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
前后折腾了七八天之久,到了七月底时袁克定和张伯驹更是亲自出马,来到滦州与袁肃见面说事。此次袁克定前来主要的事情自然还是说婚事,不过顺便也带来了父亲袁世凯的一道新命令。经过过去几天的思索,袁世凯决定委任袁肃组编中央陆军第十师,这道新命令就是授予袁肃新十师的番号。
对此,袁肃自然是心知肚明,又是撮合婚事,又是授予更多的军权,典型的就是扶持和拉拢。他对此当然是很高兴,一方面说明之前与杨度的谈话并没有触怒袁世凯,另外一方面也证实了自己如今在袁世凯心中的重要性。
他不得不更为认真的开始思考袁世凯称帝一事,既然袁世凯能够听进去自己的话,那显然这件事还是有搞头。他思考的事情不仅仅是如何促成袁世凯更好的完成帝制,不仅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更是要将袁氏帝国发扬光大。除此之外,袁世凯称帝一事还伴随着一些国际事件的发生,这些国际事件对中国同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是绝不能轻易忽视。
至于与张涵玲的婚事,他没有再矫情的推辞下去,当场袁克定和张伯驹的面一口答应下来,并表示八月初选好良辰吉日,立刻派人送聘礼到开封。之前并非全部是因为在河南与张振芳发生了矛盾,而是他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去办这场婚事。
如今是袁克定亲自出面,而袁克定的背后显然就是袁世凯的授意,这时自然是不能再推托下去。更何况尽快落实与张涵玲的婚事,也算是尽快获得张家的政治资本。
前后通过电报与河南方面商议了两天时间,最终定在八月九日下聘礼订婚,而在八月二十二日这天正式迎亲入门。
还远远没到订婚的日子,袁肃与张涵玲婚约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先是直隶本地的官员、绅士纷纷发来贺电,又或者是提前送来贺礼。紧接着是天津、北京、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有过联系或仅仅只是一面之缘的豪绅官员,争先恐后的前来恭贺。原本只是一桩私人的婚礼,一下子却成了小半个中国人人称道的大喜事。
就连袁肃本人都万万没料到事情会怎么快闹得这么大,单单贺电便已经收到了快三百封,提前发来的贺礼足有一百份。这一百份贺礼要么是珍贵的金银礼品,要么是更为直接的礼金支票,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贺礼人送来一些房契,尽是天津、上海、广州、汉口租界里面的一些优质别业。
对于所有发来贺电、送来贺礼的宾客,袁肃都一一进行了答谢,尽管绝大多数宾客几乎都不记得有所认识,此次热忱的前来祝贺也并非全部出自真心,但礼数多多少少还是要做到周全。总不至于让别人热脸贴冷屁股。
在与张涵玲的婚事议定之后,袁肃手头上的事务渐渐又繁重了起来。
不仅是要着手应付聘礼迎娶之事,同时还要加快手头上原本就在跟进的发展工作,以及更为重要的帝制前期的铺垫工作。
之前半年一直是在河南,滦州这边的发展只是交给王磷同跟本地官绅们在操办,虽然不至于让人操心,但在袁世凯正式推行帝制之前,还是要尽快将一些重点发展的项目推进到位。在这些重点项目中,头等的事当然还是新式步枪的生产。
袁肃希望能在明年之前,先将自己麾下的部队全部更换新式步枪。
这件事看似并不是很麻烦,无非考量的就是一零一工厂的生产能力。但是对于袁肃来说,装备新式步枪不仅仅是硬件武器上的更换,正如去年论证时提出的种种意见那样,制式化武器是制式化武器的系统规范,中国军队首次推行制式化武器,其中少不了还需要许多培训、摸索。除此之外,伴随着新式武器而诞生的新战略战术思路,也要立刻着手研究和推广。
无论是在中央政府的讨论,还是在滦州这边参谋部的推论,对于步骑枪的典型运用特点几乎如出一辙。步骑枪的优势完全在于堑壕作战,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培养麾下各级作战单位学会堑壕战术的运用。
在这件事上,袁肃专门与何其巩、陈文年、蒋百里等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委任蒋百里担任三军最高战术顾问,来制订适合中国军队的堑壕战术的文本资料,再由何其巩负责对各级军官安排培训、实战演戏、考核等相关工作。
至于帝制前期的铺垫工作,无非就是要循环渐进的给众部下打一声招呼,让这些部下不仅慢慢可以知道北洋政府正在酝酿君主立宪制,同时也要说服众部下保持与自己一样的立场。他的立场其实并不是支持帝制,仅仅只是“不反对帝制”,也就是唯中央政府之命是从,并且坚定不移的主张“只要能够促进中央集权,国体无可不无不可”。
于是就在八月上旬的时候,袁肃召集在淮安、淮北、商丘等地的外驻军官齐聚滦州,专门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会议。当然,他并没有立刻透露中央政府和筹安会的谋划,只是用杨度的原话来描述筹安会的宗旨,同时再三重申军人应恪守本职,坚持中央集权的政治方略。
关于说服部下接受君主立宪制的办法,其实袁肃也没有想的太多,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灌输一些其他的思想,来混淆部下对中央政府的意识。比如强调军人本职,又比如强化中央集权在思路上的影响力,再比如提出军人不干政。
除此之外,他便是偶尔在部下面前发一些牢骚,痛批时下国内的政治环境,发泄似的放出“为了尽快促成中央集权,可不择手段”之类的言论。
在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里面同样也安排了一些言论宣传。自从在北京正式成立北洋军官俱乐部之后,袁肃专门安排高顺负责俱乐部的组织、主持和会员外联的工作。而在随后这两个月时间里,高顺分别在滦州、商丘、淮北、淮安和上海开设了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的分部,除了上海尚且还在筹备之中外,其余四地业已陆续开门营业。
俱乐部原本就是一个笼络思想的地方,更何况之前所制订的一系列宗旨,也很明确的做出了一些铺垫。眼下只需要在每个月军官聚会上,透过特意安排的口舌来散播消息,先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一记伏笔。
