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
“说的有道理,相比黄克强、孙逸仙,宋教仁还算是一个很有理智的人。”
袁肃在一旁听着这些人的谈话,心中不禁有些诧异,在他所了解的历史史料上,宋教仁往往都是很针对北洋军阀,也正因为如此才遭到北方军阀的忌恨。当然,至于历史上的宋教仁遇刺案究竟何如,他是不敢轻易下定论,总之南方北方都有嫌疑。
一念及此,他忽然觉得应该试探的问出一些话来,于是装模作样的开口说道:“照你们这么说,开春之后大总统还真允许这位宋先生北上组阁了吗?不过我听说如今外交部正在跟五国银行团磋商贷款之事,而这贷款的目的……唉,只怕诸位心照不宣了吧。”
赌桌旁的众人齐齐把目光投向袁肃,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诧异,但是愣了半晌之后也渐渐舒展开来。之前再三盛情邀请袁肃来玩两把的沈姓军官连忙提示的说道:“哎哟喂我的大都督,这话可不能乱说。如今跟洋人借钱的事儿可是头等大事,上面再三要求一定要保密。袁公子呀袁公子,你可不能在外面乱说。”
李姓军官也跟着说道:“就是,这些事连我们陆军部里都三缄其口,不管是知道内幕的还是只知道皮毛的,但凡向洋人贷款那就是绝密。”
袁肃怔了怔,他倒是没料到这件事在现阶段会如此保密,随即连忙打了个哈哈,转移话题的说道:“我就是知道诸位兄弟都是里面的人,所以才跟你们说这件事,外面的人自会另当别论。这事不让说那咱们就不说好了。”
第43章,新春正月
不过之前众人在宴会厅里喝过酒,即便现在身边还放着酒杯和洋酒,大家虽然没有醉,可酒后脑热,忍不住就打开了话匣子。哪怕跟五国银行团借款的事上面再三强调要保密,可今天到场的人都是高级官僚,这事在他们那里或多或少是知晓一二,没必要刻意隐瞒。
没过多久,先前说宋教仁可以合作的那人又压低声音说道:“不过照我看,这事也是另有蹊跷的。贷款是必须的,咱们北京政府现在哪里有那么多银子,各省都督擅自截了税款,国库入不敷出,自然得靠洋人的接济。至于新华门里面的那些传言,说贷款是为了彻底解决南方问题,我看十之八九是讹传。”
这一带头,众人都有一些隐瞒不住,在他们看来除了是闲聊之外,更是卖弄个人在权力中枢的消息灵通。之前那李姓军官立刻反驳的说道:“你胡说,我大前天在总长办公室里还亲耳听到段总长说要用借款向日本人购买军火。告诉你们,新华门里面的消息都不是空穴来风,这里是什么地方?总统府、政务院、陆军部,谁人敢没事在这里造谣讹传。”
“就是,就我看,当初在武汉就不应该停火,一口气把这些人打垮了,犯不着还要今天再来善后。我就看不惯这些只会胡瞎掰的革命党,只会说,不会做,国家大事他们懂什么。”
“总之现在南北局势不简单,国会大选国民党占了一半席位,大总统在获悉消息的当天就雷霆震怒了。要是让宋教仁北上组阁,又搞什么责任内阁,又搞什么政党政治,到时候大总统的权力往哪里搁?咱们北洋往哪里搁?”
“大总统忌讳的就是国民党跟南方那些都督们打成一片,国民党在政治上有权力,那些都督在地方又军力,要是让他们得逞,这天下还谁能说得算?”
“我看,可能会先谈,谈不拢的话……唉唉。不说了,开牌,他奶奶的天高九。”
开了一圈牌,众人唏嘘了一阵。
趁着这个空隙袁肃忍不住也跟着插嘴说道:“诸位,诸位,其实我觉得这件事咱们要一分为二来看。国民党是国民党,南方的那些地方都督跟国民党是两回事。更何况就我了解,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眼下的情况就好比三国时期袁绍的三个儿子,大总统就如同曹操,若是曹操进逼河北,袁氏兄弟必然团结对外。”
众人面面相觑,继而沈姓军官恍然的说道:“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击则联而抗子,不击则内讧不止。”
袁肃点了点头,说道:“正是这个道理。南方那些拥兵自重的都督无非是贪念个人权力和个人地盘,这些人才是祸乱国家的罪魁祸首。国民党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政客,他们妄图通过国会和内阁来获得权力,但试想一下,若是让他们进入中央,他们还会跟南方那些军阀走到一块吗?”
