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偏偏她又喜欢抱,觉得奶娘喂奶,孩子会不跟她亲,平日里只要奶娘喂了奶,孩子还没睡她就要抱着。
  杨稔都有些心累了,但还是得耐心地指正儿媳的抱法,免得孙女受苦。
  好在李如娘也不是蠢笨之人,被纠正了不少次后,手势终于对了,珍娘的哭闹也比以往少了些许。
  孙女有亲娘贴心照料,她亲近久了会被排斥,杨稔感觉得到,是以孙女哭闹少了之后,杨稔也就少去看望了,儿媳对孩子的占有欲实在太强了,当祖母的看望都防备,难道是因为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太过敏感?
  这还有一年父子俩才回呢,杨稔打算多瞧瞧。
  不只儿媳孙女这要注意,女儿也要关注着。
  陈家如今七个下人,三个下人都是只伺候李如娘,一个新增的奶娘照顾珍娘,而另外三个下人,吴叔吴婶忙活家里。
  剩下的一个虽说是专门伺候康康,但康康自己能穿衣吃饭洗漱,只用帮着洗衣裳,还有就是去女学时带着丫鬟,大家都带了,不带就得被别的女孩比下去。
  除这两个事,也就不知道让她干什么了,这丫鬟自己之前在别家只是粗使丫鬟,也不知贴身丫鬟如何服侍。
  杨稔打算将这个丫鬟交给儿媳□□□□,自家到底之前没正经用过下人,吴叔吴婶也只是帮忙干活,伺候人的事其实很少,只是搭把手罢了。
  以至于这贴身伺候的事,杨稔就算知道,也不是特别明白,还是从小被人伺候着的儿媳会□□人,她不会,身边的两个丫鬟或是她的奶娘总是会的。
  康康如今十四岁了,再过一两年就该定亲了,凭着她当举人的哥哥,嫁个乡绅不成问题,但那些乡绅家里,都是有仆人伺候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若是自己女儿什么都是自己做,可不就另类了,还是得学着怎么使唤人。
  刚好,儿媳如今有些胡思乱想了,给她点事情忙活,或许就不会想东想西。
  珍娘满半岁后,李如娘时常回娘家,这是杨稔支持的,总是闷在家里,实在怕她闷出问题,她那些闺阁里的姐妹,要么远嫁,嫁得近的也都是新媳妇,不敢怎么出门,也就只能回娘家找当娘的说话了。
  八月有院试,杨稔提前帮二儿子报了名,安排好,儿子只管进去考就是。
  意料之中的没过,知行本就没有小景天赋好,又不如小景刻苦,若是这次过了,那真是运气极佳或是天赋其实比小景还好,这没考过才是正常的。
  看着有些垂头丧气的儿子,杨稔安慰道:“知行还小,别急,你大哥当初也是十六岁才考中秀才的,你如今才十四岁呢,明年不能考,后年大后年都能考,不要难过。”
  知行崇拜大哥可也想打败大哥,若是等十六岁再考,考上了也只是与大哥一样,没什么好高兴的,考不上,却得难过,他想想就不爽快。
  但这种暗搓搓跟大哥较劲的想法,他不想让爹娘知道,若是能考过大哥,他说出来,爹娘会夸他有志气,但若考不过大哥,就算爹娘不说什么,他自己都觉得太丢脸了。
  于是他只能表现的是因为这次没考过,单纯的难过,“我知道,娘别担心,只是一时有些伤心罢了。”
  知行暗自发誓,之后他一定要好好听先生传授知识,更加勤奋刻苦,争取早日比过大哥,让爹娘知道,他并不比大哥差,让大家都崇拜自己。
  院试过后,知行肉眼可见的比往日更刻苦了,杨稔看着既高兴又不忍,但小景也是这样过来的,一番刻苦努力在二十岁的时候考上举人,如今知行继承了哥哥的刻苦,她这个当娘的只有支持和照顾的份。
  在写给自家男人的回信里,杨稔也将知行经过院试失利后,比以往更用功这事写了上去。
  如今她是每隔半月能收到自家男人写的信,信里写的发生的事都是一两个月甚至两三个月之前的事,她的回信也要那么久才能收到,但能这样交流已是十分不错了。
  在父子俩写的信中,京城两家族人是十分热情的,待他们极好,客房精致漂亮,窗外花花草草的好看极了,还说回来后,也将家里装点一番,每日伙食也是送到房间,大鱼大肉还有许多没吃过的点心。