随着婚期一天一天临近,袁肃反而越来越没有把婚约放在心上。他当然不是想悔婚,也不是不是喜欢张涵玲,只是在他看来这桩婚姻的政治意义显然要多余爱情。更何况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旧社会,爱情原本就只是衬托红花的绿叶罢了。
他每天闲暇的时候,他渐渐开始关注国际上的新闻。距离斐迪南大公遇刺已经过去快两个月的时间,奥匈帝国集结军队正式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也只剩下几天而已。欧洲局势经过好几年的酝酿,最终走到了爆炸的临界点,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与其说愈发紧张,倒不如说是彻底松了一口气。
拉拉扯扯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发生危机事件都会让人提心吊胆。反而真正到了确定大战在即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希望,也没有那么多借口,这才让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都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
不管欧洲大战会变得多么糟糕,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一方面是欧洲战争造成极大的资源消耗,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另外一方面是西方列强甚至亚洲唯一近代强国日本,在这个时候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欧洲,这给中国脱离列强操控,争取一鼓作气跃进似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极佳的机会。
或许历史上的中国没能好好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但是既然袁肃已经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意识,那么势必是要改写近代中国的历史,凭借个人的影响力最大化的好好利用这次大好的机会。哪怕个人能力有限,断然也要比原有历史上利用的更好。
为此,袁肃专门挑了一个时间来到山海关,参观了位于南戴河的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
早在去年的时候,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已经建立了初步规模的产业链接,与上海、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签署了远洋船只的长期保修业务。同时利用南戴河的大型海港,船械公司也开始在逐步发展代工生产和研发制造一些船只。
---
【悲剧啊,朋友不在家里,我蹲在他家门口借无线网上传。何其的悲剧啊!】
第69章,一战前夕
今年年初三月份的时候,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完成了第四次融资,正式建立了大型制造船坞,并且承接了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的第一笔订单,订造了一艘一千五百吨位的近海货船。预计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的时候,这艘货船便能下海交付。
袁肃对这个订单寄予厚望,毕竟是船械公司第一个订单,而且还是一千五百吨位的船只,只要能够顺利交付订单,那就能够证明船械公司的制造能力,也能让中国工人学会更多的造船技术。这是迈入重工制造业门槛的第一步,能造一千五百吨位的船很快也能造两千吨、三千吨甚至更大型的船,能造货轮很快也能制造军舰。
戴勒姆公司在南戴河这里设置的实验室,如今仍然在为新一代的发动机进行攻坚。实验室的资金是中德共同负担,所以一旦诞生新技术之后,中国同样是有份分享。当然,德国人是绝不会便宜中国,即便早期中国投资的研究经费不少,但在合同上仍然要接受极为苛刻、毫无公平可言的条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若不是如此,戴姆勒公司也不会大老远来到中国设置研究室,还要为中国分享科技结果。
对于袁肃而言,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目前最大的价值是建立南戴河海港的产业根据地,换句话来说,他是希望借助船械公司的规模来拓展更多的周边产业。至于制造中大型船舶的技术,以及实验室研发的新式发动机,这些都是需要经年累月才能获得效益。
去年与林伯深成立上海肃仁贸易公司,前不久又合资成立了北方肃仁贸易公司。
上海公司自然是寄托上海国际港口,而北方公司就设立在南戴河这边。在参观完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之后,袁肃顺带来到北方贸易公司,会见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要求贸易公司在负责引进之前已经订下来的军械零件之余,同时还要开始筹备大批量的出口贸易。
其实就算不用袁肃提点,贸易公司这边聘请的国际贸易分析师业已指出了欧洲市场的拓展时机。因为战争爆发在所难免,碍于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贸易公司自然不可能承接军火贸易,但是却可以承接一些日用品的订单。
经过一些初步的市场调查,以及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公司接洽协商,北方贸易公司决定立刻着手开始储备一些速食食品、军用布料和各种牛皮、猪皮。
速食食品自然是以罐头为主,这方面袁肃是出了不少主意,他让贸易公司去蒙古收购牛羊用来制造肉类罐头,对于这些牛羊的利用也要尽可能充分,优质的罐头用纯肉,一般的罐头则用肉和内脏混合,劣质的罐头则直接用内脏来制作。
反正这些罐头是用来外销,更何况制作成形之后,也没有人能分辨出里面到底是什么。
这些罐头最终肯定是派发到前线给作战士兵食用,在战场上有得吃已经不错了,难不成还指望每一顿都吃煎牛排、再搭配一杯红酒或者咖啡?