在场的其他人虽然很清楚袁肃的意思,不过他们却对南方具体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这会儿也不能表示赞同或者反对。大家也察觉到谈话越来越偏题,就只怕继续说下去会踩过雷池,于是在随意附和敷衍了一阵之后,注意力再次转移到赌局上。
袁肃同样意识到自己刚才说的太多了,于是也不再继续谈论这件事。然而通过这次闲聊,他意识到在北京中央政府内部存在两个很明显的政治意图,有人认为应该武力来解决国内问题,以此来捍卫北洋集团的统治权;也有人认为应该与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势力联合,从政治角度来解决南北的争端。
“管他那么多,政治上的事情咱们这些人是插不了手的。”
“武力解决问题也好,和平解决问题也罢。不过……若是今后都是讲政治,咱们这些武夫还有用武之地吗?”
这番话仅仅是随口说出来的话,不过却间接的透露了许多北洋军人内心的想法。袁肃暗暗记下了这句话,在心中反反复复叨念了好几遍。
快到十点钟时,涵元殿的国府宴会陆续散场,宾客们都赶着回家参加自家的团圆饭。
袁肃在袁克定的招呼下,一起退出宴会场回到怀仁堂。他感到遗憾的就是整个晚上自己都没有机会与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碰面,不过想想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以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和资历,非但不能与段祺瑞、冯国璋二人交好,反而还会惹人嫌弃。
要知道,他现在是手握重兵的边疆大吏,而且还是得到袁世凯认可的侄子,一边是亲戚一边是打江山的旧部,在权利场上只会是针锋相对的结果。
回到怀仁堂,餐厅早已准备妥当,早先袁肃、袁世凯等人在涵元殿时,怀仁堂这边已经热闹了好一阵,小辈们和长辈们围坐在院子里听戏班唱戏,又是嬉闹又是玩耍。哪怕年夜饭要到很晚才开始,对于这些亲属们来说也只不过一顿形式上的盛宴罢了,在之前玩闹的过程中单单是吃零食都已经吃的够呛。
稍作一番休息,到了十一点整正式开席。袁世凯深知袁肃是第一次在京城过年,又一次将其安排在自己身边落座,一家人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屋外院子里的戏班子唱戏,就这样热热闹闹的渡过了除夕夜。
正月初一一大早,袁肃被叫醒陪着袁克定等一众小辈一起,挨门挨户给几位长辈拜年。于夫人和沈夫人都还给了红包压岁钱,而且数字还不少,像袁肃、袁克定这样年纪大的晚辈,都给出几千元的红包。
在给袁世凯拜年时,袁世凯也给了红包。不过这位大总统叔父给红包十分特别,袁克定、袁克文、袁克良、袁克端等亲儿子每个人只象征性的给了几百块钱,但是唯独给袁肃、几个外甥和从外地赶来拜年的亲属,都是几千元的给。袁肃回去之后打开袁世凯给自己的红包,里面竟然是一张交通银行一万元的支票。
接下来的几天,袁肃主要就是跟着袁氏同辈到处奔走拜年,期间还去了中央政府各部大员的家里,也顺带拜见了段祺瑞、冯国璋。只不过当时一起去的袁氏同辈很多,他也没有太多过分的出头,因此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应。
同时他计划好返回滦州的行程,打算在初十这天就上路启程。尽管对于很多传统的大家族来说,只有过完元宵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过完年,但是毕竟他身肩军事要职,辖区内还有很多事情需要等着处理,不可能像其他公子少爷那般清闲。
事实上也就在初六这天,袁世凯便已经开始正常处理公务,各省的电文押了好几天,许多外务又需要等着亲自审批。对于他而言,既然自己把总统府当家,那同样应该把国家大事当作分内之事。
单从袁世凯的工作态度来看,袁肃还是可以断定自己的这位叔父是一个勤政之人。
转眼间到了初八这天,袁世凯当晚在后院餐厅又设了一场宴席,邀请的是赵秉钧和陆征祥二人参加自己的家宴。当然,袁世凯同样也让袁肃、袁克定等人晚辈陪同在旁。
对于袁肃来说这顿晚宴多少是有一些尴尬的,才不久之前他把赵秉钧的侄子给处决了,现如今还要在新年气氛之下陪着赵秉钧一起吃饭,处境确实不好过。即便在与赵秉钧正式见面时,对方口口声声的表示袁肃处决很对,像赵方毓这样目无法纪的小人,就应该大义灭亲。可袁肃还是感觉的到赵秉钧言语举止中有介怀的地方。
袁世凯倒是似乎根本不记得有山海关赈灾这档子事,整个餐宴过程中谈笑风生,哪怕注意到赵秉钧与袁肃有隔阂,也根本没有在乎这一点,或者是没打算点破这一点。
吃完饭后,袁世凯请陆征祥和赵秉钧二人到一旁小坐喝茶,袁肃和袁克端则在另外一边落座。喝茶期间,袁肃听到袁世凯与陆征祥、赵秉钧二人谈起国会制度方面的问题,后来也听到提及宋教仁的事情。
虽然没有听得太清楚,不过袁肃却还是能辨认出袁世凯是在询问宋教仁这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敌人”还是“可以合作的人”。
袁肃在心中暗暗揣测着:看来叔父到底还是在犹豫对宋教仁的态度。
约摸半个钟头之后,赵秉钧和陆征祥告辞离去,今晚的宴席算是全部结束。
袁肃行礼告辞返回厢房,刚刚打算热水洗一把脸早点休息,然而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名仆从的叫唤声,说是老爷请其到书房去一趟。他不禁有些诧异,从自己来到京城直至今日,前后也有快十一日的光景,可在这十一日时间里,袁世凯从来没有专门来找过自己。
------------------
【之前在上本书的访谈中也说过了,我其实是北洋粉。呵呵!】
第44章,对话叔父
不管怎么说,他必然是要走这一趟,或许今晚就会知道袁世凯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态度。
应了一声之后,他还是先洗了一把脸,随后出了房门跟着这名仆从前往书房。
怀仁堂的大总统书房有三处,一处是平日办公所用的大书房,一处是中庭用作收藏古本、古玩之类的书房,偶尔也在这里接见外宾,最后一处则是在官邸二楼的私人书房。沿着院内的走廊绕了一圈,袁肃察觉到自己是前往袁世凯的私人书房,心中不由揣测着这次见面确实会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沿着楼梯来到二楼,仆从敲响了书房半掩着的房门。
里面传来袁世凯低沉的声音:“克礼来了吗?”
