来至少会有一年的时间,渭南无法恢复民生,如果第二年灾情仍旧不见好转呢?
这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到了第二年,如果渭南的情况,仍旧不见好转的话,那就要考虑让这些灾民向别处迁移了。
“这件事情,只怕有古怪。”易安沉吟道。
“小友,你难道发现了什么?”黄志道闻言,心里不禁有些意外,他可是知道易安是有着一些异于常人的本事。
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也知道对方绝不是信口开河之人。
易安于是将自己方才察觉出的不同寻常,讲给黄志道听。
“这……”黄志道闻言,不禁面色一变,仔细思索之下,顿时与易安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件事情简直来的太蹊跷了,就仿佛是有人刻意安排的一般。
“不行,这件事情,我要迅速去禀报陛下。”
“且慢,这件事情暂时还不宜声张,眼下毕竟还只是猜测,就算要禀报皇帝,也不能传入第三人之耳,朝堂上鱼龙混杂,毕竟敌人乃是处于暗地里的。”易安摇了摇头,这件事情其实就算禀报了皇帝,也不见得能够有所改变,对方能够发动旱灾,这般手段可不是随便就能施展出来的。
对方的修为,只怕是深不可测,雁北皇帝再英明神武,那我只是凡人之能。
“你说的不错,朝堂之上的那些奸人,没准其中就有那幕后之人的探子。”黄志道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还是打消了自己方才的念头,正如同方才易安所言,他们眼下还都只是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再加上这件事情牵连甚广,所以还是暂且不要透露出去为妙。
那些灾民见黄志道率领的禁卫军前来,就仿佛见到了光明一般,纷纷围了过来,很快便将黄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他们已经来到这里好几天了,可是城里那些当官的非但没有救济他们,反而还紧闭城门,让他们与这露天为伴,除了少数的人,寻到了一些充饥之物以外,这里的不少人,已经饿了一两天,甚至更久。
正因如此,他们对官府怨念颇深的同时,心里也非常渴望官府的救济。
如果再无人问津,那他们接下来的命运,可就堪忧了。
现在当官的来了,他们哪怕是拼了性命,都不能将对方放走。
这可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
四百禁卫军毕竟身强体壮,很快便将群情激奋的灾民向后挪移了一段距离,看着仿佛饿虎扑食的灾民,谁知道对方会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这些灾民,几乎都是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户,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活下去,到了这般地步,就算是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也都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看着逐渐安定下来的灾民,黄志道神情一定,郑重的说道:“大家稍安勿躁,对于这里的情况,陛下早就知道了,这几天也在一直商议对策,而我就是陛下派来的赈灾之人,接下来这里的问题,就由我全权负责。”
赈灾?
灾民之中,原本有些死寂的气氛,倒是有了几分气色,只是没多久,他们仿佛想到了什么,随之神情又黯淡了下来。
朝廷的现状,他们也是有所耳闻的,如果朝廷有钱,也就不会拖延时间了。
这多半又是对方的权宜之计,一旦他们相信了对方的花言巧语,放他们离开,可就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踪影了。
灾民的反应让黄志道有些尴尬,看来在这些灾民的眼中,朝廷的信誉度,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他朝着这支禁卫军的统领招了招手,示意他们将这次带来的粮食搬过来,让灾民看到。
这个时候,也只有粮食才是最具信服力的东西了。
果不其然,那些灾民在见到禁卫军搬出的一袋又一袋粮食后,立即两眼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