除了罐头之外,袁肃还提供了另外一些新的创意,比如将咖啡豆磨成粉末,方便前线能够直接煮用。当然咖啡豆磨粉之后的保质期是一个问题,要么是在里面添加一些防腐剂,要么是承接快速订单。反正这个年代又没有食品卫生制度。再比如更为廉价的蛋白肉,味道与真肉极为相似,然而实际上却是用面皮制作而成。
军用布料、牛皮、猪皮,都是可以长期储存的商品,关键还是供应数量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开始承接的订单,需要立刻收购订单上所需要的数量。并且即便没有承接到订单,也要根据对市场提前的预算,而提前开始准备。
在很多不懂行情的人来说,如今大战马上就要开始,现阶段才开始筹备这些外销物资实在是太迟了。然而对于真正懂得行情的人来说,在这个时候筹备物资才是最正确的时间。早几年前筹备物资,那是协约国、同盟国以及西方其他未参战国的事情,这些年的军备竞赛已然让许多国家做好了充足准备。
等到战争正式开打,消耗开始逐步增大,这些国家提前准备的物资根不上消耗速度,那个时候便会开始寻求海外的贸易订单。
北方贸易公司所追求的并非战前准备阶段的市场,而是战时为了弥补消耗过大而慌不择路的市场。
不仅北方贸易公司在着手准备,袁肃还专门发了电文到上海,让上海贸易公司同样开始操办这方面的事务。南北两大肃仁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人,无非是负担了两片市场罢了。欧洲大战爆发之后所开辟的市场,远远不是两大肃仁公司能应付下来的市场,能多分一杯羹便多分一杯羹,反正两大公司都能赚钱袁肃便能拿两份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北方贸易公司和上海贸易公司开始着手储备外销物资,对于南北两地许多民族产业带来了一轮新的发展空间。两大公司都是在庞大政治势力和财阀势力支持下的大型贸易公司,而经过预测后所需要储备的外销物资,又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在这一轮收购的风潮中,极大的刺激了下游依附小产业的兴旺。畜牧业,纺织业,冶金业,副产品加工业,甚至一些市集的零售业,从这个夏天开始便是一路攀升。随着这些产业得到充裕的发展工业,也为带来了民生的改善。
也正是因为这次南北两大贸易公司的带动,使得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开启了黄金时代。
对于同样是进出口贸易的其他公司来说,北方贸易公司和上海贸易公司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在行业内独占鳌头,但是两大公司每一次的贸易策略,竟然都能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市场适时的转向。
只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现象,也是唯一一段由贸易实业来掌控资本主义市场的时期。而在这段时期结束之后,随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则会由更为灵活巧变、资本更为庞大、进出更为直接的金融业来掌控资本市场。
第70章,扩编军队
八月十日,袁肃再收到了河南发回的复电,张镇芳已然接受了聘礼,并且决定在四天之后于开封举办出门宴。复电中自然是希望袁肃也能出席这场出门宴,这种风俗是需要男女双方一起到场方才显得正式和热闹。
袁肃并非不想尊重这个习俗,只是前后时间太过仓促,自己手头上的事务又忙不开,实在是分身乏术。早些时候他已经又去了电文,解释目前滦州这边的情况,顺带还提及了一些与筹安会相关的消息。抛开之前一系列产业上的发展事宜不说,他当下还要筹备中央陆军第十师的建制,相对于扩充军权来说,生意反而还是次要的。
这段时间,司令部上上下下都在为中央陆军第十师的事议论纷纷。
袁肃的想法是借着这次扩编,索性一口气扩编到位。他可以预想到一旦袁世凯正式推行帝制,即便前期铺垫的再好,即便把所有能考虑的前提都做到位,即便是掌握了民族大义,势必还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并不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二次革命的战争已经消耗掉全部革命势力的武装力量,孙中山现在只是光棍司令,再有呼声也掀不起什么实质的风浪了。而是西南各省的军阀,以及北洋内部的观望派势力。
前者地方割据由来已久,现在都有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意思,更别说闹出这么大的事来一定会趁机大呼小叫,唯恐天下不乱,趁机从中谋利。后者是对帝制充满怀疑,并且又隐隐的希望在扳倒袁世凯之后建立北洋新秩序,从而让自身的势力地位更进一步。
历史上袁世凯帝制覆灭,并非是前线作战不利的缘故,事实上一开始在湖南、四川的战事北洋军是占有不小的优势。只是从一开始袁世凯没有意识到北洋内部几个元老的态度,更没有意识到这些元老对整个局势走向的影响。
自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矛盾不断加剧,但真正闹到分裂还是因为称帝一事。
在这件事上段祺瑞要远远比袁世凯更有见识,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段祺瑞早就看出帝制的推行肯定会引起举国大乱,所以从始至终都是坚决反对帝制。
至此,袁世凯与段祺瑞的关系彻底陷入不可逆转的危机,袁世凯为了称帝最终逼迫段祺瑞自行辞职。
除了段祺瑞之外,就连冯国璋也是被袁世凯耍了一通。冯国璋得知袁世凯有复辟之心,更是大老远从南京返回北京,掏心窝子的劝说袁世凯不要误入歧途。当时袁世凯还郑重其事的表示绝无称帝之事,一切都是外界造谣。哪里知道没过几个月就登基称帝,使得冯国璋大失所望,坚决不授袁世凯的册封爵位。
两大重臣皆因此与袁世凯反目,北洋内部分崩离析已是到了边缘。
起初还有一些北洋官僚抱着观望心态,哪里知道国内反帝制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西南诸省纷纷独立。即便如此,北方的希望还都寄托在四川、湖南的一战上。只要北洋军能击溃护国军,这件事尚且还有回旋余地。
然而恰恰是掌握决策权的几个人物,在这个时候萌发出倒袁的野心,希望在逼退袁世凯之后,趁着北洋混乱之际坐收渔利。于是暗中授意前线作战部队消极应战,甚至出现在湖南的吴佩孚与蔡锷彼此私下通电十多封的滑稽现象。
许多教科书上都称是在蔡锷英明指挥之下击败了吴佩孚,事实上蔡锷当时手中的部队多是临时拼凑起来,滇军、川军、黔军都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远远没有吴佩孚麾下的北洋军精锐。
根据后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包括吴佩孚与蔡锷私下互通的电文原件,北洋军真正战败的原因是吴佩孚根本不想打赢这场战争。具体原因一部分还是二次革命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吴佩孚没得到湖南都督一职,积怨在心;另外一部分则是受了曹锟的指示。
综上所述,袁肃心里很清楚袁世凯称帝最大的阻碍还是来自北洋内部,迟早是要有一场大战役,不管是针对南方反帝制的军队,还是针对北洋内部的反对势力。他手下目前三个旅的人马虽然有一万三、四千号人,但远远还算不上能应付大阵仗。
在这个兵权即实权的年头,又有谁会嫌弃手下人马太多?