仆从没有应答,只是让开身子让袁肃上前去。袁肃会意的立刻走到门前应了一声:“叔父,是小侄来了。”
袁世凯沉吟的说道:“进来吧,等你多时了。”
仆从向袁肃鞠躬告退,袁肃这才推开虚掩着的房门走进了书房。进屋之后只见袁世凯正端坐在向阳的书桌后面,端着一本线装书正细细的读着。他恭恭敬敬向着袁世凯的侧身背影行礼,同时请问道:“不知叔父找侄儿有何吩咐?”
趁着行礼的间隙,他忽然瞥见袁世凯手中所看书本的名目,却是一本名叫《间岛问题》的书。他记忆里是有一些印象的,仔细一阵思索顿时想起来,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眼下风头正盛的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
据说这本书是在一九零七年时,宋教仁到东三省试图发动革命,革命没有成功,他却发现日本企图侵吞中国领土的野心。不仅是爱国情怀,更是因为对边疆史地的浓厚兴趣,促使他真正坐下来,写出了《间岛问题》。
宋教仁曾在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学习,在日本又先后进过法政大学速成科、早稻田大学预科,相对于宋以前甚至宋同代的一些研究史地的学者,他的知识结构比较新,这影响到他研究边疆史地时的方法、思路以及史料运用等诸多方面。
他心中不禁嘀咕起来:叔父怎么会看这本书呢?
袁世凯沉吟了一声,继而放下了手中的书本,起身转向袁肃,对其招了招手说道:“来,克礼,先坐。今日找你来,也是因为你我叔侄二人从来没有好好谈心过。听说你后日就要启程返回滦州了,所以今日才特意抽空找你聊一聊。”
袁肃在袁世凯的招呼下,于书桌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落座下来,他一丝不苟的说道:“原来如此,说来小侄也确实有许多事情要向叔父请罪,如今小侄能有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全仰仗叔父提点,今后也希望承蒙叔父不嫌指教。”
袁世凯呵呵的笑了笑,不疾不徐的说道:“既然是一家人,就毋须说这样的话。不过你仍然要记住一句话,你虽是我侄子,但最多是有得天独厚的机遇,今后路该怎么走还得看你个人的能力品行。若是你仗着有我这叔父就可以肆意而为,不仅天下容不得你,我这个叔父也一定不会坐视不理。时代变了,现在是民国,可不是以前那种家法即国法的年代了。”
袁肃连忙点了点头,郑重其事的说道:“叔父教训的是,小侄一定牢记在心。即便是以往家法即国法的年代,小侄也深知做事应该奉公守法、严于律己。”
袁世凯欣然的赞道:“很好,就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咱们这些有权力的人都不能遵纪守法的话,这天下就再也没有人会遵纪守法了。不过你也毋须太担心,我认你这侄子,自然是知道你有能力也有品行。从你在七十九标开始,一直到现在,我都有关注你的作为,不得不说你没有让我失望。”
袁肃稍微松了一口气,谦虚的说道:“多谢叔父,小侄今后同样会恪守本分,坚决做好分内之事,绝不敢有其他非分之妄想。”
“早先我看过你专门为参加陆军预备大学堂毕业考核所写的策论,不得不说,你在策论里面强调务实,在现实中也是坚持务实,当真是言行一致。这很好,我中华振兴最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脚踏实地的青年才俊。”袁世凯语气不吝欣赏的说道。
“叔父言过了,小侄也只能拾人牙慧罢了。”袁肃推辞的说道。
“你毋须太过自谦,不过也千万要记住不可得意忘形。既然你有一个很好的开头,那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从一而终才是难能可贵之大才。”袁世凯教训的说道。
“是,小侄铭记不忘,今后也必以叔父之教训做为行事准则。”袁肃正声应道。
袁世凯自然只是随意提点一下袁肃,并没有打算在这件事谈的更深。在微微叹了一口气之后,他转而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说道:“克礼,你要知道什么叫作高处不胜寒,如今你叔父我身在大总统这个位置上,可不是外界所说的那么风光。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大总统这位子如同针毡,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坐得起的。”
袁肃立刻提起了精神,意识到袁肃这番话是暗藏玄机,他十分认真的说道:“叔父的话,小侄完全能够理解,如今国内众说纷纭,南方日益舆论攻讦,弄得风声四起,实在是有惟恐天下不乱之嫌疑。对此,侄儿也深恶痛绝,咱们中国好不容易有太平的希望,正应该埋首发展,以期自强,根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内讧。”
袁世凯“嗯”了一声,反问道:“看来,克礼你对这件事很有看法了?”