  他们在京城过得很舒坦,每日小景跟着去京城的族塾听讲,两位族叔一有空就会来给小景以及另外两位明年也要参考的族人讲要领。
  并不是只有小景这次参加会试,也难怪当初陈德得知小景有亲家教导,就不坚持邀小景去京城,单独的教导怎么也比一块的好。
  不管如何,京城的陈家应当还是友善的,在京城安稳,也是看着信,杨稔才没太担心他们在京城过得如何,如今只操心小景这次的会试能不能考过。
  “虽然希望不大,但小景也苦读了这么些年,总也是有点可能的,期望这次会试,儿子会的都考,不会的都不考。”杨稔双手合十祈祷着。
  第116章 回来
  父子俩不在家, 这一个年过得不怎么热闹,杨稔早就不觉得过年多好玩,比往常还要忙碌, 从前家里不宽裕, 还说盼着过年吃些好的,忙碌也值得,如今家里日日大鱼大肉,哪里有什么盼头, 只不过是跟着孩子高兴高兴。
  丈夫不在, 李如娘对于过年也是不大在意,只与婆婆一块收拾家里, 知行和康康也都兴致缺缺。
  “今年过年就不会老家了, 你爹和小景都在京城,咱们自个坐驴车回去没意思。”反正陈家村二老不在了, 她娘家爹娘前些时候也一起相处了这么久,等父子俩回来,他们一家子再回去拜访拜访亲朋好友就是。
  李如娘柔顺地点头,“都听娘的,夫君再过小半年就该回来,珍娘那时都会走了。”
  在哪过年,李如娘不在意, 她现在满心满眼都是还未归家的丈夫, 已经大半年未见了, 不知他吃好穿好没有,京城陈家会不会给他安排通房,若是到时回来,丈夫带着一个大肚的女人回来可怎么好。
  她知道这想法很没逻辑, 丈夫在家就一心苦读,去了京城,只会更努力,可她就是控制不住这样乱想。
  开了春,婆媳俩就怀着一颗等待的心,等着父子俩归来。
  一直到五月中旬,没等到父子俩,反而收到了寄来的信。
  看着手里的信,杨稔不假思索的说道:“定是这次会试的结果。”
  李如娘既期待又忐忑,小心翼翼道:“娘快拆开看看。”
  杨稔与儿媳的心情的一样的,拿着信封的都微微颤抖,小心打开,拿出里面的信纸。
  一行一行的看过去,直至末尾。
  “娘?”眼看着婆婆看着入了迷,李如娘恨不得挤上去一块看,但这样不合规矩,对婆婆不尊重。
  杨稔清醒过来,将信重新看了一遍,确认没看错,她喜道:“小景考中进士了!”
  李如娘瞪大了眼睛,接过婆婆手里的信纸,快速看了起来,“真的,真的中了!”
  太令人高兴了,丈夫二十四岁,竟就考上进士,名次还在中间,与那些书香门第的嫡支的天之骄子并没有差别,天哪!怎么会如此厉害。
  “娘,娘,我去给我娘家报喜,给他们报喜。”李如娘兴奋极了,若不是从小学的规矩,她此刻简直要手舞足蹈,不行,她要将这个喜悦告知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大喜事,当然要告知众人,杨稔笑着点头,“去吧去吧。”
  不止李家要告知,另一家也要,杨稔朝吴叔道:“吴叔,你驾驴车去跟陈通判报个喜,告诉他小景考中进士了。”
  在外行走都是男子,叫吴叔去更好,行走不便驾驴车就好,家里的老驴在府城内走动还是没问题的,不过再过一两年也得让它歇着了。
  “好。”吴叔喜滋滋地应下,这是府里的大喜事,他这个当下人也也跟着高兴。
  只有杨稔马上写了封信叫人送到陈家村村长家,小景考中进士可是大喜事,于陈家村来说,也是个极好的事。
  申时,知行和康康都回到家里,杨稔将这个好消息告知兄妹两。
  “大哥真棒!”康康在任娘子的女学学了有些时日,更明白考中进士有多难,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就算是天赋很高的,而大哥才二十四岁未满就考中进士,怎么不厉害呢。
  比妹妹更明白科举难度的知行更是崇拜不已,“大哥竟然就考中进士了。”
  康康期待地问道:“那我们是不是就要去京城啦?”