如今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麾下产业也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扩编军队易如反掌。
中央陆军第十师这个番号实际上不能满足袁肃的需求,一个师满打满算顶天只能编足两万人。更何况中央师的建制早就有了明文规定,下辖三个旅九个团,正常来算只有一万五千人,正好就是他现在手里三个旅的人马。
换言之,中央政府无非是要把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统一起来。
思来想去,在八月十二日这天,袁肃专门回了一封电文到北京总统府,专门呈报了关于中央陆军第十师编建的事宜。他表示自己会按照中央军的制度来编制第十师,但是第十师只是做为新番号新建制,与自己麾下三个旅并无直接关系。他称自己有计划将麾下现有的三个旅组编成中央陆军第一兵团,成为拱卫京畿的“近卫军”,并且还故意将“近卫军”错打成“禁卫军”,好让袁世凯有所领悟。
不难想象,袁世凯做事向来是老谋深算,称帝的念头只怕不是一天两天,又或者是临时心血来潮、有感而发。据说袁世凯早在满清退位前后那几天,心中已经萌发了取代溥仪的念头,只不过迫于时势所趋而无法践行。
既然老早袁世凯就有当皇帝的野心,那么从去年开始编制的中央军势必就是在打造效忠皇室的皇家卫队。
袁肃提出的第一兵团就是希望能暗合袁世凯的新意,让兵团的编制在帝制时期成为常规编制。“禁卫兵团”的名号不仅朗朗上口,更能显出一派大气。
不管中央政府的回复是什么,袁肃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这件事。袁世凯已然开始筹划称帝的野心,自然会在许多事情上百般忍让。更何况这件事严格的来说也不算是“忍让”,就看袁世凯对自己是否真正信任了。
当天晚上,袁肃在刚刚装修完毕的军务会办公署召开会议,确定建立兵团和筹备陆军十师的相关细节。兵团和第十师分开来办,前者由麾下现有三个旅来改编,增设兵团司令部和兵团直属部队,至于后者在讨论之后,决定以山海关两个关防团为基础,设置编制处,开始增募新兵。
第十师麾下三个旅番号,紧随前九个中央师的番号,分别设为第二十八旅、二十九旅和三十旅。关防团第一团团长袁绩熙升任二十八旅旅长,第二团团长董政国为二十九旅旅长,山海关民兵总司令纪伏义为第三十旅旅长。暂设副师长统管师部,副师长由高顺代理。
命令连夜下达,从明日起正式开始第十师编制。
第一兵团方面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详细磋商,根据在会议上的讨论,目前下辖的三个旅可谓是袁肃手中最能打的人马,可偏偏这几支人马从诞生到现在就一直没有重型火力,一门大炮都没有,哪怕是河南镇压民乱时缴获的三门民军大炮,后来也都归还给十七师去了。
炮兵做为近代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压制火力,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离不开。很难想象没有炮兵的支援,第一兵团今后在大战场上如何能伸展开手脚。
所以司令部这边普遍的认为,既然组建兵团一级的作战单位,索性就在兵团司令部直属单位中增设炮兵。大炮可以购买,但炮兵的训练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果的。这件事必须尽快确定,也必须尽快展开炮兵训练工作。
才过了一天,袁肃便下定决心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尽快在麾下建立炮兵系统。
他发了电报到上海和天津,希望通过国际军火商人购买一批优良并且新式的火炮,并且点名一定要克虏伯厂的产品。可惜他购买军火不是时候,偏偏赶上欧洲大战拉开帷幕。虽然未必买不到,但即便能买到,而且要的还是优良并且新式的火炮,价格上要比市场价贵了三到六倍不等。
只怪一开始袁肃认为自己的发展不会那么快,在国内战场上也用不了什么大型炮火,一般的作战重机枪就足以应付了。所以他麾下三个旅装备的重机枪倒是不少,每个团最少配备四个火力加强连,每个旅至少是三十四挺重机枪。
对此,袁肃自然是心知肚明,又是撮合婚事,又是授予更多的军权,典型的就是扶持和拉拢。他对此当然是很高兴,一方面说明之前与杨度的谈话并没有触怒袁世凯,另外一方面也证实了自己如今在袁世凯心中的重要性。
他不得不更为认真的开始思考袁世凯称帝一事,既然袁世凯能够听进去自己的话,那显然这件事还是有搞头。他思考的事情不仅仅是如何促成袁世凯更好的完成帝制,不仅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更是要将袁氏帝国发扬光大。除此之外,袁世凯称帝一事还伴随着一些国际事件的发生,这些国际事件对中国同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是绝不能轻易忽视。
至于与张涵玲的婚事,他没有再矫情的推辞下去,当场袁克定和张伯驹的面一口答应下来,并表示八月初选好良辰吉日,立刻派人送聘礼到开封。之前并非全部是因为在河南与张振芳发生了矛盾,而是他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去办这场婚事。
如今是袁克定亲自出面,而袁克定的背后显然就是袁世凯的授意,这时自然是不能再推托下去。更何况尽快落实与张涵玲的婚事,也算是尽快获得张家的政治资本。
前后通过电报与河南方面商议了两天时间,最终定在八月九日下聘礼订婚,而在八月二十二日这天正式迎亲入门。