袁肃自然不能装腔作势,于是摆出一副严肃正经的态度,说道:“不管怎么说,小侄都是军人出身,对国家大事自然也有时常关注。既然叔父已经读过小侄的策论,那在两篇策论里面小侄也很清楚的提及关于国家目前情势的危害。各省都督拥兵自重,国无完国,日久下来必将成为根深蒂固之毒瘤。纵观古史,秦末诸侯,汉末割据,唐末藩镇,皆是大害,所以说割据乃国家分裂之前兆呀。”
听袁肃这么一说,袁世凯很快想起之前袁肃那两篇策论里面的内容,的的确确是有提及这件事。他身为北洋集团的领袖,中华民国的统治者,自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只是眼下国内国外都是错综复杂的局面,并不是说能解决就能解决的。
“之前听克定说,你一直赞同中央集权,看来也是为了针对割据的情况了。”
第45章,书房夜谈
“小侄不是赞同中央集权,而是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强硬、坚持并且不计代价的推行中央集权。在这一点上,小侄是坚定不移的如此认为。”袁肃斩金截铁的说道,说话的脸色更是犹如一种大战在即的样子。
“不计代价的推行中央集权?”袁世凯喃喃的叨念了一遍,暗暗的在心里记下了这句话。他在权力位置上几十年,自然知道牢牢掌握权力以及集中掌握权力的重要性。他之所以对这句话感兴趣,是对说这番话的人有如此这般坚定的决心感到欣慰。
尤其是说这番话的人还是袁氏一族的族亲,这一点很是重要!
停顿了片刻之后,袁世凯再次问道:“照你这么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行中央集权?又如何来消弱地方军阀的割据?”
袁肃不假思索的说道:“以政治施压,以武力收权。”
袁世凯微微皱了皱眉头,脸色闪过一阵变化,沉思许久之后他才说道:“你既然也认为应当武力讨伐?”
袁肃郑重其事的说道:“叔父,南方各省的割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简单的说如今国内的局势还是清朝遗留下来的烂摊子。那些拥兵自重的都督们经年累月的扩充势力,仗着天高皇帝远,又有洋人在幕后撑腰,最多只会在表面上尊服中央。武力讨伐是无可避免的方法,但未必一定要大军南下横扫诸省,只要机会把握的好,完全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袁世凯揣摩着袁肃的话,没有急着表态。
袁肃继续说道:“军事行动是为了立威,一旦中央有了震慑全国的威望,再配合政治上的施压,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是手段,政治方才是目的。”
“那你所说的政治施压,当如何行事?”