  知行有些紧张,他不太想去京城,自己院试还没过,之后还有乡试,每个地方的私塾传授的不一样,在京城学回来考不一定能考过,他并不想去京城的私塾上学。
  去京城?杨稔不太确定,自家男人寄的信中,只写了小景考中进士,旁的没写,只说暂时不回来,小景还要参加一次朝考。
  “暂时还不知,你大哥还有一个朝考,若是考得好就能留在京城,若是不好,就得外放到旁的地方当官,咱们先等消息。”期望小景再顺一次,她隐约知道,留在京城当官是最好的,否则那位族叔当初何必费尽心思留在京城。
  陈如松写信时,刚好是朝考前两日,相信很快第二封信就会到了,到时就能知道是什么结果。
  至于陈家村得知消息后说要庆贺,杨稔暂时压下,毕竟最后结果如何还不知道,父子俩也还没回,人都不在这,不好办。
  六月中旬,杨稔收到了第二封信。
  “小景考中庶吉士了!到翰林院学三年,然后就会派到六部当官,也就是说至少好几年是能在京城的,在京城当官好啊。”杨稔高兴极了。
  庶吉士虽不如以往吃香,如今进士越来越多,庶吉士的名额也与以往相比多了不少,庶吉士早已没有储相之称,但比直接发配到外地的六七品官好上许多。
  她爹当初原本在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原本意气风发,正是这样,不小心得罪了人,被发配出来,京城无人,一直就游离在外,她常听爹感叹若是当初考中进士后能先留在京城,如今定然不会止步于五品同知。
  是以李如娘得知丈夫能留在京城,极为高兴。
  康康本就想去一睹京城的繁华,如今大哥会在京城当官,那么自家一定会到京城安家,心里期待不已。
  虽心里有些放不下自己的院试,但大哥考中庶吉士,也是极为不易的,知行很为大哥高兴。
  一家人都因着这封信又雀跃起来。
  收到这封信没多久,父子俩就到家了。
  跟儿子说了话,看够了,杨稔就打发他去跟他媳妇私话。
  小景带着媳妇回来东厢房,就剩下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单独说话。
  陈如松朝媳妇道:“这次小景能考中庶吉士,多亏了大族叔。”
  “可是大族叔运作才让小景留在京城的?”刚刚没问儿子,只嘘寒问暖了一番。
  陈如松忙摇头,“这个不是,庶吉士是靠本人考的,没考上全是外放,这是改不了的。”
  “那?”杨稔不解,为何会说小景考中庶吉士多亏大族叔。
  “小景殿试之后,大族叔就连忙搜罗了不少考庶吉士能用到的书籍还有一些见解,小景没日没夜的看和学,大族叔一有空就帮忙解答,小景才能在朝考上吊车尾考上庶吉士。”
  “那可真多亏了大族叔。”这样帮扶族人,也真是良心极好的。
  “小景入翰林院,安稳后就会教导大族叔两个儿子直至分官,以报答这一次的恩德。”钱财那边是用不着的,只有孩子的仕途才是大族老在乎的。
  杨稔很赞同,“应该的,多亏了同知大人和大族叔,小景才能这样早考上进士,何况日后分官,也要族叔出力。”
  “至于李家,我跟小景商量了,只能是将小景的一些见解给儿媳他大哥,他亲爹进士出身,又只教儿子,都没将儿子教出举人,如今小景能帮的也有限。”小景即便考中进士,如今也比不上李同知,帮不了什么忙,只能是看往后,反正是姻亲,自家能帮忙是绝不会含糊的。
  “这次小景回来,是不是明年才入翰林院,可以抽出一些时候教一教,也算尽点心意。”
  “是明年才入,但咱们也得早些过去,咱们安排好家里就搬到京城吧,小景至少要在京城待六年,咱们在京城给康康定亲。”要不要搬到京城这事,陈如松考虑过,觉得很应该搬去。
  “可知行只能在这边科考。”杨稔也想搬去京城,但二儿子好似不太想,他想一直在府城私塾上学,然后参加院试乡试,最后去京城参加会试,杨稔这个当娘的还是能感觉出儿子的一些想法的。
  “无事,如今熟悉路线,回来也就两个多月,到时我陪着知行回来考就是。”这个陈如松当然考虑过。
  “知行好似不太想去京城,他没说,但我感觉得出来。”若是知行坚持要留在府城,杨稔都不知该劝还是该顺着。
  “他不想去京城?”奇了怪了,谁不是向往这京城,二儿子竟然会不想去,陈如松纳闷,“等他回来我跟他聊聊,咱们一家人还是都去京城的好,一起过日子。”
  知行的纠结,在陈如松看来不算事,“京城的私塾只会比咱们这府城的好,那是汇聚了全天下最厉害的人的地方,你一直待在府城,等过了乡试再去京城,就像是井底之蛙,若是这会去京城开阔视野,日后也比一直待在府城的同窗眼界大。”
  小景是没办法,但知行能在京城学怎么能还想留在府城,“到了京城,你大哥还要教导你族叔祖的两个孩子,你也跟着一块学,比在府城待着好多了。”
  知行原也只是一个小担忧,被私塾先生带歪了,这会他爹一说,也觉得去京城更好,他当即应下。
  这一次是要搬到京城,就不是那么好搬的,首先家里要先安排妥当。
  “我已经在京城租了一个小宅子,咱们先住着,京城的房子不好买,很紧俏,先搬到京城去再想别的法子,连大族叔也只有如今住着的宅子,再有的都是郊外的庄子,他说让咱们先住他家,但我想着不行,一大家子住人家家里像什么样,拖他家帮忙寻了个小宅子。”
  在人家府里住着,不仅叨扰人家,自己也不自在,还是住自个家的好,便是租的,暂时也是自己的。
  “京城花销贵不贵?咱家的家底也不知能撑多久。”如今家里也就几间铺子收租子,田地几十亩,在府城能保住吃喝穿用还能结余,但在京城,不用想都知道是不能的。
  陈如松安抚道:“也不算太贵,比省城高一些,咱们稍微减少花销,等安稳下来就好。”

章节目录