还远远没到订婚的日子,袁肃与张涵玲婚约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先是直隶本地的官员、绅士纷纷发来贺电,又或者是提前送来贺礼。紧接着是天津、北京、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有过联系或仅仅只是一面之缘的豪绅官员,争先恐后的前来恭贺。原本只是一桩私人的婚礼,一下子却成了小半个中国人人称道的大喜事。
就连袁肃本人都万万没料到事情会怎么快闹得这么大,单单贺电便已经收到了快三百封,提前发来的贺礼足有一百份。这一百份贺礼要么是珍贵的金银礼品,要么是更为直接的礼金支票,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贺礼人送来一些房契,尽是天津、上海、广州、汉口租界里面的一些优质别业。
对于所有发来贺电、送来贺礼的宾客,袁肃都一一进行了答谢,尽管绝大多数宾客几乎都不记得有所认识,此次热忱的前来祝贺也并非全部出自真心,但礼数多多少少还是要做到周全。总不至于让别人热脸贴冷屁股。
在与张涵玲的婚事议定之后,袁肃手头上的事务渐渐又繁重了起来。
不仅是要着手应付聘礼迎娶之事,同时还要加快手头上原本就在跟进的发展工作,以及更为重要的帝制前期的铺垫工作。
之前半年一直是在河南,滦州这边的发展只是交给王磷同跟本地官绅们在操办,虽然不至于让人操心,但在袁世凯正式推行帝制之前,还是要尽快将一些重点发展的项目推进到位。在这些重点项目中,头等的事当然还是新式步枪的生产。
袁肃希望能在明年之前,先将自己麾下的部队全部更换新式步枪。
这件事看似并不是很麻烦,无非考量的就是一零一工厂的生产能力。但是对于袁肃来说,装备新式步枪不仅仅是硬件武器上的更换,正如去年论证时提出的种种意见那样,制式化武器是制式化武器的系统规范,中国军队首次推行制式化武器,其中少不了还需要许多培训、摸索。除此之外,伴随着新式武器而诞生的新战略战术思路,也要立刻着手研究和推广。
无论是在中央政府的讨论,还是在滦州这边参谋部的推论,对于步骑枪的典型运用特点几乎如出一辙。步骑枪的优势完全在于堑壕作战,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培养麾下各级作战单位学会堑壕战术的运用。
在这件事上,袁肃专门与何其巩、陈文年、蒋百里等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委任蒋百里担任三军最高战术顾问,来制订适合中国军队的堑壕战术的文本资料,再由何其巩负责对各级军官安排培训、实战演戏、考核等相关工作。
至于帝制前期的铺垫工作,无非就是要循环渐进的给众部下打一声招呼,让这些部下不仅慢慢可以知道北洋政府正在酝酿君主立宪制,同时也要说服众部下保持与自己一样的立场。他的立场其实并不是支持帝制,仅仅只是“不反对帝制”,也就是唯中央政府之命是从,并且坚定不移的主张“只要能够促进中央集权,国体无可不无不可”。
于是就在八月上旬的时候,袁肃召集在淮安、淮北、商丘等地的外驻军官齐聚滦州,专门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会议。当然,他并没有立刻透露中央政府和筹安会的谋划,只是用杨度的原话来描述筹安会的宗旨,同时再三重申军人应恪守本职,坚持中央集权的政治方略。
关于说服部下接受君主立宪制的办法,其实袁肃也没有想的太多,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灌输一些其他的思想,来混淆部下对中央政府的意识。比如强调军人本职,又比如强化中央集权在思路上的影响力,再比如提出军人不干政。
除此之外,他便是偶尔在部下面前发一些牢骚,痛批时下国内的政治环境,发泄似的放出“为了尽快促成中央集权,可不择手段”之类的言论。
在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里面同样也安排了一些言论宣传。自从在北京正式成立北洋军官俱乐部之后,袁肃专门安排高顺负责俱乐部的组织、主持和会员外联的工作。而在随后这两个月时间里,高顺分别在滦州、商丘、淮北、淮安和上海开设了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的分部,除了上海尚且还在筹备之中外,其余四地业已陆续开门营业。
俱乐部原本就是一个笼络思想的地方,更何况之前所制订的一系列宗旨,也很明确的做出了一些铺垫。眼下只需要在每个月军官聚会上,透过特意安排的口舌来散播消息,先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一记伏笔。
随着婚期一天一天临近,袁肃反而越来越没有把婚约放在心上。他当然不是想悔婚,也不是不是喜欢张涵玲,只是在他看来这桩婚姻的政治意义显然要多余爱情。更何况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旧社会,爱情原本就只是衬托红花的绿叶罢了。
他每天闲暇的时候,他渐渐开始关注国际上的新闻。距离斐迪南大公遇刺已经过去快两个月的时间,奥匈帝国集结军队正式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也只剩下几天而已。欧洲局势经过好几年的酝酿,最终走到了爆炸的临界点,无论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与其说愈发紧张,倒不如说是彻底松了一口气。