“依小侄之见,政治是服众的基本所在,如今国民党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民望,正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政治。只要中央政府能够真正服众,万众归心,南方那些军阀自然而然便成为国家公敌。相反,倘若让南方军阀与那些革命党勾结,借革命党之口指责中央政府种种,到时候中央政府反倒会变成众矢之的。”袁肃尽可能把自己的观念通俗的表达出来。
“你的这番话,我倒是头一次听说。”袁世凯表情显得很认真,他现在才意识到自己这个侄子确实还是有两下子的。之前袁肃的话可以当作是千篇一律的废话,但刚才的那番话却是十足的新奇,甚至还有一针见血的地方。
“小侄的想法就是政治手段要运用的果断,决不能让南方军阀占去先筹。如今外界时常把南方的势力说得太笼统,似乎一提到南方就是国民党和那些军阀,但事实上国民党和南方各省的军事割据势力是两码事,或许它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本质上仍然有区别。”袁肃强调的说道。
“若是这样的话,你刚才的意思就是不能让南方那些拥兵自重的都督与国民党合作了?”袁世凯深沉的问道。
“是的,不仅不能让南方军阀与国民党合作,而且中央政府最好能尽快取得与国民党的合作。”袁肃点着头说道。
袁肃在一旁听着这些人的谈话,心中不禁有些诧异,在他所了解的历史史料上,宋教仁往往都是很针对北洋军阀,也正因为如此才遭到北方军阀的忌恨。当然,至于历史上的宋教仁遇刺案究竟何如,他是不敢轻易下定论,总之南方北方都有嫌疑。
一念及此,他忽然觉得应该试探的问出一些话来,于是装模作样的开口说道:“照你们这么说,开春之后大总统还真允许这位宋先生北上组阁了吗?不过我听说如今外交部正在跟五国银行团磋商贷款之事,而这贷款的目的……唉,只怕诸位心照不宣了吧。”
赌桌旁的众人齐齐把目光投向袁肃,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诧异,但是愣了半晌之后也渐渐舒展开来。之前再三盛情邀请袁肃来玩两把的沈姓军官连忙提示的说道:“哎哟喂我的大都督,这话可不能乱说。如今跟洋人借钱的事儿可是头等大事,上面再三要求一定要保密。袁公子呀袁公子,你可不能在外面乱说。”
李姓军官也跟着说道:“就是,这些事连我们陆军部里都三缄其口,不管是知道内幕的还是只知道皮毛的,但凡向洋人贷款那就是绝密。”
袁肃怔了怔,他倒是没料到这件事在现阶段会如此保密,随即连忙打了个哈哈,转移话题的说道:“我就是知道诸位兄弟都是里面的人,所以才跟你们说这件事,外面的人自会另当别论。这事不让说那咱们就不说好了。”
第43章,新春正月
不过之前众人在宴会厅里喝过酒,即便现在身边还放着酒杯和洋酒,大家虽然没有醉,可酒后脑热,忍不住就打开了话匣子。哪怕跟五国银行团借款的事上面再三强调要保密,可今天到场的人都是高级官僚,这事在他们那里或多或少是知晓一二,没必要刻意隐瞒。
没过多久,先前说宋教仁可以合作的那人又压低声音说道:“不过照我看,这事也是另有蹊跷的。贷款是必须的,咱们北京政府现在哪里有那么多银子,各省都督擅自截了税款,国库入不敷出,自然得靠洋人的接济。至于新华门里面的那些传言,说贷款是为了彻底解决南方问题,我看十之八九是讹传。”
这一带头,众人都有一些隐瞒不住,在他们看来除了是闲聊之外,更是卖弄个人在权力中枢的消息灵通。之前那李姓军官立刻反驳的说道:“你胡说,我大前天在总长办公室里还亲耳听到段总长说要用借款向日本人购买军火。告诉你们,新华门里面的消息都不是空穴来风,这里是什么地方?总统府、政务院、陆军部,谁人敢没事在这里造谣讹传。”
“就是,就我看,当初在武汉就不应该停火,一口气把这些人打垮了,犯不着还要今天再来善后。我就看不惯这些只会胡瞎掰的革命党,只会说,不会做,国家大事他们懂什么。”
“总之现在南北局势不简单,国会大选国民党占了一半席位,大总统在获悉消息的当天就雷霆震怒了。要是让宋教仁北上组阁,又搞什么责任内阁,又搞什么政党政治,到时候大总统的权力往哪里搁?咱们北洋往哪里搁?”
“大总统忌讳的就是国民党跟南方那些都督们打成一片,国民党在政治上有权力,那些都督在地方又军力,要是让他们得逞,这天下还谁能说得算?”
“我看,可能会先谈,谈不拢的话……唉唉。不说了,开牌,他奶奶的天高九。”
开了一圈牌,众人唏嘘了一阵。
趁着这个空隙袁肃忍不住也跟着插嘴说道:“诸位,诸位,其实我觉得这件事咱们要一分为二来看。国民党是国民党,南方的那些地方都督跟国民党是两回事。更何况就我了解,国民党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眼下的情况就好比三国时期袁绍的三个儿子,大总统就如同曹操,若是曹操进逼河北,袁氏兄弟必然团结对外。”
众人面面相觑,继而沈姓军官恍然的说道:“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击则联而抗子,不击则内讧不止。”
袁肃点了点头,说道:“正是这个道理。南方那些拥兵自重的都督无非是贪念个人权力和个人地盘,这些人才是祸乱国家的罪魁祸首。国民党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政客,他们妄图通过国会和内阁来获得权力,但试想一下,若是让他们进入中央,他们还会跟南方那些军阀走到一块吗?”