拉拉扯扯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发生危机事件都会让人提心吊胆。反而真正到了确定大战在即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希望,也没有那么多借口,这才让所有国家的所有人民都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
不管欧洲大战会变得多么糟糕,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一方面是欧洲战争造成极大的资源消耗,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另外一方面是西方列强甚至亚洲唯一近代强国日本,在这个时候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欧洲,这给中国脱离列强操控,争取一鼓作气跃进似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极佳的机会。
或许历史上的中国没能好好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但是既然袁肃已经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意识,那么势必是要改写近代中国的历史,凭借个人的影响力最大化的好好利用这次大好的机会。哪怕个人能力有限,断然也要比原有历史上利用的更好。
为此,袁肃专门挑了一个时间来到山海关,参观了位于南戴河的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
早在去年的时候,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已经建立了初步规模的产业链接,与上海、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签署了远洋船只的长期保修业务。同时利用南戴河的大型海港,船械公司也开始在逐步发展代工生产和研发制造一些船只。
---
【悲剧啊,朋友不在家里,我蹲在他家门口借无线网上传。何其的悲剧啊!】
第69章,一战前夕
今年年初三月份的时候,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完成了第四次融资,正式建立了大型制造船坞,并且承接了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的第一笔订单,订造了一艘一千五百吨位的近海货船。预计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的时候,这艘货船便能下海交付。
袁肃对这个订单寄予厚望,毕竟是船械公司第一个订单,而且还是一千五百吨位的船只,只要能够顺利交付订单,那就能够证明船械公司的制造能力,也能让中国工人学会更多的造船技术。这是迈入重工制造业门槛的第一步,能造一千五百吨位的船很快也能造两千吨、三千吨甚至更大型的船,能造货轮很快也能制造军舰。
戴勒姆公司在南戴河这里设置的实验室,如今仍然在为新一代的发动机进行攻坚。实验室的资金是中德共同负担,所以一旦诞生新技术之后,中国同样是有份分享。当然,德国人是绝不会便宜中国,即便早期中国投资的研究经费不少,但在合同上仍然要接受极为苛刻、毫无公平可言的条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若不是如此,戴姆勒公司也不会大老远来到中国设置研究室,还要为中国分享科技结果。
对于袁肃而言,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目前最大的价值是建立南戴河海港的产业根据地,换句话来说,他是希望借助船械公司的规模来拓展更多的周边产业。至于制造中大型船舶的技术,以及实验室研发的新式发动机,这些都是需要经年累月才能获得效益。
去年与林伯深成立上海肃仁贸易公司,前不久又合资成立了北方肃仁贸易公司。
上海公司自然是寄托上海国际港口,而北方公司就设立在南戴河这边。在参观完戴姆勒肃业船械公司之后,袁肃顺带来到北方贸易公司,会见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要求贸易公司在负责引进之前已经订下来的军械零件之余,同时还要开始筹备大批量的出口贸易。
其实就算不用袁肃提点,贸易公司这边聘请的国际贸易分析师业已指出了欧洲市场的拓展时机。因为战争爆发在所难免,碍于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贸易公司自然不可能承接军火贸易,但是却可以承接一些日用品的订单。
经过一些初步的市场调查,以及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公司接洽协商,北方贸易公司决定立刻着手开始储备一些速食食品、军用布料和各种牛皮、猪皮。
速食食品自然是以罐头为主,这方面袁肃是出了不少主意,他让贸易公司去蒙古收购牛羊用来制造肉类罐头,对于这些牛羊的利用也要尽可能充分,优质的罐头用纯肉,一般的罐头则用肉和内脏混合,劣质的罐头则直接用内脏来制作。
反正这些罐头是用来外销,更何况制作成形之后,也没有人能分辨出里面到底是什么。
这些罐头最终肯定是派发到前线给作战士兵食用,在战场上有得吃已经不错了,难不成还指望每一顿都吃煎牛排、再搭配一杯红酒或者咖啡?
除了罐头之外,袁肃还提供了另外一些新的创意,比如将咖啡豆磨成粉末,方便前线能够直接煮用。当然咖啡豆磨粉之后的保质期是一个问题,要么是在里面添加一些防腐剂,要么是承接快速订单。反正这个年代又没有食品卫生制度。再比如更为廉价的蛋白肉,味道与真肉极为相似,然而实际上却是用面皮制作而成。
军用布料、牛皮、猪皮,都是可以长期储存的商品,关键还是供应数量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开始承接的订单,需要立刻收购订单上所需要的数量。并且即便没有承接到订单,也要根据对市场提前的预算,而提前开始准备。
在很多不懂行情的人来说,如今大战马上就要开始,现阶段才开始筹备这些外销物资实在是太迟了。然而对于真正懂得行情的人来说,在这个时候筹备物资才是最正确的时间。早几年前筹备物资,那是协约国、同盟国以及西方其他未参战国的事情,这些年的军备竞赛已然让许多国家做好了充足准备。
等到战争正式开打,消耗开始逐步增大,这些国家提前准备的物资根不上消耗速度,那个时候便会开始寻求海外的贸易订单。
北方贸易公司所追求的并非战前准备阶段的市场,而是战时为了弥补消耗过大而慌不择路的市场。
不仅北方贸易公司在着手准备,袁肃还专门发了电文到上海,让上海贸易公司同样开始操办这方面的事务。南北两大肃仁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人,无非是负担了两片市场罢了。欧洲大战爆发之后所开辟的市场,远远不是两大肃仁公司能应付下来的市场,能多分一杯羹便多分一杯羹,反正两大公司都能赚钱袁肃便能拿两份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北方贸易公司和上海贸易公司开始着手储备外销物资,对于南北两地许多民族产业带来了一轮新的发展空间。两大公司都是在庞大政治势力和财阀势力支持下的大型贸易公司,而经过预测后所需要储备的外销物资,又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在这一轮收购的风潮中,极大的刺激了下游依附小产业的兴旺。畜牧业,纺织业,冶金业,副产品加工业,甚至一些市集的零售业,从这个夏天开始便是一路攀升。随着这些产业得到充裕的发展工业,也为带来了民生的改善。
也正是因为这次南北两大贸易公司的带动,使得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开启了黄金时代。
对于同样是进出口贸易的其他公司来说,北方贸易公司和上海贸易公司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在行业内独占鳌头,但是两大公司每一次的贸易策略,竟然都能成为一个风向标,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市场适时的转向。
只怕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现象,也是唯一一段由贸易实业来掌控资本主义市场的时期。而在这段时期结束之后,随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则会由更为灵活巧变、资本更为庞大、进出更为直接的金融业来掌控资本市场。
第70章,扩编军队
八月十日,袁肃再收到了河南发回的复电,张镇芳已然接受了聘礼,并且决定在四天之后于开封举办出门宴。复电中自然是希望袁肃也能出席这场出门宴,这种风俗是需要男女双方一起到场方才显得正式和热闹。
袁肃并非不想尊重这个习俗,只是前后时间太过仓促,自己手头上的事务又忙不开,实在是分身乏术。早些时候他已经又去了电文,解释目前滦州这边的情况,顺带还提及了一些与筹安会相关的消息。抛开之前一系列产业上的发展事宜不说,他当下还要筹备中央陆军第十师的建制,相对于扩充军权来说,生意反而还是次要的。
这段时间,司令部上上下下都在为中央陆军第十师的事议论纷纷。
袁肃的想法是借着这次扩编,索性一口气扩编到位。他可以预想到一旦袁世凯正式推行帝制,即便前期铺垫的再好,即便把所有能考虑的前提都做到位,即便是掌握了民族大义,势必还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并不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二次革命的战争已经消耗掉全部革命势力的武装力量,孙中山现在只是光棍司令,再有呼声也掀不起什么实质的风浪了。而是西南各省的军阀,以及北洋内部的观望派势力。
前者地方割据由来已久,现在都有不服从中央政府的意思,更别说闹出这么大的事来一定会趁机大呼小叫,唯恐天下不乱,趁机从中谋利。后者是对帝制充满怀疑,并且又隐隐的希望在扳倒袁世凯之后建立北洋新秩序,从而让自身的势力地位更进一步。
历史上袁世凯帝制覆灭,并非是前线作战不利的缘故,事实上一开始在湖南、四川的战事北洋军是占有不小的优势。只是从一开始袁世凯没有意识到北洋内部几个元老的态度,更没有意识到这些元老对整个局势走向的影响。
自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矛盾不断加剧,但真正闹到分裂还是因为称帝一事。
在这件事上段祺瑞要远远比袁世凯更有见识,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段祺瑞早就看出帝制的推行肯定会引起举国大乱,所以从始至终都是坚决反对帝制。
至此,袁世凯与段祺瑞的关系彻底陷入不可逆转的危机,袁世凯为了称帝最终逼迫段祺瑞自行辞职。
除了段祺瑞之外,就连冯国璋也是被袁世凯耍了一通。冯国璋得知袁世凯有复辟之心,更是大老远从南京返回北京,掏心窝子的劝说袁世凯不要误入歧途。当时袁世凯还郑重其事的表示绝无称帝之事,一切都是外界造谣。哪里知道没过几个月就登基称帝,使得冯国璋大失所望,坚决不授袁世凯的册封爵位。
两大重臣皆因此与袁世凯反目,北洋内部分崩离析已是到了边缘。
起初还有一些北洋官僚抱着观望心态,哪里知道国内反帝制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西南诸省纷纷独立。即便如此,北方的希望还都寄托在四川、湖南的一战上。只要北洋军能击溃护国军,这件事尚且还有回旋余地。
然而恰恰是掌握决策权的几个人物,在这个时候萌发出倒袁的野心,希望在逼退袁世凯之后,趁着北洋混乱之际坐收渔利。于是暗中授意前线作战部队消极应战,甚至出现在湖南的吴佩孚与蔡锷彼此私下通电十多封的滑稽现象。
许多教科书上都称是在蔡锷英明指挥之下击败了吴佩孚,事实上蔡锷当时手中的部队多是临时拼凑起来,滇军、川军、黔军都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远远没有吴佩孚麾下的北洋军精锐。
根据后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包括吴佩孚与蔡锷私下互通的电文原件,北洋军真正战败的原因是吴佩孚根本不想打赢这场战争。具体原因一部分还是二次革命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吴佩孚没得到湖南都督一职,积怨在心;另外一部分则是受了曹锟的指示。
综上所述,袁肃心里很清楚袁世凯称帝最大的阻碍还是来自北洋内部,迟早是要有一场大战役,不管是针对南方反帝制的军队,还是针对北洋内部的反对势力。他手下目前三个旅的人马虽然有一万三、四千号人,但远远还算不上能应付大阵仗。
在这个兵权即实权的年头,又有谁会嫌弃手下人马太多?