在场的其他人虽然很清楚袁肃的意思,不过他们却对南方具体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这会儿也不能表示赞同或者反对。大家也察觉到谈话越来越偏题,就只怕继续说下去会踩过雷池,于是在随意附和敷衍了一阵之后,注意力再次转移到赌局上。
袁肃同样意识到自己刚才说的太多了,于是也不再继续谈论这件事。然而通过这次闲聊,他意识到在北京中央政府内部存在两个很明显的政治意图,有人认为应该武力来解决国内问题,以此来捍卫北洋集团的统治权;也有人认为应该与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势力联合,从政治角度来解决南北的争端。
“管他那么多,政治上的事情咱们这些人是插不了手的。”
“武力解决问题也好,和平解决问题也罢。不过……若是今后都是讲政治,咱们这些武夫还有用武之地吗?”
这番话仅仅是随口说出来的话,不过却间接的透露了许多北洋军人内心的想法。袁肃暗暗记下了这句话,在心中反反复复叨念了好几遍。
快到十点钟时,涵元殿的国府宴会陆续散场,宾客们都赶着回家参加自家的团圆饭。
袁肃在袁克定的招呼下,一起退出宴会场回到怀仁堂。他感到遗憾的就是整个晚上自己都没有机会与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碰面,不过想想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以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和资历,非但不能与段祺瑞、冯国璋二人交好,反而还会惹人嫌弃。
要知道,他现在是手握重兵的边疆大吏,而且还是得到袁世凯认可的侄子,一边是亲戚一边是打江山的旧部,在权利场上只会是针锋相对的结果。
回到怀仁堂,餐厅早已准备妥当,早先袁肃、袁世凯等人在涵元殿时,怀仁堂这边已经热闹了好一阵,小辈们和长辈们围坐在院子里听戏班唱戏,又是嬉闹又是玩耍。哪怕年夜饭要到很晚才开始,对于这些亲属们来说也只不过一顿形式上的盛宴罢了,在之前玩闹的过程中单单是吃零食都已经吃的够呛。
稍作一番休息,到了十一点整正式开席。袁世凯深知袁肃是第一次在京城过年,又一次将其安排在自己身边落座,一家人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屋外院子里的戏班子唱戏,就这样热热闹闹的渡过了除夕夜。
正月初一一大早,袁肃被叫醒陪着袁克定等一众小辈一起,挨门挨户给几位长辈拜年。于夫人和沈夫人都还给了红包压岁钱,而且数字还不少,像袁肃、袁克定这样年纪大的晚辈,都给出几千元的红包。
在给袁世凯拜年时,袁世凯也给了红包。不过这位大总统叔父给红包十分特别,袁克定、袁克文、袁克良、袁克端等亲儿子每个人只象征性的给了几百块钱,但是唯独给袁肃、几个外甥和从外地赶来拜年的亲属,都是几千元的给。袁肃回去之后打开袁世凯给自己的红包,里面竟然是一张交通银行一万元的支票。
接下来的几天,袁肃主要就是跟着袁氏同辈到处奔走拜年,期间还去了中央政府各部大员的家里,也顺带拜见了段祺瑞、冯国璋。只不过当时一起去的袁氏同辈很多,他也没有太多过分的出头,因此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应。
同时他计划好返回滦州的行程,打算在初十这天就上路启程。尽管对于很多传统的大家族来说,只有过完元宵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过完年,但是毕竟他身肩军事要职,辖区内还有很多事情需要等着处理,不可能像其他公子少爷那般清闲。
事实上也就在初六这天,袁世凯便已经开始正常处理公务,各省的电文押了好几天,许多外务又需要等着亲自审批。对于他而言,既然自己把总统府当家,那同样应该把国家大事当作分内之事。
单从袁世凯的工作态度来看,袁肃还是可以断定自己的这位叔父是一个勤政之人。
转眼间到了初八这天,袁世凯当晚在后院餐厅又设了一场宴席,邀请的是赵秉钧和陆征祥二人参加自己的家宴。当然,袁世凯同样也让袁肃、袁克定等人晚辈陪同在旁。
对于袁肃来说这顿晚宴多少是有一些尴尬的,才不久之前他把赵秉钧的侄子给处决了,现如今还要在新年气氛之下陪着赵秉钧一起吃饭,处境确实不好过。即便在与赵秉钧正式见面时,对方口口声声的表示袁肃处决很对,像赵方毓这样目无法纪的小人,就应该大义灭亲。可袁肃还是感觉的到赵秉钧言语举止中有介怀的地方。
袁世凯倒是似乎根本不记得有山海关赈灾这档子事,整个餐宴过程中谈笑风生,哪怕注意到赵秉钧与袁肃有隔阂,也根本没有在乎这一点,或者是没打算点破这一点。
吃完饭后,袁世凯请陆征祥和赵秉钧二人到一旁小坐喝茶,袁肃和袁克端则在另外一边落座。喝茶期间,袁肃听到袁世凯与陆征祥、赵秉钧二人谈起国会制度方面的问题,后来也听到提及宋教仁的事情。
虽然没有听得太清楚,不过袁肃却还是能辨认出袁世凯是在询问宋教仁这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敌人”还是“可以合作的人”。
袁肃在心中暗暗揣测着:看来叔父到底还是在犹豫对宋教仁的态度。
约摸半个钟头之后,赵秉钧和陆征祥告辞离去,今晚的宴席算是全部结束。
袁肃行礼告辞返回厢房,刚刚打算热水洗一把脸早点休息,然而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名仆从的叫唤声,说是老爷请其到书房去一趟。他不禁有些诧异,从自己来到京城直至今日,前后也有快十一日的光景,可在这十一日时间里,袁世凯从来没有专门来找过自己。
------------------
【之前在上本书的访谈中也说过了,我其实是北洋粉。呵呵!】
第44章,对话叔父
不管怎么说,他必然是要走这一趟,或许今晚就会知道袁世凯对自己究竟是什么态度。
应了一声之后,他还是先洗了一把脸,随后出了房门跟着这名仆从前往书房。
怀仁堂的大总统书房有三处,一处是平日办公所用的大书房,一处是中庭用作收藏古本、古玩之类的书房,偶尔也在这里接见外宾,最后一处则是在官邸二楼的私人书房。沿着院内的走廊绕了一圈,袁肃察觉到自己是前往袁世凯的私人书房,心中不由揣测着这次见面确实会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沿着楼梯来到二楼,仆从敲响了书房半掩着的房门。
里面传来袁世凯低沉的声音:“克礼来了吗?”
仆从没有应答,只是让开身子让袁肃上前去。袁肃会意的立刻走到门前应了一声:“叔父,是小侄来了。”
袁世凯沉吟的说道:“进来吧,等你多时了。”
仆从向袁肃鞠躬告退,袁肃这才推开虚掩着的房门走进了书房。进屋之后只见袁世凯正端坐在向阳的书桌后面,端着一本线装书正细细的读着。他恭恭敬敬向着袁世凯的侧身背影行礼,同时请问道:“不知叔父找侄儿有何吩咐?”
趁着行礼的间隙,他忽然瞥见袁世凯手中所看书本的名目,却是一本名叫《间岛问题》的书。他记忆里是有一些印象的,仔细一阵思索顿时想起来,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眼下风头正盛的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
据说这本书是在一九零七年时,宋教仁到东三省试图发动革命,革命没有成功,他却发现日本企图侵吞中国领土的野心。不仅是爱国情怀,更是因为对边疆史地的浓厚兴趣,促使他真正坐下来,写出了《间岛问题》。
宋教仁曾在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学习,在日本又先后进过法政大学速成科、早稻田大学预科,相对于宋以前甚至宋同代的一些研究史地的学者,他的知识结构比较新,这影响到他研究边疆史地时的方法、思路以及史料运用等诸多方面。
他心中不禁嘀咕起来:叔父怎么会看这本书呢?
袁世凯沉吟了一声,继而放下了手中的书本,起身转向袁肃,对其招了招手说道:“来,克礼,先坐。今日找你来,也是因为你我叔侄二人从来没有好好谈心过。听说你后日就要启程返回滦州了,所以今日才特意抽空找你聊一聊。”
袁肃在袁世凯的招呼下,于书桌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落座下来,他一丝不苟的说道:“原来如此,说来小侄也确实有许多事情要向叔父请罪,如今小侄能有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全仰仗叔父提点,今后也希望承蒙叔父不嫌指教。”
袁世凯呵呵的笑了笑,不疾不徐的说道:“既然是一家人,就毋须说这样的话。不过你仍然要记住一句话,你虽是我侄子,但最多是有得天独厚的机遇,今后路该怎么走还得看你个人的能力品行。若是你仗着有我这叔父就可以肆意而为,不仅天下容不得你,我这个叔父也一定不会坐视不理。时代变了,现在是民国,可不是以前那种家法即国法的年代了。”
袁肃连忙点了点头,郑重其事的说道:“叔父教训的是,小侄一定牢记在心。即便是以往家法即国法的年代,小侄也深知做事应该奉公守法、严于律己。”
袁世凯欣然的赞道:“很好,就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咱们这些有权力的人都不能遵纪守法的话,这天下就再也没有人会遵纪守法了。不过你也毋须太担心,我认你这侄子,自然是知道你有能力也有品行。从你在七十九标开始,一直到现在,我都有关注你的作为,不得不说你没有让我失望。”
袁肃稍微松了一口气,谦虚的说道:“多谢叔父,小侄今后同样会恪守本分,坚决做好分内之事,绝不敢有其他非分之妄想。”
“早先我看过你专门为参加陆军预备大学堂毕业考核所写的策论,不得不说,你在策论里面强调务实,在现实中也是坚持务实,当真是言行一致。这很好,我中华振兴最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脚踏实地的青年才俊。”袁世凯语气不吝欣赏的说道。
“叔父言过了,小侄也只能拾人牙慧罢了。”袁肃推辞的说道。
“你毋须太过自谦,不过也千万要记住不可得意忘形。既然你有一个很好的开头,那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从一而终才是难能可贵之大才。”袁世凯教训的说道。
“是,小侄铭记不忘,今后也必以叔父之教训做为行事准则。”袁肃正声应道。
袁世凯自然只是随意提点一下袁肃,并没有打算在这件事谈的更深。在微微叹了一口气之后,他转而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说道:“克礼,你要知道什么叫作高处不胜寒,如今你叔父我身在大总统这个位置上,可不是外界所说的那么风光。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大总统这位子如同针毡,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坐得起的。”
袁肃立刻提起了精神,意识到袁肃这番话是暗藏玄机,他十分认真的说道:“叔父的话,小侄完全能够理解,如今国内众说纷纭,南方日益舆论攻讦,弄得风声四起,实在是有惟恐天下不乱之嫌疑。对此,侄儿也深恶痛绝,咱们中国好不容易有太平的希望,正应该埋首发展,以期自强,根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内讧。”
袁世凯“嗯”了一声,反问道:“看来,克礼你对这件事很有看法了?”