如今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麾下产业也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扩编军队易如反掌。
中央陆军第十师这个番号实际上不能满足袁肃的需求,一个师满打满算顶天只能编足两万人。更何况中央师的建制早就有了明文规定,下辖三个旅九个团,正常来算只有一万五千人,正好就是他现在手里三个旅的人马。
换言之,中央政府无非是要把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统一起来。
思来想去,在八月十二日这天,袁肃专门回了一封电文到北京总统府,专门呈报了关于中央陆军第十师编建的事宜。他表示自己会按照中央军的制度来编制第十师,但是第十师只是做为新番号新建制,与自己麾下三个旅并无直接关系。他称自己有计划将麾下现有的三个旅组编成中央陆军第一兵团,成为拱卫京畿的“近卫军”,并且还故意将“近卫军”错打成“禁卫军”,好让袁世凯有所领悟。
不难想象,袁世凯做事向来是老谋深算,称帝的念头只怕不是一天两天,又或者是临时心血来潮、有感而发。据说袁世凯早在满清退位前后那几天,心中已经萌发了取代溥仪的念头,只不过迫于时势所趋而无法践行。
既然老早袁世凯就有当皇帝的野心,那么从去年开始编制的中央军势必就是在打造效忠皇室的皇家卫队。
袁肃提出的第一兵团就是希望能暗合袁世凯的新意,让兵团的编制在帝制时期成为常规编制。“禁卫兵团”的名号不仅朗朗上口,更能显出一派大气。
不管中央政府的回复是什么,袁肃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这件事。袁世凯已然开始筹划称帝的野心,自然会在许多事情上百般忍让。更何况这件事严格的来说也不算是“忍让”,就看袁世凯对自己是否真正信任了。
当天晚上,袁肃在刚刚装修完毕的军务会办公署召开会议,确定建立兵团和筹备陆军十师的相关细节。兵团和第十师分开来办,前者由麾下现有三个旅来改编,增设兵团司令部和兵团直属部队,至于后者在讨论之后,决定以山海关两个关防团为基础,设置编制处,开始增募新兵。
第十师麾下三个旅番号,紧随前九个中央师的番号,分别设为第二十八旅、二十九旅和三十旅。关防团第一团团长袁绩熙升任二十八旅旅长,第二团团长董政国为二十九旅旅长,山海关民兵总司令纪伏义为第三十旅旅长。暂设副师长统管师部,副师长由高顺代理。
命令连夜下达,从明日起正式开始第十师编制。
第一兵团方面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详细磋商,根据在会议上的讨论,目前下辖的三个旅可谓是袁肃手中最能打的人马,可偏偏这几支人马从诞生到现在就一直没有重型火力,一门大炮都没有,哪怕是河南镇压民乱时缴获的三门民军大炮,后来也都归还给十七师去了。
炮兵做为近代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压制火力,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离不开。很难想象没有炮兵的支援,第一兵团今后在大战场上如何能伸展开手脚。
所以司令部这边普遍的认为,既然组建兵团一级的作战单位,索性就在兵团司令部直属单位中增设炮兵。大炮可以购买,但炮兵的训练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果的。这件事必须尽快确定,也必须尽快展开炮兵训练工作。
才过了一天,袁肃便下定决心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尽快在麾下建立炮兵系统。
他发了电报到上海和天津,希望通过国际军火商人购买一批优良并且新式的火炮,并且点名一定要克虏伯厂的产品。可惜他购买军火不是时候,偏偏赶上欧洲大战拉开帷幕。虽然未必买不到,但即便能买到,而且要的还是优良并且新式的火炮,价格上要比市场价贵了三到六倍不等。
只怪一开始袁肃认为自己的发展不会那么快,在国内战场上也用不了什么大型炮火,一般的作战重机枪就足以应付了。所以他麾下三个旅装备的重机枪倒是不少,每个团最少配备四个火力加强连,每个旅至少是三十四挺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