袁肃自然不能装腔作势,于是摆出一副严肃正经的态度,说道:“不管怎么说,小侄都是军人出身,对国家大事自然也有时常关注。既然叔父已经读过小侄的策论,那在两篇策论里面小侄也很清楚的提及关于国家目前情势的危害。各省都督拥兵自重,国无完国,日久下来必将成为根深蒂固之毒瘤。纵观古史,秦末诸侯,汉末割据,唐末藩镇,皆是大害,所以说割据乃国家分裂之前兆呀。”
听袁肃这么一说,袁世凯很快想起之前袁肃那两篇策论里面的内容,的的确确是有提及这件事。他身为北洋集团的领袖,中华民国的统治者,自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只是眼下国内国外都是错综复杂的局面,并不是说能解决就能解决的。
“之前听克定说,你一直赞同中央集权,看来也是为了针对割据的情况了。”
第45章,书房夜谈
“小侄不是赞同中央集权,而是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强硬、坚持并且不计代价的推行中央集权。在这一点上,小侄是坚定不移的如此认为。”袁肃斩金截铁的说道,说话的脸色更是犹如一种大战在即的样子。
“不计代价的推行中央集权?”袁世凯喃喃的叨念了一遍,暗暗的在心里记下了这句话。他在权力位置上几十年,自然知道牢牢掌握权力以及集中掌握权力的重要性。他之所以对这句话感兴趣,是对说这番话的人有如此这般坚定的决心感到欣慰。
尤其是说这番话的人还是袁氏一族的族亲,这一点很是重要!
停顿了片刻之后,袁世凯再次问道:“照你这么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行中央集权?又如何来消弱地方军阀的割据?”
袁肃不假思索的说道:“以政治施压,以武力收权。”
袁世凯微微皱了皱眉头,脸色闪过一阵变化,沉思许久之后他才说道:“你既然也认为应当武力讨伐?”
袁肃郑重其事的说道:“叔父,南方各省的割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简单的说如今国内的局势还是清朝遗留下来的烂摊子。那些拥兵自重的都督们经年累月的扩充势力,仗着天高皇帝远,又有洋人在幕后撑腰,最多只会在表面上尊服中央。武力讨伐是无可避免的方法,但未必一定要大军南下横扫诸省,只要机会把握的好,完全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袁世凯揣摩着袁肃的话,没有急着表态。
袁肃继续说道:“军事行动是为了立威,一旦中央有了震慑全国的威望,再配合政治上的施压,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是手段,政治方才是目的。”
“那你所说的政治施压,当如何行事?”
“依小侄之见,政治是服众的基本所在,如今国民党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民望,正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政治。只要中央政府能够真正服众,万众归心,南方那些军阀自然而然便成为国家公敌。相反,倘若让南方军阀与那些革命党勾结,借革命党之口指责中央政府种种,到时候中央政府反倒会变成众矢之的。”袁肃尽可能把自己的观念通俗的表达出来。
“你的这番话,我倒是头一次听说。”袁世凯表情显得很认真,他现在才意识到自己这个侄子确实还是有两下子的。之前袁肃的话可以当作是千篇一律的废话,但刚才的那番话却是十足的新奇,甚至还有一针见血的地方。
“小侄的想法就是政治手段要运用的果断,决不能让南方军阀占去先筹。如今外界时常把南方的势力说得太笼统,似乎一提到南方就是国民党和那些军阀,但事实上国民党和南方各省的军事割据势力是两码事,或许它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本质上仍然有区别。”袁肃强调的说道。
“若是这样的话,你刚才的意思就是不能让南方那些拥兵自重的都督与国民党合作了?”袁世凯深沉的问道。
“是的,不仅不能让南方军阀与国民党合作,而且中央政府最好能尽快取得与国民党的合作。”袁肃点着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